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個理論或許是最大的謊言

理財投資是一門很難把握的學問,真正學起理財知識來又是那麼地枯燥乏味。 今天,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三則理財小故事,故事很短,但藏在故事裡的大智慧,看懂受益一生。

故事一:送茶葉的小心思

張三一直喜歡喝20塊錢的茶葉。 新開茶店裡每次張三去買茶葉, 老闆都送他半兩好茶。 張三將好茶攢著待客。 一天閑來無事泡壺好茶, 竟喝上癮。 喝完免費的好茶, 張三便不願喝20塊的了。 不管他買多貴的茶葉, 老闆總送他半兩更好的。 半年下來, 張三花在茶葉上的錢是原來的十倍!

故事二:奪取先機

商人帶兩袋大蒜到某地, 當地人沒見過大蒜, 極為喜愛, 於是贈商人兩袋金子。 另一商人聽說, 便帶兩袋大蔥去, 當地人覺得大蔥更美味, 金子不足表達感情, 於是把兩袋大蒜給了他。

雖是故事, 但理財往往如此, 得先機者得金子, 步後塵者就可能得大蒜!善於走自己的路,

才可能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故事三:塗成黃金樣的大石頭

曾有一個很有錢的富人,因擔心自己的黃金會被歹徒偷走,於是就在一塊石頭底下挖了一個大洞,把黃金埋在洞裡,還隔三差五地來看一看、摸一摸。 突然有一天,黃金被人偷走了,很傷心。

正巧有一位長者路過,瞭解情況後便說:“我有辦法幫你把黃金找回來!”。 後來他用金色的油漆,把埋藏黃金的這顆大石頭塗成黃金色,然後在上面寫下了“一千兩黃金”。 長者說:“從今天起,你又可以天天來這裡看你的黃金了,而且再也不必擔心這塊大黃金被人偷走。 ”

相信不少朋友都看過這樣的理財寶典:

“如果你從現在開始每年存1.4萬元, 並且每年可以獲得20%的投資收益率,

那麼40年後, 你的財富將會增長到1.0281億。 ”

看到這裡你很可能會激動不已, 屌絲逆襲, 走上人生巔峰, 迎娶白富美, 好像就近在眼前。 現實中, 你肯定被不少類似的理財經驗洗腦過吧!理想很豐滿, 現實卻很骨感!

把你的錢存銀行?目前我國銀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1.5%, 按照今年7月最新CPI同比增長1.8%, 10萬元存在銀行, 一年還要虧損300元。

你如果選擇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寶等, 安全倒是很安全, 平均預期收益率在4%-5%, 餘額寶也就2點幾%。 錢放在這些地方也就勉強跑贏CPI, 想發財的話絕對是想多了。

如果選擇炒股, 據統計資料顯示, 全體股民人均虧損35953元, 收益率-16.3%。 如果你非要說自己是那少數的賺錢高手, 當我沒說好了。

不僅僅是股票, 今年上半年非貨幣型基金,

總體收益率為-6.38%, 其中最適合定投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總體收益都是負的。

股票型基金上半年更是下跌14.51%, 將近90%的股票型基金出現虧損。 事實告訴我們, 理財要麼收益太低沒啥卵用, 要麼就是風險太大, 想要靠理財發家致富, 想想挺美好的。

你肯定會舉例說誰誰誰不是通過炒股、基金定投成為富豪了嗎?

是的, 盈利商銀不否認有牛人確實做到了,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索羅斯, 他們都通過炒股成為超級巨富, 也有其他一些不那麼特別出名的富豪從股市中崛起。

但是實現財富增值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那就是每年可以達到一個較高的收益率。

可是像巴菲特這樣百年一遇的投資天才, 其每年的平均投資收益率不過20%幾,

你有什麼自信成為下一個巴菲特?

就算可以, 你有考慮過真實的通脹比率嗎?據統計, 過去20幾年, 我國的實際通貨彭比率都在10%以上, 不要太相信百分之1點幾的比率哦?說實話, 80年代的萬元戶, 可是相當於現在的百萬富豪呢!

