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TCL通訊完成49%股權交割 預示手機“芯”變局?

TCL手機殺回來了。

12月19日晚間, TCL集團發佈公告稱, 旗下TCL通訊科技49%股份的股權交割工作已經完成。 在媒體的解讀裡, 4.9億港元的轉讓價有著“賤賣”的味道, 畢竟一年前的TCL通訊擁有近百億港元的市值, 而且TCL的手機出貨量並不遜色小米、聯想。 更值得關注的是, TCL通訊的股權轉讓被行業視為一次成功的“引援”, 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國產手機品牌不僅有望涅槃, 也將改變行業格局。

被高看的轉讓, 是因為新股東的身份。 在TCL集團的公告裡, 紫光集團是三大新股東之一, 獲得了18%股權。 在手機行業, 聽到清華紫光的名字, 下一步想到的就是展訊。

作為紫光旗下的企業, 展訊是中國排名第二的晶片設計公司, 而第一則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 在手機產業最為核心的晶片環節, 展訊是出貨量僅次於高通和聯發科的供應商。 TCL手機藉助“引援”牽手展訊, 無異於借道得“芯”。 除了華為以及今年造“芯”成功的小米, TCL在某種意義上獲得了自主晶片的支撐, 擁有了技術先手。

關於中國製造, 一直有著“缺芯少屏”的說法。 “少屏”之說, 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的崛起, 已是過去式;但是“缺芯”的局面, 仍是進行時。 儘管中國是個人電腦以及智慧手機的第一生產大國, 晶片卻是最大的短板。 個人電腦難以突破微軟加英特爾的技術壁壘, 手機同樣得看高通和聯發科的臉色。

可以說, 中國製造只是具備了強大的裝配能力, 並沒有獲得技術話語權。

無論是過去的功能機時代還是現在的智慧機時代, 國產手機一直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 聯發科提供的保姆式系統解決方案讓生產門檻一降再降, 也使得面對市場的微創新成為主流。 國產手機熱衷於拼行銷創意, 習慣于求速度成功, 從而忽視了最基本的技術家底。 談及TCL手機的困境, 產業觀察者直言不諱點出兩大“痼疾”, 一方面是產品創新能力弱, 另一方面是公司沒跟上市場節奏。 兩大“痼疾”同出一源, 沒有晶片的基礎創新能力, 就難以獲得技術領先, 核心部件受制於人也意味著錯失市場時間窗。 這不僅是TCL一家的軟肋, 不妨看看諸多國產手機品牌經常性的新品失約,

原因無非就是上游供應不足。 畢竟在高通的佈局裡, 中國智慧手機是大業務, 但蘋果和三星才是真正的大客戶。

TCL手機成功“引援”, 預示著核心部件的晶片正在改變行業格局。 談起華為手機能夠成為世界三強, 必然會提到海思晶片。 自產自銷的海思晶片, 解決的不僅是“缺芯”問題, 而是因為有了穩定替代管道後形成的博弈能力。 正如高舉互聯網手機旗號的小米, 今年也選擇了從晶片做起。 小米造芯成本巨大, 而且晶片在技術層面也難以短期趕上高通和聯發科, 但是能夠造芯就代表著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 預示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TCL手機“引援”後的出招並未公佈, 浮動的展訊身影卻是強大的支援,

這不妨可以解讀為上游的晶片力量正在開始主導手機產業。

TCL和展訊的牽手, 或許還預示著5G時代即將引發的晶片技術革新, 這將是更大的產業變局。 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 已經能夠找到過百家國內企業的名字, 但是在另一張代表科技實力的國際半導體公司排行榜上, TOP20中沒有一家國內企業, 美國力量佔據近半席位。 從手機行業角度來看, 這張榜單上可以找到高通、聯發科, 也可以找到三星、蘋果。 最有希望入圍TOP20的國內企業, 是華為的海思。 抓住5G的技術反覆運算, 海思以及展訊代表的“中國芯”, 無疑會擁有更具想像力的發展機遇, 不僅可以消除下游的路徑依賴, 還有機會突破上游的技術瓶頸。

*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或領英公司頁面(全球半導體觀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