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7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上)

發佈媒體:每日經濟新聞

研究支持: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

資料支援:普益標準

發佈時間:2017年12月15日

銀行理財

2.1 銀行理財市場總體概況

近年來, 銀行理財市場持續發展, 總體體量已接近30萬億規模, 但增速逐漸下降。 2017年, 中國銀行理財業務規模擴展態勢有一定的放緩, 截至 2017 年 6 月底, 全國共有 555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數 8.58萬隻, 較年初增長1.16萬隻;理財產品存續餘額 28.38萬億元,

較年初減少 0.67萬億元。 2017年上半年, 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11.92萬隻, 累計募集資金83.44萬億元。 另外, 銀監會在2017年10月14日發佈的資料顯示, 銀行理財產品增速連續8個月下降, 比去年同期下降30個百分點。

2017年, 人民幣理財預期收益型產品在不同維度上呈現出較顯著的特點。

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相比人民幣理財產品較少, 且收益率總體較低, 但具有平緩上漲趨勢。 近12個月, 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經歷了發行數量和收益率同時增長的過程, 寶寶類理財發展進入快車道。 同樣, 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量增速明顯, 隨著監管的推進, 淨值化管理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發展方向。

從是否保本角度分類來看, 依據下圖可看出, 2017年上半年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占比依然接近80%, 是銀行理財產品中的主要類型。 自2013年來, 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占比持續上升, 在2016年度達到峰值。 儘管基於市場需求等因素, 2017年上半年非保本型產品占比有所下降, 保本類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仍然超過5萬億元。

隨著監管部門對於保本型產品明確禁止的具體要求落地, 該類產品的禁發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從不同客戶類型角度分類來看, 依據圖2-3可看出, 2017年一般個人類理財產品和機構類理財產品依然是銀行理財中的主力產品,

基於同業業務監管加強等因素, 2017年上半年同業理財產品占比明顯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 高資產淨值客戶類型的理財產品是2017年以來發展迅速的產品類型, 截止2017年6月底, 存續餘額為 2.13 萬億元, 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 7.51%。 2017年11月17日, 《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大幅提高合格投資者門檻,高資產淨值類理財產品將可能面臨更加嚴格的准入限制和監管要求。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76084款,其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175029款,淨值型理財產品1055款。相比於2016年,淨值型產品發行數量同比增長37.37%,其迅速擴張的態勢與該類產品的整體收益表現以及監管政策方向密不可分。

真正的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應當類同於開放式公募基金產品,採用市值法估值,即由基礎資產價格市值變動直接映射至產品單位淨值變化。若按照目前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採用的成本攤餘法估值,即由資產收益平均攤至每日,會導致產品淨值均勻變動,無法真正暴露基礎資產風險特徵;另外,如果基礎資產存在期限錯配,一旦變現很可能對資產價格產生擾動,此時簡單採用成本法估值就無法體現市場風險,這就是所謂的偽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由於銀行理財對接基礎資產很多時候採用的是資管計畫或專戶通道,基礎資產的基本屬性決定了短期內無法全面採用市值法估值,進而導致很多所謂的淨值型產品被冠名為“偽淨值”。

目前,淨值型產品仍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銀行在理財產品的轉型之路上,一方面要針對個人投資者進行風險識別和預期引導,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往權益類資產配置傾斜,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更快速地實現轉型。未來一段時間,我們預期銀行理財產品將兼顧監管導向與銀行內在需求,結合投資者習慣和銀行自身的理財投研能力,理財產品性質逐步向類貨幣基金產品靠攏。

2.2 人民幣理財

本節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國內各商業銀行發行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收益水準和分類比較等情況,我們將在後面章節討論該時間期間發行的淨值型產品情況,同時為了便於分析,合併農商行、農合行和農信社等各類農村金融機構作為一類,在本節不考慮外資銀行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經過匯總分析,人民幣理財(預期收益型)產品在這一期間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在不同類型銀行的維度,城市商業銀行在預期收益型產品的發行數量和收益水準上總體均保持領先狀態。

(2)在不同產品運作模式的維度,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佔據近一半份額,發行量超過開放式和結構化產品。

(3)在不同投資期限類型的維度,銀行理財市場對於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具有一致偏好。

(4)在不同投資起點類型的維度,理財產品的收益分佈呈現 “中間高,兩頭低”現象,10-50萬投資起點類型的收益率最高。

(5)結構化理財產品主要面向機構發行,個人和同業類型發行量占比很小。

2.2.1 各類發行主體比較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共發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261271款,平均每月發行21773款。其中,城市商業銀行發行量最大,高達83670款,國有大型銀行發行量最少,僅有48823款;各類型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收益率水準較為平均,各類銀行間差距不大,城市商業銀行收益率最高,高達4.35%,農村金融機構最低,為4.21%。具體資料見下圖:

2.2.2 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比較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共發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146645款,占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總量比重為56.13%。其中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發行量最大,兩者發行量之和占比達64.8%,國有行發行量最少。發行數量的差異一方面體現了各類銀行經營特色,另一方面也與不同類型銀行的數量差異有很大關係。

選取公佈最高收益率為平均收益率指標,最高的是股份制銀行,為4.40%;其次是城市商業銀行,為4.36%;農村金融機構,4.22%;最低的是國有行,僅為4.21%。不同類型銀行之間收益率的差異受到了各類銀行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來源充裕度的影響,符合一般認知。具體資料見下圖:

