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三部六病學說方劑的歸類

方劑的分類, 最早見於《內經》, 主要是以病情輕重、病位上下、病勢緩急、藥物奇偶等作為方劑分類的依據, 把方劑分為大小緩急奇偶複七方。

後世醫家多以法類方, 如北朝北齊徐之才《藥對》, 歸納為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十劑”。 至宋代再加寒、熱兩劑, 稱為十二劑, 明代又增升、降兩劑為十四劑。 明代徐思鶴在此基礎上發展為二十四劑。 張景岳在《新方八陣》中認為“大都方宜從簡”, 提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陣。 即補其不足、調和偏勝、攻其有餘、散其外邪、寒涼清熱、溫陽散寒、固其滑脫、因證列方。 到了清代, 《醫方集解》根據方劑的不同攻效,

分為補養、發表、湧吐、攻裡、表裡、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救急等二十二類。 這種分類法有利於臨床應用和學習。

另外, 還有一大流派是以病證統方, 諸如《肘後備急方》、《千金》、《外台》、《聖濟總錄》、《和劑局方》以及臨床各大家, 如金元四大家, 溫病學派等等。

綜上所述, 歷代對方劑的分類不外兩種, 一是以病證分類, 一定以治法分類。 以病證歸類, 適用于初學者, 或臨床工作者, 實用性強, 所謂“須有檢討, 倉卒易識”。 以治法歸類, 便於對照研究, 體現了方與法的關係。 兩種歸類方法也各有缺陷, 以病證歸類, 容易造成“天下無病可治”的現象, 以治法歸類則容易出現“天下無方可用”的情況。


漢張仲景《傷寒論》則採取了以辨證統方、以方名證的方法, 把治法和病證有機的結合起來,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方證學”體系, 這一思路, 把方和證統一起來, 辨證和論治統一起來, 具有十分深刻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直至今日, 仍不失為最佳方案。 只有方才能提示證的本質, 只有證才能驗證方的臨床療效, 方證是不可分的。 現僅就三部六病學說常見的方證作簡單的歸類, 以作示範。

一、糾偏方

1、表部方:

⑴ 太陽病:
主證:頭項強痛、發熱惡寒、無汗、脈浮、或咳喘。
治則:發汗解表。

主方:葛根麻黃湯。 葛根60g、麻黃10g、石膏30g、杏仁15g、甘草10g。
煎服法:上藥五味, 加水500ml, 煎取150ml, 溫頓服, 取微似有汗為佳。 小兒酌減。 忌辛溫之品。

按語:太陽病的主方用葛根麻黃湯,

是在實踐中逐步確定的。 過去一般認為桂枝湯和麻黃湯是太陽病的治療方劑, 從臨床應用的結果看是不適宜的。 太陽病是表部的陽性病, 病性屬熱, 病勢屬實, 陽性病的治則應該是“熱則寒之”、“實則瀉之”, 宜發汗解表以驅表部實熱, 而不應該用熱性方劑, 麻黃湯、桂枝湯均屬辛溫之劑。 王叔和曾說:“桂枝陽盛、下嚥則斃”。 桂枝湯實乃厥陰病表虛之治方, 而非太陽病所能用, 熱證以熱治, 猶火上澆油、抱薪救火, 反使其熱益盛, 病更加劇。 通過實踐, 根據“太陽病, 項背強幾幾, 無汗, 惡風者, 葛根湯主之”。 曾用葛根湯作為太陽病主方, 開始應用, 但是終因葛根湯是以桂枝湯為基礎方, 療效仍不理想。 後根據“熱則寒之”的原則, 將桂枝湯更為麻杏甘石湯,
於1973年用於臨慶, 結果一試成功, 大大擴大了治療面, 提高了療效, 故取名葛根麻黃湯。 方中葛根為主藥, 麻黃為付主藥, 主藥的選擇是根據療效高, 治療全面, 使用穩妥三原則確立的, 太陽病代表著表邪的實熱, 需以辛涼藥解表, 辛以發散, 涼以治熱, 治療是針鋒相對。 葛根性涼, 又有發汗作用, 可以解表。 解表藥都有發汗作用, 但是由於一些藥發汗力大, 易致大量出汗而耗損津液, 一些藥發汗力小又不能達到發汗驅邪的目的, 葛根它既可發汗解表, 又清熱生津, 久服無副作用, 故選用葛根作太陽病的主藥。 但葛根亦有其不足, 發汗之力不及麻黃, 對於無汗之實證, 則嫌其力遜, 選用麻黃作副主藥以治太陽之實, 取其發汗,
驅邪外出, 二藥伍用, 共同完成治療太陽病的實熱之證。 麻杏石甘湯四藥合用, 宣通肺氣以清泄肺中之熱, 肺與皮毛相表裡, 葛根麻黃湯五藥並用, 體表與肺內之熱可俱解。 實踐證明, 本方可作太陽病的代表性方劑。

⑵ 太陽病類方:

① 麻杏石甘湯證:汗出而喘, 無大熱。 治則:清肺平喘。 麻黃12g、杏仁15g、甘草6g、石膏24g。
上四藥, 以水500ml、煮取200ml、去渣溫服100ml, 一日二次服。

② 越婢湯證:(《金匱要略》)汗出、惡風、無大熱、一身悉腫、脈浮。 治則:散熱消腫。
麻黃18g、石膏24g、生薑9g、甘草6g、大棗5枚
上藥五味, 以水600ml, 煮取300ml,分溫三服。

③ 桑菊飲證(《溫病條辯》):咳嗽、身體甚熱、微渴。 治則:散熱止咳。
杏仁6 g、連翹4 g、薄荷3 g、桑葉8 g、菊花6 g、桔梗6 g、甘草3 g、葦根6 g
上藥八味, 以水1000ml、煮取500ml, 日二服。

④ 銀翹散證(《溫病條辯》):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汗出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苔黃、脈浮數。 治則:散熱解毒。
連翹30 g、金銀花30 g、苦桔梗18 g、薄荷18 g、淡竹葉12 g、生甘草15 g、荊芥穗12 g、淡豆鼓15 g、牛蒡子18 g
上九藥,杵為散,每服18 g,鮮葦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⑤ 升麻葛根湯證(《小兒藥證直訣》):麻疹未發、或發而未透、發熱惡風、頭痛、肢體痛、噴嚏、咳嗽、日赤流淚、口渴、舌紅苔幹、脈沉數。治則:辛涼解肌,透疹解毒。
幹葛9 g、升麻3g、芍藥4 g、甘草3 g
上藥四味,加水300ml,煮取200ml,日二服不效再服。

⑶ 厥陰病:
主證:手足逆冷,脈沉細,或四肢痹痛。
治則:溫通血脈。
主方:當歸桂枝湯。當歸15 g、桂枝10 g、赤芍10 g、細辛10 g、木通10 g、甘草10 g、大棗10枚。
煎服法:上藥七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溫服100ml,日三服,忌食肉類,戒房事。

按語:厥陰病的主方根據《傷寒論》第351條的當歸四逆湯,通過實踐確定。當歸四逆湯是以桂枝湯作基礎,去生薑加當歸、細辛、通草而組成。桂枝湯是調和營衛,治療表虛寒的方劑,桂枝湯中桂枝,甘草相合辛甘以化陽,芍藥、甘草相合酸甘以化陰,當歸活血補血,細辛作為溝通上下、聯絡表裡的樞藥,通草以通經活絡,七藥共用,使脈絡得通,氣血得充,表部虛寒去而厥陰諸證盡。當歸是補血活血藥,它既能流通血脈,溫煦四肢,又具有補血之功,桂枝性溫,協助當歸溫通血脈,使氣血通暢,故二藥為厥陰病的主藥、副主藥。為突出主藥的作用,故而將當歸四逆湯更名為當歸桂枝湯。

⑷ 厥陰病類方:

① 桂枝湯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或時發熱,自汗出。治則:調和營衛。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生薑10 g、大棗4枚(破)。
上藥五味,以水300ml,煮取100ml,去渣、頓服,服後15-30分鐘無汗出者,以熱稀粥助之,取微似有汗為佳,不可令汗流漓,病必不除。一服病癒,止後服。不愈者,再服。
按語:桂枝湯為治厥陰病表虛寒證之自汗出的代表方劑,用之得當,藥到病除。後人把桂枝湯稱為發汗劑是極大錯誤。

