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風一中:如何把紅樓夢和博爾赫斯改寫成精彩推理小說|方舟作者沙龍 003 實錄

大家好, 我是豆瓣閱讀的作者風一中。 我是從2015年開始在豆瓣閱讀發表作品, 到現在發表了之前完成的兩個長篇《紅樓夢迷案》和《失控72小時》,

還有三個新寫的中篇作品:兩篇「博爾赫斯探案」《西班牙玫瑰之謎》、《倫敦幽靈之謎》和《金瓶梅樂園》。

很榮幸有機會在這裡聊一聊有關博爾赫斯和偵探小說的話題。 關於博爾赫斯, 雖然讀了很多年, 但不能說自己對大師的作品有多深入的瞭解。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一部《紅樓夢》, 單是命意, 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 道學家看見淫, 才子看見纏綿, 革命家看見排滿, 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那麼, 博爾赫斯也有很多側面, 作為詩人、作為小說家、作為隨筆作家等等。 因為我自己作為偵探小說作者, 平時讀偵探小說比較多, 所以對博爾赫斯作為偵探小說家的這個側面比較感興趣, 比方說博爾赫斯與偵探小說的關係等等。

博爾赫斯經常出現在你的筆下, 我注意到除了「博爾赫斯探案集」系列推理故事外, 《金瓶梅樂園》的開頭你也引用了博爾赫斯的話。 能談談博爾赫斯對你的寫作具體都有哪些影響嗎?以及最開始是怎麼想到把博爾赫斯和推理小說結合在一起的?

我是上大學時才開始讀到博爾赫斯的小說, 當時的感覺就是, 世界上竟然還會有這樣的小說, 有一種改變了眼前的整個世界的感覺。 就是這本藍色和黃色封面的《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 可能年齡大一些的讀者更為熟悉, 後來才有其他不同的翻譯版本。 剛才說到, 因為我自己開始嘗試寫偵探小說, 所以就比較注意博爾赫斯與偵探小說的關係。

博爾赫斯有篇很有名的作品《小徑分叉的花園》,

可能大家都讀過, 就是一篇偵探小說, 另外還有一篇《死亡和指南針》, 也是偵探小說。 《小徑分叉的花園》當年還在由著名偵探小說家埃勒裡·奎因主編的偵探小說雜誌上獲過獎, 這是博爾赫斯成名以後還覺得蠻自豪的一件事情, 晚年時候出訪美國, 還和埃勒裡·奎因兩兄弟之一見過面(埃勒裡·奎因是這對表兄弟合作的筆名, 當時其中的一位已經去世了)。 博爾赫斯和他的好朋友、阿根廷小說家比奧伊·卡薩雷斯合寫了不少偵探小說, 編輯偵探小說選集,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 他的視力還算好的時候, 經常對一些新出版的歐美偵探小說發表評論。

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

我們知道, 許多嚴肅作家都會對偵探小說感興趣, 像詩人奧登、小說家毛姆等都寫過對偵探小說的評論文章。 但像博爾赫斯這樣級別的作家, 花費這麼大的精力投入偵探小說, 還是很少見的。 也因為這樣, 在現代偵探小說發展史上, 也都會談到博爾赫斯對偵探小說的貢獻。

可以說是能者無所不能吧, 即便在偵探小說、科幻小說這些類型小說領域, 博爾赫斯也很難被忽視。 英國偵探小說家朱利安·西蒙斯寫過一本很有名的偵探小說史著作《血腥的謀殺》,因為最初的版本沒有提到博爾赫斯, 所以遭到了不少批評, 只好在後來的版本中增加了對博爾赫斯的評論。

說了這麼多博爾赫斯和偵探小說的關聯, 所以我覺得, 把他作為一個偵探的形象寫進偵探小說裡, 也就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 第一篇寫的是《西班牙玫瑰之謎》, 不少讀者朋友說, 這一篇是模仿了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 確實是這樣。 但是這種模式其實還是來源於博爾赫斯的偵探小說《死亡和指南針》。 不好說丹·布朗到底是直接或者間接受到博爾赫斯的影響, 但《死亡和指南針》提供了這種小說的寫作模式。

《血腥的謀殺》

你的小說有大量的背景資料,不管是城市格局、時代特徵,還是《紅樓夢》《金瓶梅》裡的故事背景。能談談你對這些資料收集的過程和心得嗎?收集大量資料之後,你是如何將相關資料融進作品裡的?