2.2.3 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比較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共發行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92240款,占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總量比重為35.30%。其中發行量最大的是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兩者之和占比達65.3%,農村金融機構由於發行開放式產品的能力和經驗相對滯後,本類產品的發行量最低,僅為10291款。

選取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平均收益率指標,平均收益率最高的兩類銀行依然是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4.44%和4.33%。

2.2.4 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產品比較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共發行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22386款,占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總量比重為8.57%。其中,股份制銀行發行數量最多,共發行19154款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占比達85.6%,其餘三種類型的銀行發行數量均較少,國有大型銀行占比為9.1%,城市商業銀行為3.4%,農村金融機構為1.9%。

選取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產品的公佈最高收益率為平均收益率指標,從收益角度來看,國有大型銀行的結構化預期性產品收益明顯高於另外三類銀行,說明國有大型銀行設定的預期收益率區間較寬,掛鉤指數、利率的效果更符合實際,其設計更加符合真正的結構化產品特點。

2.2.5 產品期限類型分析

產品期限類型根據投資期限長度劃分,對應著理財產品的違約風險和流動性溢價。

為研究分類需要,我們將投資期限≤30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1個月以下,將30天<投資期限≤91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1-3個月,將91天 <投資期限≤182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3-6個月,將182天<投資期限≤365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6-12個月,而將投資期限>365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1年以上。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不同運作模式類型的產品在不同期限類型維度上的絕對發行數量存在較大差異,但從相對變化的角度而言卻存在十分相似的軌跡。從絕對意義上看,幾乎在每一類期限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中,封閉式類型都遠遠超過其他兩種類別。從相對意義上看,無論是封閉式、開放式還是結構化產品,投資期限為1-3個月的期限類型發行量均最多,隨著期限的增長,發行量均不斷減少,反映出市場對於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的一致偏好。

從收益角度看,對於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一年以上期限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達到4.52%;一個月以下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低,僅為3.69%。對於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一年以上期限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達到4.62%;一個月以下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低,僅為3.71%。對於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3-6個月期限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達到4.27%;一個月以下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低,僅為3.36%。整體而言,不同期限的產品收益水準隨著期限增長而上升,上升的收益率期限結構對應著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溢價。值得注意的是,結構化產品的收益率期限結構出現了“倒掛”的現象,6個月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收益出現了下降。

2.2.6 投資起點類型分析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是為客戶設定的投資“門檻”,投資起點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市場對於理財產品的需求,也會直接影響理財產品的融資能力。

在我們的研究中,投資起點一共分為了5種類型。5萬以下(含)、5-10萬(含)、10-50萬(含)、50-100萬(含)、100萬以上。剔除未給出投資起點的小部分資料,我們的統計結果如下:

對於封閉式產品,投資起點為5萬以下(含)的發行量最高,占比達到64.83%,50-100萬(含)的發行量最低,占比僅為6.22%。對於開放式產品,同樣是投資起點為5萬以下(含)的發行量最高,占比達到49.31%, 100萬以上的發行量最低,占比僅為9.13%。對於結構化產品,投資起點為100萬以上的發行量最高,占比達到62.41%,5-10萬(含)的發行量最低,占比僅為2.47%。

從收益角度看,無論是封閉式、開放式還是結構化的產品,其收益分佈均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現象。在封閉式、開放式和結構化產品中,投資起點為10-50萬(含)的收益率均最高,達到4.46%、4.48%和6.24%。

理財產品收益率會隨著投資起點的增加而增加;面向機構的理財產品投資起點一般較高,而機構產品更追求收益的穩定性,所以收益率較低,同時由於其規模較大,所以會大幅拉低高投資起點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因此出現了投資起點維度上的收益分佈呈現的“中間高,兩頭低”現象。

2.2.7 產品發售物件類型分析

在我們的研究中,產品發售物件一共分為了4種類型——個人、機構、個人和機構(既面向個人,又面向機構)以及同業。

在產品發行數量上,對於封閉式和開放式產品,面向個人類發行數量最多,分別達84810款和60575款;對於結構化產品,面向機構類發行數量最多,達16695款。由此看出結構化產品的一大特點:主要面向機構發行,個人和同業類型占比很小。

從收益角度看,對於封閉式產品,同業類收益率最高,4.68%,機構類收益率最低,4.03%,相差65BP。對於開放式產品,個人類收益率最高,4.39%,同業類收益率最低,3.77%,相差62BP。對於結構化產品,個人和機構類收益率最高,5.04%,機構類收益率最低,3.81%,相差123BP。

2.3 外幣理財

2.3.1 外幣理財市場概述

在本節,我們選取投資幣種為美元、英鎊、港幣、歐元和澳元的五類銀行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分析比較不同類型外幣理財產品的特點和發展現狀,並對外幣理財市場做進一步展望。

從發行量上看,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相比人民幣理財產品較少。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各商業銀行共發行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1741款,較2016年增長近7%。其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1734款,占比99.6%,淨值型7款,占比0.04%,為便於分析,本節僅討論預期收益型封閉式銀行外幣理財產品。

從收益率上看,今年外幣理財市場的收益平緩上漲。2017年3月平均收益率最低,僅為1.59%,經過連續上漲後,2017年9月平均收益率達到最高,為1.96%,上漲超過37BP。