② 黃芪桂枝五物湯證(《金匱要略》):血痹證肌膚麻木不仁,脈微而澀緊。治則:益氣溫陽、和營通痹。
黃芪9 g、桂枝9 g、芍藥9 g、生薑18 g、大棗4枚
上藥五味,以水600ml,煮取250ml,溫服80ml,日三服。

③ 陽和湯證(《外科證治全生集》):一切陰痹、貼骨疽、流注、鶴膝風等,局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不熱、舌淡苔白、口不渴、脈沉細或遲細。治則: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熟地30 g、肉桂3 g、麻黃2 g、鹿角膠9 g、白芥子6 g、薑炭2 g、生甘草3 g
上藥七味,加水1000ml,煮取300ml,分溫二次服。

④ 四物湯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面色萎黃、唇白無華、婦女經量少、舌淡脈細。治則:補血和營。
當歸10g(灑浸微炒)、川芎6 g、白芍10 g、熟地黃15 g
上藥四味,加水500ml、煮取200ml、去渣熱服,日二次。

⑤ 當歸補血湯證(《內外傷辨惑論》):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或產後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治則:補氣生血。
黃芪30 g、當歸6 g(灑洗)
上藥二味,加水300ml、煮取100ml、去渣溫服。

⑥ 玉屏風散證(《世醫得效方》):惡風自汗、面色晄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虛軟。治則:益氣固表。
黃芪180 g、白術60 g、防風60 g
上三藥,研末、每日二次,每次6-9 g

2、裡部方:

⑴ 陽明病:
主證:胃家實、大便難、潮熱、汗自出。
治則:攻下實熱。
主方:大黃芒硝湯。大黃15 g、芒硝10 g、枳實 30 g、厚樸20 g、白芍30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先煎厚樸、枳實、芍藥三藥,取500ml,去滓、納大黃,再煮取300ml,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二服,得下,餘勿服。

按語:陽明病是內熱致實,實則氣機不暢,故有熱、有食、有氣相互摻雜,治療必須針鋒相對,一要涼藥清熱,二要排出蓄積之物,三要照顧機體的功能恢復,方選大承氣湯。通過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共同作用,達到蕩滌腸胃,推陳出新,瀉熱瀉食,急下存陰的治療目的,故選大承氣湯為基方,以建瀉熱除積、消脹除滿,軟堅通便之功。有時,腸處於痙攣狀態,故加白芍,緩解之,促進瀉下,主方名為大黃芒硝湯。方中大黃性寒,味苦,苦寒可以瀉熱,具有較強的攻下作用,大黃內含蒽醌和鞣質,既有瀉下通便,又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具備先瀉後斂的特性,可使陽明實熱得排得泄,又不致大損正氣。此外,大黃苦寒,除排瀉陽明實熱外,還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於因腸道感染而引起的裡部實熱證,用之更妥,故為主藥。但大黃瀉下之力雖大,然對陽明病來說,瀉下不僅需要腸道收縮之力,而且又需要大量的液體稀釋蓄積物,故此大黃就嫌不足,必須用芒硝以助,芒硝含有硫酸鎂、硫酸鈉、硫酸鈣等成分,不易被腸壁吸收,在腸中形成高滲溶液,使腸道保持大量水分,以軟堅排便,助大黃瀉熱,故為付主藥。芍藥、枳實、厚朴能平痙攣、增強胃腸節律性蠕動、健脾胃、消脹排氣,共同組成瀉實熱之重劑。陽明之熱必須用下法才能解決,體內熱源物質不排,不足以降溫。

<2> 陽明病類方:

① 大承氣湯證: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潮熱譫語,腹滿而喘,身重短氣,手足然汗出,大便不通,腹滿痛,按之硬,脈遲或脈實;或大便難,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身微熱;或曰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脈弦;或熱結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腹脹滿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乾燥,脈滑力實。治則:峻下熱結。
大黃 12g(灑洗) 厚樸 15g 枳實 15g 芒硝 9g
上藥四味,以水 500ml ,先煮厚樸、枳實,取 300ml ,去滓,內大黃,更煮取 200ml ,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② 小承氣湯證:汗出、譫語、潮熱、小便數、大便硬、腹大滿不通、脈滑而疾;或大承氣湯的先行試探劑,以入腹中,有無轉矢氣來測知有無燥屎;或痢疾初期,腹中疼痛、脹悶、裡急後重。治則:輕下熱結。
大黃 12g(灑洗) 厚樸 6g 枳實 12g
上藥三味,以水 500ml,煮取 200ml,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③ 調胃承氣湯證:發熱汗出惡熱,口渴,便秘,腹脹滿。治則:緩下熱結。
大黃 12g(灑洗)芒硝 6g 甘草 12g
上藥三味,以水500ml,煮二藥至 1000ml,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溫頓服之。

④ 大陷胸湯證:結胸熱實、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而痛不可近,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治則:瀉熱滌痰。
大黃 18 g 、芒硝 20 g 、甘遂 1 g
上藥三味,以水600 ml,先煮大黃,取 200ml,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未,溫服100ml,得快利,止後服。

⑤ 大陷胸丸證:結胸熱實,脈沉而緊,頸亦強,如柔痙狀。治則:瀉熱滌痰,宣肺利水。
大黃 24 g 、葶藶子 10 g(熬)、芒硝 10 g、杏紅10 g(熬黑)
上藥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和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未1 g,白蜜20 ml,水200ml,煮取100ml,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按語:結胸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表證解,熱邪內陷,水津不得四布,導致水積胸脅,痰飲結於胃中所致,此即由表證衍變而成。二是由某些疾病引起體內氣血津液運化失職,導致胸腔積水,逐步形成結胸證(胸腹膜炎)。大陷胸湯直接清除胃腸之痰飲,大陷胸丸則含有葶藶子,杏仁宣肺利水,連同肺中痰飲並治,如肺中無痰則用大陷胸湯治療為宜。

⑥ 十棗湯證:脅下有水氣(胸水)、咳唾胸脅痛、心下痞硬,幹嘔短氣、頭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治則:攻逐水飲。
芫花(熬)、甘逐、大戟各等分。
上藥三味,等分為未,以水200ml,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100ml去滓,內藥未。強人服3g,贏人服1.5g,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後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1 g,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按:十棗湯,又叫朱雀湯。本方雖效力顯著,用之宜慎,須在脈不數而滑或平脈,無心功能不全者可用,肝硬化腹水亦可用,體質弱者不耐瀉者,不可用,本湯主要適用于陽明實證,水去則停服,不可過劑,以恐損傷正氣而使機體由實轉虛,病情逆轉。

⑦ 桃核承氣湯證:少腹急結,其人如狂,小便自利。治則:瀉熱逐瘀。
桃仁12g、大黃12 g、桂枝6 g、甘草6 g、芒硝6 g
上藥五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溫服用100ml,日三服,當微利。

⑧ 抵當湯證: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其人喜忘,發狂或如狂,屎雖硬而大便反易,色黑舌見紫斑,脈沉結。治則:攻逐蓄血。
水蛭10 g、虻蟲5 g、桃仁12 g、大黃10 g。
上藥四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去渣,分溫三服,以下為度,不下更服。

按語:裡部有瘀血停留,較少見,大部分見於發燒月餘後出現。辨血證時,其特點有二:一是小便利,二是大便黑,便時容易。體內瘀血者,多選用桃核承氣湯,治腸內新瘀,抵當湯治久瘀,用在血已結之後。裡部消化系統與氣血有著密切的的聯繫,每日飲水2500ml,腸道卻會有800ml水的迴圈量,腸道實可直接導致氣血瘀滯。熱性病發展到陽明,在高熱的情況下,引起統一物的分解,使血、氣、糞、粘液等物形成瘀結,影響正常的血液迴圈與新陳代謝,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活血化瘀借胃腸之道,排除有形之物,則可達到治癒的目的。

⑶太陰病:

主證:腹滿、或吐、或利、時腹自痛。治則:溫胃健脾。
主方:蒼術乾薑湯。蒼術30 g、乾薑10 g、茯苓30 g、甘草10 g
上藥四味,加水800ml,煮取300ml,分三服,忌食生冷。

