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10年醫療健康投資資料解讀,透視醫院創新發展趨勢

醫院創新緣何重要?

據統計資料顯示, 中國醫療市場總規模已達到4.63萬億元, 其中消費端投入與供給端投入比例為2:1。 從消費端來看, 接近90%的診療行為發生在醫院;從供給端來看, 主體仍是醫院。

相關資料顯示, 2.8萬家醫院承擔著75%以上的門診及住院需求, “看病難、看病貴”現象依舊很突出, 醫療資源分佈不均, 公平與效率的衝突, 產品與服務品質等問題仍舊存在, 醫院作為醫療體系的核心,

需要提升管理運營與診療服務水準, 醫院創新勢在必行。

醫療投資是否助推了醫院創新發展?

醫療市場資金主要來源於三方面, 分別是政府投入, 社會資本和個人投資, 其中以私募股權投資為代表的社會資本已在醫療投入上占比超過41%, 已經成為醫療發展的重要力量。

值得提出的是, 以下醫療投資均指醫療私募股權投資, 已披露的投資事件在整個社會醫療投資中占比目前不大, 但在推進醫療創新方面有一定的影響, 在政策進一步放開下影響可能加大。

醫療投資主要有四個方向, 分別是:藥品、器械、生物技術及醫療服務。

從2007年到2017年, 這四類投資比例變化並不大。 藥品與器械的比例有所下降, 醫療服務與生物技術比例有所上升。 發展趨勢是從院內產品”實物”投資開始, 逐步擴展到醫療“實體”, 資本參與醫療創新政策逐步開放, 從間接投資轉向直接投資。 在一定程度上說, 醫療投資與醫院創新互為影響。

醫療投資十年征途:已進入理性成長期

十年間, 醫療領域年投資金額從5億美金到44億美金, 增長近9倍;

投資案例數從82筆到580多筆, 增長超過7倍;

參與的投資機構從69家增長到413家, 超過6倍增速;

單筆投資金額, 從650萬美金到750萬美金, 增長1倍。

值得注意的是, 大於1億美金融資的案例在2017年有9筆, 拉高了單筆投資的平均值,

其餘的醫療項目平均融資金額2000-3000萬人民幣。

醫療投資十年三階段:探索、加速、回歸理性

2007年-2013年初為探索期

2007年, 陳竺出任衛生部部長, 君聯資本投出了第一個醫療項目康龍化成, 賽富從協和醫院請來了臨床醫生, IDG聚攏了免疫學及藥學專業人才。

啟明、晨興、禮來、紅杉、光大、鼎暉、經緯、富達亞洲、東方富海、深創投、九鼎、同創偉業、達晨、高特佳等知名機構同樣開始進行了醫療投資的嘗試, 並在隨後幾年內完善了醫療團隊,開啟醫療投資的序幕。

這個階段的投資,還是以藥、器械及產品投資為主。

第一批優秀CRO企業獲得資本認可,與醫院創新直接相關的資訊化投入加大,同時以體檢為代表的獨立醫療服務機構嶄露頭角。

CRO領域代表有藥明康得、泰格醫藥、康龍化成等;

資訊化代表有嘉禾科技、天健、藍衛通等;

醫療服務類代表有體檢機構愛康國賓、慈銘、美年大健康等。

2013年-2015年初為加速期

主要來自政策與技術雙驅動。政策驅動來自醫改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鼓勵資本進入民營醫療與公立醫療改革;技術驅動來自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紅利與生物藥、測序為代表的生物技術高速發展。

醫療投資在這個階段百花齊放,互聯網醫療大放異彩,測序與診斷及生物藥開始萌芽並快速增長。大量新的投資機構湧入醫療行業,給這個原本有些低調的行業,打開了新曙光。

第一批投資醫療大機構開始裂變升級,以弘暉、濟峰為代表一批新醫療基金成立,更加活躍與多樣化。

這個階段互聯網醫療代表有春雨醫生、好大夫線上、丁香園、微醫等;

生物技術領域代表有貝瑞和康、安諾優達等;

生物藥代表專案有貝達、信達等;

醫療服務代表有武漢亞心、漢喜醫療、京都兒童醫院、愛耳時代等。

2015年至今,醫療投資逐漸回歸理性

投資金額並未下降,但專案投資速度減緩。互聯網醫療急速降溫,專科及基層醫療的實幹家被肯定。投資主題延續精准醫療的熱潮,同時新增醫療AI熱點。

基層醫療項目如明醫眾禾、新康醫療等;

精准醫療領域開始分化,測序類頭部效應明顯,產品類開始尋找下一個NIPT方向,代表項目有安諾優達、燃石醫學、臻和科技、蘇博醫學、康立明等;

醫療AI專案代表有推想科技、零氪科技等。

醫療投資大機構鼓勵醫療團隊獨立募資,給予專業團隊更大的空間發展。新的專業醫療投資機構更加活躍,雅惠精准醫療基金、辰德投資、冪方投資、通和毓承、遠毅資本、博行資本(原清控銀杏)、安龍基金、分享投資等給醫療市場貢獻了一批新力量。

