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拿剪刀“畫”的肖像畫和真人一模一樣!

12月4日, 我們向大家展示了神奇的立體糖畫, 您是否也為李耀樹老師精妙絕倫的技藝所折服呢?

今天我們有幸再次向李老師請教,

看看另一種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剪影是如何在中國流傳至今的。

說起剪影, 還是起源於法國, 在18世紀末的歐洲達到鼎盛時期, 傳入我國時已經比較晚了。 它與我國的皮影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不過皮影是用作舞臺表演, 而剪影更傾向於裝置擺設。 剪影雖不如皮影需要精雕細琢, 但要剪得像模像樣、一氣呵成, 還得需要一番功夫。

李耀樹老師當年研究剪影時花的時間卻不算長, 據他描述, 從收集工具、紙張到查找資料和實際操作, 來來回回不過九天而已。

聽到這您該納悶了:唉?不說挺費工夫的嗎?怎麼九天就學成了?!

小編也有點困惑, 李耀樹老師卻晃了晃頭:“中國有句老話, 叫‘積土成山, 積水成淵’, 指的是日常積累重要性。 咱們這剪影的學問就是經驗積累的產物。 ”

李老師向我們介紹, 剪影本身是一門集大成的手工藝術。 要最終完成一件剪影作品, 需要同時具備多種知識, 既要兼顧素描的寫實, 又要擁有寫意的想像力, 還要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對比例、形狀的把控能力。 剪影師傅工作時一般都只需要抬眼一看, 就要把人物形象、特點銘記於心。 真正的剪影是不需要打底稿, 因此容錯率極低, 也更考驗裁剪者的手上功夫和應變能力。

“心中有數了, 那手底下的工作就是一蹴而就了。 ”李耀樹老師笑道, “你看我剪這小東西只需要不到一分鐘的時間,

可這一刀裡蘊含的是日積月累的經驗和知識。 所以說學剪影費功夫, 也不是忽悠人呢!”

這些年下來, 李老師也積累了不少剪影製作方面的心得。 當我們問到初學者應該如何快速入門時, 老人家如數家珍。

“我個人覺得,

剪影藝術的核心還是觀察, 要抓住一個人最大的特點。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特點是人物外形不同的根源, 也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符號。 你比如說吧, 剪外國人和中國人就不一樣, 因為外國人輪廓更鮮明, 像鼻樑啊眉骨啊都很突出;再比如剪老人和孩子也不一樣, 小孩子下顎線條更圓潤, 也比較短, 老人腦門兒上有皺紋……這些所有能夠代表一個人特點的細節, 都能通過剪影表現出來。 只有抓住了這些細節, 才能剪什麼像什麼。 ”

值得唏噓的是,剪影和糖畫一樣,雖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藝術,但如今也日漸式微,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了。

“我這個人吧,喜歡民間藝術,所以在研究這方面的時候總有股執念。這些民間藝術在我看來不論大小,其實都是咱們老祖宗智慧的結晶,裡面很多東西都反映著老一輩藝術家日常的創作生活。每當我拿著剪子坐在桌邊時,腦海裡偶爾會浮現出那種場景:老師傅們或在昏暗的燈光下,或在車水馬龍的路邊,比對著坐在板凳上的男女老少,把他們的形象一點點用紅紙剪出來。”

“致力於民俗文化的傳承給我一種使命感,所以用我的手,哪怕能還原出那個年代的民間手工藝匠人們50%的專注,也是值得的。”

值得唏噓的是,剪影和糖畫一樣,雖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藝術,但如今也日漸式微,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了。

“我這個人吧,喜歡民間藝術,所以在研究這方面的時候總有股執念。這些民間藝術在我看來不論大小,其實都是咱們老祖宗智慧的結晶,裡面很多東西都反映著老一輩藝術家日常的創作生活。每當我拿著剪子坐在桌邊時,腦海裡偶爾會浮現出那種場景:老師傅們或在昏暗的燈光下,或在車水馬龍的路邊,比對著坐在板凳上的男女老少,把他們的形象一點點用紅紙剪出來。”

“致力於民俗文化的傳承給我一種使命感,所以用我的手,哪怕能還原出那個年代的民間手工藝匠人們50%的專注,也是值得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