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電視劇《大時代》背後的故事,1973年香港股災有多可怕

相信很多八零後的朋友跟我一樣, 小時候都看過一部香港TVB出品的時裝商戰劇《大時代》。 該劇以跌宕起伏的劇情, 感人肺腑的真情, 加之實力巨星的傾情演出, 博得了不可思議的收視率。 當時該劇在大陸上映之際, 國內正在興起炒股熱潮, 而這部電視劇又把這股熱潮推上了高峰。

TVB電視劇《大時代》也曾經引發大陸的收視和炒股熱潮

劇中開頭有幾個場景讓人記憶深刻:一群穿著炒股服的股民在熱火朝天的股票大廳裡面, 緊盯著大螢幕, 一個個或狂喜, 或悲傷, 送外賣的小夥計把飯菜送進來, 都無人理會。

一個小女孩找不到自己正在瘋狂炒股的父母, 方進新大聲呼喊無人應答, 他只好拿著高壓水龍頭噴向忘卻一切正癡迷在股票世界裡的股民們......

股市中身穿紅馬甲的人們或喜或悲, 股市就是一個修羅場!

劇中這個場景正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

也就是發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災, 這一股災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災之一。

1967年的暴動, 除了外部因素的影響外, 香港社會內部出現劇烈變化, 但港英政府漠視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于豪門富賈, 也是重要原因。 在動盪之下, 股市受到顯著衝擊, 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在6月份還一度宣佈停市兩個星期。 暴動結束之後, 市場才逐步恢復。

不過, 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 上市門檻高, 且主要上市公司均為英資, 華資受到一定排擠, 即使參與買賣股票的職業, 在當時的香港也被視為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1967年的暴動可以算是香港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之一, 港英政府汲取了這次時間的教訓, 開始關注華人民生, 提升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二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後開始升溫

當時因為股票交易活躍, 股票的登記與過戶手續還是通過人手辦理, 難以及時處理積存交易, 香港證券交易所當時在1969年11月1日開始宣佈股市只開放半天, 讓經紀下午處理交易。

遠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來香港證券交易所的獨家壟斷,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香港股市已經不能服務於經濟的發展, 香港上市公司數目一直維持在65家左右, 但是香港的工廠數目已經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 遠東證券交易所推出了粵語交易, 容納女出市員等適應市場需求的舉措, 其交易量迅速超過香港證券交易所。 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也先後成立, 形成四所競爭的格局。 這一段時間應當說是香港股市發展最快的時期,

許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 基本上就是在這個階段上市的, 例如新鴻基、長江事業等。

恒生指數由406.32調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後, 繼續扶搖直上, 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 不足一年時間上升1.6倍, 其間多種現時的藍籌地產公司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華資地產五虎將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恒隆地產、合和實業、大昌地產。 當中以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發展最為遠大, 前者後來多次挑戰英資地位, 後者超越置地成為全港最大型地產公司。

1972年10月30日並發生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英資置地與牛奶公司主席周錫年爵士及華資地產商華懋王德輝爭奪牛奶公司控制權, 即所謂“置地飲牛奶”事件:置地以兩股面值五元現金,

交換牛奶股東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 雙方於報章上作出廣告戰, 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市上又有傳外資利獲家集團利用香港市民對股市的認識不足, 作出財技在市場製造炒風, 即所謂“過江龍飽食遠揚”事件。 而由於當時對於公司上市監管不足, 大量空殼公司上市混水摸魚, 最典型例子莫過於有“香港黐線”之稱的香港天線上市據老一輩的股民說, 這是一間替住戶安裝天線的公司。 當時便有人取笑說連一根天線也可以上市, 把貓只狗只上市也可以了。

經歷過股災的人肯定過目不忘, 因為那感覺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樣疼。 財迷哥認為, 《大時代》中的兩次股災多是人為因素造成, 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災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貨,通過做空盈利。如果要讓丁蟹服軟,只能選擇讓股指飆起來。於是,丁蟹的對手方展博開始找香港三大闊佬借錢,通過融資將股指抬高,最終丁蟹不得不以高價買入,多年積蓄全部蒸發並負債數億。最終,四個兒子跳樓,他自己僥倖存活。另一方面,這種人為太高股指的行為,也讓泡沫產生。如果一直發展下去,股災怕是不遠了。

瘋狂之後,總是走向滅亡。經過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後,外資率先大手出貨,跟著拋售的人越來越多,恒生指數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3月底股市急瀉一成多,7月恒指破500點,年底跌至400點,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恒指更低見150.11點,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紐約的股災還要嚴重。大批股民損失慘重,舉生積蓄化為烏有,跳樓新聞經常見報,整個香港市面蕭條,進入一個不景氣的年代,直到數年後才稍見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損失,相信令很多人畢生難忘,但若與1973年的股災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兒科。

對於1973年的股市大震盪,從一開始創出1700多點的空前紀錄,到跌至1974年150點的新低,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中東以阿戰爭後,阿拉伯世界實行石油禁運,引致能源危機和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會從千多點高峰急速狂瀉;但筆者卻認為是投機過分,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要你滅亡,就先要你瘋狂”,世事往往就是這麼奇妙的。

經過了1973年的股災以後,香港經濟雖受到一定的打擊,但亦從此打穩了根基,使人們明白股票的風險,把香港帶進80年代的輝煌日子。

1974年後,政府設立兩個非全職的監察委員會(分別負責證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員(證券及商品交易監管專員),辦事處隸屬政府部門。

商品交易伴隨國際貿易頻繁產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產品包括棉花期貨、糖期貨、黃豆期貨和黃金期貨,比中國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屬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為香港期貨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直到1986年,香港證券市場已經從1969年的26億港元攀升至1231億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戰國時代也終於進入了尾聲。同年4月2日,香港證券市場結束了“四會時代”,合併後的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成為了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會員。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取電腦輔助交易系統方式進行證券買賣。