寫古代背景和異國背景的小說,確實需要查很多資料,因為必須有相應的時代、場景等方面的描寫,才會讓人信服,這故事確實是發生在那個時候。不能簡單地說一句,這兒是哪裡哪裡,然後就開始講故事,讀者可能就會「出戲」,對故事背景產生了懷疑,整個故事就講不下去了。

《紅樓夢鑒賞詞典》

我最早寫的小說是長篇《紅樓夢迷案》,紅樓夢的資料大家都知道,可以說是浩如煙海了。我起先是漫無目的地找了些紅學方面的書來看,看了幾本覺得不是辦法,因為實在是太多了,根本看不過來,再說我並不是想研究紅學,只是寫篇小說,許多相關的繁瑣的細節也沒必要都去瞭解。所以,後來先是大致確定了一下故事的脈絡,然後根據故事的需要,再去查需要的相關資料,這樣的目的性就更強一些。當然,故事的大綱是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調整的,可能在查資料的過程當中,又產生了新的想法,那麼就根據這些想法再去調整。

這裡面有個小訣竅,最好先去查那些綜合研究彙編性質的參考書,可以節省不少時間。比方說,紅樓夢方面的書,可以先去查《紅樓夢鑒賞辭典》,內容很豐富,關於情節內容,服飾美食,風俗遊藝,陳設器用等等各個方面的研究,非常全面。這些內容如果自己一本一本查閱相關書籍,那就得耗費很多時間了。

你的作品裡會出現許多經典文本和經典人物,很多經典與故事的融合既天馬行空,又顯得順理成章,如何做到這一點?

在查閱資料,包括平時閱讀的時候,可能就會想到把某些作品的文本或者說某些現實中的人物、或小說中的人物如何融入到自己的故事裡去。比如說之前讀過西班牙著名導演布努埃爾的自傳《我的最後歎息》。

《我的最後歎息》

這本書寫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文采,布努埃爾寫到了與作家博爾赫斯、加西亞·洛爾卡等人的交往,也寫到了與畫家達利的交往。那麼在構思《西班牙玫瑰之謎》的時候,我就想到了把布努埃爾、加西亞·洛爾卡、達利等這些真實的歷史人物寫到故事裡去。他們的確生活在故事裡的那個歷史時代的西班牙,甚至和博爾赫斯有著真實的交往。故事情節本身是虛構的,但真實的歷史人物與事蹟的加入,可能就會引起大家更多的閱讀興趣。

同樣,在構思另外一篇《倫敦幽靈之謎》的時候,在看倫敦地圖的時候,看到貝克街,就想起了既然是發生在倫敦的偵探故事,不加入福爾摩斯的相關元素那就太可惜了。福爾摩斯是虛構的人物,讓他和真實的作家博爾赫斯聯手探案,可以說是虛構和現實的結合,本身就很符合博爾赫斯的文學精神。既然福爾摩斯出現了,那麼他的老對手莫里亞蒂教授是不是也要在故事裡登場?像莫里亞蒂教授的犯罪天才,肯定就要為他構思一個驚天的大陰謀。就像這樣,構思故事就像完成一個拼圖遊戲,一步一步地漸漸地就把情節完善起來。

博爾赫斯畢竟是外國人,在以他為小說主角進行創作的時候,你有遇到什麼「本土化」的困難嗎?

