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國產劇的春天,棄韓丟美,收視新風潮

說起來, 真奇怪。

最近的朋友圈刷屏的電視劇是《人民的名義》

《雞毛飛上天》

而, 之前一度影響全球的《越獄》都沒有撼動這種現象。

似乎, 國產劇的春天到來了。

而無疑, 近期兩部大熱的國產劇, 的確是良心巨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浙江義烏。

鵝毛大雪中, 陳金水穿街過巷,

高聲喊著:雞毛鴨毛, 破銅爛鐵, 拿來換糖咯!

雞毛鴨毛

雪地中的一個破草垛裡, 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

天寒地凍, 野地裡的一個棄嬰,

讓陳金水生出惻隱之心…

村裡人都說:金水哥, 你雞毛沒換回來,

怎麼抱了個孩子回來?

還是個帶把兒的, 你不是想找個女婿吧?

陳金水說:我不能看他活活凍死。

這孩子和咱們“敲糖幫”有緣,

以後讓他吃百家飯穿百家衣,

但凡村裡有一家能開夥, 就不能把他給餓著。

陳金水 ] 由 [ 陶澤如 ]

村裡人說:這孩子叫啥名字好?

陳金水說:這娃是我挑著糖換雞毛撿回來的, 就叫雞毛吧。

十幾年後, 雞毛拜了祖師爺

成了“敲糖幫”的一員。

陳金水說:將來你就是我們陳家倒插門的女婿,

生死都是我們陳家的人。

在1983年前,

有一個今天已經消失的經濟犯罪名詞:投機倒把。

在江浙一帶,你如果騎著自行車從這個村到另一個村,

後座的筐裡裝了三隻以上的雞鴨

就算是投機倒把,要被抓去批鬥

甚至坐牢。

在溫州地區,一個婦女就因為投機倒把被判處死刑。

(引用自吳曉波《激蕩三十年》)

陳金水和他的敲糖幫因“投機倒把”被捕,

捆在人民公社裡,等待判決。

膽大包天的雞毛,在人民公社放了一把火,

救出了陳金水和鄉親們。

在那個年代,火燒人民公社,

那可是反革命罪。

闖下大禍的雞毛,不得不逃出村莊,

四海為家,浪跡天涯。

雞毛的腦子靈,反應快,再加上陳金水多年教誨,

使他具備了一整套的生意經。

比如,進四出六,就是掙一百的時候,

要想著把六十給到別人,給朋友,

給幫助過自己的人,

這就能幫你一直能掙到那四十塊。

長大後的 [ 雞毛 ] 由 [ 張譯 ] 飾演

再比如,開四門,就是到一個新地方,

要把四面八方的關係都捋順了。

這樣你才知道,誰家有什麼,誰家沒什麼,

誰家最想要什麼,誰家的東西貴,

誰家的東西便宜,

這樣才能用便宜的東西換到貴的東西,才能賺到錢。

雞毛雖輕,可有點風,它就能飛到天上去。

雞毛一路走來,幾經浮沉,

從一個雪地裡的棄嬰,

成為一個生意做到全世界的商人。

雞毛,終於飛上了天。

最近有兩部國產電視劇火了

一部是達康書記領銜的《人民的名義》,

另一部就是這部《雞毛飛上天》,

我也很喜歡此劇,

男女主角張譯和殷桃表現出色,

時間跨度很大,頗有些波瀾壯闊的氣勢。

兩部優秀的主旋律劇集,居然讓我重拾對國產劇的信心。

但是,在第二集中,

有一個讓我特別不舒服的情節。

陳金水,敲糖幫的領頭人,一個敢想敢幹的漢子。

因為投機倒把,被政府抓進了監獄。

出獄後,一把火燒了全村人的擔子,

搖身一變成了保守勢力的代表,

阻止村民們做生意,成了改革開放的絆腳石。

這時候,縣長義正嚴辭的說:

咱們義烏人,祖祖輩輩都窮,人多地少,

田又薄。但義烏人會經商,

雞毛換糖教會了咱們義烏人敢闖能吃苦的精神。

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啊,怎麼可以說是搞資本主義呢?

