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SCC 2017」葛均波: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2016年進展回顧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R)在臨床中應用的不斷發展, 對其探索也越來也細化而深入, 多項研究相繼公佈。 4月7日, 第19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SCC 2017)現場,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作了題為“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2016年進展回顧”精彩報告。

一、 中危患者, 獲強證據

ACC 2016年會上公佈的PARTNER 2A試驗顯示, 外科手術風險中危患者中,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不劣於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SAVR)。

研究納入2032例外科手術中危、嚴重主動脈狹窄患者, 根據患者臨床特徵及影像檢查將其分為經股動脈(76.3%)或經胸腔入路組(23.7%), 然後每組再隨機分組進行TAVR(使用Sapien XT瓣膜)或SAVR治療。

研究終點為死亡或致殘性卒中發生率。

本試驗的主要結論:中危患者中TAVR的效果不劣於外科手術, 在經股動脈入路亞組中, TAVR甚至優於外科手術組。 TAVR組患者的主動脈瓣面積更大, 急性腎損傷、嚴重出血及新發房顫發生率更低, 而外科治療組的嚴重血管併發症及主動脈瓣周反流發生率更低。

最近, 將PARTNER 2A試驗與S3i試驗進行了對比。 S3i研究中, 共入選1077 例外科手術中危的患者;而PARTNER 2A試驗中, 納入了963例TAVR者(使用SAPIEN XT瓣膜)和747例SAVR者。 傾向評分匹配分析顯示, TAVR組(S3i+PARTNER 2A)的主要複合終點(死亡+卒中+中重度主動脈瓣反流)發生率低於SAVR者(PARTNER 2A)。 研究認為, 對於外科手術中危患者, TAVR或優於SAVR。

ACC 2017瓣膜管理指南將中危患者列為TAVR IIA類適應證。 2016年2月,

美國FDA批准首個TAVR用於治療低風險患者的隨機臨床試驗(PARTNER-III)啟動。

二、 合理選擇入路途徑

TAVR目前各種入路途徑的缺點:

經股動脈途徑:某些患者股動脈偏細或有嚴重狹窄、扭曲無法送入18F-引導鞘管, 而重度肥胖患者股動脈的穿刺、分離以及鞘管送入都存在困難。

經心尖途徑:傷口相對較大, 且對心臟存在損傷, 研究還顯示經心尖途徑生存率低於經股動脈途徑。

鎖骨下動脈途徑:雖然理論上較頸動脈途徑安全, 不用擔心腦部併發症, 但有時鎖骨下動脈走行扭曲, 不利於輸送鞘管的送入;某些肥胖患者不易分離到鎖骨下動脈。

胸主動脈途徑:傷口較大, 出血較難處理, 對升主動脈長度有要求, 並且對既往有搭橋者可能損傷橋血管。

經頸動脈途徑可作為經股動脈途徑難以實施時的備選方案。

Arai T等分析了467例經股動脈、289例經升主動脈及42例經心尖施行TAVR的患者資料, 發現經股動脈途徑患者30天死亡率有低於經升主動脈患者的趨勢(5%vs. 9%; P=0.057), 而經升主動脈途徑與經心尖途徑患者的30天死亡率無顯著性差異(9%vs. 14%;P=0.283)。 該研究認為, 對於經股動脈途徑不可行的患者, 經升主動脈途徑可作為經心尖途徑的替代途徑。 Biancari F採用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 對199對外科手術風險接近的患者進行對比, 研究顯示, 經股動脈途徑TAVR的短期及長期生存率均高於經心尖途徑。

Ciuca C研究顯示, 經心尖途徑(N=142)與經鎖骨下動脈途徑(N=60)相比, 圍手術期死亡率有增加的趨勢(8.4%vs. 1.7%, P = 0.06), 雖然兩組的1年及2年死亡率無差異。

英國的TAVR註冊研究 (N=3962)對各種TAVR入路途徑也進行了比較,

主要終點為2年生存率。 結果發現, 經鎖骨下動脈途徑與經股動脈途徑相比, 2年生存率無差異;而經心尖途徑及經主動脈途徑與經股動脈途徑相比, 2年生存率均較低。

我們中心的經驗:研究納入9例外科手術禁忌或高危的、症狀性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 患者因股動脈入路不良, 頸動脈解剖合適而選擇頸動脈途徑TAVR。 所有患者均經左頸動脈入路。 1例患者術中瓣膜脫落, 轉外科手術, 余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 所有患者均完成30天隨訪, 出院後未發生不良事件。 腦卒中(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均為0分。 8例成功TAVR患者30天超聲心動圖顯示, 瓣膜無反流, 平均壓差18.1±4.9mmHg, 4例輕度瓣周漏, 無中度以上瓣周漏。 NYHA分級由術前2.8±0.8降至1.5±0.5(P<0.01),

