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我們要如何紀念?

作者:李雋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1827年3月27日,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逝世於維也納, 3萬多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貝多芬已經逝世190周年, 過去200多年以來,

貝多芬的音樂激勵著每一個樂迷, 也給予了無數人心靈的安慰。 進入智慧手機移動網路時代的現代社會, 人也變得越來越浮躁, 到底200多年以前的貝多芬, 對現代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們又要如何紀念?

今天我們紀念貝多芬, 或許並不在於搞清楚《第五“命運”交響曲》的開頭, 到底是命運的敲門聲, 還是貝多芬債主上門討債的敲門聲;也不在於搞清楚《第六“田園”交響曲》當中, 到底是什麼木管代表著什麼鳥類的聲音。 或許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和室內樂之中的簡潔純淨境界, 更適合中和一下現代社會的喧囂浮躁;生活需要更多節目的點綴, 而貝多芬自然可以讓我們活的更精彩!

一生成就非凡

遇上古典音樂, 就不可能避開貝多芬。

我們都聽過《第五“命運”交響曲》的開頭“3331”, 也聽過那首略微小資的《致愛麗斯》, 這就是貝多芬, 能夠輕易寫出風格迥異的作品。 在音樂史上面, 你也很難發現哪位作曲家有這樣的能耐。

1770年, 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一個不幸的酒鬼家庭中。 他的父親培養孩子的方式是暴君式, 常常使用暴力。 當貝多芬表現出音樂天才的跡象時, 他父親記起來莫札特童年時期受到王室歡迎的那些故事, 決定讓他的孩子也成為能夠提供啤酒錢的源泉。 他強迫孩子長時間練琴, 如果他奏出太多錯音就打他, 其實這跟今天的琴童並沒有太大差別。

到了13歲, 貝多芬已經擔任了宮廷樂隊的羽管鋼琴家。 17歲的時候, 他有能力去維也納碰碰運氣。 他為莫札特演奏, 莫札特預言他會取得偉大成功。 之後他跟海頓學習, 海頓對這位剛愎自用的年輕人, 一直感到不大舒服。 逐漸的, 貝多芬發覺自己被維也納的貴族階層接受了。

貝多芬易怒的本性使他有著與世隔絕的孤獨感。 之後他遭遇到了一個音樂家所能遇到的最大悲劇——耳朵越來越聽不到聲音,

他也越來越避開社會。 然而這種隱退並沒有完全讓他消沉, 他戀愛總是失敗, 儘管他愛情的目標往往是一些不大可能達到的女人, 而與此同時, 音樂卻在他筆下噴湧而出, 這其實跟現代人一樣, 失戀可能是投入努力工作的最大動力。

留下無數精彩作品以後, 1827年3月27日, 貝多芬逝世於維也納, 3萬多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近200年之後的今天, 我們紀念貝多芬最大的意義, 是因為有貝多芬的生活一定會更精彩!200年前的人需要大自然、友誼、愛情等等, 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這在今天依舊沒有變化。 人類社會發展一日千里, 但人性本身的變化確實非常緩慢, 除了吃飽穿暖之外, 現代人同樣需要各種精神滿足。

從交響曲說起

2017年, 上海和廣州在紀念貝多芬方面, 走在了前面。 剛剛過去的3月30日到4月2日, 維也納交響樂團來到上海, 在瑞士指揮家菲力浦·喬丹的帶領下, 四場音樂會演出了貝多芬九大交響曲, 其嚴謹工整的演奏方式, 得到了上海樂迷的讚譽;而廣州將在11月迎來委內瑞拉指揮家古斯塔夫·杜達梅爾帶領的西蒙·玻利瓦爾省樂團, 同樣是四場音樂會演出九首貝多芬交響曲。

貝多芬交響曲既通俗又偉大,不僅初入古典音樂殿堂的樂迷喜歡聽,聽了數十遍上百遍的樂迷還是聽不膩;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愛聽,成熟穩重的中年人愛聽,歷盡滄桑的老年人回過頭來聽,又有一番特別的味道。貝多芬這九部交響曲,誕生了接近200年來,被一代一代音樂家反反復複演奏,至今仍然充滿生命力地活躍在音樂舞臺上面,絲毫沒有被製作成標本,成為歷史被打入冷宮的跡象。它們將會像火把一樣,從一代人傳到下一代人手中,永不熄滅!

