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瘋狂挖人,順豐快遞入局醫藥流通,真的是“狼來了”嗎?

順豐上市那天, 浙江康恩貝集團董事長胡季強在他的工作日記本上寫了一句話:“這是我們做醫藥人的恥辱”。

此番言論來自於他在2017醫藥界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聲音·責任”座談會上的發言,

他認為快遞業的發展再快, 和醫藥產業相比仍然只是一個小產業, 但快遞產生了3000億市值的公司。 “我們醫藥行業最大市值的公司恒瑞只有1000多億, 是什麼原因?”更讓人感到擔心的是, 順豐正在入局醫藥配送, 直指醫藥人的“飯碗”。

除了胡季強, 某大型醫藥流通企業的負責人, 亦曾公開發聲, 指責順豐挖掉其物流公司的員工和採購經理。 “順豐太能挖人了, 先是物流公司老總, 把他們冷鏈做起來;現在是採購老總, 把客戶拉過來, 高管快被他們掏空了。 ”

順豐入局醫藥已成定居, 醫藥人除了義憤填膺指責之外, 顯得被動而倉皇。 順豐到底在醫藥流通行業有何佈局,

對醫藥流通衝擊幾何, 動了誰的蛋糕, 對未來醫藥行業走勢影響有多大, 成了亟待解答的疑問。

攪局者順豐

作為民營快遞“一哥”, 順豐在醫藥行業佈局已久。 早在2014年3月, 順豐即成立了醫藥物流事業部, 當年11月, 順豐又成立了冷運事業部, 專注食品和醫藥冷運配送, 到去年8月, 順豐在全國已有17個冷運分公司, 11月中, 順豐冷運醫藥陸運幹線網發佈會在海口舉行, 可謂動作不斷。

2017年年初, 順豐旗下的成都順意豐醫藥有限公司與賽諾菲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成都啟動的醫藥物流中心項目引起了行業的熱議, 不少人開始驚呼“狼來了”。

賽諾菲之所以選擇順豐, 源於對其醫藥倉儲配送能力的認可。 賽諾菲中國供應鏈負責人稱, 他們對順豐進行了長達10個月的審計考察,

確認其在整體倉儲、運輸、配送方面的能力均符合賽諾菲考核定制要求。 基於此, 賽諾菲最終選擇順豐作為其在華醫藥物流合作夥伴。

賽諾菲2015年營收370.57億歐元, 僅次於強生、諾華、輝瑞、羅氏, 是全球第五大製藥公司。 能夠得到賽諾菲的認可, 即證明順豐在醫藥物流配送方面有獨特的優勢。

相比較于傳統的協力廠商醫藥物流企業, 順豐無論是運輸速度、營業網點還是物流處理能力方面, 均有著很多藥商和協力廠商醫藥物流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 此外, 順豐已獲得GSP資質認證, 在冷鏈方面甚至比很多藥商都要好。

順豐借殼鼎泰新材時公佈的資料顯示, 順豐的營業網點將近8000餘家, 覆蓋全國31個省市、直轄市,

擁有超強的物流處理能力。 並且, 在陸路運輸之外, 順豐還有專機運輸, 在整個運輸網路中裝載GPS與GIS貨物定位系統, 全力保障運輸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2月24日, 順豐正式登陸A股, 順豐的高知名度、高客單價、以及盈利能力, 引起了資本對順豐的熱捧, 其估價一度升至73.48元, 總市值超過3000億元, 這才出現了前述胡季強對其“側目”。 截至3月13日, 其估價亦維持在在61.06元的高位, 總市值達2555億元, 是A股市場名副其實的“質優股”。

3月13日, 順豐控股年報披露, 其2016年營業收入574.82億, 淨利潤41.8億。 對比同業資料, 該淨利潤逼近了“三通一達”的總和。 年報同時顯示, 在醫藥物流業務板塊方面, 順豐擁有2座醫藥冷庫、12條醫藥幹線, 貫通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核心城市。

從順豐借殼後更名的“順豐控股”亦可看出, 多元化經營, 是其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目標, 醫藥物流, 即為順豐新業務探索的一個方向。