也就是說, 你投資攢的那點錢如果不能超過通脹比率, 那就是在變相縮水。 那些相信理財能夠致富的小夥伴們, 醒醒吧, 就連最容易誕生富豪的故事, 造富能力也遠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多。 其實, 無論是中國股市、還是香港臺灣美國股市, 富豪中完全通過炒股致富的不到5%, 而且這5%也不是僅依靠炒股致富的。

人是多麼渴望獲得財富, 又多麼害怕被社會淘汰。 當看到理財有這麼大威力時, 簡直像傻小子無意中覓到了武林絕學, 從此可以獨步武林,稱霸天下了。內心無比激動澎湃,草根逆襲,走上人生巔峰,似乎就在眼前。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麼多年過去了,窮小子還是那個窮小子,有錢的理財越理越窮。我們回過頭來發現,“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簡直就是一大行銷謊言。

是理財錯了麼?是複利錯了麼?它們都沒錯。槍支自由是人權,只要懂法懂槍,不暴躁衝動,槍可以使每一個人都變得更安全,你說槍錯了麼?世界上有人需要槍,有人用得好槍,但不代表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槍。

學習理財就好比那把槍,它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是我們對理財的認知和理解。

你理財,財就會理你?

很多人眼裡,理財就是投資,就是錢生錢。有點投資意識的人會把理財看成是用投資的方式實現資產保值、增值。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意思是你不去投資理財的話,你手裡的錢就會越來越少。

可是,財是什麼?憑什麼你去理它,它就得理你。在諸多理財信徒中,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無錢青年和有錢中年。那他們究竟在理財路上犯了哪些錯誤呢?

在年輕時,我們社會經驗不足收入不多,渴望獲得更多財富。看了理財宣傳後,便覺得理財是奇淫技巧,網上看看發家雞湯,每月那點微薄工資,倒騰倒騰就能賺大錢。但是,這部分人卻忽略了一個關鍵核心:

年輕時,什麼才是你真正的財富?真正該投資,該打理的財富是什麼? 答案是:你自己。你的學習能力,你的視野空間,你的寶貴時間,你的健康身體。而不是你每月微薄的收入和存款。

理財的方向和標的不明,是年輕人在理財道路上最容易犯的錯誤。

年輕人最該學的理財,是如何將工作做到深度專業,自己管控時間有理有序。沒什麼存款,也沒有什麼人脈,上班是全天下是最划算的買賣。如果連工作這種沒有風險,相對標準化的事情都做不好,哪裡來的自信幻想自己能夠通過理財致富呢。

每當有在校大學生問我:“我這有2萬本錢,有啥理財方式讓我賺個學費呢”,我的內心真是萬馬奔騰。

有錢的中年人,有了原始資本,害怕現有地位被稀釋。

當聽到理財的各種好時,內心是複雜和糾結的。他們拼了命學習各種理財知識,學習投資技巧。就好像必須去投資賺錢,把錢放在銀行是犯了天大的罪過似的。

受“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影響,去做了不少投資,比如買股票,買基金,買P2P,甚至炒杠杆100倍的週邊黃金以及外匯。但是結果差強人意,超過70%的股民處於虧損狀態。

你的喜好,他人的陷阱。什麼基金,p2p,炒外匯,原油期貨,原始股,郵幣,更是坑中帶坑,虧得全軍覆沒,血本無歸。

不僅如此,各種理財的水也深不可測,騙子只多不少,騙術層出不窮。很多人伸出手想去理財,結果卻賠了夫人又折兵,以至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們似乎理財了,但財卻離他們更遠。

這些人錯在哪呢?錯在認知。理財不是必須去投資賺錢。相反,理財,包括學習財經知識,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要讓我們學去會識破騙局,保護本金。要知道,成功者還有一個代名詞叫:倖存者。

投資和醫生律師一樣,是一門難度極高的學科,他不僅要求學習足夠多的金融知識,更需要多年九死一生的實戰歷練。金融畢業的研究生都要鑽研多年才能成為一個熟手,普通人不經過積累就想靠理財致富一步登天,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事實也多次告訴我們,理財投資要麼收益太低沒啥卵用,要麼就是風險套路,想要靠理財一勞永逸安享其成,想想挺美好的,也僅僅是想想。能規避理財中的坑,就已經不錯了。

理財不是萬能的,以上能做到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至於那些試圖通過理財就完成財富積累,或者一味強調錢生錢的。拜託,請醒一醒。能做到靠理財生活的,鳳毛麟角。即使是華爾街精英,他們也是靠“理財”生活,但是不需要靠理財生活的。

積極上進,渴望生活幸福美滿是沒有錯的。學習理財也是沒有錯的。但是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理財。一味篤信“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或者什麼“錢生錢”,最終只會害了你。

