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電池行業 2年間從野蠻生長到全面洗牌

在前些年, 新能源車的增長遠超行業商家預期, 多家車企產銷激增, 導致其核心元件之一的動力電池供不應求, 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也在帶電池行業的生產、研發以及規模的擴大。 當時電池業內人士也曾表示, 能夠生產動力電池的企業基本上不愁銷路, 產品非常好賣。

近日, 伴隨著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調整, 加上新能源電池產能集中爆發, 一度過著皇帝女不愁嫁生活的電池廠商日子也開始不好過了。 根據補貼新政, 對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的品質能量密度高於120Wh/kg的按1.1倍給予補貼, 對於非快充類純電動客車系統能量密度高於115Wh/kg的給予1.2倍補貼。

政策調整所帶來的技術路線調整對電池廠商的影響也十分巨大, 電池廠商必須根據政策標準對電池規格、PACK方案甚至材料配方進行調整。

電池行業進入的門檻不算太高, 但達到高品質卻有很高要求, 補貼調整也反映出, 政府希望企業通過技術升級來提升電池性價比, 而不是完全依靠政策。

除了政策調整帶來技術路線改造的壓力之外, 電池廠商還面臨上游原料價格飆升的挑戰, 在電池包的成本構成中, 上游原材料占近70%的份額,

原材料漲價被資本炒熱, 使電池製造的成本不降反升。

與此同時, 2017年國家對新能源車補也環比減少了約為20%, 地方補貼被規定不能超過國補的一半。 補貼的大幅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購買熱情, 受其影響拉低了國內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 同時, 整車銷售的減少也將直接影響動力電池訂單量, 還面臨下游整車企業大幅壓價。

目前, 電池廠商承擔了來自於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整車廠壓價和技術路線調整三重壓力。

電池行業盲目擴張、低價競爭, 以及難以治癒的地方保護沉屙, 已經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熱潮下的潛藏暗礁, 若不及時採取措施清理, 整個行業將面臨觸礁危險。 在經過這輪洗牌後, 一些產品品質差、安全係數低的被淘汰, 具備技術積累、產能規模優勢的企業有望獲得新機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