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資管新規意見徵求博弈結束,市場與監管之爭“孰勝孰敗”待解

12月16日, 是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此前共同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截止日。

過去一個月, 《徵求意見稿》可以說在國內資管領域掀起層層波瀾, 先是10餘家股份制銀行寫下萬言書, 聯名希望對《徵求意見稿》部分條款進行修改, 以緩解其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後來越來越多媒體與研究機構紛紛出臺新的報告, 從不同層面解讀《徵求意見稿》可能修改完善的條款, 以及出謀劃策——在穩定金融市場與加強金融監管之間找到平衡。

如今, 這些媒體與股份制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回饋意見究竟會在多大程度對《徵求意見稿》產生影響, 從而令相關部門著手完善資管新規, 本期海銀視角將做一番全面剖析。

監管態度強硬

資管機構還需未雨綢繆“搶佔新機遇”

在解析這個問題前, 不妨先梳理一下當前《徵求意見稿》與金融機構之間所存在的6大爭議以及資管新規可能調整的條款:

1、當前《徵求意見稿》將過渡期安排至2019年6月30日, 但金融機構鑒於穩定金融市場的需求, 希望能將過渡期延長。 因此, 監管部門有可能依據摸底各家銀行實際持有非標期限情況進行調整, 比如再延長一段時間。

此外, 監管部門還可能對將對於部分支援國家戰略、實體經濟等重要領域的非標資產作出特殊規定, 例如允許部分特定資產的期限錯配過渡期的延長。

2、淨值化管理是打破剛兌的重要手段, 只有淨值存在向下波動的可能投資者才能接受打破剛兌的產品, 因此監管部門希望通過資管產品淨值化管理,

徹底打破剛兌潛規則。 但銀行等金融機構考慮到理財客戶短期難以接受打破剛兌, 因此希望在延長過渡期安排同時, 包括對於某些流動性差的資產繼續按照成本攤餘法估值、對某些類貨幣基金的產品繼續採用成本攤餘+偏離度的管理、設置梯度式的淨值達標要求等, 作為過渡手段逐步讓投資者接受淨值化管理。

3、對於公募/私募產品的劃分是資管行業統一規則的重要標準, 目前有機構希望能對此放寬劃定標準, 但目前看起來, 監管部門在這方面不會讓步, 反而可能會要求機構在過渡期內積極做好負債端及投資端的匹配, 完成產品改造, 降低市場影響。

4、標準化資產的定義博弈。 具體而言,

不少金融機構建議進一步放大標準化資產的範圍, 例如將票交所、保交所進一步納入標準化資產認定平臺, 但海銀認為, 在強化非標資產期限錯配和流動性管理監管的大背景下, 相關部門很難放大相關標準。

5、目前理財規模30萬億, 保本型理財8萬億規模, 在打破剛兌的情況下, 8萬億保本理財產品如何管理, 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6、標準化資產的分級型產品能否操作?海銀對此多方瞭解到, 考慮到監管打破剛兌的決心, 如果分級產品優先順序繼續保持剛兌的特性, 就不符合資管新規的整體要求, 因此相關部門難以對此明確放鬆。

事實上, 針對上述爭議焦點以及相關條款是否會修改, 海銀視角的觀點是, 這取決於監管的態度與風險控制底線。

首先,對資管領域的監管,已不再是銀監或央行等個別部門,而是國務院層面牽頭,尤其本輪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是國務院層面直接牽頭,對過去數年資管行業問題的集中清理和整改,監管決心堅定,不會輕易被市場機構影響。

其次,《徵求意見稿》相關條款的用意,直指打破剛兌這個市場潛規則,因此以穩定金融市場為名義要求監管部門放寬剛兌監管的做法與建議,未必是行得通。

最後,今年以來監管行政處罰力度加強,彰顯監管部門治理亂象的決心和魄力,尤其在12月政治局會議特別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放在三大攻堅戰的首位,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監管部門的首要工作是防風險,至於業務穩定與如何解決實際業務操作困難,可能會放在次要位置。

當然,很多人會問,一旦資管新規導致金融市場不穩定,比如銀行機構為了滿足監管要求而不得不拋售大量資產套現,這不是反向放大了金融市場風險?

對此海銀視角的觀點是,監管應該對此次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對整個金融市場造成的衝擊,是有一定預判的。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將不遺餘力地推進資管領域的強監管,尤其是打破剛性兌付,遏制各種違規操作。

換言之,監管可能已經預見到這次《徵求意見稿》會給金融市場帶來一定的熊市效應。不過,“慢熊”可能是監管部門更偏好的結果,目前很多機構以“快熊”為由建議監管部門放寬監管,未必能得償所願。

那麼,當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相關條款最終沒有大幅修改而塵埃落定,金融機構將如何應對這次資管領域新一輪強監管週期。

海銀視角的建議有三點:

一、在新規正式出臺前儘快處理掉或調整可能被限制的專案,例如結構化產品、預期收益型產品等;

二、依據徵求意見稿梳理機構自身負債和資產情況,評估新規對本機構業務的影響,例如目前合格投資者的客戶情況、資產端超長期非標資產的存續情況,儘早在資產端存續期與資產品質作出調整;

三、制定一些符合監管方向的應對方案,例如加大負債端增加淨值化產品的發行、逐步拉長理財久期、識別重點客群加強行銷等,資產端關注戰略領域投資機會、加大非標轉讓或非標轉標力度、加大標準化資產投研能力建設等。

