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青聽|你只知道這幅畫9.3億成交,卻不懂齊白石的“苦”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

二十

·

今日配樂《紅顏舊》

歡迎到網易雲音樂, 關注@共青團中央

收聽更多團團推薦的歌兒

《啟功:記齊白石先生軼事》

齊白石先生的名望, 可以說是舉世周知的, 不但中國人都熟悉, 在世界各國中, 也不是陌生人。

他的篆刻、繪畫、書法、詩句, 都各有特點, 用不著在這裡多加重複敘述。

現在要寫的, 只是我個人接觸到的幾件軼事, 也就是老先生生活中的幾個側面, 從這裡可以看到他的生活、風趣!

我有一位遠房的叔祖, 是個封建官僚, 曾買了一批松柏木材, 就開起棺材鋪來。

齊先生有一口“壽材”, 是他從家鄉帶到北京來的, 擺在跨車胡同住宅西間窗戶外的廊子上, 棺上蓋著些防雨的油布, 來的客人常認為是個長案或大箱子之類的東西。

一天老先生與客人談起棺材問題, 說道“我這一個……”如何如何, 便領著客人到廊子上揭開油布來看, 我才吃驚地知道了那是一口棺材。

客人對於此事, 有種種不同的評論, 有人認為老先生好奇, 有人認為是一種引人注意的“噱頭”, 有人認為是“達觀”的表現。

後來我到過了湖南的農村, 才知道這本是先生家鄉的習慣, 人家有老人, 預製壽材, 有的做出板來,

有的做成棺材, 往往放在戶外窗下, 並沒什麼稀奇。

那時我以一個生長在北京城的青年, 自然不會不“少見多怪”了。

我認識齊先生, 就是經過這位叔祖。 當時我的年齡只有十七八歲。

我自幼喜愛畫畫, 這時已向賈義民先生學畫, 並由賈先生介紹向吳鏡汀先生請教。

對於齊先生的畫, 只聽說是好, 至於怎麼好, 應該怎麼學, 則是茫然無所知的。

我那個叔祖胃為看見齊先生的畫大量賣錢, 就以為只要畫齊先生那樣的畫便能賣能, 他卻沒想, 他自己做的棺材能賣錢, 是因為它是木頭做的, 如果是紙糊的即使樣式絲毫不差, 也不會有人買去做秘器。

即使是用澄心堂、金粟山紙糊的也沒什麼好看, 如果用金銀鑄造, 也沒人抬得動啊!

齊先生大於我整整五十歲, 對於我很優待, 大約老年人沒有不喜愛孩子的。

我有一段較長時間沒去看他, 他向胡佩衡先生說:“那個小孩子怎麼好久不來了?”

我現在的年齡已經超過了齊先生初次接見我時的年齡, 回顧我在藝術上無論應得多少分,

從齊先生學了沒有, 即由於先生這一句殷勤的垂問, 也使我永遠不能不稱他老先生是我的一位老師!

齊先生早年刻苦學習的事, 大家已經傳述很多, 在這裡我想談兩件重要的文物, 也就是齊先生刻苦用功的兩年“物證”:一件是用油竹紙描的《芥子圓畫譜》, 一件是用油竹紙描的《二金蝶堂印譜》。

那本畫譜, 沒畫上顏色, 可見當時根據的底本並不是套版設色的善本。 即那一種多次重翻的印本, 先生描寫的也一絲不苟, 連那些枯筆破鋒, 都不“走樣”。 這本, 可惜當時已殘缺不全。

尤其令人驚歎的是那本趙之謙的印譜, 我那時雖沒見過許多印譜, 但常看蘸印泥列印出來的印章, 它們與用筆描成的有顯著的差異, 而宋元人用的墨印, 卻完全沒有見過。

當我打開先生描的那本譜時,驚奇地、脫口而出地問了句話:“怎麼?還有黑色印泥呀?”及至我得知是用筆描成的,再仔細去看,仍然看不出筆描的痕跡。

慚愧呵!我少年時學習的條件不算不苦,但我竟自有兩部《芥子圓畫譜》,一部是巢勳重摹的石印本,一部是翻刻的木板本,我從來沒有從頭至尾臨仿過一次。

今天齊先生的藝術創作,保存在國內外各個博物館中,而我在中年青年時也曾有些繪畫作品,即使現在偶然有所存留,將來也必然與我的骨頭同歸腐朽。

諸位青年朋友啊,這個客觀的真理,無情的事例,是多麼值得深思熟慮的啊!

這裡我要說明齊老先生在青年時得到參考書的困難,偶然借到了,又是如何仔細地複製下來,以備隨時翻閱借鑒,在艱難的條件下是如何刻苦用功的。

他那種看去橫塗豎抹的筆劃,又是怎樣走過精雕細琢的道路的。

一次我看到先生正在作畫,畫一個漁翁,手提竹籃,肩荷釣竿,身披蓑衣,頭戴箬笠,赤著腳,站在那裡,原是先生常畫的一幅稿本。

那天先生鋪開紙,拿起炭條,向紙上仔細端詳,然後一一畫去。

我當時的感想正和初見先生刻印時一樣,驚訝的是先生畫筆那樣毫無拘束,造形又 那麼不求形似,滿以為臨紙都是信手一揮,沒想到起草時,卻是如此精心!