上市公司、政府引導資金、券商、銀行、國有資金、地產等場外資金進入市場更深,他們以LP、母基金或直投專案方式,給醫療市場提供充裕的資金池,推動著行業高速發展。

從並購及IPO看醫療投資十年之變

並購領域是這十年間增長最快的領域,並購年度金額十年間翻了400倍,從1.4億元增長到560億元,並購交易數量增長46倍,從5筆增長到228筆,平均單筆並購金額從2800萬元增長到2.46億元人民幣,並購行業分佈藥>器械>服務>生物技術,未來並購還將持續擴大。

2017年IPO數量達到新高52筆,募資金額超過270億人民幣,增長超過4倍,從行業分佈來看,藥品還是最多,生物技術今年表現出色,IPO地點還是以國內為主。

近日,港交所發佈公告,接受尚未盈利和未有收入的生物技術企業申請上市,對港股IPO有著重大利好。

醫院創新直接投資怎麼看?

醫院創新應從院內、院外兩方面來分析,首先,院內創新主要有兩個重要方向,一是管理運營提升,二是臨床診療水準的提高。其中管理運營應從資訊化與支付多樣化兩方面提高運營效率,而臨床診療則從硬體與軟實力兩方面提升。

管理資訊化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人財物為中心的管理系統;

二是以臨床診療路徑為基礎的電子病歷系統;

三是以大資料AI技術為基礎的專科診療系統發展迅猛。

近幾年醫療投資每年至少有20筆投向這個領域,且有加大投入的趨勢。

支付多樣化最大的作用在於成本結構優化,醫保將逐步走入DRG單病種控費階段,商保的開發力度加強,醫療投資對醫療保險創新的關注也一直在升溫,水滴互助、小雨傘等專案獲得了持續投資。

臨床診療的硬體升級層面,器械小型化智慧化趨勢明顯,投資案例每年保持著5-10%速度增長。同時,服務升級對於院內創新更為重要,專科分工更細,服務意識加強,醫生及護士集團崛起。但這兩年醫生集團投資數量有所下降,院內專科運營+院外落地服務投資近期有上升趨勢。

院外創新,從遠端醫療到醫聯體,院際間橫向跟縱向聯繫更緊密,讓獨立協力廠商政策有落地的可能。從投資角度來看,遠端醫療、互聯網醫療、協力廠商服務中心,都有專案得到資本支持,醫聯體目前由於非盈利性質問題,資本出手時相對謹慎。

關於醫院創新投資機會的未來暢想?

以國外醫療行業的發展歷程及消費升級趨勢為參考,醫院創新或將會發生從醫院為中心,到以醫生為中心,再到患者為中心的轉變,醫療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基層醫療進一步加速,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共同推動醫院創新的發展。

看好政策與技術推動的雙驅動領域機會。從政策層面,看好基層及專科醫療機會,城市醫院患者下沉帶動基層診療需求提升,長期看好基層醫療服務,模式上將會是線上IT+線下兩方面結合發展。

“兩票制”和“零加成”政策的大力推行,促進藥品、診斷器械等流通市場的整合和升級。同時,以心腦血管、眼科、齒科、腎科、聽力等特色為代表的的專科服務以及協力廠商檢驗平臺等平臺的發展,正在成為基層醫療發展過程中的強有力輔助。

從技術層面,看好生物技術與醫療大資料AI的發展,長期關注精准診斷治療,醫療智慧與大資料等領域的優質企業,同時,重點關注AI代替不了的護理及心理領域;個性化專科服務管理運營挑戰大,短期收益不高,比較容易被投資機構忽視,但該領域中有經驗積累並做好長期準備的團隊值得關注。

相關閱讀

最高法:緊急情況下經批准的醫療措施,醫院不承擔賠償責任

物聯網再次改變醫療行業,未來四大因素發揮重要作用

並在隨後幾年內完善了醫療團隊,開啟醫療投資的序幕。

這個階段的投資,還是以藥、器械及產品投資為主。

第一批優秀CRO企業獲得資本認可,與醫院創新直接相關的資訊化投入加大,同時以體檢為代表的獨立醫療服務機構嶄露頭角。

CRO領域代表有藥明康得、泰格醫藥、康龍化成等;

資訊化代表有嘉禾科技、天健、藍衛通等;

醫療服務類代表有體檢機構愛康國賓、慈銘、美年大健康等。

2013年-2015年初為加速期

主要來自政策與技術雙驅動。政策驅動來自醫改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鼓勵資本進入民營醫療與公立醫療改革;技術驅動來自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紅利與生物藥、測序為代表的生物技術高速發展。

醫療投資在這個階段百花齊放,互聯網醫療大放異彩,測序與診斷及生物藥開始萌芽並快速增長。大量新的投資機構湧入醫療行業,給這個原本有些低調的行業,打開了新曙光。

第一批投資醫療大機構開始裂變升級,以弘暉、濟峰為代表一批新醫療基金成立,更加活躍與多樣化。

這個階段互聯網醫療代表有春雨醫生、好大夫線上、丁香園、微醫等;

