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穿什麼,也不如穿軍裝好看!

大多數導演都是有情結的吧。

他們總會忍不住, 把自己的留戀和柔軟曬在膠片上、刻在光影裡。

這不, 馮小剛就把自己的私人、感性無保留地放進了[芳華]。

他的情結在部隊、在文工團, 最風華正茂的20代歲月。

而那個燃情年代最美的兩種信仰——軍裝和姑娘, 被他凝視在了鏡頭裡。

軍裝, 讓他酸了鼻子

你要問, 40、50年前的流行色是什麼?

滿大街的灰布藍衣, 恐怕不能成為讓人滿意的回答。

要想在一片片暗色系裡出眾, 綠色軍裝搭配紅色領章, 確實讓人頗有風采。

英雄浪漫主義在心中升騰的年代, 少男少女們豔羨軍人,

也想成為軍人, 擁有一身軍裝。

年少時的渴望和理想, 大概會影響很多人一輩子吧。

要不, 馮小剛不會專程邀請嚴歌苓為他們共有的文工團經歷創作一本小說, 接著再煞費苦心地把小說改編成電影了。

1978年至1984年, 20出頭的他在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呆了6、7年, 任美術設計。

至於轉業的原因, 他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裡輕描淡寫地做了說明:

“很簡單, 我戀上了一個女孩。 ”

▲這樣看來[芳華]裡, 劉峰的故事有他自己的影子

可也不限於劉峰而已。

▲陳燦送蕭穗子的番茄, 是馮小剛個人記憶裡最好吃的美味

而何曉萍想要穿軍裝拍照寄給爸爸的迫切心情, 高度凝練了那代人對軍人身份的珍視。

文工團解散後, 劉峰拼好何曉萍撕碎的軍裝照, 說了句“笑得多好”。

▲時隔多年, 兩人再次相見, 拼好的軍裝照見證了二人故事的開頭和結尾

這種珍視, 自然也包括了馮小剛。

▲轉業後, 他對軍隊和軍服的不舍都在這段文字裡了

在當時, 說軍服是精英和優越感的象徵, 一點也不誇張。

馮小剛的文字記憶裡, 軍裝是最颯的:

“一水兒的三接頭皮鞋皮手套, 軍裝是毛凡爾丁的料子還墊肩, 大衣是馬褲尼的, 栽絨領子。 ”

“後腰上還有一道橫帊,

綴著兩粒八一軍扣。 ”

“除了腰上沒有子彈夾, 手裡沒有刺刀槍和毛澤東時代的儀仗隊大致相仿。 ”

離開部隊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他還會穿著軍大衣走在大街上, 迎面而來無數人羡慕的目光。

軍裝成了一個符號, 那是一代人別樣的青春年華。

何曉萍送別劉峰離開部隊大院, 鏡頭背後的馮小剛心酸著, 也紅了眼。

文工團的散夥飯, 最後的一次軍裝在身。

這背後的五味雜陳, 在歌裡、酒裡, 也在蕭穗子夢醒時分的回望裡。

馮小剛離開部隊的1984年, 年輕人追逐的流行色變成了紅色。

▲1984年12月,長春電影製片廠拍的[街上流行紅裙子]走俏

紅衣女郎們、俏麗的卷髮、時裝的美,都在講明:

他所留戀、駐足的軍裝時代,終還是逝去了。

一身軍裝,幾代芳華

馮小剛選角時,一直在強調素顏美、不要整容臉。

現場發佈會上,劇組甚至玩起現場洗臉、驗鼻子真假的噱頭。

[芳華]的執行製片左懿也說,有些特別漂亮的姑娘,換上軍裝卻很彆扭。

樸素簡約的綠,在沒有其他多餘裝飾的點綴下,素氣天然的美感成了必須。

所以說,軍裝是挑人的。

它挑的是精氣神、眼神中的信仰和堅定感。

這讓質樸的軍裝煥發著不一樣的生氣。

新中國成立之前,文工團作為勞軍慰軍的主力,奔波在前線。她們的著裝和普通軍裝之間差別不大。

比如解放前常戰鬥在革命一線的東北魯藝文工團,不僅要慰問部隊、宣傳群眾還要瓦解匪敵。

[芳華]裡的文工團依然保留了這一傳統。

她們隨軍助威,給士兵打快板;進藏區給當地群眾做宣傳;甚至像蕭穗子那樣,臨時被召喚上前線做戰地記者。

新中國成立後,結束了動盪的生產狀況。軍裝統一定制,更貼近現代人記憶的軍服由此出現。

除了特定的演出服,文工團的軍服跟隨一般軍服的變化而變化。

▲50式(左)軍裝與55式軍裝(右,加了五線譜肩章)

