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圖書推薦 麵條中的生活

《一面一世界》

作者:崔岱遠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定價:39.00元

麵條兒的歷史平凡得幾乎不易被發現, 卻又波瀾壯闊。 麵條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它來自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愛, 又有著魔幻一樣的魅力。 它可以入鄉隨俗, 調和眾口;它千變萬化, 又萬變不離其宗。

著名文化學者、美食評論家崔岱遠先生, 從麵條兒的起源、發展、傳播到背後的掌故、民俗、文化, 為我們講述麵條兒的前世今生, 講述麵條兒背後的歷史與文明。

一般來說, 麵條兒是很接地氣的吃食, 吃起來也比較隨意。 儘管如此, 做麵條兒也有做的講究, 吃麵條兒也有吃的規矩。 這些講究和規矩又隨著地域和時代而不斷變化著。

就拿吃面應不應該出聲來說, 別看這麼簡單的事兒, 不同的地方規矩也不一樣。 在日本的一些寺院裡, 吃別的東西都要默默地, 可唯獨吃麵條兒, 最好吸溜著大聲吃。

要是到了義大利, 這麼個吃法可就出洋相了。 吃義大利面講究無聲勝有聲, 要安安靜靜地, 一點聲不出。

中國人關於麵條兒的講究和規矩就更多了。 就拿做麵條兒來說, 它不光是一種做飯的手藝, 有時候也能體現一種修養, 甚至還可能是人生中需要經受的重大考驗。

麵條兒本來就是家常便飯, 即使是“人生三面”的打鹵麵, 用的也都是普通的食材, 可為什麼要下這麼大的功夫來做呢?就是為了表示這一頓雖然是家常飯, 但因為意義重大, 所以絕不能將就。 您看, 這麼普通的食材, 我做得多麼用心!這既是對來賓的尊敬, 也是對傳統的敬畏。

麵條兒雖然是簡單的吃食, 但也包含著規矩和講究。 其實規矩也好, 講究也罷,

都是我們的祖先們經歷了多少代積累起來的, 無非是為了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有滋有味, 為了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而這種對生活的熱愛, 正是支撐生命的不竭動力之一。

那時的文人們

《文學社群與文學關係論》

作者:張濤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定價:85.00元

文人結社, 自古有之, 至明代末年達于極盛。 各種各樣的文人社群星羅棋佈于大江南北、太行山左右, 就連偏僻之鄉亦往往有之, 小的幾個人、十幾個人, 大的幾百人, 還出現了合眾社而成、規模空前的複社, 其聲勢籠罩全國, 聲氣通於朝廷。 張濤先生的《文學社群與文學關係論》對當時文人的社會生活和關係作出了詳細的描述和解讀。

這本書的書名用了文學社群而不是文人社群, 一字之差, 體現出欲突出文人結社初始目的與社群本來性質的用意。 順理成章, 書稿用了八章、三十多萬字的篇幅論述社群與文學的關係。 這正是作者的用力用心之處。 這八章涉及社群對文人群體思想心態的影響,

社群對文學復古思潮興起的推動, 社群對地域文學流派形成的作用, 社群成為將某種創作主張以及詩風文風迅速傳播的媒介等等。 作者試圖將社群與文學絲絲縷縷的聯繫一一解剖開來, 盡可能準確清晰地揭示出當時文學發展走向的某種動因。 從社群的角度審視明清之際的文學, 書稿論述了竟陵派領袖譚元春的文集是如何被社群文人加以“復古性改造”, 從而加劇了竟陵派衰落的;論述了社群文人所大力提倡的“尊經復古”“經世致用”思想是如何影響到科舉考試的衡文標準與八股文的寫作, 並進而影響及古文的創作的。

書稿的重心雖然在文人社群與文學之關係, 但也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考證了社群的組織形態與活動方式。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搜淘爬梳,共考索出前人未論及的社群70餘種,此外,對前人記載有誤的一些重大社事活動的時間、某些社群參與的人員、各社群之間的關係多所訂正。以上這些,均有裨益於今後相關研究。

這本書一切從文獻資料出發,力求立論有據,避免無根之談。但是,這麼多的文獻資料,其中蘊含的大量資訊,以及文獻與文獻之間的關聯,似乎未能盡發其覆。若能多花一些時間,靜下心來,深研覃思,可以有更多的發現。

紙張,無聲的講述

《一張紙鋪開的人類文明史》

作者:[法]埃利克·奧森納

出版社:鷺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定價:39.80元

從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發明出莎草紙開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在紙張上緩慢鋪開,文字在莎草紙,蔡倫紙和羊皮紙上講述出了一段又一段曲折的歷史,書寫下了一曲又一曲的悲歡離合。