我覺得,首先我們可以去寫自己感興趣的外國題材的故事,不一定非得局限在本國題材,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在這方面,博爾赫斯大師自己就做了很好的示範,他最有名的一些故事,好像許多都不是阿根廷本土題材的(比如《小徑分叉的花園》講的是一戰時期英國的故事,《永生》是古埃及的故事等等)。

當然在具體寫的時候,究竟是寫成什麼樣的風格,是蠻有意思的一個問題。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你這寫的是翻譯腔,句子太長,就像是從外語翻譯過來的蹩腳的譯文,不好。不過,可能平時我們看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很大程度上也習慣了所謂的「翻譯腔」。如果是小說裡的外國角色,說著北京味兒的方言,也可能感覺更加違和。所以感覺對於外國題材的小說,某種程度上的翻譯腔也是必要的。當然翻譯腔也不能太過分,過分的拿腔拿調,肯定會招人厭煩,所以怎麼把握好其中的度,只能在寫的時候慢慢摸索吧。

從紅樓夢到博爾赫斯,各種經典文本的嵌入,有沒有影響到你自身寫作風格的獨立?

在寫《紅樓夢迷案》的時候,引用過不少《紅樓夢》的小說原文,然後會在小說仿照原文的風格再去敘述故事,有的朋友看了,稱讚說仿的有點明清白話小說的風格,自己就覺得感覺蠻好的。後來寫「博爾赫斯探案」,也會加入一些變化過的博爾赫斯小說原文,力求也能帶有一點那種敘述風格,這些嘗試也得到了讀者朋友的一些肯定。

但是,總是寫類似這種戲仿風格的小說,自己也覺得很受限制,離開了仿照的原文,離開了那些經典原作,好像就不知道怎麼寫了,這樣肯定不好。所以我也嘗試著去寫其他樣式的小說,像之前寫的長篇《失控72小時》。定位是結合職場小說和懸疑小說,現在也發表在豆瓣閱讀,希望大家能多給提提意見。

《失控72小時》

我們知道,設置謎題在推理小說創作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有時甚至直接決定了一部作品的好不好看。能談談你在設置謎題方面的感悟嗎?除了用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文本來設置謎題外,你還有嘗試過別的方式嗎?

謎題確實很重要,而且即便是對我們知道的一些推理名家來說,設計出好的謎題也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情。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赤川次郎就說過,在這方面他其實並沒有訣竅,他表示自己不曾花費太多心思在推理小說詭計的設計上。他比較重視故事本身好不好看,覺得太過注重詭計,會使故事變得沉悶。赤川次郎說,事實上,他常常到了截稿之際才開始構想到底用什麼詭計才好,往往是先有一個謎團,再來想怎麼解決。

感覺赤川次郎老師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畢竟赤川老師寫過四五百本書,他的豐富經驗對於我們來說應該很有借鑒意義。有時候可能我們要先去考慮整個故事的情節佈局,現在的一些出色的懸疑小說,情節佈局的強大使得懸念氣氛貫穿始終,具體的謎題本身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所以說,關於謎題的設置,還是要在講好故事,組織好情節佈局的基礎上再來設計合適謎題與詭計。關於這方面也有一些參考書,比如說日本推理大師江戶川亂步就寫過《類別詭計集成》,收集了各式各樣的詭計,比如說關於兇手(或被害人)人身的詭計(一人扮演不同的角色),關於兇手出入現場的詭計(最典型的就是密室詭計),關於行兇時間的詭計,關於兇器和毒藥的詭計,人或物體消失的詭計等等,在《幻影城主》這本書裡能看到。研究一下這些推理小說裡的詭計都有助於設計謎題,但是還是那句話,前提是先要把故事本身講好。

《幻影城主》

能具體談談你是如何設計謎題和解密過程的嗎?用經典作品的文本來設置謎題和解謎,會有哪些困難之處,你一般會怎麼樣來克服?

