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飛地專訪|敘利亞詩人阿勒馬斯麗:我,赤足的靈魂

◆ ◆ ◆

I P N H K 2 0 1 7

馬蘭·阿勒瑪斯麗

文:劉奕奕

在2017年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期間, 飛地專訪了分別來自南非、敘利亞、加拿大和香港的四位女詩人,

她們來自地球三個大洲的四個角落, 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故事使得她們擁有了風格各異的詩歌語言, 另一方面她們都敏銳而善於捕捉微妙的瞬間, 在語言的曲折中表達生活的複雜感受。

馬蘭·阿勒瑪斯麗(Maram al-Masri)生於1962年, 曾于大馬士革修讀英國文學, 1982年移居巴黎, 現專事寫作和翻譯。 她的詩作廣泛發表于文學雜誌、阿拉伯文詩選以及國際詩選, 譯成八種語言在多國傳播。 她曾獲黎巴嫩文化論壇頒發的阿多尼斯獎(1998)、Città di Calopezzati詩歌獎(地中海類)、法國文學家協會Prix d’Automne獎(2007), 被稱為當代最出色, 最動人的阿拉伯語女詩人。

【詩作】

我看見了她們

我看見了她們。

她們

還有她們鍍上靛藍的面龐。

她們

還有她們雙腿間藏匿的瘀痕。

她們

還有她們喑啞的言語,

以及被囚禁的夢。

她們

還有她們孱弱的笑。

我看見

那些女人們

穿過街道, 像一個個

赤足的靈魂。

她們不時回頭,

害怕風暴的腳步

把她們尾隨。

偷月亮的女竊賊們

佯裝成平常女子

穿街而過。

她們並不惹人生疑,

能認出她們的,

唯有她們的同道中人。

唐珺 譯

I Saw Them

I have seen them.

Those women

with faces camouflaged in blue,

those women

with bruises hidden between their thighs,

those women

their dreams captured, their words silenced,

those women

with their weary smiles.

I have seen them

all

pass by in the street,

barefoot souls

looking over their shoulders,

worried about being followed,

fearing the footsteps of some storm;

thieves of the moon, they pass

in the guise of ordinary women.

Nobody can recognise them

except for those

who are of their kind.

(English translation by Theo Dorgan)

這篇專訪裡, 只有一束燈光, 一本詩集, 一連串女人的名字。 你會聽到詩人沉靜的獨白, 她口中的語音像灑在她臉上的燈光一樣, 對比強烈而鋒利。 詩人寫道:“我看見了她們/她們暗啞的言語, 以及被囚禁的夢。 ”她們是追求著愛, 卻被回應以暴力和淩虐的女人, 是被勒緊咽喉, 被搶劫了生命中的自由的女人。 詩人阿勒馬斯麗是她們中的一個, 她以她的詩坦誠地講述她身上的傷,

她說“詩人就是犧牲者”, 當詞語從她雙唇的懸崖滑落擲地, 觀眾就會看到地上的碎片中, 映照出的女性的真實的靈魂, 和嘗試禁錮自由的鏡的裂痕。

對話

F-飛地 | M-馬蘭·阿勒瑪斯麗

F:你詩集的題目“赤足的靈魂”指的是什麼?

M:我將所有被迫逃離他們的家園的人比喻成“赤足的靈魂”,

就這樣他們與他們的家、與他們自己的身體分離了。 每次我逃跑, 我都覺得我驚慌失措, 毫無安全感, 如同沒有鞋子的人。

我離開家的那天, 我在匆忙中跑丟了我的鞋子, 大家都是這樣的匆忙, 他們拋棄了他們身上的一部分, 那一刻, 我覺得他們都很脆弱, 就像赤裸裸的靈魂。 那種為了生存必須捨棄自己身外之物的赤裸讓我們變得脆弱不堪, 又是那麼的單純。

我的書中都帶有這樣的態度——寫缺少保護, 沒有安全感的人, 只有赤裸裸的靈魂。 這些成為了難民的女人, 她們的處境是艱難到令人難以置信的。 我的詩是關於她們的身份認同、她們的獨立性、她們經受的暴力, 她們的希望。 這樣脆弱的她們很美。