《一張紙鋪開的人類文明史》是法蘭西學院院士埃利克·奧森納關於紙的遊記和考察報告,敘述詳細生動,耐人尋味。全書記錄了作者在18個國家38個城市的見聞,分為“紙的前世”和“紙的今生”兩大部分。前者追述了紙的歷史及文化遺跡,例如《洞中的圖書館》寫敦煌藏經洞文獻及其流傳史,《阿拉伯人的時代》寫穆斯林的造紙術與《古蘭經》的傳抄等。後者主要記敘現代社會中紙的獨特地位,例如《紙的地緣政治(一)》寫經濟全球化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秩序,《星星升降梯》寫新型造紙技術與人類社會的需求,《向藝術家致敬》寫紙製品模擬技術和現代犯罪問題等。如果說前半部分是對紙與人類文化的縱向解讀,那麼後半部分則是縱橫交織,將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問題寓於紙的生產流通過程中,展示出文明進步後,人與社會多維度的矛盾與衝突。

埃利克·奧森納從現代人視角出發,有意識地在古今時空轉換中構建關係,從而凸顯出對人類文明的深度思索。例如將越前古造紙術與巴黎盧浮宮古畫修補並論,將路易·尼古拉·羅貝爾的發明失意與現代納米纖維技術璀璨前景對比,將1221年腓特烈大帝的“禁紙令”與現代環保人士的“禁伐令”呼應。這種超時空的對照以宏大的視野重建了紙的社會價值,體現了現代人對傳統文明的依託和改造,也構築起一個貫通古今的反思體系。

未來,紙將在人類社會中扮演何種角色?人類終將走向何處?1945年切斯洛·保查斯基利用高超的造紙工藝和印刷技術重創了法國經濟,而假幣罪惡的社會效能使人類不得不發明各種防偽技術,一如13世紀法布裡亞諾創造浮水印一般,人類文明也在“道魔消長”中不斷反思,不斷演化。

鄉村與建設

《鄉村國是》

作者:紀紅建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9月

定價:58.00元

《鄉村國是》在以紀實為主的同時,還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對國家的扶貧政策、脫貧戰略等,給予了極其真實的反映。

脫貧攻堅是近年來一直出現在新聞中的熟語,迴響在耳邊的熱詞。但大多數人由於工作較為繁忙,對於脫貧攻堅關注不夠。感謝青年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他以國家的脫貧攻堅工程為主題,花費了兩年多時間,翻山越嶺,走鄉串村,在積累的100多萬字採訪材料的基礎上,完成了《鄉村國是》一書的寫作。這部作品讓人很有收穫,每看一遍,都會深受觸動。如果說,中國的脫貧攻堅是一個怎麼估量都不過分的偉大工程的話,那麼《鄉村國是》是一部書寫偉大故事的紀實文學力作。

報告文學與紀實文學的題材很多,當下中國從大的工程,大的專案,到新的創造,新的事物,既不勝枚舉,也都值得大書特書。但紀紅建選擇了脫貧攻堅這樣一個問題重大,也難度極大的選題,無疑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更需要不凡的能力的。可喜的是,紀紅建迎難而上,奮發蹈厲,先從最基本的摸清情況、弄清問題做起,以對一個個貧困山村的實地踏訪和田野調查,以與一個個脫貧農民和扶貧幹部的即時採訪和促膝交談,獲得有關中國扶貧開發和脫貧攻堅的第一手材料與第一手資訊,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厚重又豐沛的《鄉村國是》。整體上描述出中央與地方的齊心協力,上邊與下邊的相互呼應的全國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場景與蓬勃盛景。書寫扶貧攻堅的紀紅建,實際上也為脫貧攻堅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他的特殊貢獻。作者紀紅建在對脫貧鄉民和扶貧幹部的採訪中,抽絲剝繭,尋根問底,有意引動被採訪者有話就說,實話實說,使得作品呈現出一種脫貧者的自訴、扶貧者的自述的鮮明特徵。這種自我表現式的表述,使作品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又平添了真心披露,真情流露的意味,整個作品洋溢著一種真實性十足,真切性充足的品格。寫出了扶貧的不遺餘力,脫貧的別開生面,讓人感慨萬千,感動不已。扶貧與脫貧,村變與人變,如何在國家戰略的大格局中,一磚一瓦地推進,一點一滴地進取,由此也得到最真實的反映和最生動的表現。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搜淘爬梳,共考索出前人未論及的社群70餘種,此外,對前人記載有誤的一些重大社事活動的時間、某些社群參與的人員、各社群之間的關係多所訂正。以上這些,均有裨益於今後相關研究。

這本書一切從文獻資料出發,力求立論有據,避免無根之談。但是,這麼多的文獻資料,其中蘊含的大量資訊,以及文獻與文獻之間的關聯,似乎未能盡發其覆。若能多花一些時間,靜下心來,深研覃思,可以有更多的發現。