我覺得,設計謎題要平常多注意思考,多留心新聞報導,注意一些新技術的發展,在寫當代題材的偵探小說時,可能就會給設計謎題帶來靈感。比方說,近年來出現了3D列印房屋的技術,可以在一天的時間裡列印一所住宅。那麼利用這個思路,就可以設計一個「突然出現又消失的鬼屋」的謎題,以前沒有這項技術,當然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解答。

有一次,我看到有一則新聞,說是一所大學開發出了利用人腦意念控制活體蟑螂的一個電腦遠端無線控制裝置。簡單地說,就是實現了人腦與蟑螂大腦的功能性「腦—腦介面」,把人腦信號發送到了蟑螂大腦,實現了人腦對蟑螂運動的遠端無線控制。聽起來比較高大上,不過我們不用去關注具體的技術細節,後來,我就利用這個思路寫了篇密室推理小故事。當然只是篇很短的小品文,但是在設計謎題的時候,感覺像這樣的思路還是可行的。

意念控制活體蟑螂概念圖

用經典作品的文本來設置謎題和解謎,我覺得,重點還是如何把這些謎題相關的元素與經典作品的內容結合好,儘量不讓讀者有突兀和違和的感覺。比如說在《紅樓夢迷案》當中,在看有關大觀園裡的園林設計、室內陳設這方面的書時,具體看到怡紅院裡寶玉的寢室是什麼樣的結構,比如說碧紗櫥、屋裡的鏡子、香爐等等,然後就想到,利用這些小說裡描寫的室內的結構與陳設,設計一個通靈寶玉如何丟失的情節。因為通靈寶玉的丟失是原著裡本來就有的情節,設計的謎題又利用了小說裡描寫的陳設和物件,所以寫出來以後,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

《紅樓夢迷案》室內結構圖

你的這種寫作方式是以大量閱讀為基礎的,平時在閱讀、寫作過程中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嗎?如果有的話,你是怎樣克服這種基於時間的焦慮感的呢?

時間的焦慮感確實有。我想,喜歡寫寫東西的朋友可能都會有感受,單是閱讀的話,感覺可以說很美妙,尤其是一天的繁忙工作之餘,拿本小說來閱讀消遣,非常棒。但是,如果是忙完一天工作,還得費腦子寫上一段七八百字的小說,那感覺肯定就差多了。所以,閱讀沒問題,寫作就難多了。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了眾多的拖延症患者。不但是我們普通人有,知名的大作家也很多。像是《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大神,媒體甚至說他「簡直創下了拖延症之最」,一位密切關注馬丁行程的粉絲說,他在「竭盡全力回避下一本書的寫作」。大神尚且如此,我們平常人更不用說了。

幾維鳥模型

這是紐西蘭的幾維鳥模型。這本書《我嫁給了暢銷書作家》是加拿大暢銷小說家亞瑟·黑利的夫人希拉·黑利寫的,裡面說亞瑟·黑利到紐西蘭訪問的時候,聽當地人說,幾維鳥每天要吃六百隻蟲子,天天如此,雷打不動。他就很受觸動,就在家裡放了一隻幾維鳥模型,激勵自己每天要寫夠六百個字。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主意,關鍵是形成寫作的習慣,可能時間的焦慮就會好多了。每天六百字,看起來也不太多,但是堅持一年的話,就能寫一部二十萬字的長篇小說。

《我嫁給了暢銷書作家》

另外,很喜歡美國作家多克托羅的一句話,他說:寫一本書就像開夜車,雖然你每次往前看,只能看到車頭燈照亮的地方那麼遠,但卻可以一路堅持著開到終點。就是說,你寫小說的時候,不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情節發展的細微的地方,每一處情節的轉折都想好再動筆,當然基本的梗概和故事大綱應該有。在你寫的時候,隨時會有新的想法出現,隨時調整,一直到把它寫完,到達終點。

國內外的哪些推理小說家和推理小說,曾經對你的創作產生過影響?這些影響是怎樣輻射到你的作品中的?

