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畫了一輩子,他把金魚畫活了!

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畫壇,

汪亞塵的金魚、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

並稱“畫壇三絕”。 可時至今日,

“金魚先生”汪亞塵竟是謎之存在,

“數條金魚”的價格不及齊白石“一隻蝦”,

更不敵徐悲鴻“一匹馬”。

雖然汪亞塵的作品

在市場價值上不像徐悲鴻、齊白石等人

有著驚人的天價,

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他的藝術價值。

他筆下的金魚彩墨兼備,

更是被徐悲鴻稱為“中國的第一筆”。

汪亞塵 《擬虛穀松魚圖》

至於為什麼會畫起金魚,

這也是別有原因的,

汪亞塵極為欣賞清末的海上畫家虛谷,

稱虛穀的畫“氣息渾厚,

風格高古興雅, 冷峭雋美”。

虛穀很喜歡畫金魚,

便引起了汪亞塵畫金魚的動機。

《百魚圖》

他在新華藝專任教時期,

每年寒暑假都要去無錫榮巷岳父家小住幾周,

園中養了的各種各樣的金魚,

足足有十幾大缸,

汪亞塵經常留心觀察它們,

他還自己弄來一個玻璃缸,

把金魚養在缸中,

先用西畫方法進行速寫,

然後再用國畫筆意寫出金魚的姿態,

使它們活現在紙幅間。

經過對金魚生活習性、活動姿態

多年的觀察與研究,

汪亞塵筆下的遊動的魚甚至

可清晰地分出遠近、高低、虛實。

在墨與彩色之間寧靜得體, 栩栩如生,

悠哉遊哉、紅鱗碧藻、水光尾影,

達到雅俗共賞之妙。

《魚樂圖》

《魚樂圖》取高遠透視的角度,

畫一群細長的柳條魚, 所見多為魚脊,

結隊而來, 形態各一, 活潑可愛,

造型顯受任伯年的影響,

生動、有趣則又帶上鮮明的“汪氏”風規。

《睡蓮金魚圖》

《睡蓮金魚圖》中,

畫面上睡蓮初開瑩秀, 著色淡雅怡人,

所繪金魚活潑清新,

形態簡練嬉戲于水清趣動人。

《睡蓮金魚圖》局部

此圖的睡蓮以花青加青綠沒骨點畫,

淡色點葉,重色勾筋,

蓮花則用橘黃和純白點染,草綠點芯,

浮萍和水草則用淡彩碎點,

使之縹緲虛浮若隱若現。

《睡蓮金魚圖》局部

而金魚則分別用丹朱和水墨勾寫,

寫紅魚三條,墨魚兩尾,

活靈活現,形貌傳神。

《睡蓮金魚圖》局部

其魚頭呈方形,尾鰭透明,

以尾定勢,輕靈舒緩,婀娜多姿。

再加大膽地點睛,因而更具立體感。

整幅圖畫用筆老辣,姿靈而又含蘊,

筆筆送到而靜氣隨之,

色墨交融,疏密有致。

《睡蓮金魚圖》局部

但漫長而艱辛的中西融合之道,

還是要走,

怎麼走?

這是個問題!

游魚

作為中國第一代的油畫家,出生於

19世紀90年代的汪亞塵從《芥子園畫譜》入手,

從家鄉杭州到上海,

一步步的轉入到西洋畫的學習創作中,

後在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學習。

1943年作 清池魚影

1915年,年僅21歲的汪亞塵

與陳抱一等人籌辦了中國第一個畫會組織

——東方畫會,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

汪亞塵越來越覺得自身的水準有限,

這就促使了他第一次出國深造。

九如圖

1916年,汪亞塵東渡日本,

並且在次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

學習西方繪畫和理論。

魚樂圖

從東京學成回國之後,

首先在思想層面改變了汪亞塵,

尤其是為他打開了西方藝術世界的大門,

此後歐洲就一直成為汪亞塵心中的藝術聖地。

春波魚樂圖

“去歐洲惟一的願望,

就是想再用技術上的苦功,

並不想做鍍金畫家!

技巧未練達的畫家,

若說到歐洲去一次便成為大師,

那麼,一隻狗,

到西洋去一趟,便可變成麒麟咧!