從順豐所處的行業來說, 目前國內快遞發展的高速增長期已過, 電商對快遞單量的拉升作用不顯, 儘管順豐定位為中高端市場, 每件客單件超過20元, 並且在自動化和資訊化方面持續投入以降低成本, 但仍然面臨盈利增長壓力, 積極嘗試新業務, 是其必然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上市之後的順豐不可能像之前一樣是王衛的“一言堂”, 需要兼顧大投資者和資本市場的利益, 如何保證業績持續增長和高盈利水準, 亦迫使順豐進行業務框架上的調整。 由商務快遞轉向醫藥物流, 對順豐來說,是一種較為平滑的過渡。

1.35萬守門員

順豐進入醫藥物流,尚有兩個重要原因,行業企業未構築起有效的進入壁壘和政策對協力廠商物流進入醫藥流通的推動。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35萬家,藥品零售連鎖企業4981家。這些企業絕大部門都是中小型醫藥企業,資金實力薄弱,很難建立起強大的醫藥物流服務體系,需要依靠協力廠商物流企業進行託管。

政策方面,2016年2月,國務院發文宣佈取消從事協力廠商藥品物流業務批准,只要符合藥品運輸要求的快遞公司,都可以加入到全國1.35萬家醫藥商業的協力廠商藥品物流中來。這引得大批快遞企業開始進入醫藥物流領域,包括順豐、郵政、ups等都選不了籌建醫藥物流中心的消息。

以郵政為例,其在醫藥物流領域早已做的風生水起。早在2015年,中郵旗下醫藥公司已經被福建省作為基本藥物配送企業。中國郵政在福建的子公司已經完成福州、莆田、三明、泉州等七大片區的覆蓋佈局,中郵當地子公司僅成立兩年,年銷售規模可達10億,完全得益於郵政對醫藥專業管理人員的吸納,以及政府支援與郵政網路的支撐。

政府鼓勵醫藥流通行業進行整合,在“藥品流通十三五規劃當中亦有提及”。規劃具體目標指出,要培育形成一批網路覆蓋全國、集約化和資訊化程度較高的大型藥品流通企業。藥品批發百強企業年銷售額占藥品批發市場總額90%以上;藥品零售百強企業年銷售額占藥品零售市場總額40%以上;藥品零售連鎖率達50%以上。

這意味著醫藥流通領域90%以上的小規模企業要被淘汰或者兼併。郵政在福建採取的做法是並購當地小型醫藥經營企業,長期觀察,這種做法成效顯著的話,必然會大規模地推廣複製。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到“兩票制”對醫藥流通的影響。今年1月9日,國務院醫改辦會同八部門發佈國家版“兩票制”,從2010年起在基層試點的兩票制方案開始落實。實施意見要求,從工業企業到流通企業再到醫療機構只允許最多開兩次發票,鼓勵實行“一票制”,即由藥廠直接與醫療機構對接,配送可由協力廠商物流管道。

從實施意義上說,“兩票制”的根本目的在於減少藥品流通環節,解決藥價虛高問題,同時也具有規範醫藥流通行業秩序,清肅整頓流通行業小而亂的競爭環境的作用。當時即有聲音指出,醫藥流通行業的兼併重組將迎來高潮,行業龍頭將直接受益,協力廠商物流或成為比肩經銷商、配送商的第三種醫藥流通模式。

某製藥企業高層在“兩票制”交流會上表示,此前醫療機構管道的藥品流通主要通過經銷商和配送商模式,但是這兩個模式都有顯著的特點是小規模企業太對,可能占到總管道的40%左右,但是所達成的營業額低於20%,管理起來難度大,事物繁雜,如果外包給協力廠商物流,成本控制更簡易,對解決藥品定價問題亦有助推作用。

但1.35萬家醫藥流通相關企業,怎能把醫藥物流市場拱手讓人,僅做行業的“守門員”?

一場新戰役

事實上,協力廠商物流入局醫藥流通,對行業所造成的衝擊有限,一個直觀的原因是,類似順豐、郵政這樣“跨界”玩家,對醫療網路的滲透以及專業化能力尚不足。

前述藥企高層同時也提到,順豐等現在承接的以工業企業的倉儲、配送為主,還沒有深入到醫藥流通環節當中去。“說白了,只不過是快遞的物品變了,對醫藥流通來說,它(順豐)還沒有形成專業化的隊伍和能力。”這位藥企高層直言。