按語:太陰病主方,根據《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甘姜苓術湯列出。“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出汗,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太陰病的主要病理變化就是小腸吸收功能降低,中醫稱為“脾虛證”。在中藥2600味中,只有蒼術、白術促進小腸吸收,蒼術比白術的功效大三倍,在古方中,蒼白二術不分,以“術”為名。蒼術健脾燥濕,促進小腸吸收,通過“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吸收功能實乃脾上升作用,用蒼術解決了吸收功能之後,水進入組織增多,需用茯苓,一吸一排,共同完成燥濕利水之功,故臨床多苓術同用,如果水分在體內只吸收不排泄,就會出現身重、水腫,故太陰病虛寒應用蒼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水,用乾薑、甘草以溫補脾胃,提高裡部溫度,增加吸收能力,四藥共用,擔負著太陰病的主治。蒼術芳香燥濕,長於健脾溫中,亦溫亦補,故為太陰主藥。蒼術雖溫,但由於太陰虛寒且常有吐利,使陽更虛,僅靠蒼術之溫是不足的,必須配伍乾薑加強溫熱力量,乾薑溫中之功最強,故用之為付主藥,二藥相互為用,在裡部既有物理的提高溫度,增強吸收作用,又有藥理的增強酶的活性,提高吸收力的作用。為突出術薑的作用,將原方更名為蒼術乾薑湯。

⑷ 太陽病類方

① 旋複代赭湯證: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病位在食道。治則:消痞和中,滌飲降逆。
旋複花10 g、黨參30 g、生薑15 g、代赭石30 g、炙甘草10 g、半夏10 g、大棗10枚。
上藥七味,以水500ml,煮取150ml、去渣,頓服。

② 吳茱萸湯證:食穀欲吐,或頭痛、幹嘔吐涎沫或吐利,煩燥欲死、或嘔而胸滿,病位在胃。治則:和胃平痙,止痛止吐。
吳茱萸15 g、黨參30 g、生薑30 g、大棗12枚。
上藥四味,以水700ml,煮取200ml,去渣,溫服100ml,日二服。

③ 五苓散證: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病位在升結腸。治則:健脾燥濕,化氣行水。
豬苓10 g、澤瀉10 g、茯苓10 g、白術10 g、桂枝10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 , 煮取300ml,去渣,分溫三服,得小便利即止。
按語:升結腸主要吸收水分,水分得不到吸收,組織間津液缺乏,故出現微熱消渴,渴而燥煩,小便不利。水飲不被吸收則可致下利。白術以提高腸道的吸收功能,桂枝溫陽行水,茯苓、豬苓、澤瀉三味共同利尿,把水分排出,以加強其吸水功能。

④ 桃花湯證:下利頻數、便膿血、口不渴、小便清,病位在降結腸。治則:溫補太陰,澀腸固脫。
赤石指45 g、乾薑10 g、粳米30 g。
上藥三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渣,溫服100ml,日三服。

⑤ 半夏乾薑散證:幹嘔、吐逆、吐涎沫,太陰病偏於胃寒者。治則:溫胃止嘔。
半夏50 g,乾薑50 g
上藥杵為散,每服10 g,以水150ml,煮取100ml,頓服之。

⑥ 厚朴湯證:腹脹滿,口不渴,太陰病偏於虛者。治則:益氣健脾除滿。
厚樸24 g、生薑、24 g、半夏15 g、甘草6 g、黨參30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渣,溫服100ml,日三服。

3、樞部方:

⑴ 少陽病:
主證:胸中熱煩,胸滿,身熱或塞熱往來,咽幹口苦,小便黃赤。
治則:清熱除滿。
主方:黃芩柴胡湯。黃芩30 g、柴胡15 g、白芍15 g、石膏30 g、竹葉10 g、知母30 g、甘草10 g、大棗10枚。
上藥八味,以水1000ml,煮取500ml,去渣,溫服150ml,日三服。

按語:少陽病是一個實熱證,治療原則,必須是清熱除滿,其方劑的組成和藥物的選擇,應該具備清熱、降溫、除滿、扶陰四個條件,選用黃芩湯作基方,方中黃芩清熱瀉火以治熱,柴胡樞轉疏滿以治實,石膏、竹葉、知母清熱瀉火以降溫,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清熱藥中首選黃芩,研究表明,黃芩可對十餘種細菌有殺菌、抑菌作用,並有解毒、利尿的功能,這些對於治療熱性病都是有利的,故列為少陽主藥。柴胡轉樞,有疏滿解鬱之功,可治少陽之實,列為付主藥。少陽之熱,在體內產生高溫,要降溫,最有效的降溫方是白虎湯,石膏的作用重點是抑制體內的產熱中樞的興奮作用,其有效成分硫氧氫鈣通過作用下立腦而抑制產熱中樞來發揮降溫作用,故有“一錢石膏,三桶涼水”之稱,其作用不是消炎,而是降溫。熱久要傷陰,津液缺乏,要注意滋陰,竹葉、石膏、芍藥、甘草清熱以滋陰。全方清、降、散、滋四法俱備。

⑵ 少陽病類方

少陽病熱證:
① 白虎湯證:發熱、脈滑、自汗出、口渴、譫語。治則:清熱降溫。
石膏60 g、知母20 g、甘草10 g、粳米30 g。
上藥四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溫三服,日三服。

② 竹葉石膏湯證:身熱多汗,煩渴喜飲,口幹少氣,舌紅幹,脈虛數。治則:清熱滋陰。
竹葉9 g、石膏30 g、半夏9 g、麥門冬18 g、人參5 g、甘草30 g、粳米8 g。
上藥四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l,去渣,內粳米,米熟湯成,去米溫服100ml,日三服。

③ 梔子豉湯證:發熱而煩,胸中空,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惱。治則:清火除煩。
梔子15 g,淡豆豉10 g。
上藥二味,以水800ml,先煮梔子得500ml,內豉,煮取300ml,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④ 黃連阿膠湯證:心中煩,不得臥,治則:清火救陰。
黃連15 g、黃芩6 g、芍藥6 g、雞子黃2枚、阿膠10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先煮三物,取600ml,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200ml,日三服。

少陽病實證:

⑤ 豬苓湯證: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或小便不利,脈浮發熱,渴欲飲水。治則:清熱利尿。
豬苓10 g、茯苓10 g、阿膠10 g、澤瀉10 g、滑石10 g。
上藥五味,以水800ml,先煮四味取400ml,去滓,內阿膠烊化,溫服130ml,日三服。

⑥ 四逆散證:手足厥冷,脘腹脅肋疼痛。治則:理氣解鬱。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等分。
上藥四味,搗篩、白飲和服10 g,日三服。

少陽病方:

⑦ 枳實梔子湯證:勞複煩熱,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止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治則:清熱解鬱。
枳實10 g、梔子15 g、豆豉25 g。
上藥三味,以清漿水1400ml,空煮取800ml,內枳實、梔子,煮取400ml,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⑶、少陰病:

主證:心動悸,背惡寒,短氣,或脈微細。
治則:強心壯陽。
主方:人參附子湯。人參10 g、附子5 g、茯苓15 g、五味子15 g、麥門冬30 g
上藥五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溫服100ml,日三服。

按語:少陰病本質虛寒,治以溫補。人參附子湯,溫補齊備,以補濟虛,以熱治寒。人參補益心陰,以濟少陰之虛,附子強心溫陽,以驅少陰之寒,茯苓健脾利水,消除浮腫,以減輕心臟負擔,麥冬五味子酸斂固氣可抑制附子之燥,並有強壯中樞神經系統的作 用,與人參配伍,又取生脈散之義。附子強心壯陽,可使心衰恢復,其效力顯著,日本小營卓夫曾做過試驗,使蛙心停跳,再將從附子提取的配糖體給予注射,蛙心可重新恢復跳動,足可見其效力,臨床所治特徵就是背惡寒,見其證用其藥,準確無誤,故列為少陰病主藥。人參興奮心肌,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可以起死回生,有類似毛地黃之功,但無毛地黃之毒,列為少陰病付主藥。應用人參有一點要切記,心臟將停跳時,休用人參,因人參興奮心肌,有類似毛地黃作用,抑制傳導系統,加速病人死亡,用時須配附子。

