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最為看重的權力信物,問鼎為何意味“謀篡天下”

古代中國, 由“和氏璧”精雕而成的“金鑲玉璽”,代表了執掌皇權的合法性。 金鑲玉璽的“傳國玉璽”上面刻得清清楚楚:“受命于天, 既壽永昌”。 然而,“傳國玉璽”的權威性起于秦漢之後。 在此之前, 王室、諸侯最看重的“權力信物”是什麼呢?答案是“鼎”。

東漢學者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裡說:“鼎, 三足兩耳, 和五味之寶器也。 ”意思是講, 鼎其實就是廚房裡的東西, 是古代烹飪的一種廚具。

它類似於現在的“套鍋”,要麼燉煮, 要麼盛肉。 大大小小, 形制不同。 既有“三足圓鼎”, 也有“四足方鼎”。 比如周鼎, 大約分三大類:“鑊鼎”、“升鼎”和“羞鼎”。 鑊鼎, 體形碩大, 很多沒有蓋, 這是用來煮生肉的。 升鼎, 也叫“正鼎”, 是盛熟肉的。 羞鼎, 則是盛放佐料, 和升鼎配套使用, 它還有個別名叫“陪鼎”。

這些銅鍋, 為什麼從廚房跑上大殿了呢?這還得從兩個大人物說起, 一位是黃帝, 另一位是大禹。 傳說, 黃帝曾取首山之金,

鑄造了三尊大鼎, 分別鑄了“天、地、人”紋飾, 以作祭祀之用。 而大禹在接過黃帝衣缽後, 則擴充三鼎為九鼎, 進一步賦予了鼎不同尋常的意義。

《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 鑄九鼎。 ”講的就是造九鼎的經過。 意思是, 大禹在治水以後, 劃神州大地為九州。 分別是:冀州(河北、山西、遼寧)、袞州(河北、河南、山東交界處)、青州(山東、遼寧一部分)、徐州(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揚州(淮河以南, 東南至大海)、荊州(湖北南部、貴州、廣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陝西南部、四川、雲南、貴州北部)、雍州(陝西、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

他為了在每個州都立一個扶正祛邪的紀念物, 於是搜集天下銅, 鑄成九鼎, 每一個鼎代表一個州。 他在每件鼎上都刻著助人行善的神和害人傷民的鬼等各種各樣的形象,

目的是讓世人都牢記這些形象, 從而可以辨識世間的一切好與壞、善與惡, 讓每個人都以此為德行的標準, 行事做人。 而“九鼎”就此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 為天子所有。

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 稱為“定鼎”。 國滅則鼎遷, 夏朝滅, 商朝興, 九鼎迂于商都毫京。 商朝滅, 周朝興, 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 後來, 周成王在洛邑建造新都, 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 這表明, 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鼎, 鼎由此發生了功能的轉變。

由於鼎是國家政權的神聖象徵, 所以, 一般是不能隨便過問的。 這種重器、神器的轉移, 就意味著權力的轉移。 《墨子》中說:“九鼎既成, 遷於三國。 ”這裡的“三國”, 指夏、商、週三朝。 遷鼎也就意味著朝代的更替。

此後, 商代、西周分封諸侯, 國君在保有九鼎的同時, 也將青銅重器作為權力的象徵賜給他們, 諸侯又鑄重器賜給他的下屬, 這就是所謂“分器”。 為此, 在秦以前, 青銅重器就是主人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而保住或奪取這些重器, 就成了中國歷史上一種獨特的政治鬥爭和交易。

不過, 與一般的青銅器相比, 鼎顯得尤為尊貴。 比如, 在商代的墓葬中, 已見到是否用鼎和用鼎之多寡的等級現象, 平民小墓是見不到鼎的。 而到了西周, 用鼎又形成了一套更完整的制度。

