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曲阜文物掌故系列連載(二)——陋巷井

資料圖 據網路

出孔府後門東行百余步, 即到了顏廟。 孔廟與顏廟的佈局恰如當年師徒行吟, 為師在前, 器宇軒昂, 居廟堂;為徒欠身在側,

謙遜內斂, 居陋巷。 據《莊子·田子方》記載, 顏淵問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 夫子趨亦趨, 夫子馳亦馳, 夫子奔逸絕麈, 而回瞠若乎後矣。 ”夫子曰:“回何謂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已。 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 夫子言道, 回亦言道也。 及奔逸絕麈, 而回膛若乎後者。 夫子不言而信, 不比而周, 無器而民, 滔乎前, 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這是孔子與顏回師生之間的真實寫照。

圖片來自網路

孔廟顏廟相距不遠, 但較之孔廟前的車水馬龍遊人如織, 顏廟則樸實清淨得多, 周邊也多是尋常人家, 一如廟主人一生的安貧樂道。

顏廟又稱“複聖廟”, 是祭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的祠廟。 占地85畝, 東西三路佈局, 廟基南寬北窄, 前後五進庭院。 現存元、明、清建築25座, 金至清碑刻53通。

選一個晴好的時候, 雲巒疏淡, 風濤不遽。 站在顏廟外, 遠遠地便會看見那些虯枝伸展、蒼勁籠郁的古樹。 它們將這座祠廟纏繞得一身煙翠。 用心去聽, 仿佛能聽見穹昴在古樹葉脈上拓印的歷史被清風吹讀,

還會聽見那個名叫顏回的男子朗聲作答:“願無伐善, 無施勞”。

圖片來自網路

步入這個深邃幽靜的世界, 自複聖坊到複聖門緩行, 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在庭院中的“陋巷井”。 井壁為磚砌, 井口用石砌成圓形, 並覆蓋圓石, 留有一小孔。 青白色井蓋顯得古拙而厚重,

石身上可見被歲月摧蝕的痕跡。 井亭呈六邊形, 平面邊長290釐米, 亭高440釐米, 單簷灰瓦, 形似攢尖頂。 井的背面有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立的“陋巷井”石碑一通, 清康熙年間又在碑的正面刻上了年款。

井中光影流轉, 粼粼水光一晃跨越千年, 那個衣衫襤褸卻安然自得的男子, 俯身彎腰, 手持瓢柄, 輕輕攪皺了浸在井底的故事。

有教無類, 不問貧富的孔子收徒無數, 十三歲的顏回便慕名投到孔子門下。 初見孔子時, 這個個頭矮小、面黃肌瘦的少年並沒有給孔子留下過多的印象, 不過他的額頭卻出奇地高凸, 雙眼炯炯有神, 透著機智、聰慧。 顏回向孔子三拜磕三個響頭, 就算成為孔門弟子了。

漸漸地, 孔子發現, 在眾多弟子之中讀書最用功的便是顏回了。

他雖然沉靜不語, 但對孔子所講授的經業學問卻深琢細磨, 頗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每次放學, 弟子們都回家吃飯, 顏回卻總是最後一個走, 飯後又第一個來到學堂。 時間長了, 看著捧卷誦讀的顏回, 孔子不禁心生疑竇, 顏回為什麼回家吃飯這麼快? 這一天, 孔子派人偷偷跟隨顏回, 打算看個究竟。

原來, 顏回家住東關的貧民區。 平時, 顏回的父親在城外種地, 母親又在外給人幫工, 沒有時間回家吃飯。 這樣, 顏母每天走時便給兒子做一鍋菜湯。 顏回回到家也不管涼熱, 拿起竹筒做成的飯碗, 舀出菜湯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有時菜湯喝不飽, 他就跑到井邊, 用水瓢舀幾瓢水喝, 然後拍拍微脹的肚皮, 樂滋滋地拿上包,往學堂跑去。

孔子內心十分嘆服。於是說了那句聞名後世收錄在《論語》上的那段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簞食瓢飲”的典故也因此而來。後人為了追念顏回這種貧賤不改志向、潛心好學的德行便把他曾經居住的街稱為“陋巷街”,把當年吃水的井叫做“陋巷井”。後來,膠西太守孔宗翰浚治其井,作亭於其上,命名為“顏樂”亭。

顏回家境清貧,但一心求學問道的他並不在乎艱苦的身外環境。加之孔子格外器重,顏回便經常遭受心有不甘的富家弟子的嘲弄與侮辱。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馬上懷疑是顏回所為。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卻依然鎮靜自若,不予理睬。

弟子們跑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孔子開始不信,可告狀的人數多了,孔子也開始懷疑,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盜之賊,決意要把顏回趕出學堂。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並沒有人舉出確鑿的證據,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略一思索,便拿出一錠金子,揮筆寫了幾個大字,說:“那就試試他吧!”

飯後,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低頭忽見腳下有東西包著一錠金子,包上赫然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輕笑,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回原處,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書放聲誦讀。

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包交給了孔子。孔子打開一看,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

孔子看了默不作聲,而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不禁心生愧疚。 從此,孔子更加器重顏回。顏回也不負師望,協助孔子整理典籍,傾心專注地傳播孔子學說,不僅學問大進,而且悟道立德,睦友尊師,個人修養也居孔門弟子之首,成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的首位。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而他畢生追求的目標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饑餓的理想社會。

孔子之于顏回,可謂如師如父。孔子撫琴,錚錚強音,顏回作和,吟詠相宜。重歸魯國之後,顏回除設壇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顏回在整理時,不限於一般的刻寫與編簡,而是著重于考證及校對,把周遊列國時所獲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參證,去偽存真。特別是《易》,顏回便是主要整理人之一。由於過度勞累,生活貧苦,西元前481年顏回猝然去世。孔子對他的早逝悲慟不已,仰面大呼:“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老天爺要了自己的命啊!