紙張,無聲的講述

《一張紙鋪開的人類文明史》

作者:[法]埃利克·奧森納

出版社:鷺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定價:39.80元

從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發明出莎草紙開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在紙張上緩慢鋪開,文字在莎草紙,蔡倫紙和羊皮紙上講述出了一段又一段曲折的歷史,書寫下了一曲又一曲的悲歡離合。

《一張紙鋪開的人類文明史》是法蘭西學院院士埃利克·奧森納關於紙的遊記和考察報告,敘述詳細生動,耐人尋味。全書記錄了作者在18個國家38個城市的見聞,分為“紙的前世”和“紙的今生”兩大部分。前者追述了紙的歷史及文化遺跡,例如《洞中的圖書館》寫敦煌藏經洞文獻及其流傳史,《阿拉伯人的時代》寫穆斯林的造紙術與《古蘭經》的傳抄等。後者主要記敘現代社會中紙的獨特地位,例如《紙的地緣政治(一)》寫經濟全球化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秩序,《星星升降梯》寫新型造紙技術與人類社會的需求,《向藝術家致敬》寫紙製品模擬技術和現代犯罪問題等。如果說前半部分是對紙與人類文化的縱向解讀,那麼後半部分則是縱橫交織,將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問題寓於紙的生產流通過程中,展示出文明進步後,人與社會多維度的矛盾與衝突。

埃利克·奧森納從現代人視角出發,有意識地在古今時空轉換中構建關係,從而凸顯出對人類文明的深度思索。例如將越前古造紙術與巴黎盧浮宮古畫修補並論,將路易·尼古拉·羅貝爾的發明失意與現代納米纖維技術璀璨前景對比,將1221年腓特烈大帝的“禁紙令”與現代環保人士的“禁伐令”呼應。這種超時空的對照以宏大的視野重建了紙的社會價值,體現了現代人對傳統文明的依託和改造,也構築起一個貫通古今的反思體系。

未來,紙將在人類社會中扮演何種角色?人類終將走向何處?1945年切斯洛·保查斯基利用高超的造紙工藝和印刷技術重創了法國經濟,而假幣罪惡的社會效能使人類不得不發明各種防偽技術,一如13世紀法布裡亞諾創造浮水印一般,人類文明也在“道魔消長”中不斷反思,不斷演化。

鄉村與建設

《鄉村國是》

作者:紀紅建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9月

定價:58.00元

《鄉村國是》在以紀實為主的同時,還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對國家的扶貧政策、脫貧戰略等,給予了極其真實的反映。

脫貧攻堅是近年來一直出現在新聞中的熟語,迴響在耳邊的熱詞。但大多數人由於工作較為繁忙,對於脫貧攻堅關注不夠。感謝青年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他以國家的脫貧攻堅工程為主題,花費了兩年多時間,翻山越嶺,走鄉串村,在積累的100多萬字採訪材料的基礎上,完成了《鄉村國是》一書的寫作。這部作品讓人很有收穫,每看一遍,都會深受觸動。如果說,中國的脫貧攻堅是一個怎麼估量都不過分的偉大工程的話,那麼《鄉村國是》是一部書寫偉大故事的紀實文學力作。

報告文學與紀實文學的題材很多,當下中國從大的工程,大的專案,到新的創造,新的事物,既不勝枚舉,也都值得大書特書。但紀紅建選擇了脫貧攻堅這樣一個問題重大,也難度極大的選題,無疑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更需要不凡的能力的。可喜的是,紀紅建迎難而上,奮發蹈厲,先從最基本的摸清情況、弄清問題做起,以對一個個貧困山村的實地踏訪和田野調查,以與一個個脫貧農民和扶貧幹部的即時採訪和促膝交談,獲得有關中國扶貧開發和脫貧攻堅的第一手材料與第一手資訊,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厚重又豐沛的《鄉村國是》。整體上描述出中央與地方的齊心協力,上邊與下邊的相互呼應的全國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場景與蓬勃盛景。書寫扶貧攻堅的紀紅建,實際上也為脫貧攻堅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他的特殊貢獻。作者紀紅建在對脫貧鄉民和扶貧幹部的採訪中,抽絲剝繭,尋根問底,有意引動被採訪者有話就說,實話實說,使得作品呈現出一種脫貧者的自訴、扶貧者的自述的鮮明特徵。這種自我表現式的表述,使作品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又平添了真心披露,真情流露的意味,整個作品洋溢著一種真實性十足,真切性充足的品格。寫出了扶貧的不遺餘力,脫貧的別開生面,讓人感慨萬千,感動不已。扶貧與脫貧,村變與人變,如何在國家戰略的大格局中,一磚一瓦地推進,一點一滴地進取,由此也得到最真實的反映和最生動的表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