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嵩盟:東方的契約精神

聖經

古盟台

西方古老的《聖經》, 相傳是主宰天地的神界, 與自然界的人合約, 代表著文明進程中的契約精神。

四大文明古國的華夏民族, 在富饒遼闊的中國大地上, 大雜居, 小聚居, 在多民族中融合, 在融合中興旺, 在興旺中傳承, 生生不息, 包容並蓄, 以泰山的穩健、長城的壯麗、大海的寬容、文明的璀璨, 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中國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之中, 雲南地處西南邊陲,

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

從遙遠的元代, 不斷有漢族進入雲南, 其中以明代“屯兵戍邊”最具最大規模。

北方中原、江南一帶的漢族大遷徙, 逐步漢化了雲南的少數民族, 成為雲南漢族的祖先。

雲南人認祖歸宗, 現存的漢文化, 根植於肥沃的少數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多元文化, 具有中國民族大融合、大遷徙、大雜居的顯著特點, 地處雲南滇中東北部的嵩明, 更是如此。

地處邊陲, 交通閉塞;大山阻隔, 封閉的地域, 使得雲南的正史, 關於雲南的大多數記錄, 都停留在了司馬遷的史記。

眾所周知, 三國時期, 雲南的主導民族是彝族, 南王孟獲的部落。

嵩明, 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西漢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 首置牧靡縣(今嵩明、尋甸)。

戰國時楚將莊嶠入滇, 在嵩明嘉麗澤古湖修建城築牆(今存大城村舊址), 後遷滇池之濱昆陽。

西漢的嵩明, 是司馬遷記載的勞浸、靡莫部落。

唐代南詔前期, 嵩明、尋甸兩地分別置部, 嵩明地稱崧盟部, 蓋此地“昔漢人居之, 後烏、白蠻強盛, 漢人遷去盟誓於此, 因號崧盟(《元史.地理志》)”。

明代徐霞客滇遊記記載:嵩明州原叫嵩盟。 州署南面有盟蠻台舊址, 是從前漢人和烏蠻、白蠻會盟的地方, 後改稱嵩明。

支離破碎的歷史碎片, 留存縣城南面盟蠻台舊址, 即嵩明古盟台;古盟台遙對的秀崧山已改稱藥靈山。

徐霞客考錄的嵩盟之名(嵩明原名崧盟州), 來源於古盟台, 而古盟台(“蠻盟台”), 即古代漢人與烏蠻、白蠻少數民族結盟和好之地(《元史.地理志》)。

話說蜀漢三年, 諸葛亮平南中, 在今縣城南與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築台結盟, 盟台遙對秀崧山(今藥靈山)而名。 原《古盟台碑》為明萬曆辛亥年(1611)知州孫汝正立, 後毀, 1979年重立。 原有一塊《孟獲招安盟約碑》, 今已遺失。

古盟台一側的諸葛祠內, 《重修古盟台諸葛武侯祠碑記》(清 程藎)碑文記載, “嵩城之南有諸葛丞相祠, 相傳為七擒孟獲盟於此處, 其詳不可得而聞矣”, 《重修武侯祠碑記》(清 雷禦龍)碑文, “嵩明, 古崧盟郡。 昔武侯南征, 擒孟獲於秀崧山, 築臺盟此, 遂以名郡。 台曰蠻盟台, 世祠祭之, 以至於今。 ”

清代《康熙嵩明州志》記載, 蜀漢孟獲紮寨於嵩明州南三十裡的秀嵩崧山, 上有洗甲池。 嵩明之名來源於古盟台, 徐霞客遊記已經記載, 但是“漢人與烏蠻、白蠻少數民族結盟”之說僅有“盟”,

而無“嵩”, 而“武侯南征, 擒孟獲於秀崧山, 築臺盟此”、“嵩、盟”皆有, 儘管《孟獲招安盟約碑》, 今已遺失。

契約精神

一塊古盟台, 是民族融合修好的見證, 也是盟約仁政的修好合約見證。

古盟台, 曾經的嵩明古名, 是嵩明悠久歷史的見證, 也是中國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之中的文明契約,更是東方契約精神的文物,在嵩明。

也是中國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之中的文明契約,更是東方契約精神的文物,在嵩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