/我的願望就是去愛他們/

F:你來自敘利亞, 後來從大馬士革移居到巴黎, 這個過程中, 你的生活裡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來自敘利亞的拉塔基亞, 那是一個海邊城市, 後來到大馬士革生活了兩年, 我在那裡修讀英語文學, 但是後來輟學了。 當時的情況太複雜了, 只要像我這樣的女生一出現, 傳統的社會就會開始瘋狂地譴責, 只因我是打破他們的社會陳規的人。

在穆斯林的心裡, 一個女孩必須溫和順從, 必須遵守所有社會規範, 穆斯林女性只可以和穆斯林男性結婚。 但我呢?我在大馬士革開始寫詩, 我自由地談論我的生活, 我和一個基督教徒相愛, 我會去海邊游泳, 我去跳舞, 去看電影, 穿超短裙, 這一切在他們的眼裡都是危險萬分的。 很多家長都覺得我會“帶壞”他們的女兒,當他們的女兒說“我要和馬蘭出去”的時候,她們的爸爸媽媽就會連忙阻止:“你不可以和馬蘭出去,因為她太自由了。” 他們以為我會帶她們去地獄,去天堂或者地獄。

我來自世俗化的穆斯林家庭,我的媽媽是一所學校的校長,我的爸爸能說很多種不同的語言,我們不像其他穆斯林一樣嚴格遵守教義,我們不像他們那樣祈禱。我可以穿比基尼去海邊,我的哥哥會去貝魯特的地下市場買鮑勃狄倫和披頭士的唱片,之所以要去地下市場買,是因為這些唱片都是違禁品。我們和其他人很不一樣,所以總是被看作是威脅。在他們的眼裡,任何不同於主流社會秩序的東西都是危險的。

後來我早早地和一個男人成婚了,因為我想要重新開始,我希望這會改變人們對我的看法,我以為我會愛他。但我發現那是不可能的,那時的我才二十歲,仍懷著對愛很高的期望,我想要獨一無二的,不同尋常的愛。但每當他碰我,我都像觸電一樣想要躲開,因為他和我對愛的期望不同。但我還是希望我能愛他,於是我決定要一個孩子,我希望我的這個孩子,會讓我愛他。

我的願望就是去愛他們,因為沒有愛,我將無法生存。

事與願違的是,哪怕我很愛我的孩子,我還是無法愛他。事態變得越來越嚴重,他開始變得很暴力。我對暴力忍無可忍,我說:“我會離開的,我會和你離婚的。”

所以我離婚了。

一開始,他是同意離婚的,但差不多三個月之後的某一天,他忽然說週末要帶孩子去一趟海邊,讓我為孩子準備一點行李。我照他說的收拾了行李,因為他也有權帶孩子去玩的。誰知那一次我就再也沒有見過我的孩子,13年裡一次也沒見過。

他們要以此懲罰我。

我一直都在受懲罰。

孩子被帶走之後,我覺得無比難過,我睡不著,也吃不下。我想我需要我的寶貝比他需要我更多。一切都改變了,我隻身一人流浪到巴黎,我就像介於不同文明之間的雜種,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而我的孩子留在了敘利亞,他是我在遠方的家園的指引。

有人問:“為什麼你不回去把他要回來呢?”

可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怎麼可以做一些我自己都反對的事情呢?

他是一個孩子,不是一個氣球。一個孩子,他有自己的尊嚴,不是要拿走就拿走的。

我又怎麼能讓這種悲劇重新再來一次呢?他偷走了我的孩子,但我不可以去把他偷回來。我決定保持冷靜,什麼也不做,離開我的孩子。他需要穩定的成長環境和安全感。我給了他第一次生命,或許我離開之後,他會在敘利亞開始第二次生命。或許他會全然忘記我,他才18個月大。我接受了這樣的事實,我放棄了爭取他的權利,我以為我永遠也不會再見到我的孩子。

我也不能回敘利亞,因為回到一個不能見孩子的地方很痛苦。後來,有一天,我的姐姐打電話給我,說:“馬蘭!如果你想看看兒子的話,就給他買一張飛巴黎的機票吧!他們會去法國。” 我在法國看到了他,我的孩子,很開心啊,他長到這麼高。但他沒有看著我,他看著他的爸爸。他還有點害怕,他周圍的人說:“這是你的媽媽喔,要愛她。” 但他不會愛我的,他幾乎不認識我。