用鼎常常都是成組使用,號稱“列鼎”, 《公羊傳》中說:“禮祭, 天子九鼎, 諸侯七, 大夫五, 元士三也。 ”這是對用鼎的數目的規定。 鼎還和簋(音guǐ讀“鬼”)配合使用, 鼎是用來盛肉的, 配奇數, 簋是用來盛飯的, 配偶數, 每一等級配製中, 簋比鼎的數目少一個, 如天子為九鼎八簋, 諸侯為七鼎六簋, 卿大夫為五鼎四簋, 如此等等。

甚至, 列鼎而食時, 鼎裡盛肉的順序和類別也有具體規矩。 史載, 天子的第一鼎盛牛, 以下盛羊、豬、魚、肉脯、腸胃、膚、鮮魚、鮮臘。 諸侯的鼎內則去後二味。卿大夫的第一鼎盛羊,士僅有豬、魚、臘。

用鼎的規格,實質就是權力的規格。窺伺這些國之重寶,說到底就是對權力的覬覦。

《左傳》中就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西元前606年,號稱“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羽翼豐滿,為了討伐外族入侵,他帶兵跑到洛陽,在周朝天子直轄的領地檢閱軍隊。周朝王室隨即派王孫滿親往犒勞,想不到,口無遮攔的楚莊王居然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又生氣又害怕,他非常藝術地回答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

顯然,“天子九鼎”是犯忌諱的話題,楚莊王此時“問鼎”,顯然別有用心,是對周王室權力的挑戰,試圖奪取周室江山的野心表露無疑。所以,後來“問鼎”便成了顛覆政權、謀篡天下的代名詞。

到西周末年,隨著新的生產關係的出現,奴隸制度開始“禮崩樂壞”,包括鼎在內的青銅禮器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諸侯們的“譖越”行為日益普遍,大夫越級用諸侯制也是司空見慣,甚至諸侯們用的禮器也比天子所用還要豪華,數量還多。

而等到秦朝,隨著“和氏璧”製成的傳國玉璽橫空出世,鼎的象徵意義也開始慢慢地消失。不過,飽含文化意味的“鼎”卻傳承了下來,“鼎”字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比如人們常常說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

此外,鼎還有一個作用被傳承下來,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作為曾經旌功記績的禮器,鼎在今天依然發揮了旌表千秋的作用。

比如,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而2014年12月13日,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國家公祭鼎”揭幕,以銘刻歷史,“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諸侯的鼎內則去後二味。卿大夫的第一鼎盛羊,士僅有豬、魚、臘。

用鼎的規格,實質就是權力的規格。窺伺這些國之重寶,說到底就是對權力的覬覦。

《左傳》中就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西元前606年,號稱“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羽翼豐滿,為了討伐外族入侵,他帶兵跑到洛陽,在周朝天子直轄的領地檢閱軍隊。周朝王室隨即派王孫滿親往犒勞,想不到,口無遮攔的楚莊王居然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又生氣又害怕,他非常藝術地回答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

顯然,“天子九鼎”是犯忌諱的話題,楚莊王此時“問鼎”,顯然別有用心,是對周王室權力的挑戰,試圖奪取周室江山的野心表露無疑。所以,後來“問鼎”便成了顛覆政權、謀篡天下的代名詞。

到西周末年,隨著新的生產關係的出現,奴隸制度開始“禮崩樂壞”,包括鼎在內的青銅禮器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諸侯們的“譖越”行為日益普遍,大夫越級用諸侯制也是司空見慣,甚至諸侯們用的禮器也比天子所用還要豪華,數量還多。

而等到秦朝,隨著“和氏璧”製成的傳國玉璽橫空出世,鼎的象徵意義也開始慢慢地消失。不過,飽含文化意味的“鼎”卻傳承了下來,“鼎”字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比如人們常常說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

此外,鼎還有一個作用被傳承下來,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作為曾經旌功記績的禮器,鼎在今天依然發揮了旌表千秋的作用。

比如,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而2014年12月13日,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國家公祭鼎”揭幕,以銘刻歷史,“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