而馮小剛在[芳華]裡還原的軍裝記憶是“65式”的。

1965年,從蘇聯那裡習得的軍銜制被取消,同時為了貫徹解放軍“官兵一致”的原則,最簡潔的“65式”軍裝出現。

全軍上下無論男女官兵,一律佩戴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也叫全軍三片紅

士兵和軍官之間的分別,以衣服口袋的多寡為區分。

幹部四個口袋,士兵兩個口袋(男兵是胸口兩個袋,女兵是下挖兩個袋)。文工團自然也不例外。

65式軍服及其的“改良型”71式、74式和78式軍服,從1965年到1985年整整實行了20年。

▲夏季,男兵戴的是解放帽,女兵配的無簷帽

文藝團女兵們的戴帽方式,現在看來也很時髦。

▲冬帽統一為栽絨帽或剪羊絨帽

其中,74式軍服改制時加了裙裝,軍裝變得柔情了起來。

那時的軍裝沒有量體裁衣、量身定制這一說。軍裝總是又肥又大。

[芳華]也把這個細節融了進去。

蕭穗子穿上郝淑雯家人從廣州淘來的香港貨,被大夥開玩笑說“這麼多年沒屁股,現在終於有了”。

後來,還有85式、87式、97式和現在的07式軍裝改革。

▲劉濤、孫儷、楊洋身為文工團文藝兵,留下了青澀的軍裝照

當然,最經典的還要數65式軍裝。

整整20年,一輩人、一個時代,一段最激情燃燒的歲月濃縮在這身軍裝裡。

離開部隊的第18年,馮小剛偶然看到了《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石光榮離休後摘下領章帽徽的那一幕。

他掉下了眼淚。

或許你會覺得馮小剛有些酸。

可能這就是他最骨子裡的一面,有點浪漫主義,還帶了點情懷吧。

▲1984年12月,長春電影製片廠拍的[街上流行紅裙子]走俏

紅衣女郎們、俏麗的卷髮、時裝的美,都在講明:

他所留戀、駐足的軍裝時代,終還是逝去了。

一身軍裝,幾代芳華

馮小剛選角時,一直在強調素顏美、不要整容臉。

現場發佈會上,劇組甚至玩起現場洗臉、驗鼻子真假的噱頭。

[芳華]的執行製片左懿也說,有些特別漂亮的姑娘,換上軍裝卻很彆扭。

樸素簡約的綠,在沒有其他多餘裝飾的點綴下,素氣天然的美感成了必須。

所以說,軍裝是挑人的。

它挑的是精氣神、眼神中的信仰和堅定感。

這讓質樸的軍裝煥發著不一樣的生氣。

新中國成立之前,文工團作為勞軍慰軍的主力,奔波在前線。她們的著裝和普通軍裝之間差別不大。

比如解放前常戰鬥在革命一線的東北魯藝文工團,不僅要慰問部隊、宣傳群眾還要瓦解匪敵。

[芳華]裡的文工團依然保留了這一傳統。

她們隨軍助威,給士兵打快板;進藏區給當地群眾做宣傳;甚至像蕭穗子那樣,臨時被召喚上前線做戰地記者。

新中國成立後,結束了動盪的生產狀況。軍裝統一定制,更貼近現代人記憶的軍服由此出現。

除了特定的演出服,文工團的軍服跟隨一般軍服的變化而變化。

▲50式(左)軍裝與55式軍裝(右,加了五線譜肩章)

而馮小剛在[芳華]裡還原的軍裝記憶是“65式”的。

1965年,從蘇聯那裡習得的軍銜制被取消,同時為了貫徹解放軍“官兵一致”的原則,最簡潔的“65式”軍裝出現。

全軍上下無論男女官兵,一律佩戴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也叫全軍三片紅

士兵和軍官之間的分別,以衣服口袋的多寡為區分。

幹部四個口袋,士兵兩個口袋(男兵是胸口兩個袋,女兵是下挖兩個袋)。文工團自然也不例外。

65式軍服及其的“改良型”71式、74式和78式軍服,從1965年到1985年整整實行了20年。

▲夏季,男兵戴的是解放帽,女兵配的無簷帽

文藝團女兵們的戴帽方式,現在看來也很時髦。

▲冬帽統一為栽絨帽或剪羊絨帽

其中,74式軍服改制時加了裙裝,軍裝變得柔情了起來。

那時的軍裝沒有量體裁衣、量身定制這一說。軍裝總是又肥又大。

[芳華]也把這個細節融了進去。

蕭穗子穿上郝淑雯家人從廣州淘來的香港貨,被大夥開玩笑說“這麼多年沒屁股,現在終於有了”。

後來,還有85式、87式、97式和現在的07式軍裝改革。

▲劉濤、孫儷、楊洋身為文工團文藝兵,留下了青澀的軍裝照

當然,最經典的還要數65式軍裝。

整整20年,一輩人、一個時代,一段最激情燃燒的歲月濃縮在這身軍裝裡。

離開部隊的第18年,馮小剛偶然看到了《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石光榮離休後摘下領章帽徽的那一幕。

他掉下了眼淚。

或許你會覺得馮小剛有些酸。

可能這就是他最骨子裡的一面,有點浪漫主義,還帶了點情懷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