我寫給我孩子的詩在差不多二十年之後出版了,書名叫《綁架》(Le Rapt, 2015),他們把他從我身邊帶走,這對於我而言,是一次綁架。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我當時不想發表有關我孩子的詩,但我覺得必須寫下來,寫當中的愛的複雜性,我對這一切的記憶,以及後來換了一個城市生活的經歷。現在他長大了,我想我可以發表這些詩了。我還遇到不少像我這樣的母親,她們被迫與孩子分離,也被剝奪了發聲的權利,這本詩集也是為了她們而發表的。詩歌的作用就在於此,人們可以通過詩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她們認為我的詩也就是她們的詩,寫的也是她們的生活。

情感可以改變我們,讓我們變得更好,每次我對某些事情有所感觸之後,我感到我的內心也在變得更好。你在讀了一首詩,或者看到一些觸動心靈的事物之後,就不會再是原來的你。

F: 你喜歡什麼樣的詩歌?你如何獲得寫詩的靈感?

M: 世上的詩歌是這樣多姿多彩,只要是感動我的,我都會真心地喜歡,並產生靈感。我喜歡詩歌裡一些純真而古老的意象,傳神的表達方式,回歸生活本身的語言,裡面有痛苦,愛和希望。有時詩歌,就是一個人像看到奇跡一樣看你的眼神,或者就在一杯好喝的咖啡裡,在每一個謙卑的人的身上。昨天討論會的時候,他們討論到“奴隸”這個詞,德國的詩人覺得這是個不能接受的詞。我問她:“為什麼你聽到這個詞會這麼驚訝?” 她說:“因為沒有任何人是自願去做奴隸的。”

但我愛著那些謙卑地去服務他人的人,尤其是不問報酬而去服務的人,詩人也是其中的一種。即使說我是個奴隸,我也欣然接受。不是所有人都能懷有謙卑的心的,世上有工程師,有音樂家,但也要感謝所有無名無份的人。

【詩作】

阿緹法

母親:過世

父親:薩法爾阿裡

年齡:16

國籍:伊朗

職業:死亡尚不允許她工作

當我舞蹈時,

雙腳因大地的香氣而歡欣,

這是罪過嗎?

我讓空氣拂過雙肩,

讓頭髮垂下背脊,

這是罪過嗎?

我要塗上口紅,

宣告自己不過是個少女,

與世界上所有少女無異,

我也有嘴唇,

也有身體,

這是罪過嗎?

我睡覺、

歌唱、

寫作、

渴望、

戀愛,

這是罪過嗎?

我出生在一個扼殺自由的國度,

Atifé

Mother: Deceased

Father: Safar Ali

Age: 16

Country: Iran

Occupation: Death has not permitted her to work

Is it a crime

if my feet are happy to touch the essence

of Earth

when I dance?

Is it a crime,

to bare my shoulders,

to let my hair float free?

Is it a crime

to put color on my lips,

to say I have a mouth?

Is it a crime

that I am no more than a girl

like all the other girl in the world,

That I have a body,

that I sleep,

that I sing,

that I write,

that I have desires,

that I love?

Is it a crime to live in a country

ehere freedom

is hanged by the neck?

English translation by Theo Dorgan

F: 你的組詩《我看見了她們》就像不同的女人的生命檔案,你羅列她們的名字,背景,年齡,然後描述她們的經歷,就像一幕幕戲劇,為什麼選擇用這種方式將這些女人的故事寫成詩?