左室射血分數由術前55.9±13.1%升高為60.4±10.0%(P=0.03)。 本研究提示, 經頸動脈TAVR對我國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綜上, 各種途徑, 各有優缺點, 需根據患者解剖及病情選擇路徑。 生存率方面, 經鎖骨下動脈途徑與經股動脈途徑接近;經升主動脈途徑與經心尖途徑接近, 但低於前面兩種途徑。 應首選股動脈或鎖骨下動脈途徑, 次選經心尖或升主動脈途徑。 此外, 經頸動脈途徑可能成為TAVR新途徑, 經下腔靜脈-主動脈途徑也可能是較好的手術入路。

三、 極簡式TAVR

TAVR變得越來越成熟, 越來越安全。 許多中心手術死亡率低於1%。 那麼, 我們是否能像行PCI那樣實施TAVR, 於是極簡式TAVR的概念於2014年被Babaliaros V 等提出。

Babaliaros V研究共納入142例患者, 70例患者實施極簡式的TAVR, 70例患者實施傳統TAVR。 極簡式組手術時間、ICU治療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費用大大低於傳統手術組。 兩組30天死亡率、腦卒中以及中期隨訪的死亡率無差異。Jabbar A研究證實,局麻下TAVR的安全性不劣于全麻,且能降低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相關費用,為極簡式TAVR可行性提供了證據。大型註冊研究AQUA研究納入17919台TAVR手術,分析有無外科醫生在場(on-site)對手術結局的影響。該研究證實,無外科醫師在場的TAVR是安全可行的,為極簡式的TAVR提供了有力證據。

目前,極簡式TAVR由於簡單、安全、有效、費用低,已被越來越多的中心所接受。

四、瓣膜退化,引發關注

EuroPCR 2016年會上發佈了首項探究經導管心臟瓣膜(THV)長期耐用性的研究。研究入選了704例患者(平均82歲),患者均在2011年5月前行TAVR。除外主動脈處置入1個以上THV,30天內置入失敗、死亡,或瓣中瓣治療等患者後,對其餘378例患者進行長達10年的重複超聲心動圖檢測。

隨訪顯示,TAVR後100例患者存活≥5年,且出現瓣膜退化。此處,退化定義為與心內膜炎無關的30天后出現的中/重度瓣膜反流或主動脈狹窄(平均梯度≥ 20 mmHg)。隨訪過程中,35例患者出現瓣膜退化,2/3與瓣膜反流相關,1/3與瓣膜狹窄相關,少數患者同時伴狹窄和反流。另外,瓣膜退化多發生在TAVR後5~7年,8年時,瓣膜退化的Kaplan-Meier估計值接近50%(見下圖),並且瓣膜退化與腎功能衰竭顯著相關。

在報告中,葛均波院士指出,該研究是迄今為止對瓣膜功能評估隨訪時間最長的研究,給我們帶來了重要啟示:現階段我國TAVR患者較國外患者的平均年齡略小,需警惕將AVR應用於太年輕及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中。患者年齡<70歲,外科手術風險低時,應首選外科手術。

五、精細化發展

回顧文獻發現,TAVR相關文獻多在總體上觀察該技術的效果、死亡率、併發症等,然而,去年發佈的許多相關文獻則是針對TAVR的技術細節或特定的臨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說明,TAVR正向精細化發展。

波蘭註冊研究表明,TAVR術後,患者可單用阿司匹林,以減少血管併發症 。TVT註冊研究則顯示,TAVR術後,植入永久起搏器者1年死亡率及心衰發生率較高 。Gaglia MA Jr的研究證實,TAVR術後,女性患者血管併發症發生率升高,30天及1年死亡率降低。Regueiro A分析20006例患者的TAVR資料發現,此類患者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幾率為1.1%/人年,中期發生時間為5.3個月。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性心內膜炎易發生在年輕、男性、有糖尿病病史、伴中度至重度瓣周漏的患者中。CLEAN-TAVI 研究探討了腦保護裝置在TAVR 術中對患者卒中的保護作用,結果顯示,與無保護組相比,器械保護組患者的顱腦損害新發病變數目及體積均較低,但兩組在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方面無顯著差異,這或與樣本量小(100例)相關。