魯哀公聽到顏回的死訊,也覺痛惋,他把孔子請進宮裡,問道:“顏回是夫子門下第一賢士,而今死了,我要弔唁一下,表示哀思。只是顏回終生未做官,死後該用什麼樣的吊禮好呢?” 孔子答道:“凡是魯國境內的百姓,你都可以看做臣子。按照古禮,君吊臣,向屍而哭,君送吊禮,多少都是榮耀。”

第三天,哀公親吊顏回,並贈送了喪禮。

發喪當天,子貢問孔子:“顏回的葬禮該怎麼樣舉行呢?”孔子說:“葬禮要看家中富貧,家貧可以從簡,可照古法用車拉靈柩,現在有的人用木偶做陪葬,我看與用活人沒有什麼兩樣,我深惡痛絕!”弟子們按照孔子的意思,從簡埋葬了顏回。

顏回作為孔子學說的第一傑出繼承人,千古儒生的典範,受到了歷代帝王的褒揚和名人的頌贊。漢高祖乙太牢之禮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東漢靈帝始畫顏回像以祭祀,唐太宗貞觀二年尊顏回為“先師”,唐玄宗時追封為“兗國公”,元代時又加封為“兗國複聖公”,至此顏回便被尊稱為“複聖”,顏廟亦被稱為“複聖廟”了。

走在顏廟,碌碌塵世好像離身已遠,情感盡可以攤卷。歲月榮枯交疊,永不褪色的是那顆豁達執著,不遷怒、不貳過的聖人之心。

樂滋滋地拿上包,往學堂跑去。

孔子內心十分嘆服。於是說了那句聞名後世收錄在《論語》上的那段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簞食瓢飲”的典故也因此而來。後人為了追念顏回這種貧賤不改志向、潛心好學的德行便把他曾經居住的街稱為“陋巷街”,把當年吃水的井叫做“陋巷井”。後來,膠西太守孔宗翰浚治其井,作亭於其上,命名為“顏樂”亭。

顏回家境清貧,但一心求學問道的他並不在乎艱苦的身外環境。加之孔子格外器重,顏回便經常遭受心有不甘的富家弟子的嘲弄與侮辱。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馬上懷疑是顏回所為。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卻依然鎮靜自若,不予理睬。

弟子們跑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孔子開始不信,可告狀的人數多了,孔子也開始懷疑,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盜之賊,決意要把顏回趕出學堂。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並沒有人舉出確鑿的證據,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略一思索,便拿出一錠金子,揮筆寫了幾個大字,說:“那就試試他吧!”

飯後,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低頭忽見腳下有東西包著一錠金子,包上赫然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輕笑,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回原處,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書放聲誦讀。

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包交給了孔子。孔子打開一看,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

孔子看了默不作聲,而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不禁心生愧疚。 從此,孔子更加器重顏回。顏回也不負師望,協助孔子整理典籍,傾心專注地傳播孔子學說,不僅學問大進,而且悟道立德,睦友尊師,個人修養也居孔門弟子之首,成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的首位。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而他畢生追求的目標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饑餓的理想社會。

孔子之于顏回,可謂如師如父。孔子撫琴,錚錚強音,顏回作和,吟詠相宜。重歸魯國之後,顏回除設壇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顏回在整理時,不限於一般的刻寫與編簡,而是著重于考證及校對,把周遊列國時所獲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參證,去偽存真。特別是《易》,顏回便是主要整理人之一。由於過度勞累,生活貧苦,西元前481年顏回猝然去世。孔子對他的早逝悲慟不已,仰面大呼:“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老天爺要了自己的命啊!

魯哀公聽到顏回的死訊,也覺痛惋,他把孔子請進宮裡,問道:“顏回是夫子門下第一賢士,而今死了,我要弔唁一下,表示哀思。只是顏回終生未做官,死後該用什麼樣的吊禮好呢?” 孔子答道:“凡是魯國境內的百姓,你都可以看做臣子。按照古禮,君吊臣,向屍而哭,君送吊禮,多少都是榮耀。”

第三天,哀公親吊顏回,並贈送了喪禮。

發喪當天,子貢問孔子:“顏回的葬禮該怎麼樣舉行呢?”孔子說:“葬禮要看家中富貧,家貧可以從簡,可照古法用車拉靈柩,現在有的人用木偶做陪葬,我看與用活人沒有什麼兩樣,我深惡痛絕!”弟子們按照孔子的意思,從簡埋葬了顏回。

顏回作為孔子學說的第一傑出繼承人,千古儒生的典範,受到了歷代帝王的褒揚和名人的頌贊。漢高祖乙太牢之禮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東漢靈帝始畫顏回像以祭祀,唐太宗貞觀二年尊顏回為“先師”,唐玄宗時追封為“兗國公”,元代時又加封為“兗國複聖公”,至此顏回便被尊稱為“複聖”,顏廟亦被稱為“複聖廟”了。

走在顏廟,碌碌塵世好像離身已遠,情感盡可以攤卷。歲月榮枯交疊,永不褪色的是那顆豁達執著,不遷怒、不貳過的聖人之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