傳統的醫藥流通,以分銷和配送為主,分銷模式下工業企業只管生產,分銷商手裡掌握著醫院等醫療機構的資源,決定了藥企能出多少貨,出貨的決定權掌握在分銷商手裡,藥企觸達醫療機構只能通過分銷商;配送商模式下,藥企需要組織學術推廣等活動,引導終端用藥,對藥企的行銷能力要求很高,在“兩票制”下,醫藥代表被命令不准帶業務進醫院,此種模式同樣迎來實施方式上的難點。

在協力廠商物流積極進入醫藥流通同時,原有的行業巨頭也沒閑著,國藥、上海醫藥、九州通、重慶醫藥等均加速在基層布點,發力藥品流通的“最後一公里”,搭建更為精細化的行銷網路,實現對基層的有效覆蓋。這對協力廠商物流企業來說,是非常缺乏以及擁有較高門檻和進入壁壘的。

所以短期內,看到協力廠商物流顛覆原有的藥品流通體系,不大可能。

但怕就怕“亂棍打死老師傅”,協力廠商物流進入醫藥流通不止幫助工業企業配送一種玩法。前述已經提到,郵政在福建採取了兼併當地藥品經營企業的做法,如果資金充裕,協力廠商物流企業或可把此模式大範圍覆蓋,即解決了“人脈”和“資源”的問題,對醫療網路的覆蓋能力得到快速加強。

另外一方面,國家鼓勵“醫藥電商”的發展,如果物流企業搭建或與醫藥電商平臺合作,承擔電商平臺的物流配送,即對行業產生根本性的衝擊。因為醫藥電商平臺可以把醫療機構和零售、診所等終端與工業企業直連起來,對工業企業來說,委託協力廠商物流能夠獲得完整的藥品流向資料,這對於其生產和行銷行為調整意義重大。

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5年度監管統計年報資料,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共有原料藥和製劑生產企業5065家,他們握有大概10幾萬個製藥批文,意即市面上流通的藥品多達10幾萬種,直接導致了藥企“銷售導向型”。也正是因為此原因,醫藥流通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工業企業意願轉變,醫藥分銷、流通、零售等格局將直接改變。

這場醫藥流通戰爭的主體,不是順豐與協力廠商物流,而是亟待規範的醫藥流通行業自發性的調整。

亞馬遜的一隻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引起大洋彼岸的一場風暴,誰知道順豐入局醫藥流通是不是醫藥行業變局的那只蝴蝶呢?

文|高康平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對順豐來說,是一種較為平滑的過渡。

1.35萬守門員

順豐進入醫藥物流,尚有兩個重要原因,行業企業未構築起有效的進入壁壘和政策對協力廠商物流進入醫藥流通的推動。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35萬家,藥品零售連鎖企業4981家。這些企業絕大部門都是中小型醫藥企業,資金實力薄弱,很難建立起強大的醫藥物流服務體系,需要依靠協力廠商物流企業進行託管。

政策方面,2016年2月,國務院發文宣佈取消從事協力廠商藥品物流業務批准,只要符合藥品運輸要求的快遞公司,都可以加入到全國1.35萬家醫藥商業的協力廠商藥品物流中來。這引得大批快遞企業開始進入醫藥物流領域,包括順豐、郵政、ups等都選不了籌建醫藥物流中心的消息。

以郵政為例,其在醫藥物流領域早已做的風生水起。早在2015年,中郵旗下醫藥公司已經被福建省作為基本藥物配送企業。中國郵政在福建的子公司已經完成福州、莆田、三明、泉州等七大片區的覆蓋佈局,中郵當地子公司僅成立兩年,年銷售規模可達10億,完全得益於郵政對醫藥專業管理人員的吸納,以及政府支援與郵政網路的支撐。

政府鼓勵醫藥流通行業進行整合,在“藥品流通十三五規劃當中亦有提及”。規劃具體目標指出,要培育形成一批網路覆蓋全國、集約化和資訊化程度較高的大型藥品流通企業。藥品批發百強企業年銷售額占藥品批發市場總額90%以上;藥品零售百強企業年銷售額占藥品零售市場總額40%以上;藥品零售連鎖率達50%以上。