應該說,這種產品線、業務線與資產端的調整,可能給資管機構與銀行合作創造了一個新的良好運作空間。至於資管新規下的未來業務發展機遇在哪裡?海銀視角認為,有三個領域可以關注。

1、新規落地後,機構將不得淨新增違規業務,存量業務逐步調整。包括對多層嵌套的產品進行改造,結構化委外產品逐步清理,淨值化估值產品逐步增加,這些產品端調整過程必然涉及資產買賣,將造成價格波動。因此市場會出現很多被低估的優質資產,資管機構可以適時抄底獲得更高收益。

2、在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資金入市面臨更高監管壓力,可能導致部分優質資產面臨資金短缺的狀況,給民間資管機構帶來新的優質資產投資機會。

3、滿足監管要求的新業務將不斷湧現,甚至助推整個資管市場格局再度發生變化,一批擅于產品創新且符合監管方向的資管機構將從中脫穎而出,具體而言,未來資管產品將出現以下發展趨勢:

(1)非標產品將出現短期化的設計,以匹配負債端久期特徵;

(2)估值穩定的品種將更受歡迎,例如債券市場ABS、PPN、估值穩定的信用債等,股票市場的藍籌品種、指數型產品等;

(3)貨幣型產品特別是能夠成本估值的產品將吸引一部分對剛性兌付要求較高的投資者;

(4)新的產品設計模式例如有限補償的產品、浮動管理費的產品或將部分替代現有產品;

(5)投研能力強、淨值化管理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將更受到市場歡迎。

首先,對資管領域的監管,已不再是銀監或央行等個別部門,而是國務院層面牽頭,尤其本輪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是國務院層面直接牽頭,對過去數年資管行業問題的集中清理和整改,監管決心堅定,不會輕易被市場機構影響。

其次,《徵求意見稿》相關條款的用意,直指打破剛兌這個市場潛規則,因此以穩定金融市場為名義要求監管部門放寬剛兌監管的做法與建議,未必是行得通。

最後,今年以來監管行政處罰力度加強,彰顯監管部門治理亂象的決心和魄力,尤其在12月政治局會議特別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放在三大攻堅戰的首位,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監管部門的首要工作是防風險,至於業務穩定與如何解決實際業務操作困難,可能會放在次要位置。

當然,很多人會問,一旦資管新規導致金融市場不穩定,比如銀行機構為了滿足監管要求而不得不拋售大量資產套現,這不是反向放大了金融市場風險?

對此海銀視角的觀點是,監管應該對此次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對整個金融市場造成的衝擊,是有一定預判的。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將不遺餘力地推進資管領域的強監管,尤其是打破剛性兌付,遏制各種違規操作。

換言之,監管可能已經預見到這次《徵求意見稿》會給金融市場帶來一定的熊市效應。不過,“慢熊”可能是監管部門更偏好的結果,目前很多機構以“快熊”為由建議監管部門放寬監管,未必能得償所願。

那麼,當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相關條款最終沒有大幅修改而塵埃落定,金融機構將如何應對這次資管領域新一輪強監管週期。

海銀視角的建議有三點:

一、在新規正式出臺前儘快處理掉或調整可能被限制的專案,例如結構化產品、預期收益型產品等;

二、依據徵求意見稿梳理機構自身負債和資產情況,評估新規對本機構業務的影響,例如目前合格投資者的客戶情況、資產端超長期非標資產的存續情況,儘早在資產端存續期與資產品質作出調整;

三、制定一些符合監管方向的應對方案,例如加大負債端增加淨值化產品的發行、逐步拉長理財久期、識別重點客群加強行銷等,資產端關注戰略領域投資機會、加大非標轉讓或非標轉標力度、加大標準化資產投研能力建設等。

應該說,這種產品線、業務線與資產端的調整,可能給資管機構與銀行合作創造了一個新的良好運作空間。至於資管新規下的未來業務發展機遇在哪裡?海銀視角認為,有三個領域可以關注。

1、新規落地後,機構將不得淨新增違規業務,存量業務逐步調整。包括對多層嵌套的產品進行改造,結構化委外產品逐步清理,淨值化估值產品逐步增加,這些產品端調整過程必然涉及資產買賣,將造成價格波動。因此市場會出現很多被低估的優質資產,資管機構可以適時抄底獲得更高收益。

2、在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資金入市面臨更高監管壓力,可能導致部分優質資產面臨資金短缺的狀況,給民間資管機構帶來新的優質資產投資機會。

3、滿足監管要求的新業務將不斷湧現,甚至助推整個資管市場格局再度發生變化,一批擅于產品創新且符合監管方向的資管機構將從中脫穎而出,具體而言,未來資管產品將出現以下發展趨勢:

(1)非標產品將出現短期化的設計,以匹配負債端久期特徵;

(2)估值穩定的品種將更受歡迎,例如債券市場ABS、PPN、估值穩定的信用債等,股票市場的藍籌品種、指數型產品等;

(3)貨幣型產品特別是能夠成本估值的產品將吸引一部分對剛性兌付要求較高的投資者;

(4)新的產品設計模式例如有限補償的產品、浮動管理費的產品或將部分替代現有產品;

(5)投研能力強、淨值化管理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將更受到市場歡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