前面兩首作品,同樣的純樸典雅,有著海頓莫札特的影子;《第三“英雄”交響曲》有著巨人般的身姿;《第五“命運”交響曲》壯懷激烈和疾風暴雨般的鬥爭;《第四交響曲》抒情優雅,舒曼稱之為“站在兩位北歐巨人之間的一位苗條的希臘姑娘”;《第六“田園”交響曲》表述了樂聖對大自然的稱頌,要知道貝多芬自己說過“更多是愉快心情的抒發而不是景色的描述”,所以真的別指望必須搞清楚“什麼管代表什麼鳥”;《第七交響曲》有著強烈舞蹈的節奏;《第八交響曲》規模比較小,但極其機智、輕鬆愉快;《第九“合唱”交響曲》有著人類最崇高思想的表述,這在當今全世界進入宗教衝突、恐怖襲擊等意外事件高發期,有著更特別的意義。

相比而言,有標題的“英雄”、“命運”、“田園”、“合唱”更為著名一些,但其實其餘五首的創作水準絲毫不亞於這四首,不少朋友還跟我講最喜歡的貝多芬交響曲是第七,因為沒有太多“深刻”,卻是非常人性化的誇張舞蹈狂歡,現在熱衷於搖滾舞蹈音樂的朋友,聽了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當中“酒神的舞蹈”,或許一定會大開眼界。

寧靜而致遠——從協奏曲到室內樂

貝多芬的交響曲,或許更多給予我們是力量的感受,然而現代社會的人們更需要的或許是心靈的安慰,而在貝多芬的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室內樂當中,我們才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寧靜致遠。臨睡前聽一下這些作品,或許可以讓勞累的一天徹底放鬆。

貝多芬一共創作了五首鋼琴協奏曲,一首被譽為小提琴作品當中最偉大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首為小提琴、鋼琴、大提琴而寫的《三重協奏曲》。樂隊跟獨奏樂器的對話,樂迷可以有很多的理解方式,可以是情侶之間的甜言蜜語,也可以是相互競爭向前邁進,這些其實都沒有標準答案。

貝多芬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是巴赫平均率鋼琴曲集以後又一個鋼琴獨奏作品的高峰。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八號“悲愴”奏鳴曲》、《第十四號“月光”奏鳴曲》和《第二十三號“熱情”奏鳴曲》。在此說明一下的是欣賞這些作品不要被標題牽著鼻子走就可以了,至少小學課本裡面那個《月光奏鳴曲》的創作故事其實是杜撰的。不過其實沒有標題的作品,更值得我們聆聽,尤其是晚期的鋼琴奏鳴曲有著更多寧靜沉思的感覺,跟前文所述的交響曲一樣,無標題的作品真的絲毫不比有標題的差。

貝多芬一共創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每一首都是精品,都非常值得聆聽。在貝多芬這些作品當中,小提琴和鋼琴有著同樣的發言權,相互之間一唱一和,或者是競奏,甚至相互“捉對廝殺”都非常有意思。這十首作品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第五“春天”奏鳴曲》和《第九“克羅采”奏鳴曲》了。“春天”優美浪漫,最適合入門;而“克羅采”則是所有小提琴奏鳴曲當中最宏偉大氣的一部,包含巨大的激情;第十小提琴奏鳴曲中的慢樂章,則是貝多芬沉靜一面的最好表述。

貝多芬的十六首絃樂四重奏等室內樂作品,在其作品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貝多芬的精神內涵或許是這些室內樂才有最充分的表達。鋼琴三重奏則呈現出了貝多芬作品特有的古典美和均衡感,貝多芬最早出版的作品,正是一首鋼琴三重奏。

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古典音樂在我們生活之中應該占什麼地位?一種回答很經典:這跟紅燒排骨為什麼要放糖放醋一樣,媽媽燒的時候放,爸爸燒的時候放,我燒的時候也放,沒有人規定要放,直到某一天忘了放,才發覺味道不怎麼樣。其實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就如同我們為什麼要去好館子進餐道理差不多。

古典音樂正是反映人性中永恆元素的一面鏡子,大自然、愛情、友誼等等都是古典音樂中最常見的主題,而貝多芬正是表達上述各種不同主題最成功的作曲家,我們紀念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更要從貝多芬的音樂中懂得愛、懂得溫暖!

部分圖片由作者提供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貝多芬交響曲既通俗又偉大,不僅初入古典音樂殿堂的樂迷喜歡聽,聽了數十遍上百遍的樂迷還是聽不膩;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愛聽,成熟穩重的中年人愛聽,歷盡滄桑的老年人回過頭來聽,又有一番特別的味道。貝多芬這九部交響曲,誕生了接近200年來,被一代一代音樂家反反復複演奏,至今仍然充滿生命力地活躍在音樂舞臺上面,絲毫沒有被製作成標本,成為歷史被打入冷宮的跡象。它們將會像火把一樣,從一代人傳到下一代人手中,永不熄滅!