為了幫領導洗白,編劇真是煞費苦心啊。

筆鋒輕輕一轉,阻礙時代進步的頑固份子的帽子,

就扣在一個曾經的賣貨郎頭上了…

陳金水這個角色的兩次價值觀轉變,

設定得很不合理,簡直就是為了讓他背鍋而背鍋。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中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巨變。

變遷幅度之大,恍如隔世。

上世紀70年代,有個叫牟其中的青年。

寫了一篇萬言書《中國往何處去》,

被打成反革命入獄。

出獄後,借了300塊錢創業,

用“罐頭換飛機”等方法迅速暴富,成為第一個“中國首富”。

然後又在年過50之際再度入獄,直到76歲高齡才走出監獄...

那是一個千變萬化的時代。對的,變成錯的,

然後又成了對的。錯的,變成對的,最後還是成了錯的。

那個時代崛起的商人,

也不像電視劇描述的那樣白璧無瑕,

跟道德模範似的。而是善惡兼具、好壞皆有...

吳曉波老師在《激蕩三十年》中這樣描述這代中國商人:

他們出身草莽,不無野蠻,

性情漂移,堅韌而勇於博取。

他們的淺薄使他們處理問題

能夠用最簡潔的辦法直指核心,

他們的冷酷使得他們能夠

剝去含情脈脈回到利益本身,

他們的不畏天命使得他們能夠

百無禁忌的衝破規則和準繩,

他們的貪婪使得他們敢於編造最美麗的謊言。

受審的牟其中

那個巨變的時代,

是他們能夠飛黃騰達的重要原因。

那個巨變的時代,也是他們的原罪,他

們的救贖,他們如履薄冰,他們身陷囫圇的原因。

余華在《兄弟》後記中這樣描述那個時代:

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

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四百年的動盪萬變濃縮在四十年之中,

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

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

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

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的天翻地覆,

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的自食其果。

中國人對商人的態度,是很擰巴的。

從古代的“重農抑商”

到幾十年前的“割資本主義尾巴”“嚴厲打擊投機倒把”...

在受盡屈辱之後

今天,馬雲爸爸、馬化騰舅舅們又被萬人膜拜,

成為整個社會的偶像。

這部《雞毛飛上天》,

也是千千萬萬頌揚這個商業化時代的讚歌之一。

當然,他們擔得起這份讚譽。

在那個神鬼莫測的年代,為了過上好日子,他

們扛起扁擔,頂著違法犯罪的罪名,

冒著殺頭入獄的風險,搖著撥浪鼓:

雞毛鴨毛,廢銅爛鐵,拿來換錢。

他們腳步匆忙的走在坑坑窪窪、

危機四伏的窄路上。

從寬廣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

從一條羊腸小徑出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


PS:我的父母算是經歷改革浪潮這一波的群眾

父母之前在供銷社體系的員工,那時候購物管道只有人民公社

糧食局等公共單位,憑票購買,整個社會封閉而又閉塞

鄧小平改革之後責任承包制

社會開始復蘇,誠然,我父母那些年是先富起來的“萬元戶”

後來也經歷了下崗等諸多元素,

一個時代的變換,是沒有經歷過無法瞭解

而一部好的電視劇,能帶你走進歷史。

商業化社會的今天,創造財富是人類的共同渴求。

可,真善美的品質似乎丟失了很多

在當年,商人誠信是重中之重。

在江浙一帶,你如果騎著自行車從這個村到另一個村,

後座的筐裡裝了三隻以上的雞鴨

就算是投機倒把,要被抓去批鬥

甚至坐牢。

在溫州地區,一個婦女就因為投機倒把被判處死刑。

(引用自吳曉波《激蕩三十年》)

