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光知道冬至吃餃子,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嗎?

從小到大, 每一年我們都會在冬至這天吃上熱氣騰騰的餃子。 有豬肉大蔥, 豬肉韭菜, 有茴香的, 也有雞蛋的, 滿滿的都是回憶啊! 長大後,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放到今天, 就是吃餃子, 為什麼吃餃子?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為什麼我們冬至要吃餃子。 。 。

冬至(Winter Solstice), 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 源於漢代, 盛于唐宋, 相沿至今。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 測定出了冬至,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諺語:冬至到, 吃水餃!

冬至是嚴冬季節, 人們以食取暖, 以食治病, 經過數千年發展, 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令美食傳統, 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為冬至節令食品。 而伴隨著冬至食俗, 還有很多漢族民間傳說。

傳統美食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 此俗由來已久。 相傳漢朝時, 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 百姓不得安寧。 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 十分兇殘。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 取"渾"與"屯"之音, 呼作"餛飩",

恨以食之, 祈求平息戰亂, 安享太平。 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 所以後來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在南宋時, 臨安人也在冬至吃餛飩, 也包含著對異族的憎恨和對太平的嚮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餃子的風俗, 稱為吃"捏凍耳朵"。 這也有傳說: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 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 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 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 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 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 撈出來剁碎, 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 再放下鍋裡煮熟, 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 鄉親們服食後, 凍爛的耳朵治好了。 後來, 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

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 覺得味道特別鮮美, 而且混身發熱, 頭上冒汗, 於是稱讚冬至吃狗肉真好。 狗肉性熱, 冬天吃了確能暖身壯陽。 從此在漢族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 中醫認為狗肉羊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 在冬至至大寒的節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 補益身體, 以求來年精神抖擻身強體壯。

在江南水鄉, 則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習俗。 這也緣於古代傳說, 南方的部族首領共工的兒子不成才, 作惡多端, 死於冬至這一天, 死後變成疫鬼, 繼續殘害百姓。 因這個疫鬼最怕赤豆,

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粥, 用以驅避疫鬼, 防災祛病。 後來這種赤豆粥也稱為"冬至粥", 其中除了赤豆以外, 也加入紅棗、核桃肉等, 補益身體。

說一千, 道一萬, 這還是說明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比較深厚, 有底蘊! 5000年的傳承可不是隨便吹的, 是老祖宗們的智慧, 我們要感謝老祖宗們給我們留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也是一筆不可小覷的財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