愛葛莎·克利斯蒂說過,對於新手作者來說,在寫作中很容易受到剛看完的幾本書的影響。感覺她說的很有道理。我自己喜歡的推理作家很多,比如說埃勒裡·奎因、約翰·狄克森·卡爾、愛德華·霍克、高羅佩、哈蘭·科本、傑佛瑞·迪弗、大衛·鮑爾達奇、三津田信三等等。可能在某個時期,這個作家在自己的心目中位居首位,然後隨著興趣點的轉移而有所改變。比如說在寫《失控72小時》的時候,對哈蘭·科本的書比較著迷,科本的書情節佈局很強大,透過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不同人物之間的互動,逐漸地部分事實開始顯露出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事實拼圖。所以,我在寫《失控72小時》的時候,也努力在情節佈局與人物關係上下功夫,希望能學習到科本小說的一些優點。

《死亡拼圖》

類似的情況都很常見,我想,隨著寫作經驗的豐富,可能在模仿名家的風格方面就能做得更加成熟一些,更加適合自己作品的實際情況。

和歐美、日本相比,國內推理小說的發展似乎是十分緩慢的。你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哪些?你有讀過國內作家寫的推理小說嗎?有沒有什麼值得推薦的?

與歐美、日本相比,國內推理小說的發展還有較大差距,這個也很正常,因為畢竟他們類型小說的發展歷史要長,類型小說成熟得多,不僅僅是在推理小說方面。而且推理小說還有特殊情況,發展到今天,推理小說或者說偵探小說的子類型很多,讀者很分散,喜歡本格推理風格的讀者可能不喜歡硬漢風格的懸疑類型,喜歡社會派推理的可能覺得本格推理的故事背景過於虛假。

相比而言,科幻小說的讀者好像就更加集中一些。所以,很難像科幻小說那樣,三體一出,誰與爭鋒?出現一部像《三體》那樣,眾望所歸的影響力極大的作品,帶動整個推理小說領域的發展。但是,現在隨著比較優秀的偵探小說作者越來越多,在各個不同的子類型領域努力創作,也會帶動整體的發展,未來的前景應該是比較樂觀的。像在豆瓣閱讀,就有很多風格不同的優秀的偵探小說作者,比如梁珂老師的硬派風格作品,還有像七弦彈老師的本格推理風格等等。類型小說總會有它的讀者,只要好作品越來越多,國內推理小說也就會加快發展。

- 風一中作品 -

《博爾赫斯探案:西班牙玫瑰之謎》

第三屆豆瓣閱讀徵文大賽 懸疑組 優秀獎

作者 風一中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風一中作品。

但《死亡和指南針》提供了這種小說的寫作模式。

《血腥的謀殺》

你的小說有大量的背景資料,不管是城市格局、時代特徵,還是《紅樓夢》《金瓶梅》裡的故事背景。能談談你對這些資料收集的過程和心得嗎?收集大量資料之後,你是如何將相關資料融進作品裡的?

寫古代背景和異國背景的小說,確實需要查很多資料,因為必須有相應的時代、場景等方面的描寫,才會讓人信服,這故事確實是發生在那個時候。不能簡單地說一句,這兒是哪裡哪裡,然後就開始講故事,讀者可能就會「出戲」,對故事背景產生了懷疑,整個故事就講不下去了。

《紅樓夢鑒賞詞典》

我最早寫的小說是長篇《紅樓夢迷案》,紅樓夢的資料大家都知道,可以說是浩如煙海了。我起先是漫無目的地找了些紅學方面的書來看,看了幾本覺得不是辦法,因為實在是太多了,根本看不過來,再說我並不是想研究紅學,只是寫篇小說,許多相關的繁瑣的細節也沒必要都去瞭解。所以,後來先是大致確定了一下故事的脈絡,然後根據故事的需要,再去查需要的相關資料,這樣的目的性就更強一些。當然,故事的大綱是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調整的,可能在查資料的過程當中,又產生了新的想法,那麼就根據這些想法再去調整。

這裡面有個小訣竅,最好先去查那些綜合研究彙編性質的參考書,可以節省不少時間。比方說,紅樓夢方面的書,可以先去查《紅樓夢鑒賞辭典》,內容很豐富,關於情節內容,服飾美食,風俗遊藝,陳設器用等等各個方面的研究,非常全面。這些內容如果自己一本一本查閱相關書籍,那就得耗費很多時間了。

你的作品裡會出現許多經典文本和經典人物,很多經典與故事的融合既天馬行空,又顯得順理成章,如何做到這一點?

