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邛崍鼓樓的歷史,原來是這樣的!

邛, 既是巴蜀歷史上最早建城置縣的四大歷史古城之一, 也是首批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一, 城市中心的鼓樓就是其歷史文化的標誌。

鼓樓, 古時用於登高遠望以便及時報警(火患、匪情)的建築, 又稱“譙樓”。

邛崍鼓樓的歷史

邛崍的鼓樓, 歷史悠久。 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1125~1210年)來邛遊歷時, 就曾興致勃勃地登上鼓樓, 俯視全城, 但見眼底街衢縱橫, 眺望遠景峰巒疊嶂, 不禁心曠神怡、豪情萬丈, 當即作詩《登邛州譙門門三重》:

浮雲在腳底, 千里在眼邊。 攀躋忽至此, 倚柱眩欲顛。

車馬細如螘, 紛紛衢路間。 嗟汝何為者, 馳驅窮歲年。

我本澹蕩人, 此心實愛閑。 向來出處際, 不媿咫尺天。

風吹哦詩聲, 十裡搖西山。 懸知老仙翁, 為我一粲然。

由此可見, 邛崍當時的鼓樓是多麼的雄偉氣派!

邛崍鼓樓的歷史

明代邛州的譙樓在縣治儀門外。 據《康熙邛州志》記載:“成化十九年改為邛州直隸布政司大堂……儀門外東設禮賢清署, 後設土地祠。 其間大門曰譙樓……後因兵燹盡毀”。

邛崍鼓樓的歷史

清康熙五年(1666)州牧肖恒重建鼓樓於縣城中心十字口, 後乾隆、嘉慶年間又經歷多次修繕, 今存鼓樓系咸豐五年重修, 其橫樑上有“咸豐五年奉政大夫知邛州金旃建”的題記。 四方木匾用隸、正、草、篆體分別題曰“迎暉、接雲、和熙、涵濡”。

邛崍鼓樓的歷史

康熙年間所繪邛州州治(政府辦公場所)圖(下方建築為古譙樓)

鼓樓是一座重簷九脊歇山式建築, 呈四方形, 通高約12米, 下層高6.7米, 邊長12米, 由十六根直徑為0.5米的巨大楠木作簷和金柱, 每角四根, 四個小井口, 外三根簷柱支撐第一層簷。 內面四金柱為大井字形支撐頂部屋面, 上面覆蓋筒瓦, 垂脊上飾以琉璃。

上層由四根金柱直貫樓頂中部與四根橫樑連接, 上面鋪設樓板, 周圍飾欄杆。 簷邊蓋勾頭瓦和滴水瓦。 正脊全用脊筒子、鏤空雕花磚砌成。 垂脊和戧脊均塑有人像和花鳥。

邛崍鼓樓的歷史

樓上層南角懸鐵鐘一口, 鐵鐘上角鑄有“皇明嘉靖四十一年四月穀旦”題記。 鐵鐘高1.5米, 口徑1.2米, 厚0.08米, 重約2000公斤。 鐵鐘四面分別刻有:“晦明有節、作息推時、夙夜匪懈、頑愚自省”銘文。

邛崍鼓樓的歷史

原新公園內(學道街旁)的鼓樓

1957年因街道擴建, 將鼓樓整體遷移至新公園(今甕亭公園)紅荷湖畔。 後由於其巨大歷史文物價值及紅荷湖畔場地過於狹小不便保護的原因, 1988年又整體遷移至飛龍巷、高水井街口(今文君廣場)。

邛崍鼓樓的歷史

邛崍鼓樓的歷史

整理|王文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