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封建時代文臣不愛財,武臣不惜死,天下就能太平麼?

《宋史.嶽飛傳》:或曰:天下何時天平?飛曰:文臣不愛財, 武臣不惜死, 天下太平矣!也就是說, 一個國家的文武大臣, 盡心盡力的履行使命, 文臣不貪財物, 武將不惜自身性命, 國家才會安定, 天下才會太平。

從古至今來看, 文臣和武將並沒有太多的界限, 文臣也可以有軍事才能, 武將也可以有很高的文化素養。 例如“雲台二十八將”大部分都是受過良好的教育的, 而明朝時期, 這個界限更加模糊, 例如于謙是文臣, 卻帶兵抵抗瓦刺進攻;王越是武將, 也是當時有名的詩人。 更不要說那個六百年最後的聖賢, 王守仁,

能文能武, 堪稱完人。

那麼封建時代, 文臣不愛財, 武臣不惜死, 天下就能太平麼?

嶽飛此言之意在於:有所為有所不為。 他強調的是官員的角色使命和道義內涵。 對於普通人來說, 對財富的渴望會讓他們失去判斷力, 而那些古代的官員也不免流俗。 當官員的心思放在了財物和物質生活之時, 就會把自己的責任忘的一乾二淨, 為國為民更是無從談起。

《資治通鑒》: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且夫富者眾之怨也。 恰如此言。 文官不愛財, 就不會與民爭利, 若與民爭利, 則會富者愈富, 窮者越窮, 利益不均, 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 而武臣不惜死, 則更加難能可貴。 若是如此, 就會心存民族大義, 不注重物質享受, 在國家需要時,

就會勇赴戰場, 即使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循吏和良將是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棟樑, 他們即仁且智, 即忠也義, 所以他們的精神可以感召後人, “文臣不愛財, 武臣不惜死”詮釋了使命和擔當的意義。 雖然我們都希望能達到這個效果, 但是此種情況出現, 基本上等於“大同社會”, 這確實不現實, 某種情況下, 這屬於消滅欲望, 是一種類似於的“倒退”。 人性中的某些欲望恰恰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這也是自然法則, 想磨滅確實有些困難。

嶽飛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 誰人不愛錢, 誰人不怕死?身為一個統帥, 岳飛自然有很多精妙高明的治軍策略, 但講到治國, 講到治民, 嶽飛是個小學生級別的。 不論是皇帝也好, 還是宰輔也好,

上級也好, 下級也好, 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從心裡懼怕岳飛, 嶽飛的做法太高端。 所謂高處不勝寒, 有時候不單單是他們自己覺得寒, 在下面仰望的人也覺得寒。

賈誼《過秦論》:是以君子為國, 觀之上古, 驗之當世, 參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 審權勢之宜, 去就有序, 變化因時, 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文不愛錢 武不惜死”, 天下還算可以達到太平吧。 但是並不是說不愛財與不在乎生命, 就該忽略人才的重要性。

漢武帝用人的觀點: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 只要能把事做好即可。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道更值得今日學習, 君子用人如器, 各取所長, 讓聰明的、愚蠢的都有自己的一份事可以做, 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自然會社會安定和諧、天下太平。

魏征對唐太宗也講到用人: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 治大國如烹小鮮, 重要的是要用對人, 選不對人, 再有態度也不見得能行, 這在現今也是很有借鑒價值的。

理想是豐滿的, 現實是骨感的。 “文臣不愛財, 武臣不惜死”, 只是一種理想, 在封建社會的情況下, 實行的概率不高, 這只是虛幻, 也不可能讓天下太平。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 不盡之處請指正, 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