M: 我開始寫這些詩的時候,我剛從敘利亞漂泊到陌生的異國,並且在我自己和他人之間迷失,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的孩子不在我的身邊,也不知道如何面對眼前的生活。如果我要寫下這一切的話,我想我就要聰明點,我不可以好像控訴一樣說:“我是一個女人,我被我的丈夫家暴,還被剝奪了孩子的撫養權。” 這樣不好,我不想傷害和控訴他們。

於是我寫下一組詩歌,裡面有不同姓名、背景和年齡的女人,我寫著她們的故事,就像帶著她們的面具在說話,為我遭遇過的和她們正在經歷的事情發聲。我希望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肖像和獨白,展示這樣的事實——暴力是無所不在的。

我寫的不同的女人就像展開了一張社會的地圖,在錯綜複雜的身份和聲音中,你仍能準確地感受到暴力的衝擊。而我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方法,讓這些謙卑的女人感受到愛。這本詩集裡有50個女人的肖像,這就像一個人的回憶錄,莫妮卡,埃沙,格拉蒂斯,阿緹法……在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在阿富汗,在伊朗……我就像站在戲劇舞臺上演繹這些人的故事,她們的面孔就是我的面孔,而讀者會在這些角色裡找到他們自己。

是誰說“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的?在人性的身體裡,我們就是小小的那些部分,一樣懷著希望,忍受痛苦。在佈滿難題的天幕下,有一種語言是普世的,那就是我寫詩的原因。我們都活在同一個瞬間裡,當遠方有人在唱起一首歌的時候,我們在那一刻之中,當聽到身在戰亂中敘利亞兒童連續六年沒有吃過飽飯的時候,我們也在那一刻之中。這個世界需要更和平的未來,需要放棄“和人競爭,超越他人”這樣的觀念。所以我那天讀詩之前,在舞臺上和大家默哀了一分鐘,為正在那個政權統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祈禱。

F:你的《愛》這首詩裡有一句話:“可是,愛能夠治癒愛嗎?” 你個人覺得愛能否治癒愛呢?

M:就像依仗一個奇跡的出現,我希望愛最終能夠治癒愛。我們很多人都對愛懷著某種錯誤的認識,並深陷其中。當愛出現的時候,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愛是永恆的,但事實不是這樣,生活中的愛是會改變的,然後我們心中的愛就破碎了,我們會覺得我們被“愛”騙了。我想在文學、詩歌裡呈現一種真實的愛,也想通過這首詩改變對我們原先對愛的認識。我希望新的一代年輕人不會再因為愛而感到深受傷害,因為愛其實也會從愛的傷害中痊癒。無論如何,你肯定能夠重新去愛。我想要真誠的愛,不被規則判定的愛,有想像力的真愛。

【詩作】

我願做一個女人

我願做一個

女人

她鮮明的標誌

是雙唇間永恆的笑靨,

甜蜜的親吻

滴下了嘴唇。

我願做一個

女人,

不被加

不被減

不被乘

不被除

不被抹去。

(唐珺 譯)

I WOULD LIKE TO BE A WOMAN

I would like to be a woman.

Distinguishing mark:

an eternal smile on the lips,

kisses

deep as honey.

I would like to be a woman

to whom

nothing is added,

from whom

nothing is subtracted

not multiplied

not divided

not erased

not overcom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Theo Dorgan)

/詩歌讓我永遠赤裸/

F:《赤足的靈魂》裡的最後一首詩是《我願意做一個女人》,就像一次勇敢的宣言,作為女性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M:你知道嗎?我很喜歡塗口紅,我沒塗口紅的時候,我覺得我就像裸體站在所有人面前。有人問,你為什麼這樣塗很重顏色的口紅呢?這樣不好看呀。我就說這樣塗口紅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政治行為。在雙唇添上口紅,就像我們讀書的時候為重要的知識點畫上線條。對於我來說,我的嘴巴是很重要的,我和人交談,我讀我的詩歌,都是通過這張嘴。我的詩歌就是我的嘴,我的權力。

我願意做一個女人,因為那大概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最美麗的事情。

否則,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去感受我的生命。我不想做一個被施暴,被動地接受一切的女人,我要做一個世界的行動者。我所有的書,最後都帶有一種心存希望的驕傲,哪怕我寫的是我的苦楚和悲傷,我仍然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女人。

詩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是有犧牲者的一面的,我們寫作的能力,就是赤裸的。我忍痛寫下永遠不能痊癒的創傷,重現當時發生的一切,這就像站在人群前脫下我的衣服,暴露我全部的弱點。