⑷ 少陰病類方

① 真武湯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治則:溫陽行水。
附子9 g、生薑9 g、白術6 g、茯苓9 g、白芍9 g。
上藥五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溫服150ml,日三服。

② 茯苓四逆湯證:小便不利,手足逆冷,煩躁。治則:回陽利尿。
茯苓12 g、人參3 g、附子5 g、乾薑6 g、甘草6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l,去滓,溫服200ml,日三服。

③ 附子湯證:口中和,背惡寒,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治則:溫陽祛寒。附子5 g、茯苓9 g、人參6 g、白術12 g、芍藥9 g。

上藥五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溫服200ml,日三服。

④ 四逆加人參湯證:惡寒、脈微、下利、手足逆冷,心動悸。治則:回陽強心。
附子5 g、乾薑5 g、甘草6 g、人參3 g。
上藥四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溫再服。

⑤ 炙甘草湯證:心動悸,脈結代。治則:溫陽複脈。
炙甘草12 g、生薑10 g、桂枝10 g、生地30 g、麥冬15 g、麻仁15 g、大棗30枚、人參6 g、阿膠6 g。

上藥九味,以清灑1400ml,水1600ml,先煮八味,取600ml,去滓,內膠烊盡,溫服200 ml,日三服。

⑥ 四逆湯證:少陰寒證,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嘔吐,小便利,脈沉弱。治則:回陽救逆。
附子5 g、乾薑6 g、甘草6 g。
上藥三味,以水600ml,煮取250ml,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附子5 g、乾薑9 g

⑦ 生脈散證:少陰虛證,心動悸,自汗出,少氣,脈微弱或浮大無力。治則:益氣強心,生津斂陰。
人參10 g、麥冬15 g、五味子6 g。
上藥三味,以長流水1000ml,煮取500ml,不拘時溫服。

二、協調方:

1、表部方

① 葛根湯證:項背強幾幾,惡風,有汗或無汗,骨節疼痛,或吐或利。治則:溫經解表。
葛根12 g、桂枝6 g、麻黃9 g、芍藥6 g、甘草6 g、生薑9 g、大棗4枚。
上藥七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黃、葛根,減200ml,去沫,納諸藥,煮取300ml,去滓,溫服100ml,日三服,覆取微似汗。
按語:葛根湯是桂枝東加葛根、麻黃,具有解肌發汗,溫通血脈,舒筋生津的功效,是表部合治之方。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為頭項強痛,發熱、惡寒、手足冷、關節痛,沒有病性,只有部性。以葛根湯治療收到較好的效果,陰陽得調,寒熱虛實可治,正氣可安。方中以葛根桂枝突出其治療重點,故為主藥。

② 霍香正氣散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發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治則:解表化濕。
霍香9 g、紫蘇3 g、白芷3 g、大腹皮3 g、茯苓3 g、白術6 g、半夏曲6 g、陳皮6 g、厚樸6 g、桔梗6 g、甘草6 g、生薑6 g、大棗4枚。
上藥十三味,加水1000ml,煮取600ml,溫服200ml,履溫微似汗出,日三服。

2、裡部方:

① 生薑瀉心湯證: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治則:益腸和中。
生薑15 g、乾薑10 g、甘草10 g、黃芩15 g、黃連10 g、半夏5 g、人參10 g、大棗10枚。
上藥八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生薑瀉心湯中,八藥並舉,四面為用,清、溫、補、消共濟,可治裡部消化功能紊亂。胃氣不降反逆,脾氣不升反泄,水濕停滯胃腸道與胃中積熱相合,難分陰陽,只有部性。

② 半夏瀉心湯證:心下痞硬,或幹嘔,或下利。治則:和胃降逆,開結除痞。
半夏12 g、黃芩9 g、乾薑9 g、人參9 g、甘草6 g、黃連3 g、大棗4枚。
上藥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溫服200ml,日三服。

③ 甘草瀉心湯證: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腹中雷鳴,穀不化。治則:和胃降逆消痞。

炙甘草12 g、黃芩9 g、乾薑9 g、半夏12 g、大棗4枚、黃連3 g。
上藥六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三服。

3、樞部方:

① 小柴胡湯證:胸脅苦滿,寒熱往來,心煩喜嘔,嘿嘿不飲飲食。治則:和解陰陽。
柴胡24 g、黃芩10 g、人參10 g、半夏15 g、生薑10 g、甘草10 g、大棗10枚。
上藥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小柴胡湯,方中黃芩、柴胡以調理少陽之實熱,人參、甘草、大棗以溫補少陰之虛寒,生薑、半夏降逆止嘔,和調脾胃,寒熱並用,溫補並施,以協同樞部之寒熱錯雜之證。小柴胡湯不僅是樞部的協調方,治中央以全四旁,更主要的是小柴胡湯是協調整體的首選方。方中柴胡、黃芩以清疏少陽之實熱,實有清泄三陽之熱之功,人參、甘草、大棗、生薑、半夏溫補太陰,更有溫補三陰虛寒之效。所以《傷寒論》128條說:“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裡也,脈沉亦在裡,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從條文的症狀看,涉及到三部,頭汗出是少陽症,微惡寒是太陽證,心下滿是太陰證,手足冷是厥陰證,大便硬是陽明證,脈細是少陰證,六病的證候俱有,可見樞部影響及整體。

小柴胡湯,表、裡、樞三部,上、中、下三焦皆可協調。如《傷寒論》第230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服小柴胡湯後,有三種反應,一是身然汗出,二是小便得利,三是大便得通。所以仲景抓住少陽與太陰以重點治療,就能達到協調陰陽,和解整體的目的,以小柴胡湯為用,宜通上下,療治內外,不愧為協調之第一良方。

②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詀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治則:平亢潛陽,重鎮安神。
柴胡12 g、龍骨g、黃芩5 g、生薑5 g、鉛丹5 g、人參5 g、桂枝5 g、茯苓5 g、半夏10 g、大黃6 g、牡蠣5 g、大棗6枚。

上藥十二味,以水1600ml ,煮取800ml,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200ml 。

按語:本方為小柴胡湯去甘草加龍骨、牡蠣、鉛丹、桂枝、茯苓、大黃而成。在協調整體

陰陽的基礎上,加大了重鎮安神,通利二更之效。劉紹武老師根據本方,以石膏之辛涼,清熱生津易去龍骨,使方中保持清熱、涼血、鎮靜、生津的優勢,以車前子補腎利尿之功取代茯芩,使集中於樞部的病邪,通過氣血的運行,得以從小便排出,保持有一個除病邪的良好通道。同時去鉛丹,以除久服蓄毒之害。經過調整後的方劑,劉老師名為調神湯。

全方寒熱並用,升降並用,收散並用,補泄並用,四個矛盾點,八個矛盾面,四方同調,八方共治,相反相或,使機體達到一個有機的協調,治療面得到進一步擴大。方中石膏、黃芩、與桂枝、生薑是維持方中藥物寒熱的。如果病者呈現亢奮優勢,熱象明顯,可以加大石膏用量,由30 g可增至60 g、甚至可達120 g,如寒象明顯,可加大桂枝、生薑用量,由10 g可增至20 g。人參與川軍是維持補瀉的一對藥物。脈見弦象,腹脹滿悶證候明顯者,可加大川軍用量以致瀉實,體質虛良,氣短心悸者,加大黨參用量以補其虛,柴胡與半夏(可用蘇子代)是維持方中升降的藥物,柴胡的升提使半夏更好地發揮降氣的作用,二藥為用,升降結合。牡蠣、柴胡是維持方中收散作用的藥物,牡蠣固澀以斂氣,柴胡宣通以發散,二藥為用,發散以除積聚之邪,收斂以固心陽之氣,使邪得祛,而正不得損。

服用調神湯後,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反應,這與病者的體質、情緒和環境有關。一是由於本方是治本為主,整體協調,見效通常較慢,多是用藥數付後症狀得以改善,二十余付後主要證狀才得以好轉。二是有一部分人服藥後,不是病情逐漸好轉,而是感覺加重,如頭暈、困乏無力、不思飲食等衰弱症狀。這是因為藥與病邪,調整過程中的激化反應。三是服藥後有腹痛、腹泄反應。調神湯是一個雙向調控的方劑,有病除病,無病補體、藥到病所,必須先除其邪,瀉是為了除病,是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階段反應。四是少數患者服藥後有嗜睡的現象,這是大腦皮層通過藥物矯正後,功能由紊亂趨於正常的一種補償性反應。