在查閱資料,包括平時閱讀的時候,可能就會想到把某些作品的文本或者說某些現實中的人物、或小說中的人物如何融入到自己的故事裡去。比如說之前讀過西班牙著名導演布努埃爾的自傳《我的最後歎息》。

《我的最後歎息》

這本書寫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文采,布努埃爾寫到了與作家博爾赫斯、加西亞·洛爾卡等人的交往,也寫到了與畫家達利的交往。那麼在構思《西班牙玫瑰之謎》的時候,我就想到了把布努埃爾、加西亞·洛爾卡、達利等這些真實的歷史人物寫到故事裡去。他們的確生活在故事裡的那個歷史時代的西班牙,甚至和博爾赫斯有著真實的交往。故事情節本身是虛構的,但真實的歷史人物與事蹟的加入,可能就會引起大家更多的閱讀興趣。

同樣,在構思另外一篇《倫敦幽靈之謎》的時候,在看倫敦地圖的時候,看到貝克街,就想起了既然是發生在倫敦的偵探故事,不加入福爾摩斯的相關元素那就太可惜了。福爾摩斯是虛構的人物,讓他和真實的作家博爾赫斯聯手探案,可以說是虛構和現實的結合,本身就很符合博爾赫斯的文學精神。既然福爾摩斯出現了,那麼他的老對手莫里亞蒂教授是不是也要在故事裡登場?像莫里亞蒂教授的犯罪天才,肯定就要為他構思一個驚天的大陰謀。就像這樣,構思故事就像完成一個拼圖遊戲,一步一步地漸漸地就把情節完善起來。

博爾赫斯畢竟是外國人,在以他為小說主角進行創作的時候,你有遇到什麼「本土化」的困難嗎?

我覺得,首先我們可以去寫自己感興趣的外國題材的故事,不一定非得局限在本國題材,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在這方面,博爾赫斯大師自己就做了很好的示範,他最有名的一些故事,好像許多都不是阿根廷本土題材的(比如《小徑分叉的花園》講的是一戰時期英國的故事,《永生》是古埃及的故事等等)。

當然在具體寫的時候,究竟是寫成什麼樣的風格,是蠻有意思的一個問題。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你這寫的是翻譯腔,句子太長,就像是從外語翻譯過來的蹩腳的譯文,不好。不過,可能平時我們看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很大程度上也習慣了所謂的「翻譯腔」。如果是小說裡的外國角色,說著北京味兒的方言,也可能感覺更加違和。所以感覺對於外國題材的小說,某種程度上的翻譯腔也是必要的。當然翻譯腔也不能太過分,過分的拿腔拿調,肯定會招人厭煩,所以怎麼把握好其中的度,只能在寫的時候慢慢摸索吧。

從紅樓夢到博爾赫斯,各種經典文本的嵌入,有沒有影響到你自身寫作風格的獨立?

在寫《紅樓夢迷案》的時候,引用過不少《紅樓夢》的小說原文,然後會在小說仿照原文的風格再去敘述故事,有的朋友看了,稱讚說仿的有點明清白話小說的風格,自己就覺得感覺蠻好的。後來寫「博爾赫斯探案」,也會加入一些變化過的博爾赫斯小說原文,力求也能帶有一點那種敘述風格,這些嘗試也得到了讀者朋友的一些肯定。

但是,總是寫類似這種戲仿風格的小說,自己也覺得很受限制,離開了仿照的原文,離開了那些經典原作,好像就不知道怎麼寫了,這樣肯定不好。所以我也嘗試著去寫其他樣式的小說,像之前寫的長篇《失控72小時》。定位是結合職場小說和懸疑小說,現在也發表在豆瓣閱讀,希望大家能多給提提意見。

《失控72小時》

我們知道,設置謎題在推理小說創作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有時甚至直接決定了一部作品的好不好看。能談談你在設置謎題方面的感悟嗎?除了用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文本來設置謎題外,你還有嘗試過別的方式嗎?

