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曲阜文物掌故系列連載(一)——金聲玉振坊

孔廟, 寄託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靈魂, 千百年來, 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呵護, 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也都留下了大量的印跡。 使得孔廟作為文化載體, 成為了東方文明的象徵和縮影。

經過曲阜明故城正南門,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廟的第一道石坊——金聲玉振坊。

圖據網路

金聲玉振坊是一座石質牌坊, 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 該坊為三間四柱沖天式結構, 高5.60米, 長13.50米。 八角八面柱, 前後有石抱鼓夾抱, 柱頭仰蓮座, 柱頂有圓雕鱗甲獨角獸, 這種神獸叫 “辟邪”, 俗稱“朝天吼”。 中間的額坊稍高, 兩次間額坊對稱遞減, 額坊上為淺雕雲龍戲珠圖案。 額坊均覆屋蓋懸山頂, 整石刻成瓦壟形, 有脊無吻。 中間額坊上為四個筆力遒勁大字:金聲玉振。 左側落款為: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天水胡纘宗。

興建孔廟的第一道石坊, 必然經過嚴肅慎重的考量, 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明代, 是孔廟重修擴建規模最大的時期, 特別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 孔廟遭雷擊, 大成殿等主要建築120餘間化為灰燼, 明孝宗下令重修。 此次維修歷時5年, 耗銀15.2萬兩, 最終奠定了孔廟的現存規模。 在歷史上, 特別是明代時期, 孔廟的修建除皇帝下令定制外, 歷任山東巡撫、欽差、禦使等達官顯貴, 為體現對孔子的尊崇, 也都不同程度地增補和完善。 如嘉靖二年( 1523 年), 山東巡撫陳鳳梧重修孔林洙水橋, 建石坊及廬墓堂;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巡撫曾銑增建太和元氣坊。 萬曆二十年(1592年), 巡按禦史何出光創建聖跡殿等。 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種慣例。

孔廟的正門外, 位置舉足輕重, 什麼樣的人才能有資格在此增建石坊呢?

胡纘宗, 甘肅秦安人,

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 官宦世家,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進士。 嘉靖十五年(1536年)任山東巡撫, 領都察院右副都禦使銜, 屬從二品要員, 金聲玉振坊就是胡纘宗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增建的。

胡纘宗增建金聲玉振坊具備有四個有利條件:

第一, 胡纘宗是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愛惜的學子。 乾隆版《直隸秦州新志》載:“胡纘宗, 字世甫, 秦安人。 正德戊辰進士。 殿試策對擬一甲, 有權宰私庇其子, 抑置三甲一名。 李東陽憐其才, 請同一甲, 傳臚, 即授翰林院檢討。 ”李東陽對胡纘宗有信任提攜之恩, 因此胡纘宗對於李東陽以恩師視之。 明代弘治年間孔廟因雷電焚毀以後, 朝廷委派時任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的閣老宰相李東陽親督孔廟重修擴建,

孔廟和孔府的整體佈局就是李東陽的傑作, 孔家對李東陽有著再造之恩, 又時任衍聖公的孔子第62代嫡孫孔聞韶是李東陽的女婿, 作為李東陽看好並薦舉的官員胡纘宗, 定會得到衍聖公孔聞韶的特殊待遇。

第二, 胡纘宗的官階為山東巡撫, 都察院右副都禦使, 不僅是山東地方的最高長官, 還兼任欽差禦使, 無論是遵循慣例或者奏請朝廷增建孔廟建築, 都具有完整的資格和無可置疑的能力。

第三, 胡纘宗本身又是一位很著名的書法大家, 江蘇鎮江的“海不揚波”、濟南的“大明湖”、“趵突泉”題名、天水伏羲廟“與天地准”牌匾等, 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第四, 胡纘宗又是一位大文豪, 《明史·藝文志》收錄胡纘宗著作有《春秋本義》、《願學編》、《鳥鼠山人集》等20餘部約200卷之多。

這樣一位達官、文豪、書法家三位一體的顯貴名流, 加上與孔府的特殊關係, 在孔廟前建造標誌性牌坊也就順理成章了。

那麼, 這道最醒目的牌坊為什麼提名“金聲玉振”呢?金聲玉振又是什麼含義呢?