這意味著醫藥流通領域90%以上的小規模企業要被淘汰或者兼併。郵政在福建採取的做法是並購當地小型醫藥經營企業,長期觀察,這種做法成效顯著的話,必然會大規模地推廣複製。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到“兩票制”對醫藥流通的影響。今年1月9日,國務院醫改辦會同八部門發佈國家版“兩票制”,從2010年起在基層試點的兩票制方案開始落實。實施意見要求,從工業企業到流通企業再到醫療機構只允許最多開兩次發票,鼓勵實行“一票制”,即由藥廠直接與醫療機構對接,配送可由協力廠商物流管道。

從實施意義上說,“兩票制”的根本目的在於減少藥品流通環節,解決藥價虛高問題,同時也具有規範醫藥流通行業秩序,清肅整頓流通行業小而亂的競爭環境的作用。當時即有聲音指出,醫藥流通行業的兼併重組將迎來高潮,行業龍頭將直接受益,協力廠商物流或成為比肩經銷商、配送商的第三種醫藥流通模式。

某製藥企業高層在“兩票制”交流會上表示,此前醫療機構管道的藥品流通主要通過經銷商和配送商模式,但是這兩個模式都有顯著的特點是小規模企業太對,可能占到總管道的40%左右,但是所達成的營業額低於20%,管理起來難度大,事物繁雜,如果外包給協力廠商物流,成本控制更簡易,對解決藥品定價問題亦有助推作用。

但1.35萬家醫藥流通相關企業,怎能把醫藥物流市場拱手讓人,僅做行業的“守門員”?

一場新戰役

事實上,協力廠商物流入局醫藥流通,對行業所造成的衝擊有限,一個直觀的原因是,類似順豐、郵政這樣“跨界”玩家,對醫療網路的滲透以及專業化能力尚不足。

前述藥企高層同時也提到,順豐等現在承接的以工業企業的倉儲、配送為主,還沒有深入到醫藥流通環節當中去。“說白了,只不過是快遞的物品變了,對醫藥流通來說,它(順豐)還沒有形成專業化的隊伍和能力。”這位藥企高層直言。

傳統的醫藥流通,以分銷和配送為主,分銷模式下工業企業只管生產,分銷商手裡掌握著醫院等醫療機構的資源,決定了藥企能出多少貨,出貨的決定權掌握在分銷商手裡,藥企觸達醫療機構只能通過分銷商;配送商模式下,藥企需要組織學術推廣等活動,引導終端用藥,對藥企的行銷能力要求很高,在“兩票制”下,醫藥代表被命令不准帶業務進醫院,此種模式同樣迎來實施方式上的難點。

在協力廠商物流積極進入醫藥流通同時,原有的行業巨頭也沒閑著,國藥、上海醫藥、九州通、重慶醫藥等均加速在基層布點,發力藥品流通的“最後一公里”,搭建更為精細化的行銷網路,實現對基層的有效覆蓋。這對協力廠商物流企業來說,是非常缺乏以及擁有較高門檻和進入壁壘的。

所以短期內,看到協力廠商物流顛覆原有的藥品流通體系,不大可能。

但怕就怕“亂棍打死老師傅”,協力廠商物流進入醫藥流通不止幫助工業企業配送一種玩法。前述已經提到,郵政在福建採取了兼併當地藥品經營企業的做法,如果資金充裕,協力廠商物流企業或可把此模式大範圍覆蓋,即解決了“人脈”和“資源”的問題,對醫療網路的覆蓋能力得到快速加強。

另外一方面,國家鼓勵“醫藥電商”的發展,如果物流企業搭建或與醫藥電商平臺合作,承擔電商平臺的物流配送,即對行業產生根本性的衝擊。因為醫藥電商平臺可以把醫療機構和零售、診所等終端與工業企業直連起來,對工業企業來說,委託協力廠商物流能夠獲得完整的藥品流向資料,這對於其生產和行銷行為調整意義重大。

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5年度監管統計年報資料,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共有原料藥和製劑生產企業5065家,他們握有大概10幾萬個製藥批文,意即市面上流通的藥品多達10幾萬種,直接導致了藥企“銷售導向型”。也正是因為此原因,醫藥流通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工業企業意願轉變,醫藥分銷、流通、零售等格局將直接改變。

這場醫藥流通戰爭的主體,不是順豐與協力廠商物流,而是亟待規範的醫藥流通行業自發性的調整。

亞馬遜的一隻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引起大洋彼岸的一場風暴,誰知道順豐入局醫藥流通是不是醫藥行業變局的那只蝴蝶呢?

文|高康平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