不要花費大量精力折騰很久,走在錯誤的路上,最後才拍大腿明白一句大實話,“理財,是富人對窮人的二次掠奪”,這句話多麼的諷刺和應景。

從此可以獨步武林,稱霸天下了。內心無比激動澎湃,草根逆襲,走上人生巔峰,似乎就在眼前。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麼多年過去了,窮小子還是那個窮小子,有錢的理財越理越窮。我們回過頭來發現,“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簡直就是一大行銷謊言。

是理財錯了麼?是複利錯了麼?它們都沒錯。槍支自由是人權,只要懂法懂槍,不暴躁衝動,槍可以使每一個人都變得更安全,你說槍錯了麼?世界上有人需要槍,有人用得好槍,但不代表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槍。

學習理財就好比那把槍,它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是我們對理財的認知和理解。

你理財,財就會理你?

很多人眼裡,理財就是投資,就是錢生錢。有點投資意識的人會把理財看成是用投資的方式實現資產保值、增值。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意思是你不去投資理財的話,你手裡的錢就會越來越少。

可是,財是什麼?憑什麼你去理它,它就得理你。在諸多理財信徒中,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無錢青年和有錢中年。那他們究竟在理財路上犯了哪些錯誤呢?

在年輕時,我們社會經驗不足收入不多,渴望獲得更多財富。看了理財宣傳後,便覺得理財是奇淫技巧,網上看看發家雞湯,每月那點微薄工資,倒騰倒騰就能賺大錢。但是,這部分人卻忽略了一個關鍵核心:

年輕時,什麼才是你真正的財富?真正該投資,該打理的財富是什麼? 答案是:你自己。你的學習能力,你的視野空間,你的寶貴時間,你的健康身體。而不是你每月微薄的收入和存款。

理財的方向和標的不明,是年輕人在理財道路上最容易犯的錯誤。

年輕人最該學的理財,是如何將工作做到深度專業,自己管控時間有理有序。沒什麼存款,也沒有什麼人脈,上班是全天下是最划算的買賣。如果連工作這種沒有風險,相對標準化的事情都做不好,哪裡來的自信幻想自己能夠通過理財致富呢。

每當有在校大學生問我:“我這有2萬本錢,有啥理財方式讓我賺個學費呢”,我的內心真是萬馬奔騰。

有錢的中年人,有了原始資本,害怕現有地位被稀釋。

當聽到理財的各種好時,內心是複雜和糾結的。他們拼了命學習各種理財知識,學習投資技巧。就好像必須去投資賺錢,把錢放在銀行是犯了天大的罪過似的。

受“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影響,去做了不少投資,比如買股票,買基金,買P2P,甚至炒杠杆100倍的週邊黃金以及外匯。但是結果差強人意,超過70%的股民處於虧損狀態。

你的喜好,他人的陷阱。什麼基金,p2p,炒外匯,原油期貨,原始股,郵幣,更是坑中帶坑,虧得全軍覆沒,血本無歸。

不僅如此,各種理財的水也深不可測,騙子只多不少,騙術層出不窮。很多人伸出手想去理財,結果卻賠了夫人又折兵,以至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們似乎理財了,但財卻離他們更遠。

這些人錯在哪呢?錯在認知。理財不是必須去投資賺錢。相反,理財,包括學習財經知識,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要讓我們學去會識破騙局,保護本金。要知道,成功者還有一個代名詞叫:倖存者。

投資和醫生律師一樣,是一門難度極高的學科,他不僅要求學習足夠多的金融知識,更需要多年九死一生的實戰歷練。金融畢業的研究生都要鑽研多年才能成為一個熟手,普通人不經過積累就想靠理財致富一步登天,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事實也多次告訴我們,理財投資要麼收益太低沒啥卵用,要麼就是風險套路,想要靠理財一勞永逸安享其成,想想挺美好的,也僅僅是想想。能規避理財中的坑,就已經不錯了。

理財不是萬能的,以上能做到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至於那些試圖通過理財就完成財富積累,或者一味強調錢生錢的。拜託,請醒一醒。能做到靠理財生活的,鳳毛麟角。即使是華爾街精英,他們也是靠“理財”生活,但是不需要靠理財生活的。

積極上進,渴望生活幸福美滿是沒有錯的。學習理財也是沒有錯的。但是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理財。一味篤信“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或者什麼“錢生錢”,最終只會害了你。

不要花費大量精力折騰很久,走在錯誤的路上,最後才拍大腿明白一句大實話,“理財,是富人對窮人的二次掠奪”,這句話多麼的諷刺和應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