③ 大柴胡湯證: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或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治則:理氣舒鬱,和胃消痞。

柴胡24 g、黃芩9 g、芍藥9 g、半夏15 g、生薑15 g、枳實15 g、大棗12枚、大黃6 g。
上藥八味,加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本方為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枳實、芍藥、大黃而成。是一個和解陰陽,兼清陽明裡熱的雙解方劑。劉紹武老師在此方基礎上,加黨參、甘草,取名為柴芍湯,後更名為調胃湯,主要適用於聚脈證。小柴胡湯協調整體,平復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取枳實、芍藥散加大黃以解決胃脘部的局部病證。白芍不僅有緩急平痙、止痛之功,又有養血和營之效,枳實行氣除滿,能夠增強胃腸的緊張度,以助消化,多以陳皮代之。單用芍藥,其作用重點在結腸,配伍枳實,作用就移至心下,可治心下滿痛,作用在胃脘。加用大黃,有推陳致新的功用。三藥為用,在小柴胡湯協調整體的基礎上,平痙解攣,疏通胃腸,使整體得調,胃病得治,聚脈得消。

④ 柴胡桂枝乾薑湯證: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治則:理亂安心,解鬱除煩。
柴胡24 g、黃芩9 g、牡蠣6 g、桂枝9 g、栝樓根12 g、乾薑6 g、甘草6 g。
上藥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澠眼200ml,日三服,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

按語:本方是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半夏,加牡蠣、桂枝、栝樓根,以乾薑易生薑而成。劉紹武老師以本方為基礎,加百合、烏藥、丹參、郁金、五味子等,取名為小柴胡東加七味,後更名為調心湯,主治紊脈證。全方強心以健腦、寬胸以宣肺,疏肝以健脾,安神以止悸,達到氣血循行暢達,整個機體相互協調,心病得治。

⑤ 柴胡桂枝湯證: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治則:和解陰陽,調和營衛。
柴胡12 g、黃芩5 g、人參5 g、甘草3 g、半夏6 g、芍藥5 g、生薑5 g、桂枝5 g、大棗6枚。

上藥九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本方是一個氣血陰陽失和的全面協調性的方劑,臨床上可廣泛使用於聚、紊脈證複合型,婦科的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症也可使用。

⑥ 調腸湯證:腹滿時痛而見覆脈者,常見於慢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十二指腸炎、前列腺炎等。治則:解凝排痰。

本方為調胃東加三核二香湯。枳核、荔枝核、川楝子、廣木香、小茴香,主治腹部怕冷,腹脹,時腹自痛的腹滿寒疝諸症。川楝子、小茴香、川軍三藥為用,治排結合,一舉將寒濕之粘液排出體外。

治則:散熱解毒。
連翹30 g、金銀花30 g、苦桔梗18 g、薄荷18 g、淡竹葉12 g、生甘草15 g、荊芥穗12 g、淡豆鼓15 g、牛蒡子18 g
上九藥,杵為散,每服18 g,鮮葦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⑤ 升麻葛根湯證(《小兒藥證直訣》):麻疹未發、或發而未透、發熱惡風、頭痛、肢體痛、噴嚏、咳嗽、日赤流淚、口渴、舌紅苔幹、脈沉數。治則:辛涼解肌,透疹解毒。
幹葛9 g、升麻3g、芍藥4 g、甘草3 g
上藥四味,加水300ml,煮取200ml,日二服不效再服。

⑶ 厥陰病:
主證:手足逆冷,脈沉細,或四肢痹痛。
治則:溫通血脈。
主方:當歸桂枝湯。當歸15 g、桂枝10 g、赤芍10 g、細辛10 g、木通10 g、甘草10 g、大棗10枚。
煎服法:上藥七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溫服100ml,日三服,忌食肉類,戒房事。

按語:厥陰病的主方根據《傷寒論》第351條的當歸四逆湯,通過實踐確定。當歸四逆湯是以桂枝湯作基礎,去生薑加當歸、細辛、通草而組成。桂枝湯是調和營衛,治療表虛寒的方劑,桂枝湯中桂枝,甘草相合辛甘以化陽,芍藥、甘草相合酸甘以化陰,當歸活血補血,細辛作為溝通上下、聯絡表裡的樞藥,通草以通經活絡,七藥共用,使脈絡得通,氣血得充,表部虛寒去而厥陰諸證盡。當歸是補血活血藥,它既能流通血脈,溫煦四肢,又具有補血之功,桂枝性溫,協助當歸溫通血脈,使氣血通暢,故二藥為厥陰病的主藥、副主藥。為突出主藥的作用,故而將當歸四逆湯更名為當歸桂枝湯。

⑷ 厥陰病類方:

① 桂枝湯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或時發熱,自汗出。治則:調和營衛。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生薑10 g、大棗4枚(破)。
上藥五味,以水300ml,煮取100ml,去渣、頓服,服後15-30分鐘無汗出者,以熱稀粥助之,取微似有汗為佳,不可令汗流漓,病必不除。一服病癒,止後服。不愈者,再服。
按語:桂枝湯為治厥陰病表虛寒證之自汗出的代表方劑,用之得當,藥到病除。後人把桂枝湯稱為發汗劑是極大錯誤。

② 黃芪桂枝五物湯證(《金匱要略》):血痹證肌膚麻木不仁,脈微而澀緊。治則:益氣溫陽、和營通痹。
黃芪9 g、桂枝9 g、芍藥9 g、生薑18 g、大棗4枚
上藥五味,以水600ml,煮取250ml,溫服80ml,日三服。

③ 陽和湯證(《外科證治全生集》):一切陰痹、貼骨疽、流注、鶴膝風等,局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不熱、舌淡苔白、口不渴、脈沉細或遲細。治則: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熟地30 g、肉桂3 g、麻黃2 g、鹿角膠9 g、白芥子6 g、薑炭2 g、生甘草3 g
上藥七味,加水1000ml,煮取300ml,分溫二次服。

④ 四物湯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面色萎黃、唇白無華、婦女經量少、舌淡脈細。治則:補血和營。
當歸10g(灑浸微炒)、川芎6 g、白芍10 g、熟地黃15 g
上藥四味,加水500ml、煮取200ml、去渣熱服,日二次。

⑤ 當歸補血湯證(《內外傷辨惑論》):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或產後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治則:補氣生血。
黃芪30 g、當歸6 g(灑洗)
上藥二味,加水300ml、煮取100ml、去渣溫服。

⑥ 玉屏風散證(《世醫得效方》):惡風自汗、面色晄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虛軟。治則:益氣固表。
黃芪180 g、白術60 g、防風60 g
上三藥,研末、每日二次,每次6-9 g

2、裡部方:

⑴ 陽明病:
主證:胃家實、大便難、潮熱、汗自出。
治則:攻下實熱。
主方:大黃芒硝湯。大黃15 g、芒硝10 g、枳實 30 g、厚樸20 g、白芍30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先煎厚樸、枳實、芍藥三藥,取500ml,去滓、納大黃,再煮取300ml,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二服,得下,餘勿服。

按語:陽明病是內熱致實,實則氣機不暢,故有熱、有食、有氣相互摻雜,治療必須針鋒相對,一要涼藥清熱,二要排出蓄積之物,三要照顧機體的功能恢復,方選大承氣湯。通過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共同作用,達到蕩滌腸胃,推陳出新,瀉熱瀉食,急下存陰的治療目的,故選大承氣湯為基方,以建瀉熱除積、消脹除滿,軟堅通便之功。有時,腸處於痙攣狀態,故加白芍,緩解之,促進瀉下,主方名為大黃芒硝湯。方中大黃性寒,味苦,苦寒可以瀉熱,具有較強的攻下作用,大黃內含蒽醌和鞣質,既有瀉下通便,又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具備先瀉後斂的特性,可使陽明實熱得排得泄,又不致大損正氣。此外,大黃苦寒,除排瀉陽明實熱外,還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於因腸道感染而引起的裡部實熱證,用之更妥,故為主藥。但大黃瀉下之力雖大,然對陽明病來說,瀉下不僅需要腸道收縮之力,而且又需要大量的液體稀釋蓄積物,故此大黃就嫌不足,必須用芒硝以助,芒硝含有硫酸鎂、硫酸鈉、硫酸鈣等成分,不易被腸壁吸收,在腸中形成高滲溶液,使腸道保持大量水分,以軟堅排便,助大黃瀉熱,故為付主藥。芍藥、枳實、厚朴能平痙攣、增強胃腸節律性蠕動、健脾胃、消脹排氣,共同組成瀉實熱之重劑。陽明之熱必須用下法才能解決,體內熱源物質不排,不足以降溫。