這是奇談,這就是名言。”

汪亞塵在自傳中寫道。

花卉遊魚圖

1947年,汪亞塵赴美國考察美術,

先後受邀于耶魯大學、哈佛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暑期繪畫班,

教授花鳥魚蟲,介紹中國畫,

這期間,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夫人賈桂琳

還曾拜汪亞塵為師而學習中國畫。

1946年作 臨池魚樂

回國之後的汪亞塵

並沒有按照既定的安排繼續創作油畫,

而是投身到中國畫的改革中去。

金魚

汪亞塵的選擇就是後來讓他家喻戶曉的

——花鳥蟲草題材的創作。

1940年作 魚樂圖

尤其是在金魚題材的創作中,

汪亞塵幾乎是以西方靜物寫生的手法佈局,

假以水墨渲染,

最終成就了“金魚先生”的美名。

金魚荇草

歷經艱辛的改革之路終於完成,

汪亞塵別開生面的油畫金魚,

其中意趣生動的畫面效果,

足見他的匠心所在。

相信,這位被時代遺忘的“金魚先生”,

被市場低估的天才畫家,

在未來的某一天,

一定會綻放屬於他的光彩!

淡色點葉,重色勾筋,

蓮花則用橘黃和純白點染,草綠點芯,

浮萍和水草則用淡彩碎點,

使之縹緲虛浮若隱若現。

《睡蓮金魚圖》局部

而金魚則分別用丹朱和水墨勾寫,

寫紅魚三條,墨魚兩尾,

活靈活現,形貌傳神。

《睡蓮金魚圖》局部

其魚頭呈方形,尾鰭透明,

以尾定勢,輕靈舒緩,婀娜多姿。

再加大膽地點睛,因而更具立體感。

整幅圖畫用筆老辣,姿靈而又含蘊,

筆筆送到而靜氣隨之,

色墨交融,疏密有致。

《睡蓮金魚圖》局部

但漫長而艱辛的中西融合之道,

還是要走,

怎麼走?

這是個問題!

游魚

作為中國第一代的油畫家,出生於

19世紀90年代的汪亞塵從《芥子園畫譜》入手,

從家鄉杭州到上海,

一步步的轉入到西洋畫的學習創作中,

後在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學習。

1943年作 清池魚影

1915年,年僅21歲的汪亞塵

與陳抱一等人籌辦了中國第一個畫會組織

——東方畫會,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

汪亞塵越來越覺得自身的水準有限,

這就促使了他第一次出國深造。

九如圖

1916年,汪亞塵東渡日本,

並且在次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

學習西方繪畫和理論。

魚樂圖

從東京學成回國之後,

首先在思想層面改變了汪亞塵,

尤其是為他打開了西方藝術世界的大門,

此後歐洲就一直成為汪亞塵心中的藝術聖地。

春波魚樂圖

“去歐洲惟一的願望,

就是想再用技術上的苦功,

並不想做鍍金畫家!

技巧未練達的畫家,

若說到歐洲去一次便成為大師,

那麼,一隻狗,

到西洋去一趟,便可變成麒麟咧!

這是奇談,這就是名言。”

汪亞塵在自傳中寫道。

花卉遊魚圖

1947年,汪亞塵赴美國考察美術,

先後受邀于耶魯大學、哈佛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暑期繪畫班,

教授花鳥魚蟲,介紹中國畫,

這期間,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夫人賈桂琳

還曾拜汪亞塵為師而學習中國畫。

1946年作 臨池魚樂

回國之後的汪亞塵

並沒有按照既定的安排繼續創作油畫,

而是投身到中國畫的改革中去。

金魚

汪亞塵的選擇就是後來讓他家喻戶曉的

——花鳥蟲草題材的創作。

1940年作 魚樂圖

尤其是在金魚題材的創作中,

汪亞塵幾乎是以西方靜物寫生的手法佈局,

假以水墨渲染,

最終成就了“金魚先生”的美名。

金魚荇草

歷經艱辛的改革之路終於完成,

汪亞塵別開生面的油畫金魚,

其中意趣生動的畫面效果,

足見他的匠心所在。

相信,這位被時代遺忘的“金魚先生”,

被市場低估的天才畫家,

在未來的某一天,

一定會綻放屬於他的光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