柴契爾夫人在她的回憶錄《唐寧街歲月》裡是這麼說的:傑佛瑞.豪和外交部想更進一步。他們強烈建議我應該在會談中及早讓步,聲明英國將不再繼續其在香港的統治。我認為沒有理由做出這樣的讓步。我想利用我們手裡握有的每一張能夠討價還價的牌,並使它們發揮出最大的效果。但形勢很快就變得很明顯,我們手裡這樣的牌太少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得英方形勢急轉直下,柴契爾竟然連最後的一絲幻想也破滅了呢?原來,就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現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盪,港元大幅貶值,物價開始飛漲,民眾大量拋售港幣購進美元,搶購商品和物資,香港一片混亂,市民惶惶不可終日。

香港股災

原來,敏感的香港媒體從中英雙方對外發表的簡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輪、第四輪談判不順利,於是香港社會謠言四起,有人說雙方談判破裂了。而在當時,中英談判成了香港經濟的晴雨錶,談的好香港股市就漲,談的不好它就跌。於是,就在這個時候,香港股市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六”。可是,香港股市震盪,怎麼就能讓一向強硬的柴契爾夫人低下頭來呢?因為,股市再下降不僅會影響到港元崩潰,而且還會影響到英鎊的地位。為了保住英鎊的地位,英國不得不把港幣的匯價和美元掛鉤,這才穩定了局勢。

在此之後,第八輪談判於1984年1月25日開始。對中英兩國來說,這都是一個分水嶺,這這一天開始,英國人不再堅持以主權換治權的談判方針,談判開始圍繞著中國提出的方案進行,談判氣氛也有所緩和。那麼,接下來的談判會按照中國方面的期待,順利進行下去嗎?

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災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貨,通過做空盈利。如果要讓丁蟹服軟,只能選擇讓股指飆起來。於是,丁蟹的對手方展博開始找香港三大闊佬借錢,通過融資將股指抬高,最終丁蟹不得不以高價買入,多年積蓄全部蒸發並負債數億。最終,四個兒子跳樓,他自己僥倖存活。另一方面,這種人為太高股指的行為,也讓泡沫產生。如果一直發展下去,股災怕是不遠了。

瘋狂之後,總是走向滅亡。經過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後,外資率先大手出貨,跟著拋售的人越來越多,恒生指數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3月底股市急瀉一成多,7月恒指破500點,年底跌至400點,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恒指更低見150.11點,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紐約的股災還要嚴重。大批股民損失慘重,舉生積蓄化為烏有,跳樓新聞經常見報,整個香港市面蕭條,進入一個不景氣的年代,直到數年後才稍見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損失,相信令很多人畢生難忘,但若與1973年的股災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兒科。

對於1973年的股市大震盪,從一開始創出1700多點的空前紀錄,到跌至1974年150點的新低,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中東以阿戰爭後,阿拉伯世界實行石油禁運,引致能源危機和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會從千多點高峰急速狂瀉;但筆者卻認為是投機過分,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要你滅亡,就先要你瘋狂”,世事往往就是這麼奇妙的。

經過了1973年的股災以後,香港經濟雖受到一定的打擊,但亦從此打穩了根基,使人們明白股票的風險,把香港帶進80年代的輝煌日子。

1974年後,政府設立兩個非全職的監察委員會(分別負責證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員(證券及商品交易監管專員),辦事處隸屬政府部門。

商品交易伴隨國際貿易頻繁產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產品包括棉花期貨、糖期貨、黃豆期貨和黃金期貨,比中國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屬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為香港期貨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直到1986年,香港證券市場已經從1969年的26億港元攀升至1231億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戰國時代也終於進入了尾聲。同年4月2日,香港證券市場結束了“四會時代”,合併後的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成為了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會員。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取電腦輔助交易系統方式進行證券買賣。

柴契爾夫人在她的回憶錄《唐寧街歲月》裡是這麼說的:傑佛瑞.豪和外交部想更進一步。他們強烈建議我應該在會談中及早讓步,聲明英國將不再繼續其在香港的統治。我認為沒有理由做出這樣的讓步。我想利用我們手裡握有的每一張能夠討價還價的牌,並使它們發揮出最大的效果。但形勢很快就變得很明顯,我們手裡這樣的牌太少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得英方形勢急轉直下,柴契爾竟然連最後的一絲幻想也破滅了呢?原來,就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現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盪,港元大幅貶值,物價開始飛漲,民眾大量拋售港幣購進美元,搶購商品和物資,香港一片混亂,市民惶惶不可終日。

香港股災

原來,敏感的香港媒體從中英雙方對外發表的簡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輪、第四輪談判不順利,於是香港社會謠言四起,有人說雙方談判破裂了。而在當時,中英談判成了香港經濟的晴雨錶,談的好香港股市就漲,談的不好它就跌。於是,就在這個時候,香港股市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六”。可是,香港股市震盪,怎麼就能讓一向強硬的柴契爾夫人低下頭來呢?因為,股市再下降不僅會影響到港元崩潰,而且還會影響到英鎊的地位。為了保住英鎊的地位,英國不得不把港幣的匯價和美元掛鉤,這才穩定了局勢。

在此之後,第八輪談判於1984年1月25日開始。對中英兩國來說,這都是一個分水嶺,這這一天開始,英國人不再堅持以主權換治權的談判方針,談判開始圍繞著中國提出的方案進行,談判氣氛也有所緩和。那麼,接下來的談判會按照中國方面的期待,順利進行下去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