從幣種類型上看,不同幣種的封閉式外幣理財統計如下。

美元理財產品共發行1337款,發行數量占比高達77.10%,其次是澳元理財產品和英鎊理財產品,占比分別為10.84%和6.81%,發行量最少的為歐元理財產品。收益率上,美元和澳元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分別為1.84%和2.02%。

2.3.2 不同類型外幣理財比較

(一)不同銀行類型

對於不同銀行類型的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根據普益金融資料平臺的資料匯總,我們發現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農村金融機構未發行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因此僅對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外資銀行的發行情況進行分析。

發行數量上,國有大型銀行的發行能力最為突出,幾乎每一月份的發行量占比均在50%左右,2017年3月發行量達到峰值,其次為股份制銀行,發行量最少的是外資銀行,12個月內僅發行85款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

收益率上,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在12個月內始終處於領先狀態,平均收益率分別為2.065%和2.067%,國有行始終墊底,平均收益率為1.44%。

(二)不同收益類型

按照是否保本和是否浮動的標準,我們將收益類型分為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在發行數量上,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外幣理財產品發行量最大,共發行1044款;其次是保證收益型,共發行506款;保本浮動收益型發行量最小,僅發行184款。

在收益率上,保證收益型始終保持領先,平均收益率達1.95%,且有持續上漲趨勢;其次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平均收益率為1.69%,自2017年5月來漲勢明顯;最低的為保本浮動收益型,平均收益率為1.39%。

(三)不同期限類型

在發行數量上,投資期限為3-6個月的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最高,共發行592款;其次為6-12個月的產品,共發行521款;1個月以下的產品發行量最少,僅為21款。各種期限類型的產品發行占比在各個月份基本保持平穩。

在收益率上,在不考慮投資期限在1個月以下的產品的情形下(由於樣本數量過少),4類投資期限類型的產品收益分化明顯。總體而言的收益率期限結構呈現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的現象。收益率最高的為投資期限在1年以上和6-12個月的產品,平均收益率分別為2.03%和1.87%;1-3個月和3-6個月的產品平均收益率較低,分別為1.26%和1.52%。

2.3.3 穩健型理財產品和QDII產品

QDII產品是境內金融機構獲得開辦境外代客理財業務的牌照QDII後,推出的代客QDII產品,可以用人民幣投資。和傳統外匯理財產品相比,QDII理財產品可以用人民幣直接購匯,委託銀行進行境外投資在沒有外匯的情況下也可以參與到國際市場中來。根據普益標準監測資料統計,2016年度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QDII理財產品65款,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發行數量為66款,基本保持穩定,反映了市場對於匯率的穩定預期以及QDII產品的穩定需求。

2.3.4 外幣理財展望

(一)監管政策

當前,各家銀行開展外幣理財業務都需要遵從外匯相關管理政策和銀行監督管理部門的政策規定,主要包括《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關於商業銀行開展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調整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範圍的通知》等等,另外境內個人購匯辦理外幣理財業務還需執行《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相關文件。資管新規的出臺,在資訊披露、合格投資者標準以及運作模式等方面的要求對於外幣理財產品同樣適用。

(二)前景展望

2017年經歷的人民幣升值過程,讓各類外幣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繼續下滑,然而,自美聯儲2016年12月開啟聯邦基金利率加息進程後,美元逐漸進入加息通道;2017年12月2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大規模減稅法案,美國企業市場競爭力很可能進一步提升,按照長期市場預期來看,美元走強可能性較大,後期穩健型美元理財產品發行量有望進一步提升。

2.4 淨值型理財

淨值型產品通過合理的淨值波動可以客觀反映投融資市場的真實風險與收益,實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實現理財產品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

2017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的要求,向淨值化轉型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發展方向。

統計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淨值型產品存續量變化,發現其存續量增速明顯,2017年9月達到峰值603款,相比1月份的490款,增長率高達23.1%,其發展速度符合市場認知。淨值型產品具體存續情況如下:

根據普益標準資料監測顯示,2017年1月至10月,各商業銀行共發行904款淨值型理財產品,相比於2016年全年發行的756款,增長速度較高。本節內容選取截止2017年10月的統計資料,從不同資管機構淨值型產品對比、銀行淨值型產品多維度展示、月度比較以及趨勢分析三個方面深度解析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

2.4.1 不同資管機構淨值型產品比較分析

利率與效率(生產力)重新向上對理財產品定價、投資管理等提出新要求;單就銀行理財而言,作為提高透明度並穿透監管的具體舉措,銀行理財產品由封閉式向開放式、由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型發展勢在必行,接下來本報告將對淨值型產品做多維度深入分析。

作為標準的淨值型產品,開放式基金的份額不固定,基金份額可在合同約定的時間與場所進行申購與贖回,基金份額按淨值定期公佈。就“淨值”特徵而言,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券商集合資管產品與公募開放式基金具有類似性,這也是各資管機構淨值型產品可進行比較的基礎。

(一)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淨值型產品總體收益比較

當前,由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還處於市場摸索期,特別是涉及到銀行理財所投基礎資產估值方法的差異,導致銀行淨值型產品具有“真偽”之分,進而各銀行對淨值型產品披露方式不一。為使產品具有可比較性,需對銀行理財、公募開放式基金、券商集合理財淨值型產品做一定技術處理。