我將我自己暴露在人們的目光之下,當我讀起我寫的詩,我感到這些目光在慢慢地接納我,人們會從我的面孔裡看到其他女人的面孔,然後理解我的犧牲到底意味著什麼。

永遠處於赤裸的狀態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詩歌讓我永遠赤裸。

你注視著我的時候,我也注視著你。像我的唇上流淌著清泉,詩歌是我與這個世界的血緣關係。我赤裸裸地朝你們走來,因為“自由,赤裸而來”(Freedom, She comes naked),因為靈魂,她是一隻唱著詩的青鳥。

很多家長都覺得我會“帶壞”他們的女兒,當他們的女兒說“我要和馬蘭出去”的時候,她們的爸爸媽媽就會連忙阻止:“你不可以和馬蘭出去,因為她太自由了。” 他們以為我會帶她們去地獄,去天堂或者地獄。

我來自世俗化的穆斯林家庭,我的媽媽是一所學校的校長,我的爸爸能說很多種不同的語言,我們不像其他穆斯林一樣嚴格遵守教義,我們不像他們那樣祈禱。我可以穿比基尼去海邊,我的哥哥會去貝魯特的地下市場買鮑勃狄倫和披頭士的唱片,之所以要去地下市場買,是因為這些唱片都是違禁品。我們和其他人很不一樣,所以總是被看作是威脅。在他們的眼裡,任何不同於主流社會秩序的東西都是危險的。

後來我早早地和一個男人成婚了,因為我想要重新開始,我希望這會改變人們對我的看法,我以為我會愛他。但我發現那是不可能的,那時的我才二十歲,仍懷著對愛很高的期望,我想要獨一無二的,不同尋常的愛。但每當他碰我,我都像觸電一樣想要躲開,因為他和我對愛的期望不同。但我還是希望我能愛他,於是我決定要一個孩子,我希望我的這個孩子,會讓我愛他。

我的願望就是去愛他們,因為沒有愛,我將無法生存。

事與願違的是,哪怕我很愛我的孩子,我還是無法愛他。事態變得越來越嚴重,他開始變得很暴力。我對暴力忍無可忍,我說:“我會離開的,我會和你離婚的。”

所以我離婚了。

一開始,他是同意離婚的,但差不多三個月之後的某一天,他忽然說週末要帶孩子去一趟海邊,讓我為孩子準備一點行李。我照他說的收拾了行李,因為他也有權帶孩子去玩的。誰知那一次我就再也沒有見過我的孩子,13年裡一次也沒見過。

他們要以此懲罰我。

我一直都在受懲罰。

孩子被帶走之後,我覺得無比難過,我睡不著,也吃不下。我想我需要我的寶貝比他需要我更多。一切都改變了,我隻身一人流浪到巴黎,我就像介於不同文明之間的雜種,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而我的孩子留在了敘利亞,他是我在遠方的家園的指引。

有人問:“為什麼你不回去把他要回來呢?”

可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怎麼可以做一些我自己都反對的事情呢?

他是一個孩子,不是一個氣球。一個孩子,他有自己的尊嚴,不是要拿走就拿走的。

我又怎麼能讓這種悲劇重新再來一次呢?他偷走了我的孩子,但我不可以去把他偷回來。我決定保持冷靜,什麼也不做,離開我的孩子。他需要穩定的成長環境和安全感。我給了他第一次生命,或許我離開之後,他會在敘利亞開始第二次生命。或許他會全然忘記我,他才18個月大。我接受了這樣的事實,我放棄了爭取他的權利,我以為我永遠也不會再見到我的孩子。

我也不能回敘利亞,因為回到一個不能見孩子的地方很痛苦。後來,有一天,我的姐姐打電話給我,說:“馬蘭!如果你想看看兒子的話,就給他買一張飛巴黎的機票吧!他們會去法國。” 我在法國看到了他,我的孩子,很開心啊,他長到這麼高。但他沒有看著我,他看著他的爸爸。他還有點害怕,他周圍的人說:“這是你的媽媽喔,要愛她。” 但他不會愛我的,他幾乎不認識我。

