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要做什麼?

俗話說, “二十三, 糖瓜粘, 灶君老爺要上天。 ”昨天起, 春節拉開序幕, 人們約定俗成地祭灶、掃房子、磨豆腐、燉大肉、吃年夜飯、守歲、拜年、發壓歲錢....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習俗你知道有哪些嗎?每天都要做些什麼呢?

臘月二十三:祭灶吃灶糖

我國春節, 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 民謠中“二十三, 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 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 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 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舉行過祭灶後, 便正式的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這段時間, 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北方稱“掃房”, 南方叫“撣塵”。 在春節前掃塵, 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每逢春節來臨,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 清洗各種器具, 拆洗被褥窗簾, 灑掃六閭庭院, 撣拂塵垢蛛網, 疏浚明渠暗溝。 大江南北,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趕亂歲兆天蠶千燈節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 天帝玉皇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

並定來年禍福, 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 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 爭取好表現, 以博取玉皇歡心, 降福來年。 並且民間舊俗認為臘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 其間人間無神管轄, 百無禁忌, 民間多嫁娶, 被稱為“趕亂歲”。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 也把臘月二十五這一天稱為“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 人們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 用火焰來占卜新年, 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但也有些地方, 在年三十才舉行這一活動。 臘月二十五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 蒙語稱“明幹卓拉”, 意即千盞燈節。

臘月二十六: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七:洗浴宰雞趕大集

這一天, 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

還要趕集上店, 集中採購, 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 除去一年的晦氣, 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這兩天要洗澡, 洗衣, 除去一年的晦氣, 準備迎接新年。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題寫桃符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 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 《典術》曰:“桃者, 五木之精也, 故壓伏邪氣者也。 ”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準備主食了, 發麵, 在過去沒有速效發教粉, 普通面它不容易擱, 發麵不愛壞, 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 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

也有二十七把面發出來了, 二十八這天開始蒸棗花就是蒸帶棗的, 這些帶餡的。

臘月二十九:小除夕上供請祖

臘月二十九, 上墳請祖上大供。 這一天上墳請祖儀式格外鄭重。 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 家置酒宴, 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 焚香於戶外, 叫“天香”。

臘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

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為三朝。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就是聚財。

正月初二: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五:送窮開市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正月初七: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正月初七“人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相傳這一天如果天氣晴好、人事和悅,就意味著新的一年裡人丁興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這一天有孕婦分娩則更為喜慶。

人日是個古老的節日,興於漢代。據《占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穀。這一時期,人日節的主要活動是單一的占卜活動。

正月初八: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

正月初九:天日節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他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食起一直到當天淩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

正月初十:石頭生日老鼠嫁女十日歌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屬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正月十五:元宵節迎紫姑走百病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臘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

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為三朝。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就是聚財。

正月初二: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五:送窮開市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正月初七: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正月初七“人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相傳這一天如果天氣晴好、人事和悅,就意味著新的一年裡人丁興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這一天有孕婦分娩則更為喜慶。

人日是個古老的節日,興於漢代。據《占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穀。這一時期,人日節的主要活動是單一的占卜活動。

正月初八: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

正月初九:天日節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他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食起一直到當天淩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

正月初十:石頭生日老鼠嫁女十日歌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屬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正月十五:元宵節迎紫姑走百病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