目前,對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有銀行資訊披露完備,每日會公佈產品累計淨值;有銀行不公佈累計淨值,只公佈產品單位淨值;還有銀行對淨值資訊均不公佈,只公佈產品每日年化收益率。此外,不同銀行不同產品間資訊公佈頻率不一致,有每日定期公佈,也有隔周定期公佈,還有不定期公佈等。

基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特性,在計算產品年化累計單位淨值收益率時,首先選取淨值日期處於2017年1月1日至10月31日的產品;接著將產品分別按照公佈累計淨值、公佈單位淨值、公佈年化收益率進行處理。對於公佈了淨值指標產品,按區間截止日單位淨值與區間起始日單位淨值差額計算區間收益率;進 而將區間收益率換算成日收益率再做年化處理,形成年化收益率指標。對於公佈了年化收益率指標的產品,則計算區間內產品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並以此與公佈了淨值指標的產品做對比。

對於公募開放式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需計算2017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內產品累計單位淨值收益率,進而做年化處理。由於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是按照不同資產類目分別計算淨值收益率,因此在計算公募基金層面和券商集合資管層面收益率時,需基於各類別資產規模對收益率進行加權,進而形成綜合收益率指標,並以此作為各資管機構淨值型產品收益比較基準。

通過上述技術處理手段,本報告分別計算了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公募開放式基金產品、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值。圖形顯示,截至2017年10月,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35%;公募基金產品年化收益率為6.96%;券商資管型產品年化收益率為3.56%。

從收益走勢來看,近五個月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收益率都呈上升態勢。其中,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波動較小,收益穩定,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收益在上半年波動較大,自6月後則呈平穩上升趨勢。2017年上半年監管政策頻出,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業務受到了較大的衝擊,下半年以來,隨著公司內部業務調整,加之市場環境逐漸趨於相對穩定,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業務也逐步平穩。截至2017年10月,從平均年化收益來看,公募基金型收益最高,銀行淨值型次之,券商資管型收益最低。從波動幅度看,銀行理財波動小,收益穩定;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上半年波動較大,而下半年波幅較小,收益上升趨勢顯著。追求低風險、穩定收益的投資者,適合選擇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

(二)銀行淨值型與基金、券商資管不同類型產品收益比較

銀行淨值型理財年化收益全面優於債券型和貨幣型的理財產品,券商資管產品中混合型產品收益最高,公募基金中股票型產品收益最高。截至2017年10月,不管是券商資管還是公募基金各類型產品中,仍是混合型和股票型兩類產品收益較高,而債券型和貨幣型兩類產品收益相對較低。

與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相比,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優於主要投資債權類資產(債券型與貨幣型)的相關理財產品,劣于主要投資權益類資產(混合型和股票型)的相關理財產品。由於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在配置權益類資產時比例更高,近期市場表現也支援著此類產品收益的上漲,所以權益類產品的表現會優於銀行理財產品。

(三)銀行淨值型與不同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比較

作為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依然具有銀行理財的特有屬性,即所投資產組合更偏好於固定收益類。固收類產品按照標準化程度差異可以進一步分為標準化產品和非標準化產品,下圖即反映了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與標準化類固收產品年化收益表現。

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僅低於混合二級型債券類基金產品,混合一級型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最低。由於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厭惡程度高,現階段仍是以傳統的債權類資產為主,並配以少量的權益類資產。一方面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時候可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與債券類基金產品相比,除混合二級型債券類基金產品外,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高於包括中短期純債型、長期純債型以及混合一級型3種債券類基金產品,其中,混合一級型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最低。

2.4.2 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多維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因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具有特殊性,因此需從多角度對該類產品做細緻分析。其中,由於外幣淨值型產品收益一般用外幣表示,因此將該類型產品剔除。

對於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根據存續期內是否開放,可以首先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其次,可基於發行銀行類型、客戶物件、客戶類型、投資起點等對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做進一步分析,以查看淨值型產品基本屬性特徵,利於產品設計和投資選擇。

(一)封閉式與開放式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比較

截至2017年10月,全部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中,封閉式占比為45.6%,開放式占比為54.4%;從年化收益率看,封閉式淨值型產品年化平均收益為4.98%;開放式淨值型產品年化平均收益為3.82%,二者間的流動性溢價為1.16%。

(二)不同性質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比較

各類型銀行淨值型產品數量占比變化不大,股份行與城商行依舊是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主力。從發行銀行統計結果來看,截至2017年10月,發行淨值型產品銀行包括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與農商行。從發行數量看,股份行發行數量最多,占比45.0%;其次是城商行,產品數量占比為42.5%;國有行占比11.0%,農商行占比1.5%。

國有行和股份行收益領先,分別為4.76%、4.66%;城商行次之,年化收益為3.97%;農商行年化收益最低,為2.40%。

區域銀行逐步推進轉型。由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對發行主體的投研能力和資訊披露程度要求較高,與全國性大行相比,目前區域性銀行淨值型產品整體投資能力較弱,但城商行有後來居上之勢,同時,農商行的淨值型產品收益也有較大提升。從趨勢看,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未來會成為主流,區域性銀行還需加快推進人才培養建設,提升主動投資管理能力。