六、國產瓣膜,蓄勢待發

目前,我國已有13個省市、28家醫院開展了TAVR治療,近800例患者接受TAVR治療。其中,大多數病例使用國產瓣膜,包括Venus-A、VitaFlow及J-Valve瓣膜。現上述3種瓣膜均已完成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且初步結果證實這3種瓣膜安全有效,或均有望在今年獲得中國食品藥品管理局(SFDA)批准。

心線上 專業平臺專家打造

編輯 劉倩 郭雪梅┆美編 柴明霞┆製版 田新芳

兩組30天死亡率、腦卒中以及中期隨訪的死亡率無差異。Jabbar A研究證實,局麻下TAVR的安全性不劣于全麻,且能降低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相關費用,為極簡式TAVR可行性提供了證據。大型註冊研究AQUA研究納入17919台TAVR手術,分析有無外科醫生在場(on-site)對手術結局的影響。該研究證實,無外科醫師在場的TAVR是安全可行的,為極簡式的TAVR提供了有力證據。

目前,極簡式TAVR由於簡單、安全、有效、費用低,已被越來越多的中心所接受。

四、瓣膜退化,引發關注

EuroPCR 2016年會上發佈了首項探究經導管心臟瓣膜(THV)長期耐用性的研究。研究入選了704例患者(平均82歲),患者均在2011年5月前行TAVR。除外主動脈處置入1個以上THV,30天內置入失敗、死亡,或瓣中瓣治療等患者後,對其餘378例患者進行長達10年的重複超聲心動圖檢測。

隨訪顯示,TAVR後100例患者存活≥5年,且出現瓣膜退化。此處,退化定義為與心內膜炎無關的30天后出現的中/重度瓣膜反流或主動脈狹窄(平均梯度≥ 20 mmHg)。隨訪過程中,35例患者出現瓣膜退化,2/3與瓣膜反流相關,1/3與瓣膜狹窄相關,少數患者同時伴狹窄和反流。另外,瓣膜退化多發生在TAVR後5~7年,8年時,瓣膜退化的Kaplan-Meier估計值接近50%(見下圖),並且瓣膜退化與腎功能衰竭顯著相關。

在報告中,葛均波院士指出,該研究是迄今為止對瓣膜功能評估隨訪時間最長的研究,給我們帶來了重要啟示:現階段我國TAVR患者較國外患者的平均年齡略小,需警惕將AVR應用於太年輕及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中。患者年齡<70歲,外科手術風險低時,應首選外科手術。

五、精細化發展

回顧文獻發現,TAVR相關文獻多在總體上觀察該技術的效果、死亡率、併發症等,然而,去年發佈的許多相關文獻則是針對TAVR的技術細節或特定的臨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說明,TAVR正向精細化發展。

波蘭註冊研究表明,TAVR術後,患者可單用阿司匹林,以減少血管併發症 。TVT註冊研究則顯示,TAVR術後,植入永久起搏器者1年死亡率及心衰發生率較高 。Gaglia MA Jr的研究證實,TAVR術後,女性患者血管併發症發生率升高,30天及1年死亡率降低。Regueiro A分析20006例患者的TAVR資料發現,此類患者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幾率為1.1%/人年,中期發生時間為5.3個月。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性心內膜炎易發生在年輕、男性、有糖尿病病史、伴中度至重度瓣周漏的患者中。CLEAN-TAVI 研究探討了腦保護裝置在TAVR 術中對患者卒中的保護作用,結果顯示,與無保護組相比,器械保護組患者的顱腦損害新發病變數目及體積均較低,但兩組在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方面無顯著差異,這或與樣本量小(100例)相關。

六、國產瓣膜,蓄勢待發

目前,我國已有13個省市、28家醫院開展了TAVR治療,近800例患者接受TAVR治療。其中,大多數病例使用國產瓣膜,包括Venus-A、VitaFlow及J-Valve瓣膜。現上述3種瓣膜均已完成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且初步結果證實這3種瓣膜安全有效,或均有望在今年獲得中國食品藥品管理局(SFDA)批准。

心線上 專業平臺專家打造

編輯 劉倩 郭雪梅┆美編 柴明霞┆製版 田新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