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些電影很多人看不懂,但看懂的人都愛不釋手

最近被各種《芳華》的觀後感刷屏了, 不過也不得不承認, 看《芳華》時我也哭的稀裡嘩啦的。 但是有一種電影, 沒有大悲大喜、沒有波瀾壯闊,

卻依然能讓你不知不覺就按耐不住的吐出溢美之詞。 《不成問題的問題》就是這樣的電影。

《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劇本, 講述了一個舊社會農場的興衰史以及農場中各種小人物的恩怨糾葛。 除了劇本本身十分具有戲劇張力外,

梅峰導演也用文人的方式、以黑白的色彩, 再現了舊社會一幅陳腐又滑稽的風情畫。 我們稱之為“新文人電影”。

《小城之春》劇照 已婚的玉紋重逢舊愛

“文人電影”其實在中國電影史上曾有過極為輝煌的歷史, 但90年代的電影市場化之後, 這種傳統便鮮少被提及了。

“文人電影”的巔峰之作, 莫過於長年位列中國影史前茅的《小城之春》, 雖然影片在上映40年後, 才被大眾廣泛認同其藝術價值。 《小城之春》的開頭, 即是一段“文人電影”中很重要的元素——意境的營造。 借由橫移的鏡頭以及俯瞰的畫面來展示頹廢的古城之景, 女主角周玉紋從城牆的那頭緩緩走來, 而在下一個鏡頭中, 畫面向左橫移, 玉紋的背影又進入畫面。 這樣緩慢移動的鏡頭, 以及對全域的掌控, 使得畫面呈現出一種古典長卷式的綿延不斷。

《小城之春》劇照

“文人電影”的不僅在畫面構圖、鏡頭語言的設計上十分考究, 使其更具人文價值的還有其體貼入微的人文關懷以及對小人物命運的深切關注和思考。 最近被綜藝節目玩壞的《我的父親母親》就是一部我很喜歡的“文人電影”。 飄動的馬尾、奔跑的女孩、起伏的山丘以及破碎的瓷碗, 每一幀都像一幅畫, 每一個鏡頭都像一首詩, 優美、流暢。 最值得稱道的便是導演張藝謀用鮮豔的色彩描繪美好的過往, 而用黑白的幽深書寫現實的悲劇。

講述了父親和母親, 兩個在大時代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之間發生的平凡卻矢志不渝的愛情。

《我的父親母親》劇照

與張藝謀同為“第五代導演”的陳凱歌, 也有一部堪稱經典的“文人電影”——《黃土地》。 整部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表現土地的形象, 且一個構圖中三分之二都是土地,土地的深沉和厚重不用多言便躍然紙上,畫面節奏緩慢而舒適,仿佛是創作者對這片古老土地的深情傾訴。而其中的人物命運也與全片的氛圍相互呼應,如此沉重的土地,能孕育生命也能摧毀生命。妄想反抗的人們,最後的結局也只有一步步走向理想的覆滅。

《黃土地》劇照

《黃土地》劇照 女孩目送顧大哥

優秀的文人電影還有很多,比如早期的《大路》、《漁光曲》、《早春二月》、《林家鋪子》,八十年代吳貽弓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張暖忻的《青春祭》,以及霍建起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暖》等影片。

在多數人看來,一個被市場所拋棄的電影類型,可能已經沒有其存在的意義了。但為什麼“新文人電影”的出現,又能引起整個電影圈的極大關注?在這個全球化語境下的今天,如果想不被西方發達國家文化入侵,必須找到屬於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話語權。而“文人電影”正是很重要的一個推手。它重新拾起了中國電影丟失已久的“氣質”,通過電影這種大眾的藝術形式,像全世界展現深遠而悠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境界,尋找到中國人文化層面乃至社會層面的真正的“根”。

我們可以以各式各樣的商業片自娛,但當你仍需要精神食糧時,請別忘了我們也是有文化的!

中國電影導演中心

我們不止提供場地,我們也提供態度

且一個構圖中三分之二都是土地,土地的深沉和厚重不用多言便躍然紙上,畫面節奏緩慢而舒適,仿佛是創作者對這片古老土地的深情傾訴。而其中的人物命運也與全片的氛圍相互呼應,如此沉重的土地,能孕育生命也能摧毀生命。妄想反抗的人們,最後的結局也只有一步步走向理想的覆滅。

《黃土地》劇照

《黃土地》劇照 女孩目送顧大哥

優秀的文人電影還有很多,比如早期的《大路》、《漁光曲》、《早春二月》、《林家鋪子》,八十年代吳貽弓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張暖忻的《青春祭》,以及霍建起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暖》等影片。

在多數人看來,一個被市場所拋棄的電影類型,可能已經沒有其存在的意義了。但為什麼“新文人電影”的出現,又能引起整個電影圈的極大關注?在這個全球化語境下的今天,如果想不被西方發達國家文化入侵,必須找到屬於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話語權。而“文人電影”正是很重要的一個推手。它重新拾起了中國電影丟失已久的“氣質”,通過電影這種大眾的藝術形式,像全世界展現深遠而悠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境界,尋找到中國人文化層面乃至社會層面的真正的“根”。

我們可以以各式各樣的商業片自娛,但當你仍需要精神食糧時,請別忘了我們也是有文化的!

中國電影導演中心

我們不止提供場地,我們也提供態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