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中國對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12月21日, 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17年會“新時代·新經濟”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崔楠 攝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開幕演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製造強國建設》中指出, 在《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兩年時間裡, 某些國外機構對中國實施中《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一些質疑。

比如, 認為中國要搞國產化替代, 對外資企業採取歧視性政策, 通過政府干預等非市場化行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

辛國斌指出, 實際上, 中國一直對於內外資企業採用相同標準, 一視同仁。 同時中國也將一如既往歡迎各類企業, 歡迎參與《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工作中來, 共用發展成果。

以下是演講實錄:

今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對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做出了全面部署, 開啟了中國新時代復興的新航程, 本屆年會以“新時代·新經濟”為主題, 探討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路徑、新模式,

共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大計。 這是一次重要的思想交流活動, 對於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 是立國之本, 興國之器, 強國之基, 歷史上先後稱雄世界的大國無疑不是靠製造業實現經濟的騰飛與崛起。

例如, 15、16世紀的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 歸結於世界最大的造船業, 8世紀的英國依靠採礦、紡織、鋼鐵等工業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 日本能從二戰的廢墟中迅速恢復, 也得益於汽車、工程機械、電子、電器、化工等領域的快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 中國從無到有, 由小變大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 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

中國製造業頂住了下行壓力, 保持了平穩增長, 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也成為全球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世界大國的興衰史和中國製造業發展歷程一再證明, 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繁榮。 當前, 中國製造業發展正處全新的關鍵時期, 之所以新, 主要在於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興起。

全球經濟目前正處於大變革、大調整階段, 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環境和動力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資訊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 網路化協同創新成為大趨勢, 智慧製造引領生產方式變革, 數字經濟、共用經濟等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 全球製造業創新體系、生產方式和發展形態正發生深刻變化。

為順應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 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 利用人才和技術優勢, 加緊在中高端製造領域搶先佈局, 立足繼續保持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 發展中國家憑藉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 積極打造中低端製造領域的比較優勢, 成為傳統製造業新的承接地。

全球製造業發展格局正在發生的這些深刻變化, 使中國製造業面臨中高端受壓和中低端受擠的局面。

關鍵原因在於經過多年努力,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 但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 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和問題比較突出, 目前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自主創新能力弱, 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

以企業為主體的製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 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 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 整體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工業基礎能力弱, 中國製造面臨缺心少魂的局面, 產品在品質安全性, 穩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與國外產品差距明顯, 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與此同時, 製造業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發展環境有待優化, 資本脫實向虛現象突出, 資源環境約束趨緊, 融資難仍然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突出難題。 人才隊伍特別是高端人才, 高技能人才不能滿足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需求。

綜合判斷, 中國製造業發展仍然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 但內涵已發生深刻變化, 如不抓緊,視窗稍縱即逝,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顯現,國際格局劇烈變動,競爭進一步加快。

為順應趨勢,搶抓機遇,應對挑戰,2015年5月國務院發佈了《中國製造2025》,其中提出了三個十年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明確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在實施的兩年過程中,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中國製造2025》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在具體領域上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批重大工程實施效果凸顯,製造業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水準確實提升,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工業基礎能力不斷夯實,高端裝備創新亮點頻出,一批重大標誌性專案取得成效……製造業品質品牌建設有序推進,城市試點示範扎實開展。

近期,中國正在加緊推進首批《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創建工作,引導各地形成差異化發展的新格局,但從實施到現在《中國製造2025》還只是開了一個好頭,製造業發展本身還急需破解瓶頸和矛盾,在工作中也面臨一些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艱巨的任務還在後頭。

在《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兩年時間裡,某些國外機構對中國實施中《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一些質疑,比如認為中國要搞國產化替代,對外資企業採取歧視性政策,通過政府干預等非市場化行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實際上《中國製造2025》始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旨在最大範圍凝聚行業共識,彙聚社會資源,打造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中國一直對於內外資企業採用相同標準,一視同仁。同時中國也將一如既往歡迎各類企業,歡迎參與《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工作中來,共用發展成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中國經濟品質優勢,要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明年工作的總體安排中也對製造業發展和實施《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著力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製造業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下工夫,做文章。

中新社發 李勝利 攝

品質變革

品質變革要從理念、目標、制度到具體領域等工作細節進行全方位變革,提高整個製造業發展的品質效益,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優化供給體系品質,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千方百計穩增長,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以發展的思路解決問題,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保障製造業平穩運行,穩中向好。

二是要集中精力促進品質品牌提升,樹立品質第一,效益優先的理念,著力提高實物產品品質和製造業標準體系水準,促進國內標準與國際接軌,鼓勵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建設品牌文化。

三是要科學施策,鼓勵製造企業在產品開發、外觀設計,產品包裝,市場行銷等方面加強創新,向價值鏈高端環境延伸。

效率變革

所謂效率變革就是要著力破除制約效率提升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激發企業主體活力,改善供需關係,提高供給效率。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

一是要堅持不懈抓好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建設,加快要素市場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對要素價格的調控作用,持續推進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簡政放權。

二是要堅定不移調整結構,把去產能工作推向深入,注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新型產業相結合,發揮產業政策的促進競爭功能。採取審慎包容監管,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新材料、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的發展壯大。

