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樂悠游」《無名女郎》來上海啦!俄羅斯藝術珍品亮相上海博物館

12月14日, 中俄聯合主辦的“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擁有世界上最完整、最重要的“巡迴展覽畫派”作品收藏, 有著“巡迴展覽畫派之家”的美譽。 本次展覽將通過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和歷史畫等四類68件油畫代表作的呈現, 全面反映19-20世紀初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康斯坦丁· 耶格羅維奇·馬科夫斯基是19世紀60-80年代最具才華的“學院派”畫家。 此次來展的《奔離風暴的孩童》(1872年)是他的一件風俗畫名作。 展覽的這一部分旨在借助橫向比較的方式,

凸顯出“巡迴展覽畫派”與“學院派”作品在內容主題和藝術技法上的差異, 更直觀地反映出前者的社會功能和創新意識。

彼羅夫的《釣魚者》(1871年)描繪了一位憨態可掬的老年男子, 這名釣魚者將帽子上抬, 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浮標, 對周遭環境毫不在意。 作者彼羅夫在當時是一位核心人物, 其日常生活題材的作品表達了他對弱勢和卑微人群的悲憫與同情。 希施金的《夜》(1871年)再現了一幅俄國典型的仲夏日暮的靜謐美景。 希施金技法全面, 其帶有質感的筆觸充分體現出每一種自然物象的形態與特點。 1871 年, 這幅《夜》在首屆“巡迴展覽畫派”的藝術展上引起巨大轟動, 評論家們一致盛讚其為希施金無可挑剔的傑作。

畫家費奧多爾·亞曆山德羅維奇·瓦西裡耶夫是最令人稱奇的俄國畫家之一。 瓦西裡耶夫年僅23歲即死於結核病, 但他在短短五六年內所取得的藝術造詣是其他畫家一生都難以企及的。 在《融雪》(1871年)一作中, 他描繪了冬天的融雪之日, 一位身背行囊的老人和一個女孩正沿路而行, 蕭瑟的景物中蘊含著一種內在的傷感, 瓦西裡耶夫在此充分展現出他對時代的關切和對普通民眾艱苦生活的同情。

肖像畫是體現“巡迴展覽畫派”藝術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 他們開創的“心理肖像”具有洞察物件個性、揭示人物心理的特點。 本次來展的肖像畫中, 觀眾將有幸欣賞到列夫·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人物的肖像。

繪畫大師列賓在1887年夏天創作的《列夫·托爾斯泰肖像》(1887年), 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 他生動地捕捉到了托爾斯泰臉部的特徵和內在豐富的個性, 展現了畫家驚人的洞察力。

值得一提的是, 克拉姆斯柯依所作的《無名女郎》(1883年)也將帶著她傳奇而神秘的氣質來到觀眾的面前。 與其他眾多保守風格的人物形象不同, 克拉姆斯柯依筆下的這位年輕女郎動人美麗的臉龐和人物的每一處細節, 都誘使觀眾去探求人物背後的秘密。

19世紀70年代, 風俗畫以表現人物眾多的平凡場景為主。 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曾非常精闢地將此類作品稱為“人物合唱”, 而群像的主角即為大眾。 薩維茨基的《修鐵路》(1874年)即為這樣的代表作。 此次展出的《縴夫涉水》(1872年)是聖彼德堡的俄羅斯國家博物館所藏列賓名作《伏爾加河上的縴夫》(1870-1873)的另一版本。

當時, 畫家列賓憑藉此作聲名鵲起並馳譽全俄與歐洲。 作品聚焦于縴夫們艱辛勞作的場景, 表現了人物的內在力量、個性氣質和人格自尊。

19世紀80年代, 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方式均發生了變革。 富有領主與農奴之間以往的附庸關係一去不復返。 馬克西莫夫的《沒落》(1889年)恰恰是那個時代的一曲哀歌。 此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巡迴展覽畫派”的一次巡展上, 它當即被特列恰科夫所購藏。

20紀初是一個藝術創新與發現的時期, 當時湧現了一批新的藝術團體和組織。 新生代“巡迴展覽畫派”的作品色彩較以往更加明亮豐富,

筆法也更趨開放自由。 阿布拉姆·葉菲莫維奇·阿爾希波夫的《奧卡河上》(1889年)充盈著陽光和空氣。 伊萬·戈留什金-索羅科普多夫的《隱秘的居所》(1906年)則以其自由的風格和豐富的色彩取勝。 斯坦尼斯拉夫·尤利亞諾維奇·茹科夫斯基的《林中春色》(1918年)在繼承列維坦等先師們傳統的基礎上, 筆法和畫技均體現出了新的探索。 涅斯捷羅夫的風景畫《伏爾加河畔的牧羊人》(1922年)則洋溢著陽光、動感和音律之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