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由當眾扇耳光引發的血案,以暴制暴不如創造「更好的世界」!

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jinrongdushenv

文 | 四娃

“復仇”是許多電影尤其動作片最愛用的主題, 與大boss有血海深仇並通過勤學苦練單挑先輸後贏已經成為經典的套路, 很多影迷朋友更是在觀看復仇題材電影時會情不自禁的帶入情緒, 看到主人公擊殺多年的仇人心生快意而看到復仇路上的艱難挫折則心中油然升起憤懣之情甚至悲愴向天。 朴贊鬱的“復仇三部曲”堪稱是世界影壇中最生猛的存在並依靠殘酷血腥的暴力美學震驚坎城, 昆汀也很著迷復仇的主題而「殺死比爾」系列的邏故事輯線則是烏瑪·瑟曼飾演的新娘滿世界玩血漿復仇,

根據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魔女嘉莉」已經成為大量美國B級電影的常用方式。

由丹麥與瑞典合拍的電影「更好的世界」的手法相當的傳統和樸實, 儘管探討的內容還是暴力復仇卻沒有北歐慣有的冷冽鋒利風格也沒能過多的血腥鏡頭,

勇奪第68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和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不得不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遴選方式受到許多詬病, 不光每個國家只能選取一部作品參加比賽導致許多手法創新批判性強的佳作被剔除, 最重要的是組成評審團的三百人均年紀較大以至於對影片的偏好自然也是中規中矩。 平心而論, 本片在參賽國外獎項時更原換丹麥片名「復仇」頗有討好觀眾和評審的意味, 而手法和議題均是四平八穩的安全牌以至於豆瓣評分也沒有高的太離譜。

符合標準配置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暴力似乎是人類從古至今從未解決的問題甚至根植于人的本性無法避免也難以消除, 雖然法律法規和血的教訓都在告誡世人“冤冤相報何時了”, 但人類還是慣用武器解決小到家庭矛盾大到國家戰爭, 以至於如何寬恕成為許多藝術作品探討的話題。 本片導演蘇珊娜·比爾(Susanne Bier)以細膩溫婉著稱甚至善於挖掘男性角色, 與劇作家安德斯·湯瑪斯·詹森合作的「婚禮之後」入圍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成名作「血海兄弟」不但在北歐成為賣座電影還被好萊塢翻拍。 本片中導演繼續發揮對男性角色的控制能力, 而完美的攝影配樂以及人文情懷的主題也均符合標準的最佳外語片配置。

影片圍繞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丹麥和物資匱乏且愚昧荒蠻的非洲群居部落為背景推進, 雖然看似天壤之別卻難免在種族歧視、暴力隔閡等問題殊途同歸。 在有著大片湖泊風景如畫的北歐不缺光鮮亮麗的汽車、優雅田園的房子以及衣食無憂的現代化校園, 但面對的卻是婚姻工作、家庭孩子等高級文明的困惑, 導演將鏡頭聚焦在父子間因為母親的死亡產生誤解, 夫妻間由於愛而發生隔閡的摩擦呈現真實無比的現實生活。 而在恃強淩弱以至於文明顯的蒼白無力的非洲原生態土地則是不同的景象, 缺衣少食且面臨各種疾病威脅的居民在漫無邊際且塵土飛揚中排隊用大桶接水, 甚至生命如螻蟻般輕賤。

總體而言演員的表演其實優於劇情設計,瑞典國寶級老帥哥米卡埃爾·佩斯布蘭特(Mikael Persbrandt)演出了常年工作在蘇丹難民營的瑞典醫生安東的糾結與妥協,飾演其妻子瑪麗安的崔娜·蒂虹(Trine Dyrholm)表現出了強有力的爆發力。飾演克利斯蒂安的威廉·約翰·奈爾森(WilliamJøhnk Nielsen)則有著超乎年齡的深邃成熟感,工作經常在外奔波的父親難以忍受妻子繼續在癌症的痛苦中無望的煎熬而同意放棄治療,以至於沉默寡言的克利斯蒂安在心裡埋下了對父親怨憤的種子,甚至在結識同樣來自破碎家庭的瑞典男孩伊萊亞斯後,教會其面對校園小幫派的歧視與欺淩時要學會以暴制暴。

如何對待作惡者?