(三)不同產品物件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比較

面向個人投資者的淨值型產品仍佔據絕大部分。截至2017年10月,各銀行存續的淨值型產品大部分面向個人投資者,占比為88.6%,機構合計占比為9.6%,同業占比為1.8%。基於淨值型產品特性和投資者特徵,機構與同業投資者更傾向于預期收益型產品,對銀行淨值型理財需求較弱。

從收益來看,面向個人投資者的淨值型產品收益最高,面向機構投資者的淨值型產品收益高於面向同業投資者的。基於投資者特性,機構和同業對風險容忍度較低,因而該類產品所投基礎資產較多偏向風險較低的短期債券市場,收益偏低。

基於目前淨值型產品仍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情況,銀行在理財產品的轉型之路上,一方面要針對個人投資者進行風險識別和預期引導,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往權益類資產配置傾斜,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更快速地實現轉型。

2.4.3 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月度變化比較

(一)封閉式與開放式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月度比較

開放式產品收益增速加快,封閉式與開放式產品收益差縮小。綜合觀察,從封閉式與開放式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走勢看,二者間收益差持續下降,10月份已經下降到1.16%;封閉式淨值型產品收益走勢較開放式產品更為平穩。

(二)不同性質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月度比較

股份行和城商行收益持續上升,農商行發力跡象凸顯,收益有較大提升。從收益水準來看,全國性銀行(國有行與股份行)淨值型理財收益表現較佳,城商行淨值型理財收益持續上升,農商行淨值型理財收益本期也有較大幅度上漲。綜合觀察,銀行實力越高,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表現越好。

進一步從收益變化趨勢看,股份行淨值型理財投資較為穩健,收益波動幅度低;國有行淨值型理財投資在2017年上半年較為激進,導致其產品收益波動大,而自6月以來,其產品收益波幅逐漸減小,表現趨於穩定;城商行淨值型理財收益穩步上升,表現良好,潛力巨大;農商行本期淨值型理財收益有較大幅度上漲,發力明顯。在監管推動下,淨值型產品將是未來銀行理財的轉型方向,對於實力較弱的中小銀行,需要不斷提高主動管理能力,強化自身投研水準。

(三)不同產品物件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月度比較

面向個人的淨值型產品收益進一步上漲,面向機構和同業的產品收益趨於平穩。整體來看,面向個人或機構的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始終高於面向同業的產品。同時,面向個人的淨值型銀行理財收益持續上漲,而面向機構和同業的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逐步趨於平穩。

2.4.4 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前景展望

(一)淨值型產品兩大推動力

①從監管政策導向來看,監管層打破剛性兌付願望日益增長。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轉型壓力大,信用違約事件趨於頻繁。在銀行理財規模不斷擴大背景下,理財產品資金端短期化與資產端長期化錯配的矛盾日益突出。

銀行理財面臨的風險不容忽視,而預期收益型產品形態無法有效揭示風險狀況,也不能有效落實風險承擔主體。為此監管層希望能逐漸打破“剛性兌付”機制,實行“賣者有責,買者自負”,進而實現風險與收益向投資者的充分傳遞。

2017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按照公允價值原則確定淨值的具體規則另行制定。”淨值化轉型的硬性規定無疑是該《指導意見》中對於銀行理財業務衝擊最大的條款,未來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將被迫轉型為淨值型。

②從銀行內在需求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期望通過淨值化管理轉移風險並實現成功轉型。目前銀行理財業務的突出矛盾在於,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即是“實際收益”,產品到期銀行應當足額兌付,相關風險由銀行全部承擔。儘管就產品合同而言是“賣者有責,買者自負”,但現實執行的效果是“賣者全責,買者無責”,這對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顯然不利。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轉型升級,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形態對接實體經濟新變化,用合理的淨值波動以客觀反映投融資市場的真實風險與收益,實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二)“淨值化”轉型的兩大困難

①從負債端看,淨值型產品的“類基金”性質要求投資者自主承擔投資風險,這對銀行理財資金端的客戶思維轉變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受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多年薰陶,普通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思維定勢是“保本保收益”,因而推廣“買者自負”類基金的淨值型產品顯然困難重重。

②從資產端看,穩定淨值波動的關鍵即在於加強投研與風控能力建設,無論是配置型還是交易型投資策略,都意味著銀行投資部門需要與其它資管機構在同一戰場上進行競爭,這對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截止2017年11月,18家全國性銀行中,17家已發行了淨值型產品,在系統建設層面基本不存在障礙;而對於中小銀行中,發行淨值型產品的銀行很少,要在短期內搭架系統,壓力相對較大。

2017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的要求,淨值化轉型勢在必行,隨著監管的推進,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速度將提升,預計2017年末至2018年初,將有較多銀行推出淨值型理財產品。

2.5 寶寶類理財

自2016年11月以來,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經歷了發行數量和收益率同時增長的過程,寶寶類理財產品迎來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

從不同銀行性質的維度看,發行量最大的為股份制銀行,發行量最小的為農村金融機構;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平均收益率最高。

從不同客戶類型的維度看,發行量最大的為面向個人的產品,發行量最小的為面向同業和機構的產品;同業和機構類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

從不同收益類型的維度看,發行量最大的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發行量最小的為保證收益型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

2.5.1 開放式不同類型產品比較

單就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而言,根據開放程度和流動性的不同,開放式產品可以分為全開放式和半開放式。全開放產品是指每天(或每個工作日)都能同時申購贖回的產品,而半開放產品是指必須持有 1 天以上的產品(不包括一天,如周、雙周、20 天、1 月等),該類產品可能每隔一段時間開放申購和贖回、或者能每天(每個工作日)申購但不能每天(每個工作日)贖回、或者每隔一段時間開放申購但可以每天贖回。

