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啟真新論|浙大古籍所關長龍:文化自信既要重視道統關懷,也要落實生活中的禮義致用

編者按:資訊爆炸的年代, 我們更加需要傾聽思想的聲音。 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板塊, 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 本期, 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關長龍教授的《“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一文。 觀點的碰撞, 智慧的交鋒, 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習近平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在充分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並規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的使命與任務, 確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報告第七節為“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並在報告全文的結尾提到:“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 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 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 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 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 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可以說, 這一報告對中華文化傳統在推動社會主義新階段工作的展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的作用寄予了極大的信任和期待。 本人謹就個人研習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理解, 結合此一內容談些體會和感想。

宋明理學家在重建作為民族精神之內核的道統時, 揭出《尚書·大禹謨》的“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十六字心傳, 對精一的“道心”展開了富有創新意義的探討, 除繼續以“道”、“太極”、“一”等傳統概念詮釋外, 又進而以“天理”、“良知”、“心性”等術語加以具象的解讀, 藉以重振斯民的“終極關懷”與道義信仰, 使得“華夏民族之文化, 歷數千載之演進, 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寅恪)。 我們今日承科學之演進, 曆思想之辨析, 其於宇宙本體、社會生態、生命現象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體悟, 則因時為變地“返本開新”, 啟動作為文化“根砥”的道統意識, 對扶正民心、培養信仰無疑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秘魯國會發表演講時引用過北宋理學家程顥的一句話:“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此“一體”之說實緣於認識論上的推闡所得,

程顥亦曾申之雲:“所以謂萬物一體者, 皆有此理, 只為從那裡來。 ‘生生之謂易’, 生則一時生, 皆完此理。 人則能推, 物則氣昏, 推不得, 不可道他物不與有也。 人只為自私, 將自家軀殼上頭起意, 故看得道理小了它底。 放這身來, 都在萬物中一例看, 大小大快活。 ”用今天的話說, 就是宇宙萬象(包括天地、萬物與人)都源自宇宙的本體“奇點”, 唯生命最晚出, 乃自“宇宙胚種”而後得以成長, 如此, 則“民吾同胞, 物吾與也”(張載)就是一種真而不妄的存有事實。 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也就是源自我們文化傳統而呈現出來的一種必然的淑世情懷和天下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秘魯國會發表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然而,

“仁者”的成就亦非“自生自化”, 而是有著具體的路徑和方法。 《孟子·離婁上》:“仁, 人之安宅也;義, 人之正路也。 ”又《孟子·萬章下》:“夫義, 路也;禮, 門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也就是說, 個體需經由“禮門義路”的引導才能進入“仁宅”, 從而成為“仁者”, 由此“化民成俗”的結果也使得“禮義之邦”成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名片”。 與道統相比, 禮義是道統的致用, 是道統外化而形成的個體在實踐層面所呈現的生活方式。 唯自清末以來歐風美雨一百餘年的衝擊, 作為國人生活傳統的禮義生活方式也在變革和磨合中顯得有些“支離破碎”, 以致於我們的節日禮儀, 婚喪典禮, 甚至日常禮儀如吃飯、走路、交談等等, 基本上都處於沒有規範的失序狀態。 因此,
文化自信的呈現形態除了要重視和突顯認識層面上的“道統”關懷, 也要落實生活層面的“禮義”致用。 “體用一如”、“知行合一”, 是為中華文化傳統的“仁者”境界, 而成就此一境界, 並因以擴充而“移風易俗”, 興複新時代的禮義文明, 則是我們從事傳統文化的一線科研工作者們參與“文化自信”建設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本文作者: 關長龍, 系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本文編輯:李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