我寫給我孩子的詩在差不多二十年之後出版了,書名叫《綁架》(Le Rapt, 2015),他們把他從我身邊帶走,這對於我而言,是一次綁架。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我當時不想發表有關我孩子的詩,但我覺得必須寫下來,寫當中的愛的複雜性,我對這一切的記憶,以及後來換了一個城市生活的經歷。現在他長大了,我想我可以發表這些詩了。我還遇到不少像我這樣的母親,她們被迫與孩子分離,也被剝奪了發聲的權利,這本詩集也是為了她們而發表的。詩歌的作用就在於此,人們可以通過詩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她們認為我的詩也就是她們的詩,寫的也是她們的生活。

情感可以改變我們,讓我們變得更好,每次我對某些事情有所感觸之後,我感到我的內心也在變得更好。你在讀了一首詩,或者看到一些觸動心靈的事物之後,就不會再是原來的你。

F: 你喜歡什麼樣的詩歌?你如何獲得寫詩的靈感?

M: 世上的詩歌是這樣多姿多彩,只要是感動我的,我都會真心地喜歡,並產生靈感。我喜歡詩歌裡一些純真而古老的意象,傳神的表達方式,回歸生活本身的語言,裡面有痛苦,愛和希望。有時詩歌,就是一個人像看到奇跡一樣看你的眼神,或者就在一杯好喝的咖啡裡,在每一個謙卑的人的身上。昨天討論會的時候,他們討論到“奴隸”這個詞,德國的詩人覺得這是個不能接受的詞。我問她:“為什麼你聽到這個詞會這麼驚訝?” 她說:“因為沒有任何人是自願去做奴隸的。”

但我愛著那些謙卑地去服務他人的人,尤其是不問報酬而去服務的人,詩人也是其中的一種。即使說我是個奴隸,我也欣然接受。不是所有人都能懷有謙卑的心的,世上有工程師,有音樂家,但也要感謝所有無名無份的人。

【詩作】

阿緹法

母親:過世

父親:薩法爾阿裡

年齡:16

國籍:伊朗

職業:死亡尚不允許她工作

當我舞蹈時,

雙腳因大地的香氣而歡欣,

這是罪過嗎?

我讓空氣拂過雙肩,

讓頭髮垂下背脊,

這是罪過嗎?

我要塗上口紅,

宣告自己不過是個少女,

與世界上所有少女無異,

我也有嘴唇,

也有身體,

這是罪過嗎?

我睡覺、

歌唱、

寫作、

渴望、

戀愛,

這是罪過嗎?

我出生在一個扼殺自由的國度,

Atifé

Mother: Deceased

Father: Safar Ali

Age: 16

Country: Iran

Occupation: Death has not permitted her to work

Is it a crime

if my feet are happy to touch the essence

of Earth

when I dance?

Is it a crime,

to bare my shoulders,

to let my hair float free?

Is it a crime

to put color on my lips,

to say I have a mouth?

Is it a crime

that I am no more than a girl

like all the other girl in the world,

That I have a body,

that I sleep,

that I sing,

that I write,

that I have desires,

that I love?

Is it a crime to live in a country

ehere freedom

is hanged by the neck?

English translation by Theo Dorgan

F: 你的組詩《我看見了她們》就像不同的女人的生命檔案,你羅列她們的名字,背景,年齡,然後描述她們的經歷,就像一幕幕戲劇,為什麼選擇用這種方式將這些女人的故事寫成詩?

M: 我開始寫這些詩的時候,我剛從敘利亞漂泊到陌生的異國,並且在我自己和他人之間迷失,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的孩子不在我的身邊,也不知道如何面對眼前的生活。如果我要寫下這一切的話,我想我就要聰明點,我不可以好像控訴一樣說:“我是一個女人,我被我的丈夫家暴,還被剝奪了孩子的撫養權。” 這樣不好,我不想傷害和控訴他們。

於是我寫下一組詩歌,裡面有不同姓名、背景和年齡的女人,我寫著她們的故事,就像帶著她們的面具在說話,為我遭遇過的和她們正在經歷的事情發聲。我希望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肖像和獨白,展示這樣的事實——暴力是無所不在的。