「更好的世界」圍繞著是暴力與報復的主題運用二元元素突顯人性中的掙扎與困境,當被無理的欺負時選擇還擊還是離他遠點呢?選擇還擊需要承擔事情鬧大被對方報復以及坐牢的風險,選擇無視會被笑話窩囊廢卻可以讓事情平息,而影片中的兩個男人無疑全方位詮釋了兩種做法的利與弊。

從瑞典移民至丹麥的安東堅持不肯以暴制暴源于其常年在非洲難民營行醫的工作環境,被稱為“大人物”的遊擊隊份子整日帶著武裝士兵對百姓作威作福,甚至以猜測腹中嬰兒性別為作為賭注命令男主將孕婦的肚子破開。諷刺的是,這位大人物也因腿傷不得不向安東求助,而男主則在傷患家屬及護士都要求不要救治殺人狂魔之時,仍舊基於醫生的職業道德極盡全力為其治病。

安東生命中的矛盾因為十二歲男孩克利斯蒂安的到來而激化,此人由於母親的病逝而對父親抱有強烈的憤怒,然而父親卻不知如何處理兒子的心理問題導致其性格越發強硬。在認識男主的大兒子伊萊亞斯後更是用棍棒和小刀教訓了小幫派成員,而當男主質疑克利斯蒂安以暴制暴的行徑只會引起更多的報復時,他的回答則是“如果出手夠重就不會了”。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回家休假的安東因小兒子玩秋千而捲入的紛爭,安東出面將兩人分開卻引來汽車維修工父親的不滿,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兒子而動手推打了安東。男主認為不應該降低身份和對方動手的想法無疑讓伊萊亞斯和朋友克利斯蒂安看來非常不能接受並催促找對方“算帳”,豈料安東以言詞指出維修工使用暴力的錯誤性招來粗魯耳光後依舊沒有正面還擊。

當遭受外界淩辱甚至是殺戮時是否應該為了正義站出來為其鬥爭呢?這廂的安東面對沒有止境隨意結束無辜生命的黑社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善良是不是對惡人的縱容,以至於他發現大人物的腳傷即將痊癒時居然出言奚落和嘲笑死去的孕婦後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將其推出醫療帳篷並冷眼看著他被百姓包圍並攻擊致死。

那廂的克利斯蒂安不能忍受安東所受到羞辱而堅持製作炸藥毀壞修車工的汽車,卻沒有考慮外界因素而導致參與此計畫的伊萊亞斯險些喪命,安東的妻子則氣急敗壞的把全部責任歸咎于在克利斯蒂安並直接導致他準備以死謝罪。影片的結局證明暴力終究改變不了現實的悲慘但包容與諒解卻可以化解不圓滿,及時趕到的安東將克利斯蒂安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而與妻子和孩子的隔閡也得到了修復。

與其復仇不如創造更好的世界

影片的故事圍繞兩個生長在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展開而涉及的話題包括子輩和父輩間的矛盾,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職業使命和道德的衝突,但最主要的矛盾點還屬衝動和理智以及暴力和非暴力的對比。暴力可能源於優越感,黑社會大佬因權力的優越感而向難民施暴,校園小霸王則因身份優越感頻頻對瑞典男孩動粗,現實生活中可能還有地域文化、宗教種族的優越感讓暴力成為炫耀與加固優越的手段;暴力也可能源於內心的恐懼,暴躁維修工將暴力作為巨大盔甲,克利斯蒂安則害怕面對失去母親後的日子甚至擔心死亡再度降落到他身邊,以至於身為承載著更多恐懼的“可憐之人”將暴力視為釋放和感受自我存在的途徑。

當然暴力還可能單純源于報復心理,艾利亞斯跟隨克利斯蒂安教訓了欺負他的校園小霸王和欺負他父親的暴躁男,黑社會大佬被因他家破人亡的憤怒難民圍攻而喪命,再比如現實社會中無數次被點燃烽火的大小戰爭以及建立某種威懾格局與制衡秩序而採取的爭奪。而面對暴力採取以牙還牙和理智不予還擊恐怕都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以牙還牙可能會帶來新的暴力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但不予還擊則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甚至助紂為虐。無法理解這些道理的兩個小孩持有還擊是天經地義的價值觀,而炸飛惡人的車子卻讓好友差點死去的情節也暗喻了作者的觀點取向,報復可能很痛快可是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或者身邊最親近的人。