陳金水和他的敲糖幫因“投機倒把”被捕,

捆在人民公社裡,等待判決。

膽大包天的雞毛,在人民公社放了一把火,

救出了陳金水和鄉親們。

在那個年代,火燒人民公社,

那可是反革命罪。

闖下大禍的雞毛,不得不逃出村莊,

四海為家,浪跡天涯。

雞毛的腦子靈,反應快,再加上陳金水多年教誨,

使他具備了一整套的生意經。

比如,進四出六,就是掙一百的時候,

要想著把六十給到別人,給朋友,

給幫助過自己的人,

這就能幫你一直能掙到那四十塊。

長大後的 [ 雞毛 ] 由 [ 張譯 ] 飾演

再比如,開四門,就是到一個新地方,

要把四面八方的關係都捋順了。

這樣你才知道,誰家有什麼,誰家沒什麼,

誰家最想要什麼,誰家的東西貴,

誰家的東西便宜,

這樣才能用便宜的東西換到貴的東西,才能賺到錢。

雞毛雖輕,可有點風,它就能飛到天上去。

雞毛一路走來,幾經浮沉,

從一個雪地裡的棄嬰,

成為一個生意做到全世界的商人。

雞毛,終於飛上了天。

最近有兩部國產電視劇火了

一部是達康書記領銜的《人民的名義》,

另一部就是這部《雞毛飛上天》,

我也很喜歡此劇,

男女主角張譯和殷桃表現出色,

時間跨度很大,頗有些波瀾壯闊的氣勢。

兩部優秀的主旋律劇集,居然讓我重拾對國產劇的信心。

但是,在第二集中,

有一個讓我特別不舒服的情節。

陳金水,敲糖幫的領頭人,一個敢想敢幹的漢子。

因為投機倒把,被政府抓進了監獄。

出獄後,一把火燒了全村人的擔子,

搖身一變成了保守勢力的代表,

阻止村民們做生意,成了改革開放的絆腳石。

這時候,縣長義正嚴辭的說:

咱們義烏人,祖祖輩輩都窮,人多地少,

田又薄。但義烏人會經商,

雞毛換糖教會了咱們義烏人敢闖能吃苦的精神。

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啊,怎麼可以說是搞資本主義呢?

為了幫領導洗白,編劇真是煞費苦心啊。

筆鋒輕輕一轉,阻礙時代進步的頑固份子的帽子,

就扣在一個曾經的賣貨郎頭上了…

陳金水這個角色的兩次價值觀轉變,

設定得很不合理,簡直就是為了讓他背鍋而背鍋。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中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巨變。

變遷幅度之大,恍如隔世。

上世紀70年代,有個叫牟其中的青年。

寫了一篇萬言書《中國往何處去》,

被打成反革命入獄。

出獄後,借了300塊錢創業,

用“罐頭換飛機”等方法迅速暴富,成為第一個“中國首富”。

然後又在年過50之際再度入獄,直到76歲高齡才走出監獄...

那是一個千變萬化的時代。對的,變成錯的,

然後又成了對的。錯的,變成對的,最後還是成了錯的。

那個時代崛起的商人,

也不像電視劇描述的那樣白璧無瑕,

跟道德模範似的。而是善惡兼具、好壞皆有...

吳曉波老師在《激蕩三十年》中這樣描述這代中國商人:

他們出身草莽,不無野蠻,

性情漂移,堅韌而勇於博取。

他們的淺薄使他們處理問題

能夠用最簡潔的辦法直指核心,

他們的冷酷使得他們能夠

剝去含情脈脈回到利益本身,

他們的不畏天命使得他們能夠

百無禁忌的衝破規則和準繩,

他們的貪婪使得他們敢於編造最美麗的謊言。

受審的牟其中

那個巨變的時代,

是他們能夠飛黃騰達的重要原因。

那個巨變的時代,也是他們的原罪,他

們的救贖,他們如履薄冰,他們身陷囫圇的原因。

余華在《兄弟》後記中這樣描述那個時代:

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

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四百年的動盪萬變濃縮在四十年之中,

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

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

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

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的天翻地覆,

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的自食其果。

中國人對商人的態度,是很擰巴的。

從古代的“重農抑商”

到幾十年前的“割資本主義尾巴”“嚴厲打擊投機倒把”...

在受盡屈辱之後

今天,馬雲爸爸、馬化騰舅舅們又被萬人膜拜,

成為整個社會的偶像。

這部《雞毛飛上天》,

也是千千萬萬頌揚這個商業化時代的讚歌之一。

當然,他們擔得起這份讚譽。

在那個神鬼莫測的年代,為了過上好日子,他

們扛起扁擔,頂著違法犯罪的罪名,

冒著殺頭入獄的風險,搖著撥浪鼓:

雞毛鴨毛,廢銅爛鐵,拿來換錢。

他們腳步匆忙的走在坑坑窪窪、

危機四伏的窄路上。

從寬廣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

從一條羊腸小徑出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


PS:我的父母算是經歷改革浪潮這一波的群眾

父母之前在供銷社體系的員工,那時候購物管道只有人民公社

糧食局等公共單位,憑票購買,整個社會封閉而又閉塞

鄧小平改革之後責任承包制

社會開始復蘇,誠然,我父母那些年是先富起來的“萬元戶”

後來也經歷了下崗等諸多元素,

一個時代的變換,是沒有經歷過無法瞭解

而一部好的電視劇,能帶你走進歷史。

商業化社會的今天,創造財富是人類的共同渴求。

可,真善美的品質似乎丟失了很多

在當年,商人誠信是重中之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