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里江山圖》再現螢屏,他的18歲活了900年?

2017年12月3日在CCTV—3播出的《國家寶藏》, 讓觀眾朋友們走進藝術瑰寶的世界, 探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秘密。 在第一期節目中, 李晨和馮海濤二位為我們演繹了《千里江山圖》卷的前世今生, 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解一下《千里江山圖》卷的神奇之處, 究竟為什麼它讓宋徽宗如此愛不釋手?

千里江山藏於一畫

《千里江山圖》卷 局部

《千里江山圖》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 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也是北宋存世最為重要的一幅畫作。 縱51.5釐米, 橫1191.5釐米, 絹本, 青綠設色, 無款。

《千里江山圖》卷以一幅完整的絹幅表現千里江山壯闊之景:山峰層巒疊嶂, 奔騰起伏, 江水煙波浩渺, 平遠無盡。 山水間有屋舍村落、橋樑渡口、寺觀塔刹、樓閣亭榭等, 並描繪有眾多人物活動, 有行旅、幽居、捕魚、觀瀑、遊玩等。

他的生死是個謎

《千里江山圖》卷 局部

這部曠世之作的作者王希孟, 可以稱得上中國繪畫引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然而史書中沒有他的記載。 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 初未甚工, 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 後被召入禁中文書庫, 曾奉事徽宗左右, 但宋徽宗慧眼獨具:“其性可教”, 於是親授其法。 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

藝精進, 畫遂超越矩度。 工山水, 作品罕見。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 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於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卷, 時年僅十八歲, 此外再沒有關於他的記述。 王希孟生卒年不詳(約1096), 去世年份也是個謎, 有傳言稱他約在20余歲時去世, 因此《千里江山圖》是其唯一傳世作品。

五色備焉

《千里江山圖》卷 局部

《千里江山圖》卷可謂五色備焉, 它是最完美的色彩體系。

中國傳統繪畫顏色分礦物色與植物色兩個體系。

礦物色又稱石色, 多為低硬度礦物結晶體。 石色常用的主色為赭石、石青、石綠、石黃、蛤粉。

植物色是從植物的汁液中提取出來, 加膠收膏而成。 植物色主要包括花青、藤黃、胭脂等。

礦物色因為其比重較大, 顆粒粗, 在液體中容易沉澱, 無法用稀釋的辦法來分染。 除此以外, 礦物色不可以調和, 因為比重不同, 色粉會分離, 顏色顯得不勻。 在畫法上, 礦物色只能採用間接畫法, 通過罩染去改變冷暖、明暗以及色相。

《千里江山圖》卷的繪製完全源于石色,

每種色彩的運用, 都是一種特殊感情的投入, 色彩本身所體現的品質對作品意境的體現和審美情趣的抒發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葉知秋, 妙在其中

《千里江山圖》卷 局部

在運筆上, 作者繼承了傳統青綠山水畫法, 筆觸更加細膩嚴謹, “點畫暈染”均能一絲不苟, 畫中的人物雖小如豆,卻栩栩如生,像是真真切切看到的人。山巒疊嶂,皆一層一層鋪墊,萬頃碧波,皆一筆一筆劃出。漁舟遊船,蕩漾在海河中,卻又像長了翅膀一般飛出畫卷,使畫面平添動感。

千里江山圖 局部

在用色上,作者同樣繼承了唐以來的青綠畫法,於單純的青綠色中求變化,有的渾厚,有的輕盈,間以赭色為襯托,使畫面層次分明,鮮豔如寶石之光,燦爛奪目。佈局交替採用深遠、高遠、平遠的構圖法則,擷取不同視角以展現千里江山之勝。整個畫面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將自然山水,描繪得如錦似繡,分外秀麗壯美,是一幅既寫實又富理想的山水畫作品,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不愧是青綠山水畫中的一幅巨制傑作。

隱藏的秘密

馮海濤先生在複製《千里江山圖》卷時發現,這幅畫並不是一氣呵成的,它的下面應該藏著一張完整的水墨山水畫作為基礎,也就是我們說的先用水墨畫畫好山水畫來打底,這個低叫做粉本。為了與青山的綠色進行冷暖對比,使整體色調更加鮮亮,需要在此基礎上使用紅色的赭石色。接下來,要用到的是石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綠松石或者孔雀石。在赭石上著完石綠之後,我們可以用石黃上汁兒罩染一遍,這樣起到的是使色調趨於整體的作用。

馮海濤還原作品 第四幅

上圖是馮海濤先生還原的《千里江山圖》卷第四幅,相比第三幅,這一遍綠色尤為明顯,因為這一遍用的全是綠色,然後用其他顏色在上面疊加,所以出來的顏色十分豐富,實際上是無極變化。

馮海濤還原作品 第五幅

因為層層疊加,才能展現出這麼璀璨的效果,可見,做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來!