謎題確實很重要,而且即便是對我們知道的一些推理名家來說,設計出好的謎題也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情。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赤川次郎就說過,在這方面他其實並沒有訣竅,他表示自己不曾花費太多心思在推理小說詭計的設計上。他比較重視故事本身好不好看,覺得太過注重詭計,會使故事變得沉悶。赤川次郎說,事實上,他常常到了截稿之際才開始構想到底用什麼詭計才好,往往是先有一個謎團,再來想怎麼解決。

感覺赤川次郎老師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畢竟赤川老師寫過四五百本書,他的豐富經驗對於我們來說應該很有借鑒意義。有時候可能我們要先去考慮整個故事的情節佈局,現在的一些出色的懸疑小說,情節佈局的強大使得懸念氣氛貫穿始終,具體的謎題本身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所以說,關於謎題的設置,還是要在講好故事,組織好情節佈局的基礎上再來設計合適謎題與詭計。關於這方面也有一些參考書,比如說日本推理大師江戶川亂步就寫過《類別詭計集成》,收集了各式各樣的詭計,比如說關於兇手(或被害人)人身的詭計(一人扮演不同的角色),關於兇手出入現場的詭計(最典型的就是密室詭計),關於行兇時間的詭計,關於兇器和毒藥的詭計,人或物體消失的詭計等等,在《幻影城主》這本書裡能看到。研究一下這些推理小說裡的詭計都有助於設計謎題,但是還是那句話,前提是先要把故事本身講好。

《幻影城主》

能具體談談你是如何設計謎題和解密過程的嗎?用經典作品的文本來設置謎題和解謎,會有哪些困難之處,你一般會怎麼樣來克服?

我覺得,設計謎題要平常多注意思考,多留心新聞報導,注意一些新技術的發展,在寫當代題材的偵探小說時,可能就會給設計謎題帶來靈感。比方說,近年來出現了3D列印房屋的技術,可以在一天的時間裡列印一所住宅。那麼利用這個思路,就可以設計一個「突然出現又消失的鬼屋」的謎題,以前沒有這項技術,當然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解答。

有一次,我看到有一則新聞,說是一所大學開發出了利用人腦意念控制活體蟑螂的一個電腦遠端無線控制裝置。簡單地說,就是實現了人腦與蟑螂大腦的功能性「腦—腦介面」,把人腦信號發送到了蟑螂大腦,實現了人腦對蟑螂運動的遠端無線控制。聽起來比較高大上,不過我們不用去關注具體的技術細節,後來,我就利用這個思路寫了篇密室推理小故事。當然只是篇很短的小品文,但是在設計謎題的時候,感覺像這樣的思路還是可行的。

意念控制活體蟑螂概念圖

用經典作品的文本來設置謎題和解謎,我覺得,重點還是如何把這些謎題相關的元素與經典作品的內容結合好,儘量不讓讀者有突兀和違和的感覺。比如說在《紅樓夢迷案》當中,在看有關大觀園裡的園林設計、室內陳設這方面的書時,具體看到怡紅院裡寶玉的寢室是什麼樣的結構,比如說碧紗櫥、屋裡的鏡子、香爐等等,然後就想到,利用這些小說裡描寫的室內的結構與陳設,設計一個通靈寶玉如何丟失的情節。因為通靈寶玉的丟失是原著裡本來就有的情節,設計的謎題又利用了小說裡描寫的陳設和物件,所以寫出來以後,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

《紅樓夢迷案》室內結構圖

你的這種寫作方式是以大量閱讀為基礎的,平時在閱讀、寫作過程中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嗎?如果有的話,你是怎樣克服這種基於時間的焦慮感的呢?