此外,全開放式產品根據收益計算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現金管理型和定活兩便型,半開放式產品則根據持有期限固定與否可以分為固定持有期型和非固定持有期型。為了對開放式理財產品有一個全方位的瞭解,需要根據不同標準對開放式產品進行分類,並將每一類標準下的產品作為獨立產品納入對比分析。

根據普益標準金融資料平臺監測資料統計,我們可以看出開放式產品不同子類型截止2017年10月底的存續數量占比和平均收益率對比。

在開放式產品中,全開放式產品存續量占比為28%,其中現金管理型4%,定活兩便型24%;半開放式存續量占比 72%,其中固定持有期限型68%,非固定持有期限型4%。固定持有期限型收益率最高,達到4.36%;其次是非固定持有期限型和現金管理型,分別為3.87%和3.37%;定活兩便型最低,僅為3.19%。

儘管截止2017年10月,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子類型現金管理型(寶寶類理財)存續量僅占比4%,通過縱向分析近12個月現金管理型產品發行量變化(以投資起始日為發行標準進行月度分析)以及收益率變化,我們可以看出:

自2016年11月以來,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經歷了發行數量和收益率同時增長的過程。發行數量上,從2016年11月的95款增長到2017年10月的138款,增長率為45.3%;平均收益率上,從2016年11月的2.92%增長到2017年10月的3.43%,上升51BP,收益率增長率為17.5%,寶寶類理財產品迎來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

2.5.2 不同性質銀行比較(寶寶類產品)

就發行量而言,不同性質銀行的差別較大。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發行量最大的為股份制銀行,共發行74款;發行量最小的為農村金融機構,僅發行17款。發行量的差異受不同種類銀行數量和客戶群體等因素影響。就平均收益率而言,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最高,均達到3.36%;而國有大型銀行最低,僅為2.86%。具體資料見下圖:

2.5.3 不同客戶類型比較(寶寶類產品)

就發行量而言,不同客戶類型的產品發行量存在顯著差異。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發行量最大的為面向個人的產品,共發行119款;發行量最小的為面向同業和機構的產品,僅發行2款。個人客戶占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產品的絕大部分。就平均收益率而言,同業和機構類的產品最高,達到3.36%;而只面向同業的產品最低,僅為1.94%。具體資料見下圖:

2.5.4 不同收益類型比較(寶寶類產品)

就發行量而言,不同收益類型的產品發行量分化明顯。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發行量最大的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共發行113款;其次是保本浮動收益型,發行37款;發行量最小的為保證收益型產品,僅發行6款。就平均收益率而言,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最高,達到3.43%;而保證收益型產品最低,僅為2.65%,兩者相差78BP。具體資料見下圖:

2.6 銀行理財市場展望

2017年,中國銀行理財業務規模擴展態勢逐步放緩,截止年中,理財產品存續資金餘額 28.38萬億元,較年初減少 0.67萬億元。人民幣理財預期收益型產品在不同維度上呈現出具有較顯著的特點。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相比人民幣理財產品較少,且收益率總體較低,但具有平緩上漲趨勢。近12個月,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經歷了發行數量和收益率同時增長的過程,寶寶類理財發展進入快車道。同樣,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量增速明顯,隨著監管的推進,淨值化管理轉型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發展趨勢。

銀監會於2017年4月份召開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電視電話)會,提出更加主動地防控金融風險,大力治理金融亂象,切實彌補監管短板,進一步提升服務水準的目標,並且提出“規範理財和代銷業務,規範銷售行為,充分披露產品資訊和揭示風險,做到‘買者自負’,切實打破‘剛性兌付’。”的具體防範風險措施。目前看來,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已經提上日程。

2017年11月17日,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統一制定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外發佈。仔細解讀這份作為未來幾年資管行業監管的綱領性檔,可以預見作為大資管領域的主力軍,銀行理財業務的格局和盈利模式都將發生改變。

從部分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程度來看,部分發展較快的銀行已具備設置資產管理子公司的能力,但考慮到資源分享、統籌管理等因素並未持續推進。此次資管新規指導意見的出臺將極大的促進部分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的落地。同時,對於中小銀行而言,監管層考慮了此類銀行所處的發展階段,並未強制要求設立資管子公司,因此該條例對於中小銀行影響還有待觀察。

《指導意見》設定的過渡期為“自本意見發佈實施後至2019年6月30日”過渡期結束後,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必須按照該意見進行全面規範。由於過渡期長達一年半以上,具體監管規定的落地時間視窗和監管尺度均為待定的未知數,銀行業理財業務的發展受到這些未知因素的影響。從監管角度看,長期層面上淨值化管理和轉型、金融去杠杆以及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可能成為重要方向。

《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大幅提高合格投資者門檻,高資產淨值類理財產品將可能面臨更加嚴格的准入限制和監管要求。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76084款,其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175029款,淨值型理財產品1055款。相比於2016年,淨值型產品發行數量同比增長37.37%,其迅速擴張的態勢與該類產品的整體收益表現以及監管政策方向密不可分。