這要歸溯于胡纘宗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解和歸納。 胡纘宗從沒出任山東巡撫時就經常來曲阜拜謁孔子, 幾乎走遍了曲阜所有的古跡廟宇, 從嘉靖七年到嘉靖十六年, 胡纘宗寫了謁闕裡詩十數首, 包括謁孔廟、謁尼山、謁闕裡等詩篇, 這些詩篇被勒石攜刻, 至今仍有部分保存於孔廟內。 胡纘宗還為新建的曲阜城正南門題寫匾額為“宮牆萬仞”, 以比喻孔子思想的精深博大,清代時被乾隆皇帝改題為“萬仞宮牆”。胡纘宗有一首《孔子贊》四言詩被收錄於乾隆版《曲阜縣誌》,最能代表胡纘宗對孔子及其思想的讚揚和概括,其詩曰:“一以貫之,金聲玉振;是謂大成,賢於堯舜。教在六經,道該群聖;生民以來,未有其盛。”

其中“大成”和“金聲玉振”均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古聖賢之大成,完美無缺,自始至終、始終而一。在胡纘宗看來,既然全國的所有文廟正殿都定制為“大成”之名,那麼,在曲阜孔廟門前的標誌性牌坊名稱,必須與“大成”具有同等威嚴與概括力,因此,胡纘宗將此坊定名為“金聲玉振”。 “金聲”原意是指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是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古代演湊音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是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的音樂。將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不僅是對孔子思想的褒揚,也符合孔子所推崇的禮樂思想,縱觀孔子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他對音樂的癡迷,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思想,為恢復禮樂制度作出了畢生的努力。孔子訪樂長弘,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家喻戶曉的故事。

在古代,樂主要作用是使不同等級的人,心靈彼此交流會通,產生一種和諧的情感,故稱“和合之道也”。《樂記》則把樂的和合功能說得更加明確:“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樂之所以具有和合作用,是因為樂是詩歌舞的和諧統一,是金、石、絲、竹、土、革、匏、木等八種樂器發出的多種聲音和諧統一。當人們聽到樂時,便會從心靈深處油然而生一種和諧的情感,化解因身份差別而形成的隔閡和怨恨。這就是《樂記》所說的“樂至則無怨”。

另外,“金聲玉振”四字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金聲並不僅僅指鐘聲,也指美善之聲。“金者,情和之至也。”以金玉比喻美善,有如“金玉良言”之例。古人多以玉比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玉者,國之重器也。”

金聲玉振,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出博大、和合、儒家核心的精神。(作者:彭慶濤 孟祥明)

這種和諧精神鑄就了中國人的基本性格和思維方式,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特色,在當今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

以比喻孔子思想的精深博大,清代時被乾隆皇帝改題為“萬仞宮牆”。胡纘宗有一首《孔子贊》四言詩被收錄於乾隆版《曲阜縣誌》,最能代表胡纘宗對孔子及其思想的讚揚和概括,其詩曰:“一以貫之,金聲玉振;是謂大成,賢於堯舜。教在六經,道該群聖;生民以來,未有其盛。”

其中“大成”和“金聲玉振”均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古聖賢之大成,完美無缺,自始至終、始終而一。在胡纘宗看來,既然全國的所有文廟正殿都定制為“大成”之名,那麼,在曲阜孔廟門前的標誌性牌坊名稱,必須與“大成”具有同等威嚴與概括力,因此,胡纘宗將此坊定名為“金聲玉振”。 “金聲”原意是指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是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古代演湊音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是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的音樂。將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不僅是對孔子思想的褒揚,也符合孔子所推崇的禮樂思想,縱觀孔子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他對音樂的癡迷,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思想,為恢復禮樂制度作出了畢生的努力。孔子訪樂長弘,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家喻戶曉的故事。

在古代,樂主要作用是使不同等級的人,心靈彼此交流會通,產生一種和諧的情感,故稱“和合之道也”。《樂記》則把樂的和合功能說得更加明確:“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樂之所以具有和合作用,是因為樂是詩歌舞的和諧統一,是金、石、絲、竹、土、革、匏、木等八種樂器發出的多種聲音和諧統一。當人們聽到樂時,便會從心靈深處油然而生一種和諧的情感,化解因身份差別而形成的隔閡和怨恨。這就是《樂記》所說的“樂至則無怨”。

另外,“金聲玉振”四字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金聲並不僅僅指鐘聲,也指美善之聲。“金者,情和之至也。”以金玉比喻美善,有如“金玉良言”之例。古人多以玉比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玉者,國之重器也。”

金聲玉振,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出博大、和合、儒家核心的精神。(作者:彭慶濤 孟祥明)

這種和諧精神鑄就了中國人的基本性格和思維方式,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特色,在當今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