當用炭條畫到膝下小腿到腳趾部分時,只見畫了一條長勾短股的九十度的線條,又和這條線平行著另一畫個勾股。

這時忽然抬頭問我:“你知道什麼是大家,什麼是名家嗎?”我回答:“不知道”。

先生說:“大家畫,畫腳,不畫踝骨,就這麼一來,名家就要畫出骨形了。”說罷,然後在這兩道平行的勾股線勾的一端畫上四個小短筆,果然是五個腳的一雙腳。

縱觀藝術生涯,無論是山水抑或蔬菜魚蝦,白石老人都極少繪寫從未見過的,這是其畫作極富生活之趣的原因,也是其對藝術與人生的誠實之處。

▼《山水十二條屏》▼

《江上人家》

《石岩雙影》

《板橋孤帆》

《柏樹森森》

《遠岸餘霞》

《松樹白屋》

《杏花書堂》

《杉樹樓臺》

《煙深帆影》

《山中春雨》

《紅樹白泉》

《板塘荷香》

陪你·聽

12月21日 星期四

守金石行操,崢嶸九七載

寫魚蟲生趣,灼爍新時代

陪你青聽|辛園天舒(團陝西省委)

編 輯|黃 浩(團惠州市委)

主 播|劉靜淵

制 圖|王姝右(團重慶市委)

音訊後期|陳希(團中央井岡山教育基地)

投稿郵箱|tuantuanFM@163.com

文字來源|微信公眾號“白石之美”

圖片來源|雅昌藝術網

▼點擊,今晚想多陪陪你~

卻完全沒有見過。

當我打開先生描的那本譜時,驚奇地、脫口而出地問了句話:“怎麼?還有黑色印泥呀?”及至我得知是用筆描成的,再仔細去看,仍然看不出筆描的痕跡。

慚愧呵!我少年時學習的條件不算不苦,但我竟自有兩部《芥子圓畫譜》,一部是巢勳重摹的石印本,一部是翻刻的木板本,我從來沒有從頭至尾臨仿過一次。

今天齊先生的藝術創作,保存在國內外各個博物館中,而我在中年青年時也曾有些繪畫作品,即使現在偶然有所存留,將來也必然與我的骨頭同歸腐朽。

諸位青年朋友啊,這個客觀的真理,無情的事例,是多麼值得深思熟慮的啊!

這裡我要說明齊老先生在青年時得到參考書的困難,偶然借到了,又是如何仔細地複製下來,以備隨時翻閱借鑒,在艱難的條件下是如何刻苦用功的。

他那種看去橫塗豎抹的筆劃,又是怎樣走過精雕細琢的道路的。

一次我看到先生正在作畫,畫一個漁翁,手提竹籃,肩荷釣竿,身披蓑衣,頭戴箬笠,赤著腳,站在那裡,原是先生常畫的一幅稿本。

那天先生鋪開紙,拿起炭條,向紙上仔細端詳,然後一一畫去。

我當時的感想正和初見先生刻印時一樣,驚訝的是先生畫筆那樣毫無拘束,造形又 那麼不求形似,滿以為臨紙都是信手一揮,沒想到起草時,卻是如此精心!

當用炭條畫到膝下小腿到腳趾部分時,只見畫了一條長勾短股的九十度的線條,又和這條線平行著另一畫個勾股。

這時忽然抬頭問我:“你知道什麼是大家,什麼是名家嗎?”我回答:“不知道”。

先生說:“大家畫,畫腳,不畫踝骨,就這麼一來,名家就要畫出骨形了。”說罷,然後在這兩道平行的勾股線勾的一端畫上四個小短筆,果然是五個腳的一雙腳。

縱觀藝術生涯,無論是山水抑或蔬菜魚蝦,白石老人都極少繪寫從未見過的,這是其畫作極富生活之趣的原因,也是其對藝術與人生的誠實之處。

▼《山水十二條屏》▼

《江上人家》

《石岩雙影》

《板橋孤帆》

《柏樹森森》

《遠岸餘霞》

《松樹白屋》

《杏花書堂》

《杉樹樓臺》

《煙深帆影》

《山中春雨》

《紅樹白泉》

《板塘荷香》

陪你·聽

12月21日 星期四

守金石行操,崢嶸九七載

寫魚蟲生趣,灼爍新時代

陪你青聽|辛園天舒(團陝西省委)

編 輯|黃 浩(團惠州市委)

主 播|劉靜淵

制 圖|王姝右(團重慶市委)

音訊後期|陳希(團中央井岡山教育基地)

投稿郵箱|tuantuanFM@163.com

文字來源|微信公眾號“白石之美”

圖片來源|雅昌藝術網

▼點擊,今晚想多陪陪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