真正的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應當類同於開放式公募基金產品,採用市值法估值,即由基礎資產價格市值變動直接映射至產品單位淨值變化。若按照目前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採用的成本攤餘法估值,即由資產收益平均攤至每日,會導致產品淨值均勻變動,無法真正暴露基礎資產風險特徵;另外,如果基礎資產存在期限錯配,一旦變現很可能對資產價格產生擾動,此時簡單採用成本法估值就無法體現市場風險,這就是所謂的偽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由於銀行理財對接基礎資產很多時候採用的是資管計畫或專戶通道,基礎資產的基本屬性決定了短期內無法全面採用市值法估值,進而導致很多所謂的淨值型產品被冠名為“偽淨值”。

目前,淨值型產品仍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銀行在理財產品的轉型之路上,一方面要針對個人投資者進行風險識別和預期引導,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往權益類資產配置傾斜,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更快速地實現轉型。未來一段時間,我們預期銀行理財產品將兼顧監管導向與銀行內在需求,結合投資者習慣和銀行自身的理財投研能力,理財產品性質逐步向類貨幣基金產品靠攏。

2.2 人民幣理財

本節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國內各商業銀行發行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收益水準和分類比較等情況,我們將在後面章節討論該時間期間發行的淨值型產品情況,同時為了便於分析,合併農商行、農合行和農信社等各類農村金融機構作為一類,在本節不考慮外資銀行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經過匯總分析,人民幣理財(預期收益型)產品在這一期間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在不同類型銀行的維度,城市商業銀行在預期收益型產品的發行數量和收益水準上總體均保持領先狀態。

(2)在不同產品運作模式的維度,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佔據近一半份額,發行量超過開放式和結構化產品。

(3)在不同投資期限類型的維度,銀行理財市場對於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具有一致偏好。

(4)在不同投資起點類型的維度,理財產品的收益分佈呈現 “中間高,兩頭低”現象,10-50萬投資起點類型的收益率最高。

(5)結構化理財產品主要面向機構發行,個人和同業類型發行量占比很小。

2.2.1 各類發行主體比較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共發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261271款,平均每月發行21773款。其中,城市商業銀行發行量最大,高達83670款,國有大型銀行發行量最少,僅有48823款;各類型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收益率水準較為平均,各類銀行間差距不大,城市商業銀行收益率最高,高達4.35%,農村金融機構最低,為4.21%。具體資料見下圖:

2.2.2 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比較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共發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146645款,占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總量比重為56.13%。其中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發行量最大,兩者發行量之和占比達64.8%,國有行發行量最少。發行數量的差異一方面體現了各類銀行經營特色,另一方面也與不同類型銀行的數量差異有很大關係。

選取公佈最高收益率為平均收益率指標,最高的是股份制銀行,為4.40%;其次是城市商業銀行,為4.36%;農村金融機構,4.22%;最低的是國有行,僅為4.21%。不同類型銀行之間收益率的差異受到了各類銀行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來源充裕度的影響,符合一般認知。具體資料見下圖:

2.2.3 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比較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共發行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92240款,占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總量比重為35.30%。其中發行量最大的是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兩者之和占比達65.3%,農村金融機構由於發行開放式產品的能力和經驗相對滯後,本類產品的發行量最低,僅為10291款。

選取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平均收益率指標,平均收益率最高的兩類銀行依然是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4.44%和4.33%。

2.2.4 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產品比較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共發行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22386款,占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總量比重為8.57%。其中,股份制銀行發行數量最多,共發行19154款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占比達85.6%,其餘三種類型的銀行發行數量均較少,國有大型銀行占比為9.1%,城市商業銀行為3.4%,農村金融機構為1.9%。

選取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產品的公佈最高收益率為平均收益率指標,從收益角度來看,國有大型銀行的結構化預期性產品收益明顯高於另外三類銀行,說明國有大型銀行設定的預期收益率區間較寬,掛鉤指數、利率的效果更符合實際,其設計更加符合真正的結構化產品特點。

2.2.5 產品期限類型分析

產品期限類型根據投資期限長度劃分,對應著理財產品的違約風險和流動性溢價。

為研究分類需要,我們將投資期限≤30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1個月以下,將30天<投資期限≤91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1-3個月,將91天 <投資期限≤182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3-6個月,將182天<投資期限≤365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6-12個月,而將投資期限>365天的理財產品定義為1年以上。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不同運作模式類型的產品在不同期限類型維度上的絕對發行數量存在較大差異,但從相對變化的角度而言卻存在十分相似的軌跡。從絕對意義上看,幾乎在每一類期限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中,封閉式類型都遠遠超過其他兩種類別。從相對意義上看,無論是封閉式、開放式還是結構化產品,投資期限為1-3個月的期限類型發行量均最多,隨著期限的增長,發行量均不斷減少,反映出市場對於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的一致偏好。

從收益角度看,對於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一年以上期限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達到4.52%;一個月以下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低,僅為3.69%。對於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一年以上期限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達到4.62%;一個月以下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低,僅為3.71%。對於結構化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3-6個月期限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達到4.27%;一個月以下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低,僅為3.36%。整體而言,不同期限的產品收益水準隨著期限增長而上升,上升的收益率期限結構對應著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溢價。值得注意的是,結構化產品的收益率期限結構出現了“倒掛”的現象,6個月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收益出現了下降。

2.2.6 投資起點類型分析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是為客戶設定的投資“門檻”,投資起點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市場對於理財產品的需求,也會直接影響理財產品的融資能力。