生物技術領域代表有貝瑞和康、安諾優達等;

生物藥代表專案有貝達、信達等;

醫療服務代表有武漢亞心、漢喜醫療、京都兒童醫院、愛耳時代等。

2015年至今,醫療投資逐漸回歸理性

投資金額並未下降,但專案投資速度減緩。互聯網醫療急速降溫,專科及基層醫療的實幹家被肯定。投資主題延續精准醫療的熱潮,同時新增醫療AI熱點。

基層醫療項目如明醫眾禾、新康醫療等;

精准醫療領域開始分化,測序類頭部效應明顯,產品類開始尋找下一個NIPT方向,代表項目有安諾優達、燃石醫學、臻和科技、蘇博醫學、康立明等;

醫療AI專案代表有推想科技、零氪科技等。

醫療投資大機構鼓勵醫療團隊獨立募資,給予專業團隊更大的空間發展。新的專業醫療投資機構更加活躍,雅惠精准醫療基金、辰德投資、冪方投資、通和毓承、遠毅資本、博行資本(原清控銀杏)、安龍基金、分享投資等給醫療市場貢獻了一批新力量。

上市公司、政府引導資金、券商、銀行、國有資金、地產等場外資金進入市場更深,他們以LP、母基金或直投專案方式,給醫療市場提供充裕的資金池,推動著行業高速發展。

從並購及IPO看醫療投資十年之變

並購領域是這十年間增長最快的領域,並購年度金額十年間翻了400倍,從1.4億元增長到560億元,並購交易數量增長46倍,從5筆增長到228筆,平均單筆並購金額從2800萬元增長到2.46億元人民幣,並購行業分佈藥>器械>服務>生物技術,未來並購還將持續擴大。

2017年IPO數量達到新高52筆,募資金額超過270億人民幣,增長超過4倍,從行業分佈來看,藥品還是最多,生物技術今年表現出色,IPO地點還是以國內為主。

近日,港交所發佈公告,接受尚未盈利和未有收入的生物技術企業申請上市,對港股IPO有著重大利好。

醫院創新直接投資怎麼看?

醫院創新應從院內、院外兩方面來分析,首先,院內創新主要有兩個重要方向,一是管理運營提升,二是臨床診療水準的提高。其中管理運營應從資訊化與支付多樣化兩方面提高運營效率,而臨床診療則從硬體與軟實力兩方面提升。

管理資訊化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人財物為中心的管理系統;

二是以臨床診療路徑為基礎的電子病歷系統;

三是以大資料AI技術為基礎的專科診療系統發展迅猛。

近幾年醫療投資每年至少有20筆投向這個領域,且有加大投入的趨勢。

支付多樣化最大的作用在於成本結構優化,醫保將逐步走入DRG單病種控費階段,商保的開發力度加強,醫療投資對醫療保險創新的關注也一直在升溫,水滴互助、小雨傘等專案獲得了持續投資。

臨床診療的硬體升級層面,器械小型化智慧化趨勢明顯,投資案例每年保持著5-10%速度增長。同時,服務升級對於院內創新更為重要,專科分工更細,服務意識加強,醫生及護士集團崛起。但這兩年醫生集團投資數量有所下降,院內專科運營+院外落地服務投資近期有上升趨勢。

院外創新,從遠端醫療到醫聯體,院際間橫向跟縱向聯繫更緊密,讓獨立協力廠商政策有落地的可能。從投資角度來看,遠端醫療、互聯網醫療、協力廠商服務中心,都有專案得到資本支持,醫聯體目前由於非盈利性質問題,資本出手時相對謹慎。

關於醫院創新投資機會的未來暢想?

以國外醫療行業的發展歷程及消費升級趨勢為參考,醫院創新或將會發生從醫院為中心,到以醫生為中心,再到患者為中心的轉變,醫療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基層醫療進一步加速,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共同推動醫院創新的發展。

看好政策與技術推動的雙驅動領域機會。從政策層面,看好基層及專科醫療機會,城市醫院患者下沉帶動基層診療需求提升,長期看好基層醫療服務,模式上將會是線上IT+線下兩方面結合發展。

“兩票制”和“零加成”政策的大力推行,促進藥品、診斷器械等流通市場的整合和升級。同時,以心腦血管、眼科、齒科、腎科、聽力等特色為代表的的專科服務以及協力廠商檢驗平臺等平臺的發展,正在成為基層醫療發展過程中的強有力輔助。

從技術層面,看好生物技術與醫療大資料AI的發展,長期關注精准診斷治療,醫療智慧與大資料等領域的優質企業,同時,重點關注AI代替不了的護理及心理領域;個性化專科服務管理運營挑戰大,短期收益不高,比較容易被投資機構忽視,但該領域中有經驗積累並做好長期準備的團隊值得關注。

相關閱讀

最高法:緊急情況下經批准的醫療措施,醫院不承擔賠償責任

物聯網再次改變醫療行業,未來四大因素發揮重要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