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冬至又稱“履長” 晚輩給長輩送鞋送襪子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在中國傳統民俗中, 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風頭甚至蓋過了春分、秋分與夏至, 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那麼, 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除了餃子, 各地還有哪些特定的冬至節令食品?

“冬至”這兩個字, 在《漢書》中即有所記載:“冬至陽氣起, 君道長, 故賀……”由於古人認為從冬至這天夜晚最長, 從此之後白天時間開始慢慢變長, 意味著陽氣逐漸增強, 代表下一個迴圈的開始, 十分吉利, 所以特別重視冬至這個節日。 後來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 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後來, 古人又把冬至日的前一天叫作“小至”, 家家戶戶搗米做湯圓, 用來在冬至日團圓圍桌食用。 一般來說, 過了冬至, 就將迎接新年, 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意即冬至的歡慶習俗跟春節相差無幾。

當然, 從天文角度來說, 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 因此, 周朝的正月等於現在的十一月, 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 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 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因此, 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 盛于唐宋, 相沿至今。

彼時, 官府以冬至為“冬節”, 要舉行祝賀儀式, 稱為“賀冬”, 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 君子安身靜體, 百官絕事, 不聽政, 擇吉辰而後省事。 ”就是說, 這天朝廷上下百官要放假休息,

親朋好友相互拜訪, 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過去冬至還有個特別有意思的說法, 叫做‘履長’, 晚輩要在這一天給長輩送鞋送襪子, 也是因為冬至過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 祝福長輩的壽數越來越長, 有個吉祥的寓意。 ”民俗學者王娟介紹, 此外, 古代官府還要舉行“鑽燧改火”的儀式, 效仿燧人氏鑽木取火, 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 表示體恤民眾。

歷來很多節氣或節日都有特定的節令食品, 單論冬至, 出鏡率最高的美食大概就是餃子了。 王娟說, 其實冬至這天, 北方吃餃子的多, 但也有吃羊肉和羊肉湯的, 在南方, 冬至時吃的美味就更多了。

不同地域冬至偏愛的飲食不同, 比如福州等地會吃一種叫做“米時”的食物。 王娟舉例道, 像杭州有的地方就要吃魚,

吃的時候魚的頭尾要留下來, 叫做“有餘”;上海一些地方要吃餛飩;還有的地方要用糯米粉做成糯米團子食用;而紅豆粥(又稱赤豆粥)則是陝西一帶在冬至要吃的美食。

此外, 姑蘇(即現在蘇州一帶)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 傳統的習俗是要在冬至夜喝冬釀酒, 冬釀酒是一種米酒, 加入桂花釀造, 味道非常好。 姑蘇百姓在引用冬釀酒的同時, 還會配上鹵牛肉、鹵羊肉等小菜, 既驅寒又表達了對生活美好的祈盼。

“雖然同一個節氣不同地方的飲食大不相同, 但歸根到底都是從‘冬至’特定的內涵與定義而來的。 ”王娟解釋道, 正如前文所說, 古人認為冬至當天夜最長“陰氣”最盛、白天最短“陽氣”最衰弱,

所以要通過吃羊肉、吃餃子、喝赤豆粥來補充“陽氣”, “此外, 有的地方還會特意吃一點青菜, 因為綠色容易讓人想到春天, 冬至之後又是陽氣生髮的時候, 吃青菜也是希望春天快點到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