安東身處丹麥與非洲蘇丹難民營兩個天壤之別的地方是其反對“以暴制暴”的根本原因,在難民營當醫生的經歷讓他經常看到因人性惡劣而帶來的悲劇以至於看透了恨與報復並無法化解仇恨。而克利斯蒂安面對欺負同學的娃娃頭以及粗魯無禮扇朋友父親耳光的修車工拿起武器予的出手相助,則與其年幼喪母有關且始終對父親的誤解有直接關係,以至於看似冷酷的他其實內心柔軟甚至富有強烈的正義感和同情心而選擇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擊。當然更好的世界到底應該是何等景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迥異的答案,本片給出的選項則是“沒有記恨和以暴制暴的世界”。雖然相互理解的完美結局多少降低了電影的真實性與衝突性,但這無疑與海邊豎立著著名的《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銅像的丹麥文化如出一轍。

故事中小美人魚沒有選擇用刀子殺死變心的王子而是選擇獨自承受痛苦將靈魂深入天堂,所以有時候選擇善良需要忍受痛苦但也意味著超脫與昇華。當然如此的解讀不知是否領會到導演拍攝此片的真實目的,畢竟國內版刪減掉了兩處看似無傷大雅實則有可能改變主題的片段:據說暴力男克利斯蒂安的爸爸與醫生安東的妻子擦出過火花,而結局處有個細節是兩個孩子玩的電動汽車開出病房橫衝直撞……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s://www.gzb001.com

總體而言演員的表演其實優於劇情設計,瑞典國寶級老帥哥米卡埃爾·佩斯布蘭特(Mikael Persbrandt)演出了常年工作在蘇丹難民營的瑞典醫生安東的糾結與妥協,飾演其妻子瑪麗安的崔娜·蒂虹(Trine Dyrholm)表現出了強有力的爆發力。飾演克利斯蒂安的威廉·約翰·奈爾森(WilliamJøhnk Nielsen)則有著超乎年齡的深邃成熟感,工作經常在外奔波的父親難以忍受妻子繼續在癌症的痛苦中無望的煎熬而同意放棄治療,以至於沉默寡言的克利斯蒂安在心裡埋下了對父親怨憤的種子,甚至在結識同樣來自破碎家庭的瑞典男孩伊萊亞斯後,教會其面對校園小幫派的歧視與欺淩時要學會以暴制暴。

如何對待作惡者?

「更好的世界」圍繞著是暴力與報復的主題運用二元元素突顯人性中的掙扎與困境,當被無理的欺負時選擇還擊還是離他遠點呢?選擇還擊需要承擔事情鬧大被對方報復以及坐牢的風險,選擇無視會被笑話窩囊廢卻可以讓事情平息,而影片中的兩個男人無疑全方位詮釋了兩種做法的利與弊。

從瑞典移民至丹麥的安東堅持不肯以暴制暴源于其常年在非洲難民營行醫的工作環境,被稱為“大人物”的遊擊隊份子整日帶著武裝士兵對百姓作威作福,甚至以猜測腹中嬰兒性別為作為賭注命令男主將孕婦的肚子破開。諷刺的是,這位大人物也因腿傷不得不向安東求助,而男主則在傷患家屬及護士都要求不要救治殺人狂魔之時,仍舊基於醫生的職業道德極盡全力為其治病。

安東生命中的矛盾因為十二歲男孩克利斯蒂安的到來而激化,此人由於母親的病逝而對父親抱有強烈的憤怒,然而父親卻不知如何處理兒子的心理問題導致其性格越發強硬。在認識男主的大兒子伊萊亞斯後更是用棍棒和小刀教訓了小幫派成員,而當男主質疑克利斯蒂安以暴制暴的行徑只會引起更多的報復時,他的回答則是“如果出手夠重就不會了”。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回家休假的安東因小兒子玩秋千而捲入的紛爭,安東出面將兩人分開卻引來汽車維修工父親的不滿,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兒子而動手推打了安東。男主認為不應該降低身份和對方動手的想法無疑讓伊萊亞斯和朋友克利斯蒂安看來非常不能接受並催促找對方“算帳”,豈料安東以言詞指出維修工使用暴力的錯誤性招來粗魯耳光後依舊沒有正面還擊。