<2> 陽明病類方:

① 大承氣湯證: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潮熱譫語,腹滿而喘,身重短氣,手足然汗出,大便不通,腹滿痛,按之硬,脈遲或脈實;或大便難,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身微熱;或曰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脈弦;或熱結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腹脹滿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乾燥,脈滑力實。治則:峻下熱結。
大黃 12g(灑洗) 厚樸 15g 枳實 15g 芒硝 9g
上藥四味,以水 500ml ,先煮厚樸、枳實,取 300ml ,去滓,內大黃,更煮取 200ml ,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② 小承氣湯證:汗出、譫語、潮熱、小便數、大便硬、腹大滿不通、脈滑而疾;或大承氣湯的先行試探劑,以入腹中,有無轉矢氣來測知有無燥屎;或痢疾初期,腹中疼痛、脹悶、裡急後重。治則:輕下熱結。
大黃 12g(灑洗) 厚樸 6g 枳實 12g
上藥三味,以水 500ml,煮取 200ml,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③ 調胃承氣湯證:發熱汗出惡熱,口渴,便秘,腹脹滿。治則:緩下熱結。
大黃 12g(灑洗)芒硝 6g 甘草 12g
上藥三味,以水500ml,煮二藥至 1000ml,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溫頓服之。

④ 大陷胸湯證:結胸熱實、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而痛不可近,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治則:瀉熱滌痰。
大黃 18 g 、芒硝 20 g 、甘遂 1 g
上藥三味,以水600 ml,先煮大黃,取 200ml,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未,溫服100ml,得快利,止後服。

⑤ 大陷胸丸證:結胸熱實,脈沉而緊,頸亦強,如柔痙狀。治則:瀉熱滌痰,宣肺利水。
大黃 24 g 、葶藶子 10 g(熬)、芒硝 10 g、杏紅10 g(熬黑)
上藥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和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未1 g,白蜜20 ml,水200ml,煮取100ml,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按語:結胸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表證解,熱邪內陷,水津不得四布,導致水積胸脅,痰飲結於胃中所致,此即由表證衍變而成。二是由某些疾病引起體內氣血津液運化失職,導致胸腔積水,逐步形成結胸證(胸腹膜炎)。大陷胸湯直接清除胃腸之痰飲,大陷胸丸則含有葶藶子,杏仁宣肺利水,連同肺中痰飲並治,如肺中無痰則用大陷胸湯治療為宜。

⑥ 十棗湯證:脅下有水氣(胸水)、咳唾胸脅痛、心下痞硬,幹嘔短氣、頭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治則:攻逐水飲。
芫花(熬)、甘逐、大戟各等分。
上藥三味,等分為未,以水200ml,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100ml去滓,內藥未。強人服3g,贏人服1.5g,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後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1 g,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按:十棗湯,又叫朱雀湯。本方雖效力顯著,用之宜慎,須在脈不數而滑或平脈,無心功能不全者可用,肝硬化腹水亦可用,體質弱者不耐瀉者,不可用,本湯主要適用于陽明實證,水去則停服,不可過劑,以恐損傷正氣而使機體由實轉虛,病情逆轉。

⑦ 桃核承氣湯證:少腹急結,其人如狂,小便自利。治則:瀉熱逐瘀。
桃仁12g、大黃12 g、桂枝6 g、甘草6 g、芒硝6 g
上藥五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溫服用100ml,日三服,當微利。

⑧ 抵當湯證: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其人喜忘,發狂或如狂,屎雖硬而大便反易,色黑舌見紫斑,脈沉結。治則:攻逐蓄血。
水蛭10 g、虻蟲5 g、桃仁12 g、大黃10 g。
上藥四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去渣,分溫三服,以下為度,不下更服。

按語:裡部有瘀血停留,較少見,大部分見於發燒月餘後出現。辨血證時,其特點有二:一是小便利,二是大便黑,便時容易。體內瘀血者,多選用桃核承氣湯,治腸內新瘀,抵當湯治久瘀,用在血已結之後。裡部消化系統與氣血有著密切的的聯繫,每日飲水2500ml,腸道卻會有800ml水的迴圈量,腸道實可直接導致氣血瘀滯。熱性病發展到陽明,在高熱的情況下,引起統一物的分解,使血、氣、糞、粘液等物形成瘀結,影響正常的血液迴圈與新陳代謝,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活血化瘀借胃腸之道,排除有形之物,則可達到治癒的目的。

⑶太陰病:

主證:腹滿、或吐、或利、時腹自痛。治則:溫胃健脾。
主方:蒼術乾薑湯。蒼術30 g、乾薑10 g、茯苓30 g、甘草10 g
上藥四味,加水800ml,煮取300ml,分三服,忌食生冷。

按語:太陰病主方,根據《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甘姜苓術湯列出。“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出汗,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太陰病的主要病理變化就是小腸吸收功能降低,中醫稱為“脾虛證”。在中藥2600味中,只有蒼術、白術促進小腸吸收,蒼術比白術的功效大三倍,在古方中,蒼白二術不分,以“術”為名。蒼術健脾燥濕,促進小腸吸收,通過“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吸收功能實乃脾上升作用,用蒼術解決了吸收功能之後,水進入組織增多,需用茯苓,一吸一排,共同完成燥濕利水之功,故臨床多苓術同用,如果水分在體內只吸收不排泄,就會出現身重、水腫,故太陰病虛寒應用蒼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水,用乾薑、甘草以溫補脾胃,提高裡部溫度,增加吸收能力,四藥共用,擔負著太陰病的主治。蒼術芳香燥濕,長於健脾溫中,亦溫亦補,故為太陰主藥。蒼術雖溫,但由於太陰虛寒且常有吐利,使陽更虛,僅靠蒼術之溫是不足的,必須配伍乾薑加強溫熱力量,乾薑溫中之功最強,故用之為付主藥,二藥相互為用,在裡部既有物理的提高溫度,增強吸收作用,又有藥理的增強酶的活性,提高吸收力的作用。為突出術薑的作用,將原方更名為蒼術乾薑湯。

⑷ 太陽病類方

① 旋複代赭湯證: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病位在食道。治則:消痞和中,滌飲降逆。
旋複花10 g、黨參30 g、生薑15 g、代赭石30 g、炙甘草10 g、半夏10 g、大棗10枚。
上藥七味,以水500ml,煮取150ml、去渣,頓服。

② 吳茱萸湯證:食穀欲吐,或頭痛、幹嘔吐涎沫或吐利,煩燥欲死、或嘔而胸滿,病位在胃。治則:和胃平痙,止痛止吐。
吳茱萸15 g、黨參30 g、生薑30 g、大棗12枚。
上藥四味,以水700ml,煮取200ml,去渣,溫服100ml,日二服。

③ 五苓散證: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病位在升結腸。治則:健脾燥濕,化氣行水。
豬苓10 g、澤瀉10 g、茯苓10 g、白術10 g、桂枝10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 , 煮取300ml,去渣,分溫三服,得小便利即止。
按語:升結腸主要吸收水分,水分得不到吸收,組織間津液缺乏,故出現微熱消渴,渴而燥煩,小便不利。水飲不被吸收則可致下利。白術以提高腸道的吸收功能,桂枝溫陽行水,茯苓、豬苓、澤瀉三味共同利尿,把水分排出,以加強其吸水功能。

④ 桃花湯證:下利頻數、便膿血、口不渴、小便清,病位在降結腸。治則:溫補太陰,澀腸固脫。
赤石指45 g、乾薑10 g、粳米30 g。
上藥三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渣,溫服100ml,日三服。

