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冬至飲食習俗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時光匆匆, 冬至不吃, 更待何時?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 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 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這裡是否有你家鄉的味道?

餃子

諺語雲:“十月一, 冬至到, 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種習俗, 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相傳醫聖張仲景他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 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 他看見南陽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 心裡非常難過, 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 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 撈出來剁碎, 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 再放下鍋裡煮熟, 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 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 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 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 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 百姓不得安寧。 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 十分兇殘。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 取“渾”與“屯”之音, 呼作“餛飩”。 恨以食之, 並求平息戰亂, 能過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 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 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 覺得味道特別鮮美, 讚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 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

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 這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 “圓”意味 著團圓、圓滿, 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 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 知是明朝冬至天。 ”

南方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 意思是外出的人,

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 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海峽兩岸的同胞, 都很看重冬至, 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 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 共工氏有不才子, 作惡多端, 死於冬至這一天, 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