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個藏在青山綠水間的古村落——壁洲,這裡充滿了濃厚的明清文化氣息

璧洲

一個800多年客家文化古村落,

自南宋以來,

一直保留著完整的民俗遺風。

這裡充滿濃厚明清文化氣息,

幾百年來各姓氏的祖先以耕讀為本。

壁洲100多處古建築、古民居,

好像鑲嵌在美麗富饒的村莊中,

熠熠生輝的明珠,

點綴了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

璧洲位於連城莒溪, 一個藏在青山綠水間的古村落。 明代永隆橋、文昌閣、天后宮, 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璧洲三寶”。

永隆橋

永隆橋

永隆橋明洪武二十年(1387)所建, 距今已600多年, 是閩西尚存的古屋橋中最古老的一座!它依山而建, 橫跨莒溪, 橋長100米, 寬6米, 高7.5米, 為南北向四孔等跨風雨橋(俗稱屋橋)。

橋面遍鋪鵝卵石, 橋上建橋屋, 橋頭建重簷歇山式頂閣樓, 名"仙宮", 橋中和橋尾各突起一座歇山式較矮閣樓。

天后宮

天后宮

璧洲天后宮為宮殿式磚木建築, 正殿名為坤元殿, 斗拱式屋頂, 上畫有陰陽八卦;天花板上繪製有魚遊戲水圖。 大殿兩旁廂廊, 步下6階為長廊, 大殿對面建有40餘平方米的固定大戲臺, 戲臺屋頂天花板上, 繪製遊弋自如的巨龍圖像, 祈福風調雨順, 出行平安!

文昌閣

文昌閣

璧洲文昌閣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動工興建。 由該村童生"十友公"建成奉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閣, 以祈求村裡多造就人才。 此足見璧洲村人"耕讀傳家"的風尚歷史久遠。

璧洲文昌閣科舉年代設有私塾, 民國初期也是鄰近各地最早設立學校的地方。

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先生曾在文昌閣接受啟蒙教育, 並為母校書贈新校名"璧洲中心小學"遺墨。

璧洲文昌閣內有圓木大柱頂立, 頂尖嵌一大葫蘆頂, 底層大廳有清乾隆年間連城縣令秦士望書"奎璧聯輝"匾額, 門額上有"大觀在上"匾, 神台側有"十友公"神主牌, 神台中間塑文昌帝君座像。 二層四周為走馬樓;三樓正中是栩栩如生的"魁星"木雕神像, 四方窗櫺頂上各刻有優美小匾點綴:東為"迎旭"、西為"睇霞"、南為"延青"、北為"拱晨", 皆出自文人墨客手筆。 閣前雨坪建有蓮篷塘, 中建石拱橋。 小橋、池魚與蓮花盛開, 異采紛呈。

璧洲人民在勞作之餘, 為了慶祝節日、祭拜祖先, 奉祀歷史功勳卓著的名人和英雄,

還傳承正月鬧元宵、“二月二”遊龍燈、船燈, “立春”時節游春牛、正月二十日裝古事、八月十五跳海清等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節目, 並在幾百年來的生產生活中遺留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二月二的“遊燈籠”更是還完整保留著南宋時期的民俗遺風, 可謂是“南宋燈籠活化石, 客家文化的桃花源”。

走一走村子裡的廊橋,

看看巷弄裡的生活百態,

在山青田園裡走走停停, 千年建築裡留影,

或是在廊庭下小憩、曬太陽、發呆,

都將是難得又美好的回憶。

往期精選回顧

轉自:福天福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