⑤ 半夏乾薑散證:幹嘔、吐逆、吐涎沫,太陰病偏於胃寒者。治則:溫胃止嘔。
半夏50 g,乾薑50 g
上藥杵為散,每服10 g,以水150ml,煮取100ml,頓服之。

⑥ 厚朴湯證:腹脹滿,口不渴,太陰病偏於虛者。治則:益氣健脾除滿。
厚樸24 g、生薑、24 g、半夏15 g、甘草6 g、黨參30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渣,溫服100ml,日三服。

3、樞部方:

⑴ 少陽病:
主證:胸中熱煩,胸滿,身熱或塞熱往來,咽幹口苦,小便黃赤。
治則:清熱除滿。
主方:黃芩柴胡湯。黃芩30 g、柴胡15 g、白芍15 g、石膏30 g、竹葉10 g、知母30 g、甘草10 g、大棗10枚。
上藥八味,以水1000ml,煮取500ml,去渣,溫服150ml,日三服。

按語:少陽病是一個實熱證,治療原則,必須是清熱除滿,其方劑的組成和藥物的選擇,應該具備清熱、降溫、除滿、扶陰四個條件,選用黃芩湯作基方,方中黃芩清熱瀉火以治熱,柴胡樞轉疏滿以治實,石膏、竹葉、知母清熱瀉火以降溫,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清熱藥中首選黃芩,研究表明,黃芩可對十餘種細菌有殺菌、抑菌作用,並有解毒、利尿的功能,這些對於治療熱性病都是有利的,故列為少陽主藥。柴胡轉樞,有疏滿解鬱之功,可治少陽之實,列為付主藥。少陽之熱,在體內產生高溫,要降溫,最有效的降溫方是白虎湯,石膏的作用重點是抑制體內的產熱中樞的興奮作用,其有效成分硫氧氫鈣通過作用下立腦而抑制產熱中樞來發揮降溫作用,故有“一錢石膏,三桶涼水”之稱,其作用不是消炎,而是降溫。熱久要傷陰,津液缺乏,要注意滋陰,竹葉、石膏、芍藥、甘草清熱以滋陰。全方清、降、散、滋四法俱備。

⑵ 少陽病類方

少陽病熱證:
① 白虎湯證:發熱、脈滑、自汗出、口渴、譫語。治則:清熱降溫。
石膏60 g、知母20 g、甘草10 g、粳米30 g。
上藥四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溫三服,日三服。

② 竹葉石膏湯證:身熱多汗,煩渴喜飲,口幹少氣,舌紅幹,脈虛數。治則:清熱滋陰。
竹葉9 g、石膏30 g、半夏9 g、麥門冬18 g、人參5 g、甘草30 g、粳米8 g。
上藥四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l,去渣,內粳米,米熟湯成,去米溫服100ml,日三服。

③ 梔子豉湯證:發熱而煩,胸中空,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惱。治則:清火除煩。
梔子15 g,淡豆豉10 g。
上藥二味,以水800ml,先煮梔子得500ml,內豉,煮取300ml,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④ 黃連阿膠湯證:心中煩,不得臥,治則:清火救陰。
黃連15 g、黃芩6 g、芍藥6 g、雞子黃2枚、阿膠10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先煮三物,取600ml,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200ml,日三服。

少陽病實證:

⑤ 豬苓湯證: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或小便不利,脈浮發熱,渴欲飲水。治則:清熱利尿。
豬苓10 g、茯苓10 g、阿膠10 g、澤瀉10 g、滑石10 g。
上藥五味,以水800ml,先煮四味取400ml,去滓,內阿膠烊化,溫服130ml,日三服。

⑥ 四逆散證:手足厥冷,脘腹脅肋疼痛。治則:理氣解鬱。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等分。
上藥四味,搗篩、白飲和服10 g,日三服。

少陽病方:

⑦ 枳實梔子湯證:勞複煩熱,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止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治則:清熱解鬱。
枳實10 g、梔子15 g、豆豉25 g。
上藥三味,以清漿水1400ml,空煮取800ml,內枳實、梔子,煮取400ml,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⑶、少陰病:

主證:心動悸,背惡寒,短氣,或脈微細。
治則:強心壯陽。
主方:人參附子湯。人參10 g、附子5 g、茯苓15 g、五味子15 g、麥門冬30 g
上藥五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溫服100ml,日三服。

按語:少陰病本質虛寒,治以溫補。人參附子湯,溫補齊備,以補濟虛,以熱治寒。人參補益心陰,以濟少陰之虛,附子強心溫陽,以驅少陰之寒,茯苓健脾利水,消除浮腫,以減輕心臟負擔,麥冬五味子酸斂固氣可抑制附子之燥,並有強壯中樞神經系統的作 用,與人參配伍,又取生脈散之義。附子強心壯陽,可使心衰恢復,其效力顯著,日本小營卓夫曾做過試驗,使蛙心停跳,再將從附子提取的配糖體給予注射,蛙心可重新恢復跳動,足可見其效力,臨床所治特徵就是背惡寒,見其證用其藥,準確無誤,故列為少陰病主藥。人參興奮心肌,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可以起死回生,有類似毛地黃之功,但無毛地黃之毒,列為少陰病付主藥。應用人參有一點要切記,心臟將停跳時,休用人參,因人參興奮心肌,有類似毛地黃作用,抑制傳導系統,加速病人死亡,用時須配附子。

⑷ 少陰病類方

① 真武湯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治則:溫陽行水。
附子9 g、生薑9 g、白術6 g、茯苓9 g、白芍9 g。
上藥五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溫服150ml,日三服。

② 茯苓四逆湯證:小便不利,手足逆冷,煩躁。治則:回陽利尿。
茯苓12 g、人參3 g、附子5 g、乾薑6 g、甘草6 g。
上藥五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l,去滓,溫服200ml,日三服。

③ 附子湯證:口中和,背惡寒,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治則:溫陽祛寒。附子5 g、茯苓9 g、人參6 g、白術12 g、芍藥9 g。

上藥五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溫服200ml,日三服。

④ 四逆加人參湯證:惡寒、脈微、下利、手足逆冷,心動悸。治則:回陽強心。
附子5 g、乾薑5 g、甘草6 g、人參3 g。
上藥四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溫再服。

⑤ 炙甘草湯證:心動悸,脈結代。治則:溫陽複脈。
炙甘草12 g、生薑10 g、桂枝10 g、生地30 g、麥冬15 g、麻仁15 g、大棗30枚、人參6 g、阿膠6 g。

上藥九味,以清灑1400ml,水1600ml,先煮八味,取600ml,去滓,內膠烊盡,溫服200 ml,日三服。

⑥ 四逆湯證:少陰寒證,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嘔吐,小便利,脈沉弱。治則:回陽救逆。
附子5 g、乾薑6 g、甘草6 g。
上藥三味,以水600ml,煮取250ml,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附子5 g、乾薑9 g

⑦ 生脈散證:少陰虛證,心動悸,自汗出,少氣,脈微弱或浮大無力。治則:益氣強心,生津斂陰。
人參10 g、麥冬15 g、五味子6 g。
上藥三味,以長流水1000ml,煮取500ml,不拘時溫服。

二、協調方:

1、表部方

① 葛根湯證:項背強幾幾,惡風,有汗或無汗,骨節疼痛,或吐或利。治則:溫經解表。
葛根12 g、桂枝6 g、麻黃9 g、芍藥6 g、甘草6 g、生薑9 g、大棗4枚。
上藥七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黃、葛根,減200ml,去沫,納諸藥,煮取300ml,去滓,溫服100ml,日三服,覆取微似汗。
按語:葛根湯是桂枝東加葛根、麻黃,具有解肌發汗,溫通血脈,舒筋生津的功效,是表部合治之方。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為頭項強痛,發熱、惡寒、手足冷、關節痛,沒有病性,只有部性。以葛根湯治療收到較好的效果,陰陽得調,寒熱虛實可治,正氣可安。方中以葛根桂枝突出其治療重點,故為主藥。

② 霍香正氣散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發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治則:解表化濕。
霍香9 g、紫蘇3 g、白芷3 g、大腹皮3 g、茯苓3 g、白術6 g、半夏曲6 g、陳皮6 g、厚樸6 g、桔梗6 g、甘草6 g、生薑6 g、大棗4枚。
上藥十三味,加水1000ml,煮取600ml,溫服200ml,履溫微似汗出,日三服。