時間的焦慮感確實有。我想,喜歡寫寫東西的朋友可能都會有感受,單是閱讀的話,感覺可以說很美妙,尤其是一天的繁忙工作之餘,拿本小說來閱讀消遣,非常棒。但是,如果是忙完一天工作,還得費腦子寫上一段七八百字的小說,那感覺肯定就差多了。所以,閱讀沒問題,寫作就難多了。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了眾多的拖延症患者。不但是我們普通人有,知名的大作家也很多。像是《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大神,媒體甚至說他「簡直創下了拖延症之最」,一位密切關注馬丁行程的粉絲說,他在「竭盡全力回避下一本書的寫作」。大神尚且如此,我們平常人更不用說了。

幾維鳥模型

這是紐西蘭的幾維鳥模型。這本書《我嫁給了暢銷書作家》是加拿大暢銷小說家亞瑟·黑利的夫人希拉·黑利寫的,裡面說亞瑟·黑利到紐西蘭訪問的時候,聽當地人說,幾維鳥每天要吃六百隻蟲子,天天如此,雷打不動。他就很受觸動,就在家裡放了一隻幾維鳥模型,激勵自己每天要寫夠六百個字。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主意,關鍵是形成寫作的習慣,可能時間的焦慮就會好多了。每天六百字,看起來也不太多,但是堅持一年的話,就能寫一部二十萬字的長篇小說。

《我嫁給了暢銷書作家》

另外,很喜歡美國作家多克托羅的一句話,他說:寫一本書就像開夜車,雖然你每次往前看,只能看到車頭燈照亮的地方那麼遠,但卻可以一路堅持著開到終點。就是說,你寫小說的時候,不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情節發展的細微的地方,每一處情節的轉折都想好再動筆,當然基本的梗概和故事大綱應該有。在你寫的時候,隨時會有新的想法出現,隨時調整,一直到把它寫完,到達終點。

國內外的哪些推理小說家和推理小說,曾經對你的創作產生過影響?這些影響是怎樣輻射到你的作品中的?

愛葛莎·克利斯蒂說過,對於新手作者來說,在寫作中很容易受到剛看完的幾本書的影響。感覺她說的很有道理。我自己喜歡的推理作家很多,比如說埃勒裡·奎因、約翰·狄克森·卡爾、愛德華·霍克、高羅佩、哈蘭·科本、傑佛瑞·迪弗、大衛·鮑爾達奇、三津田信三等等。可能在某個時期,這個作家在自己的心目中位居首位,然後隨著興趣點的轉移而有所改變。比如說在寫《失控72小時》的時候,對哈蘭·科本的書比較著迷,科本的書情節佈局很強大,透過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不同人物之間的互動,逐漸地部分事實開始顯露出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事實拼圖。所以,我在寫《失控72小時》的時候,也努力在情節佈局與人物關係上下功夫,希望能學習到科本小說的一些優點。

《死亡拼圖》

類似的情況都很常見,我想,隨著寫作經驗的豐富,可能在模仿名家的風格方面就能做得更加成熟一些,更加適合自己作品的實際情況。

和歐美、日本相比,國內推理小說的發展似乎是十分緩慢的。你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哪些?你有讀過國內作家寫的推理小說嗎?有沒有什麼值得推薦的?

與歐美、日本相比,國內推理小說的發展還有較大差距,這個也很正常,因為畢竟他們類型小說的發展歷史要長,類型小說成熟得多,不僅僅是在推理小說方面。而且推理小說還有特殊情況,發展到今天,推理小說或者說偵探小說的子類型很多,讀者很分散,喜歡本格推理風格的讀者可能不喜歡硬漢風格的懸疑類型,喜歡社會派推理的可能覺得本格推理的故事背景過於虛假。

相比而言,科幻小說的讀者好像就更加集中一些。所以,很難像科幻小說那樣,三體一出,誰與爭鋒?出現一部像《三體》那樣,眾望所歸的影響力極大的作品,帶動整個推理小說領域的發展。但是,現在隨著比較優秀的偵探小說作者越來越多,在各個不同的子類型領域努力創作,也會帶動整體的發展,未來的前景應該是比較樂觀的。像在豆瓣閱讀,就有很多風格不同的優秀的偵探小說作者,比如梁珂老師的硬派風格作品,還有像七弦彈老師的本格推理風格等等。類型小說總會有它的讀者,只要好作品越來越多,國內推理小說也就會加快發展。

- 風一中作品 -

《博爾赫斯探案:西班牙玫瑰之謎》

第三屆豆瓣閱讀徵文大賽 懸疑組 優秀獎

作者 風一中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風一中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