前面兩首作品,同樣的純樸典雅,有著海頓莫札特的影子;《第三“英雄”交響曲》有著巨人般的身姿;《第五“命運”交響曲》壯懷激烈和疾風暴雨般的鬥爭;《第四交響曲》抒情優雅,舒曼稱之為“站在兩位北歐巨人之間的一位苗條的希臘姑娘”;《第六“田園”交響曲》表述了樂聖對大自然的稱頌,要知道貝多芬自己說過“更多是愉快心情的抒發而不是景色的描述”,所以真的別指望必須搞清楚“什麼管代表什麼鳥”;《第七交響曲》有著強烈舞蹈的節奏;《第八交響曲》規模比較小,但極其機智、輕鬆愉快;《第九“合唱”交響曲》有著人類最崇高思想的表述,這在當今全世界進入宗教衝突、恐怖襲擊等意外事件高發期,有著更特別的意義。

相比而言,有標題的“英雄”、“命運”、“田園”、“合唱”更為著名一些,但其實其餘五首的創作水準絲毫不亞於這四首,不少朋友還跟我講最喜歡的貝多芬交響曲是第七,因為沒有太多“深刻”,卻是非常人性化的誇張舞蹈狂歡,現在熱衷於搖滾舞蹈音樂的朋友,聽了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當中“酒神的舞蹈”,或許一定會大開眼界。

寧靜而致遠——從協奏曲到室內樂

貝多芬的交響曲,或許更多給予我們是力量的感受,然而現代社會的人們更需要的或許是心靈的安慰,而在貝多芬的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室內樂當中,我們才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寧靜致遠。臨睡前聽一下這些作品,或許可以讓勞累的一天徹底放鬆。

貝多芬一共創作了五首鋼琴協奏曲,一首被譽為小提琴作品當中最偉大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首為小提琴、鋼琴、大提琴而寫的《三重協奏曲》。樂隊跟獨奏樂器的對話,樂迷可以有很多的理解方式,可以是情侶之間的甜言蜜語,也可以是相互競爭向前邁進,這些其實都沒有標準答案。

貝多芬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是巴赫平均率鋼琴曲集以後又一個鋼琴獨奏作品的高峰。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八號“悲愴”奏鳴曲》、《第十四號“月光”奏鳴曲》和《第二十三號“熱情”奏鳴曲》。在此說明一下的是欣賞這些作品不要被標題牽著鼻子走就可以了,至少小學課本裡面那個《月光奏鳴曲》的創作故事其實是杜撰的。不過其實沒有標題的作品,更值得我們聆聽,尤其是晚期的鋼琴奏鳴曲有著更多寧靜沉思的感覺,跟前文所述的交響曲一樣,無標題的作品真的絲毫不比有標題的差。

貝多芬一共創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每一首都是精品,都非常值得聆聽。在貝多芬這些作品當中,小提琴和鋼琴有著同樣的發言權,相互之間一唱一和,或者是競奏,甚至相互“捉對廝殺”都非常有意思。這十首作品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第五“春天”奏鳴曲》和《第九“克羅采”奏鳴曲》了。“春天”優美浪漫,最適合入門;而“克羅采”則是所有小提琴奏鳴曲當中最宏偉大氣的一部,包含巨大的激情;第十小提琴奏鳴曲中的慢樂章,則是貝多芬沉靜一面的最好表述。

貝多芬的十六首絃樂四重奏等室內樂作品,在其作品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貝多芬的精神內涵或許是這些室內樂才有最充分的表達。鋼琴三重奏則呈現出了貝多芬作品特有的古典美和均衡感,貝多芬最早出版的作品,正是一首鋼琴三重奏。

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古典音樂在我們生活之中應該占什麼地位?一種回答很經典:這跟紅燒排骨為什麼要放糖放醋一樣,媽媽燒的時候放,爸爸燒的時候放,我燒的時候也放,沒有人規定要放,直到某一天忘了放,才發覺味道不怎麼樣。其實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就如同我們為什麼要去好館子進餐道理差不多。

古典音樂正是反映人性中永恆元素的一面鏡子,大自然、愛情、友誼等等都是古典音樂中最常見的主題,而貝多芬正是表達上述各種不同主題最成功的作曲家,我們紀念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更要從貝多芬的音樂中懂得愛、懂得溫暖!

部分圖片由作者提供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