三是要創新思路,引導優質要素向製造業領域配置,培育多層次製造業人才隊伍,激發弘揚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培養技能型人才,用好先進製造業積體電路等基金,研究設立《中國製造2025》發展基金,進一步調動社會資本,提高製造業對外開放水準,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中新社發 姚峰 攝

動力變革

所謂動力變革,就是要實現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同時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增強製造業發展內生動力。

一是要下力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通過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提高關鍵共性技術的供給能力,促進技術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打造跨界協同的製造業創新生態系統,集中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制約,解決製造業發展卡脖子的難題,

二是要多策並舉,提高製造業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水準,加大試點示範工作力度,健全標準體系,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與製造業融合,分類推進數位車間,智慧工廠,智慧園區建設,推動綠色標準,綠色產品,綠色車間,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的全面發展,促進重大裝備工程化、產業化應用。

三是要合理有序優化製造業發展格局,積極推進中國製造2025分省市指南的實施,深化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建設。要培育發展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建設製造強國關係國計民生,借此機會我謹代表工業和資訊化部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援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和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企業、行業組織、科研院所和各級管理部門的力量,齊心協力,同心同德,確保《中國製造2025》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推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取得新成就,開創製造強國建設的新局面,謝謝大家。

作者:國是直通車

編輯:楊佳欣

如不抓緊,視窗稍縱即逝,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顯現,國際格局劇烈變動,競爭進一步加快。

為順應趨勢,搶抓機遇,應對挑戰,2015年5月國務院發佈了《中國製造2025》,其中提出了三個十年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明確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在實施的兩年過程中,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中國製造2025》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在具體領域上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批重大工程實施效果凸顯,製造業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水準確實提升,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工業基礎能力不斷夯實,高端裝備創新亮點頻出,一批重大標誌性專案取得成效……製造業品質品牌建設有序推進,城市試點示範扎實開展。

近期,中國正在加緊推進首批《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創建工作,引導各地形成差異化發展的新格局,但從實施到現在《中國製造2025》還只是開了一個好頭,製造業發展本身還急需破解瓶頸和矛盾,在工作中也面臨一些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艱巨的任務還在後頭。

在《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兩年時間裡,某些國外機構對中國實施中《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一些質疑,比如認為中國要搞國產化替代,對外資企業採取歧視性政策,通過政府干預等非市場化行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實際上《中國製造2025》始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旨在最大範圍凝聚行業共識,彙聚社會資源,打造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中國一直對於內外資企業採用相同標準,一視同仁。同時中國也將一如既往歡迎各類企業,歡迎參與《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工作中來,共用發展成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中國經濟品質優勢,要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明年工作的總體安排中也對製造業發展和實施《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著力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製造業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下工夫,做文章。

中新社發 李勝利 攝

品質變革

品質變革要從理念、目標、制度到具體領域等工作細節進行全方位變革,提高整個製造業發展的品質效益,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優化供給體系品質,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千方百計穩增長,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以發展的思路解決問題,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保障製造業平穩運行,穩中向好。

二是要集中精力促進品質品牌提升,樹立品質第一,效益優先的理念,著力提高實物產品品質和製造業標準體系水準,促進國內標準與國際接軌,鼓勵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建設品牌文化。

三是要科學施策,鼓勵製造企業在產品開發、外觀設計,產品包裝,市場行銷等方面加強創新,向價值鏈高端環境延伸。

效率變革

所謂效率變革就是要著力破除制約效率提升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激發企業主體活力,改善供需關係,提高供給效率。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

一是要堅持不懈抓好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建設,加快要素市場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對要素價格的調控作用,持續推進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簡政放權。

二是要堅定不移調整結構,把去產能工作推向深入,注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新型產業相結合,發揮產業政策的促進競爭功能。採取審慎包容監管,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新材料、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的發展壯大。

三是要創新思路,引導優質要素向製造業領域配置,培育多層次製造業人才隊伍,激發弘揚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培養技能型人才,用好先進製造業積體電路等基金,研究設立《中國製造2025》發展基金,進一步調動社會資本,提高製造業對外開放水準,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中新社發 姚峰 攝

動力變革

所謂動力變革,就是要實現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同時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增強製造業發展內生動力。

一是要下力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通過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提高關鍵共性技術的供給能力,促進技術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打造跨界協同的製造業創新生態系統,集中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制約,解決製造業發展卡脖子的難題,

二是要多策並舉,提高製造業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水準,加大試點示範工作力度,健全標準體系,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與製造業融合,分類推進數位車間,智慧工廠,智慧園區建設,推動綠色標準,綠色產品,綠色車間,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的全面發展,促進重大裝備工程化、產業化應用。

三是要合理有序優化製造業發展格局,積極推進中國製造2025分省市指南的實施,深化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建設。要培育發展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建設製造強國關係國計民生,借此機會我謹代表工業和資訊化部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援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和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企業、行業組織、科研院所和各級管理部門的力量,齊心協力,同心同德,確保《中國製造2025》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推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取得新成就,開創製造強國建設的新局面,謝謝大家。

作者:國是直通車

編輯:楊佳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