我寫的不同的女人就像展開了一張社會的地圖,在錯綜複雜的身份和聲音中,你仍能準確地感受到暴力的衝擊。而我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方法,讓這些謙卑的女人感受到愛。這本詩集裡有50個女人的肖像,這就像一個人的回憶錄,莫妮卡,埃沙,格拉蒂斯,阿緹法……在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在阿富汗,在伊朗……我就像站在戲劇舞臺上演繹這些人的故事,她們的面孔就是我的面孔,而讀者會在這些角色裡找到他們自己。

是誰說“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的?在人性的身體裡,我們就是小小的那些部分,一樣懷著希望,忍受痛苦。在佈滿難題的天幕下,有一種語言是普世的,那就是我寫詩的原因。我們都活在同一個瞬間裡,當遠方有人在唱起一首歌的時候,我們在那一刻之中,當聽到身在戰亂中敘利亞兒童連續六年沒有吃過飽飯的時候,我們也在那一刻之中。這個世界需要更和平的未來,需要放棄“和人競爭,超越他人”這樣的觀念。所以我那天讀詩之前,在舞臺上和大家默哀了一分鐘,為正在那個政權統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祈禱。

F:你的《愛》這首詩裡有一句話:“可是,愛能夠治癒愛嗎?” 你個人覺得愛能否治癒愛呢?

M:就像依仗一個奇跡的出現,我希望愛最終能夠治癒愛。我們很多人都對愛懷著某種錯誤的認識,並深陷其中。當愛出現的時候,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愛是永恆的,但事實不是這樣,生活中的愛是會改變的,然後我們心中的愛就破碎了,我們會覺得我們被“愛”騙了。我想在文學、詩歌裡呈現一種真實的愛,也想通過這首詩改變對我們原先對愛的認識。我希望新的一代年輕人不會再因為愛而感到深受傷害,因為愛其實也會從愛的傷害中痊癒。無論如何,你肯定能夠重新去愛。我想要真誠的愛,不被規則判定的愛,有想像力的真愛。

【詩作】

我願做一個女人

我願做一個

女人

她鮮明的標誌

是雙唇間永恆的笑靨,

甜蜜的親吻

滴下了嘴唇。

我願做一個

女人,

不被加

不被減

不被乘

不被除

不被抹去。

(唐珺 譯)

I WOULD LIKE TO BE A WOMAN

I would like to be a woman.

Distinguishing mark:

an eternal smile on the lips,

kisses

deep as honey.

I would like to be a woman

to whom

nothing is added,

from whom

nothing is subtracted

not multiplied

not divided

not erased

not overcom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Theo Dorgan)

/詩歌讓我永遠赤裸/

F:《赤足的靈魂》裡的最後一首詩是《我願意做一個女人》,就像一次勇敢的宣言,作為女性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M:你知道嗎?我很喜歡塗口紅,我沒塗口紅的時候,我覺得我就像裸體站在所有人面前。有人問,你為什麼這樣塗很重顏色的口紅呢?這樣不好看呀。我就說這樣塗口紅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政治行為。在雙唇添上口紅,就像我們讀書的時候為重要的知識點畫上線條。對於我來說,我的嘴巴是很重要的,我和人交談,我讀我的詩歌,都是通過這張嘴。我的詩歌就是我的嘴,我的權力。

我願意做一個女人,因為那大概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最美麗的事情。

否則,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去感受我的生命。我不想做一個被施暴,被動地接受一切的女人,我要做一個世界的行動者。我所有的書,最後都帶有一種心存希望的驕傲,哪怕我寫的是我的苦楚和悲傷,我仍然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女人。

詩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是有犧牲者的一面的,我們寫作的能力,就是赤裸的。我忍痛寫下永遠不能痊癒的創傷,重現當時發生的一切,這就像站在人群前脫下我的衣服,暴露我全部的弱點。

我將我自己暴露在人們的目光之下,當我讀起我寫的詩,我感到這些目光在慢慢地接納我,人們會從我的面孔裡看到其他女人的面孔,然後理解我的犧牲到底意味著什麼。

永遠處於赤裸的狀態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詩歌讓我永遠赤裸。

你注視著我的時候,我也注視著你。像我的唇上流淌著清泉,詩歌是我與這個世界的血緣關係。我赤裸裸地朝你們走來,因為“自由,赤裸而來”(Freedom, She comes naked),因為靈魂,她是一隻唱著詩的青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