2、裡部方:

① 生薑瀉心湯證: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治則:益腸和中。
生薑15 g、乾薑10 g、甘草10 g、黃芩15 g、黃連10 g、半夏5 g、人參10 g、大棗10枚。
上藥八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生薑瀉心湯中,八藥並舉,四面為用,清、溫、補、消共濟,可治裡部消化功能紊亂。胃氣不降反逆,脾氣不升反泄,水濕停滯胃腸道與胃中積熱相合,難分陰陽,只有部性。

② 半夏瀉心湯證:心下痞硬,或幹嘔,或下利。治則:和胃降逆,開結除痞。
半夏12 g、黃芩9 g、乾薑9 g、人參9 g、甘草6 g、黃連3 g、大棗4枚。
上藥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溫服200ml,日三服。

③ 甘草瀉心湯證: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腹中雷鳴,穀不化。治則:和胃降逆消痞。

炙甘草12 g、黃芩9 g、乾薑9 g、半夏12 g、大棗4枚、黃連3 g。
上藥六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三服。

3、樞部方:

① 小柴胡湯證:胸脅苦滿,寒熱往來,心煩喜嘔,嘿嘿不飲飲食。治則:和解陰陽。
柴胡24 g、黃芩10 g、人參10 g、半夏15 g、生薑10 g、甘草10 g、大棗10枚。
上藥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小柴胡湯,方中黃芩、柴胡以調理少陽之實熱,人參、甘草、大棗以溫補少陰之虛寒,生薑、半夏降逆止嘔,和調脾胃,寒熱並用,溫補並施,以協同樞部之寒熱錯雜之證。小柴胡湯不僅是樞部的協調方,治中央以全四旁,更主要的是小柴胡湯是協調整體的首選方。方中柴胡、黃芩以清疏少陽之實熱,實有清泄三陽之熱之功,人參、甘草、大棗、生薑、半夏溫補太陰,更有溫補三陰虛寒之效。所以《傷寒論》128條說:“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裡也,脈沉亦在裡,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從條文的症狀看,涉及到三部,頭汗出是少陽症,微惡寒是太陽證,心下滿是太陰證,手足冷是厥陰證,大便硬是陽明證,脈細是少陰證,六病的證候俱有,可見樞部影響及整體。

小柴胡湯,表、裡、樞三部,上、中、下三焦皆可協調。如《傷寒論》第230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服小柴胡湯後,有三種反應,一是身然汗出,二是小便得利,三是大便得通。所以仲景抓住少陽與太陰以重點治療,就能達到協調陰陽,和解整體的目的,以小柴胡湯為用,宜通上下,療治內外,不愧為協調之第一良方。

②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詀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治則:平亢潛陽,重鎮安神。
柴胡12 g、龍骨g、黃芩5 g、生薑5 g、鉛丹5 g、人參5 g、桂枝5 g、茯苓5 g、半夏10 g、大黃6 g、牡蠣5 g、大棗6枚。

上藥十二味,以水1600ml ,煮取800ml,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200ml 。

按語:本方為小柴胡湯去甘草加龍骨、牡蠣、鉛丹、桂枝、茯苓、大黃而成。在協調整體

陰陽的基礎上,加大了重鎮安神,通利二更之效。劉紹武老師根據本方,以石膏之辛涼,清熱生津易去龍骨,使方中保持清熱、涼血、鎮靜、生津的優勢,以車前子補腎利尿之功取代茯芩,使集中於樞部的病邪,通過氣血的運行,得以從小便排出,保持有一個除病邪的良好通道。同時去鉛丹,以除久服蓄毒之害。經過調整後的方劑,劉老師名為調神湯。

全方寒熱並用,升降並用,收散並用,補泄並用,四個矛盾點,八個矛盾面,四方同調,八方共治,相反相或,使機體達到一個有機的協調,治療面得到進一步擴大。方中石膏、黃芩、與桂枝、生薑是維持方中藥物寒熱的。如果病者呈現亢奮優勢,熱象明顯,可以加大石膏用量,由30 g可增至60 g、甚至可達120 g,如寒象明顯,可加大桂枝、生薑用量,由10 g可增至20 g。人參與川軍是維持補瀉的一對藥物。脈見弦象,腹脹滿悶證候明顯者,可加大川軍用量以致瀉實,體質虛良,氣短心悸者,加大黨參用量以補其虛,柴胡與半夏(可用蘇子代)是維持方中升降的藥物,柴胡的升提使半夏更好地發揮降氣的作用,二藥為用,升降結合。牡蠣、柴胡是維持方中收散作用的藥物,牡蠣固澀以斂氣,柴胡宣通以發散,二藥為用,發散以除積聚之邪,收斂以固心陽之氣,使邪得祛,而正不得損。

服用調神湯後,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反應,這與病者的體質、情緒和環境有關。一是由於本方是治本為主,整體協調,見效通常較慢,多是用藥數付後症狀得以改善,二十余付後主要證狀才得以好轉。二是有一部分人服藥後,不是病情逐漸好轉,而是感覺加重,如頭暈、困乏無力、不思飲食等衰弱症狀。這是因為藥與病邪,調整過程中的激化反應。三是服藥後有腹痛、腹泄反應。調神湯是一個雙向調控的方劑,有病除病,無病補體、藥到病所,必須先除其邪,瀉是為了除病,是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階段反應。四是少數患者服藥後有嗜睡的現象,這是大腦皮層通過藥物矯正後,功能由紊亂趨於正常的一種補償性反應。

③ 大柴胡湯證: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或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治則:理氣舒鬱,和胃消痞。

柴胡24 g、黃芩9 g、芍藥9 g、半夏15 g、生薑15 g、枳實15 g、大棗12枚、大黃6 g。
上藥八味,加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本方為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枳實、芍藥、大黃而成。是一個和解陰陽,兼清陽明裡熱的雙解方劑。劉紹武老師在此方基礎上,加黨參、甘草,取名為柴芍湯,後更名為調胃湯,主要適用於聚脈證。小柴胡湯協調整體,平復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取枳實、芍藥散加大黃以解決胃脘部的局部病證。白芍不僅有緩急平痙、止痛之功,又有養血和營之效,枳實行氣除滿,能夠增強胃腸的緊張度,以助消化,多以陳皮代之。單用芍藥,其作用重點在結腸,配伍枳實,作用就移至心下,可治心下滿痛,作用在胃脘。加用大黃,有推陳致新的功用。三藥為用,在小柴胡湯協調整體的基礎上,平痙解攣,疏通胃腸,使整體得調,胃病得治,聚脈得消。

④ 柴胡桂枝乾薑湯證: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治則:理亂安心,解鬱除煩。
柴胡24 g、黃芩9 g、牡蠣6 g、桂枝9 g、栝樓根12 g、乾薑6 g、甘草6 g。
上藥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澠眼200ml,日三服,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

按語:本方是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半夏,加牡蠣、桂枝、栝樓根,以乾薑易生薑而成。劉紹武老師以本方為基礎,加百合、烏藥、丹參、郁金、五味子等,取名為小柴胡東加七味,後更名為調心湯,主治紊脈證。全方強心以健腦、寬胸以宣肺,疏肝以健脾,安神以止悸,達到氣血循行暢達,整個機體相互協調,心病得治。

⑤ 柴胡桂枝湯證: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治則:和解陰陽,調和營衛。
柴胡12 g、黃芩5 g、人參5 g、甘草3 g、半夏6 g、芍藥5 g、生薑5 g、桂枝5 g、大棗6枚。

上藥九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三服。
按語:本方是一個氣血陰陽失和的全面協調性的方劑,臨床上可廣泛使用於聚、紊脈證複合型,婦科的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症也可使用。

⑥ 調腸湯證:腹滿時痛而見覆脈者,常見於慢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十二指腸炎、前列腺炎等。治則:解凝排痰。

本方為調胃東加三核二香湯。枳核、荔枝核、川楝子、廣木香、小茴香,主治腹部怕冷,腹脹,時腹自痛的腹滿寒疝諸症。川楝子、小茴香、川軍三藥為用,治排結合,一舉將寒濕之粘液排出體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