它的今生

如今,《千里江山圖》卷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關於這件作品,歷來評述的著力點都在那個年僅十八歲,即能得到天子親授法門的天才畫家——希孟的身上。事實上,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楊新先生早在1979年第二期《故宮博物院院刊》上撰文並發表了《關於千里江山圖》一文。該文中,楊先生就對宋犖的結論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這件作品上並未有畫家的款識,只是在卷後蔡京的跋文中提到作者是“希孟”,至於其姓氏,並未提及。在現有的文獻中也並未有關於天才畫家“希孟”的記述,宋犖關於“希孟”生平的記述至少應該存疑。然而目前,大多數人依然認為作者就是王希孟。

這個叫王希孟的少年,在他18歲的芳華,歌頌了最美好的祖國江山,如今歷經900年,他依舊活在畫中,活在我們心裡。不管希孟與畫作的前世如何,今生《千里江山圖》卷作為曠世之作被收藏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向我們展示北宋地恢弘河之景,也震撼著每一位國人的心。

畫中的人物雖小如豆,卻栩栩如生,像是真真切切看到的人。山巒疊嶂,皆一層一層鋪墊,萬頃碧波,皆一筆一筆劃出。漁舟遊船,蕩漾在海河中,卻又像長了翅膀一般飛出畫卷,使畫面平添動感。

千里江山圖 局部

在用色上,作者同樣繼承了唐以來的青綠畫法,於單純的青綠色中求變化,有的渾厚,有的輕盈,間以赭色為襯托,使畫面層次分明,鮮豔如寶石之光,燦爛奪目。佈局交替採用深遠、高遠、平遠的構圖法則,擷取不同視角以展現千里江山之勝。整個畫面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將自然山水,描繪得如錦似繡,分外秀麗壯美,是一幅既寫實又富理想的山水畫作品,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不愧是青綠山水畫中的一幅巨制傑作。

隱藏的秘密

馮海濤先生在複製《千里江山圖》卷時發現,這幅畫並不是一氣呵成的,它的下面應該藏著一張完整的水墨山水畫作為基礎,也就是我們說的先用水墨畫畫好山水畫來打底,這個低叫做粉本。為了與青山的綠色進行冷暖對比,使整體色調更加鮮亮,需要在此基礎上使用紅色的赭石色。接下來,要用到的是石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綠松石或者孔雀石。在赭石上著完石綠之後,我們可以用石黃上汁兒罩染一遍,這樣起到的是使色調趨於整體的作用。

馮海濤還原作品 第四幅

上圖是馮海濤先生還原的《千里江山圖》卷第四幅,相比第三幅,這一遍綠色尤為明顯,因為這一遍用的全是綠色,然後用其他顏色在上面疊加,所以出來的顏色十分豐富,實際上是無極變化。

馮海濤還原作品 第五幅

因為層層疊加,才能展現出這麼璀璨的效果,可見,做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來!

它的今生

如今,《千里江山圖》卷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關於這件作品,歷來評述的著力點都在那個年僅十八歲,即能得到天子親授法門的天才畫家——希孟的身上。事實上,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楊新先生早在1979年第二期《故宮博物院院刊》上撰文並發表了《關於千里江山圖》一文。該文中,楊先生就對宋犖的結論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這件作品上並未有畫家的款識,只是在卷後蔡京的跋文中提到作者是“希孟”,至於其姓氏,並未提及。在現有的文獻中也並未有關於天才畫家“希孟”的記述,宋犖關於“希孟”生平的記述至少應該存疑。然而目前,大多數人依然認為作者就是王希孟。

這個叫王希孟的少年,在他18歲的芳華,歌頌了最美好的祖國江山,如今歷經900年,他依舊活在畫中,活在我們心裡。不管希孟與畫作的前世如何,今生《千里江山圖》卷作為曠世之作被收藏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向我們展示北宋地恢弘河之景,也震撼著每一位國人的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