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青春的小羔羊,總是充滿著對現實的不屑與反叛

《大象》

(2003, 美國)

編劇:格斯·範·森特

導演:格斯·範·森特

主演:阿裡克斯·弗羅斯特、埃裡克·德倫、約翰·羅賓森、伊裡斯·麥康利

獲2003年第56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最佳導演獎

故事:

影評:

1999年4月20日, 兩名手持自動武器的高中生闖入科倫拜恩中學大開殺戒, 在槍殺了13名師生後自殺身亡。 《大象》的創作來源於這起震驚世界的校園暴力案件, 導演格斯·範·森特卻選擇以一種極致平靜的眼光來闡述這起事件, 比起校園暴力本身, 這部影片更像是一個瑣碎青春的日常記錄, 直到兩位元身著武裝制服的少年冷酷地將武器舉起。

校園暴力在這裡成為了一個時間線裡的偶然事件, 平靜的鏡頭分別從多個學生的角度切入, 翹課失敗被父母逮回的金髮少年暗自在教室哭泣, 溫柔的女生給他的臉龐獻上一個吻;捕捉校園風景的攝影愛好者在暗房裡沖洗膠片;交了新女友的紅衣帽衫男生成為了其他女生的議論焦點;從來不受人愛戴的平庸少女來到圖書館做義工, 流暢如水的鏡頭徐徐滑過, 安靜地講述著校園裡發生的一切青春平常事, 不增加一丁點額外的修飾, 宛如一部默片般冷靜得讓人感到有些沉悶。 空間與時間的靜謐被高牆外兩個同樣對生活充滿倦怠感的少年打破, 他們著迷於納粹主義與槍擊遊戲, 在決定血洗校園之前,
兩個少年選擇了在各自赤裸的身體前給對方一吻, “你嘗試過吻嗎?”在年少的大英雄主義裡, 總是得配上些浪漫, 才能讓壯烈來得愈發悲慟與不羈, 這正好與片中在教室討論同性戀的畫面不謀而合形成反諷, 這些青春的小羔羊, 總是充滿著對現實的不屑與反叛。

莫札特的《月光協奏曲》是整部片子成為了整部影片唯一的音樂記憶, 每次響起, 鏡頭總會定格在湛藍的天空, 白雲浮動, 電線杆還佇立在原地, 波瀾不驚的旋律減慢了影片的節奏, 鏡頭隨著各個人物的轉切移動, 時間被切碎成空間裡的單線往復, 長鏡頭被不斷提起, 光線在悠長的過道裡被折射、延遲、扭曲, 面無表情或是各懷心事都不過是高中校園裡不被人洞察的孤單影只,

縱有萬千世相, 仍是被隔離的獨立成體, 冷漠、孤獨、封閉, 這是與成人社會沿襲卻又扭曲而至的生存模式, 青少年的孤僻與不被理解, 被社會強硬地捆綁在一所鋼筋水泥的大樓裡, 沒有誰真正走進過誰的內心深處, 他們之間從不發生化學反應, 偶發的真相遭到堆砌, 沉重卻不至鎮痛。

死亡對於青少年的意義是什麼?是否是令人喪氣的, 又是否會喚起人們對於生命的重視, 又或者只是一場平靜的流血事件罷了。

這場屠殺在這部電影裡發生得悄然無聲, 跟隨攝影機的鏡頭不動聲色地記錄下這一切, 影片的鏡頭在此時就如同影片片名一樣, 是一隻生活在校園裡的大象, 巨大而重要, 它每時每刻目睹著發生在這裡的一切,

卻沒有人在意過它, 如同沒有人在意其他人的生活一樣, 當這只大象成長到充滿了整所學校, 充斥著整個青春, 而大家卻選擇無視它, 那麼這個問題也將如同這只巨大的大象踩過的痕跡一般, 付出慘烈的代價。 影片最後犯案主腦之一在同夥還沒來得及告知對方自己的戰績時, 居然先一步開槍射殺自己的同夥, 而少年的臉上依舊冷峻麻木, 他不慌不忙地找到了最後躲在冷藏室剩下的一對情侶, 輕鬆地哼起《天生殺人狂》裡的點指兵兵歌謠, 攝影機逐漸向後退, 畫面停止在他再次舉起槍的那一幕, 《月光協奏曲》再次響起, 天空依舊湛藍, 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般純淨, 那麼, 青春也是如此嗎?

作者:瞿佳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