當遭受外界淩辱甚至是殺戮時是否應該為了正義站出來為其鬥爭呢?這廂的安東面對沒有止境隨意結束無辜生命的黑社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善良是不是對惡人的縱容,以至於他發現大人物的腳傷即將痊癒時居然出言奚落和嘲笑死去的孕婦後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將其推出醫療帳篷並冷眼看著他被百姓包圍並攻擊致死。

那廂的克利斯蒂安不能忍受安東所受到羞辱而堅持製作炸藥毀壞修車工的汽車,卻沒有考慮外界因素而導致參與此計畫的伊萊亞斯險些喪命,安東的妻子則氣急敗壞的把全部責任歸咎于在克利斯蒂安並直接導致他準備以死謝罪。影片的結局證明暴力終究改變不了現實的悲慘但包容與諒解卻可以化解不圓滿,及時趕到的安東將克利斯蒂安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而與妻子和孩子的隔閡也得到了修復。

與其復仇不如創造更好的世界

影片的故事圍繞兩個生長在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展開而涉及的話題包括子輩和父輩間的矛盾,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職業使命和道德的衝突,但最主要的矛盾點還屬衝動和理智以及暴力和非暴力的對比。暴力可能源於優越感,黑社會大佬因權力的優越感而向難民施暴,校園小霸王則因身份優越感頻頻對瑞典男孩動粗,現實生活中可能還有地域文化、宗教種族的優越感讓暴力成為炫耀與加固優越的手段;暴力也可能源於內心的恐懼,暴躁維修工將暴力作為巨大盔甲,克利斯蒂安則害怕面對失去母親後的日子甚至擔心死亡再度降落到他身邊,以至於身為承載著更多恐懼的“可憐之人”將暴力視為釋放和感受自我存在的途徑。

當然暴力還可能單純源于報復心理,艾利亞斯跟隨克利斯蒂安教訓了欺負他的校園小霸王和欺負他父親的暴躁男,黑社會大佬被因他家破人亡的憤怒難民圍攻而喪命,再比如現實社會中無數次被點燃烽火的大小戰爭以及建立某種威懾格局與制衡秩序而採取的爭奪。而面對暴力採取以牙還牙和理智不予還擊恐怕都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以牙還牙可能會帶來新的暴力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但不予還擊則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甚至助紂為虐。無法理解這些道理的兩個小孩持有還擊是天經地義的價值觀,而炸飛惡人的車子卻讓好友差點死去的情節也暗喻了作者的觀點取向,報復可能很痛快可是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或者身邊最親近的人。

安東身處丹麥與非洲蘇丹難民營兩個天壤之別的地方是其反對“以暴制暴”的根本原因,在難民營當醫生的經歷讓他經常看到因人性惡劣而帶來的悲劇以至於看透了恨與報復並無法化解仇恨。而克利斯蒂安面對欺負同學的娃娃頭以及粗魯無禮扇朋友父親耳光的修車工拿起武器予的出手相助,則與其年幼喪母有關且始終對父親的誤解有直接關係,以至於看似冷酷的他其實內心柔軟甚至富有強烈的正義感和同情心而選擇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擊。當然更好的世界到底應該是何等景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迥異的答案,本片給出的選項則是“沒有記恨和以暴制暴的世界”。雖然相互理解的完美結局多少降低了電影的真實性與衝突性,但這無疑與海邊豎立著著名的《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銅像的丹麥文化如出一轍。

故事中小美人魚沒有選擇用刀子殺死變心的王子而是選擇獨自承受痛苦將靈魂深入天堂,所以有時候選擇善良需要忍受痛苦但也意味著超脫與昇華。當然如此的解讀不知是否領會到導演拍攝此片的真實目的,畢竟國內版刪減掉了兩處看似無傷大雅實則有可能改變主題的片段:據說暴力男克利斯蒂安的爸爸與醫生安東的妻子擦出過火花,而結局處有個細節是兩個孩子玩的電動汽車開出病房橫衝直撞……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s://www.gzb001.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