在我們的研究中,投資起點一共分為了5種類型。5萬以下(含)、5-10萬(含)、10-50萬(含)、50-100萬(含)、100萬以上。剔除未給出投資起點的小部分資料,我們的統計結果如下:

對於封閉式產品,投資起點為5萬以下(含)的發行量最高,占比達到64.83%,50-100萬(含)的發行量最低,占比僅為6.22%。對於開放式產品,同樣是投資起點為5萬以下(含)的發行量最高,占比達到49.31%, 100萬以上的發行量最低,占比僅為9.13%。對於結構化產品,投資起點為100萬以上的發行量最高,占比達到62.41%,5-10萬(含)的發行量最低,占比僅為2.47%。

從收益角度看,無論是封閉式、開放式還是結構化的產品,其收益分佈均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現象。在封閉式、開放式和結構化產品中,投資起點為10-50萬(含)的收益率均最高,達到4.46%、4.48%和6.24%。

理財產品收益率會隨著投資起點的增加而增加;面向機構的理財產品投資起點一般較高,而機構產品更追求收益的穩定性,所以收益率較低,同時由於其規模較大,所以會大幅拉低高投資起點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因此出現了投資起點維度上的收益分佈呈現的“中間高,兩頭低”現象。

2.2.7 產品發售物件類型分析

在我們的研究中,產品發售物件一共分為了4種類型——個人、機構、個人和機構(既面向個人,又面向機構)以及同業。

在產品發行數量上,對於封閉式和開放式產品,面向個人類發行數量最多,分別達84810款和60575款;對於結構化產品,面向機構類發行數量最多,達16695款。由此看出結構化產品的一大特點:主要面向機構發行,個人和同業類型占比很小。

從收益角度看,對於封閉式產品,同業類收益率最高,4.68%,機構類收益率最低,4.03%,相差65BP。對於開放式產品,個人類收益率最高,4.39%,同業類收益率最低,3.77%,相差62BP。對於結構化產品,個人和機構類收益率最高,5.04%,機構類收益率最低,3.81%,相差123BP。

2.3 外幣理財

2.3.1 外幣理財市場概述

在本節,我們選取投資幣種為美元、英鎊、港幣、歐元和澳元的五類銀行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分析比較不同類型外幣理財產品的特點和發展現狀,並對外幣理財市場做進一步展望。

從發行量上看,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相比人民幣理財產品較少。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各商業銀行共發行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1741款,較2016年增長近7%。其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1734款,占比99.6%,淨值型7款,占比0.04%,為便於分析,本節僅討論預期收益型封閉式銀行外幣理財產品。

從收益率上看,今年外幣理財市場的收益平緩上漲。2017年3月平均收益率最低,僅為1.59%,經過連續上漲後,2017年9月平均收益率達到最高,為1.96%,上漲超過37BP。

從幣種類型上看,不同幣種的封閉式外幣理財統計如下。

美元理財產品共發行1337款,發行數量占比高達77.10%,其次是澳元理財產品和英鎊理財產品,占比分別為10.84%和6.81%,發行量最少的為歐元理財產品。收益率上,美元和澳元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分別為1.84%和2.02%。

2.3.2 不同類型外幣理財比較

(一)不同銀行類型

對於不同銀行類型的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根據普益金融資料平臺的資料匯總,我們發現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農村金融機構未發行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因此僅對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外資銀行的發行情況進行分析。

發行數量上,國有大型銀行的發行能力最為突出,幾乎每一月份的發行量占比均在50%左右,2017年3月發行量達到峰值,其次為股份制銀行,發行量最少的是外資銀行,12個月內僅發行85款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

收益率上,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在12個月內始終處於領先狀態,平均收益率分別為2.065%和2.067%,國有行始終墊底,平均收益率為1.44%。

(二)不同收益類型

按照是否保本和是否浮動的標準,我們將收益類型分為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在發行數量上,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外幣理財產品發行量最大,共發行1044款;其次是保證收益型,共發行506款;保本浮動收益型發行量最小,僅發行184款。

在收益率上,保證收益型始終保持領先,平均收益率達1.95%,且有持續上漲趨勢;其次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平均收益率為1.69%,自2017年5月來漲勢明顯;最低的為保本浮動收益型,平均收益率為1.39%。

(三)不同期限類型

在發行數量上,投資期限為3-6個月的封閉式外幣理財產品最高,共發行592款;其次為6-12個月的產品,共發行521款;1個月以下的產品發行量最少,僅為21款。各種期限類型的產品發行占比在各個月份基本保持平穩。

在收益率上,在不考慮投資期限在1個月以下的產品的情形下(由於樣本數量過少),4類投資期限類型的產品收益分化明顯。總體而言的收益率期限結構呈現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的現象。收益率最高的為投資期限在1年以上和6-12個月的產品,平均收益率分別為2.03%和1.87%;1-3個月和3-6個月的產品平均收益率較低,分別為1.26%和1.52%。

2.3.3 穩健型理財產品和QDII產品

QDII產品是境內金融機構獲得開辦境外代客理財業務的牌照QDII後,推出的代客QDII產品,可以用人民幣投資。和傳統外匯理財產品相比,QDII理財產品可以用人民幣直接購匯,委託銀行進行境外投資在沒有外匯的情況下也可以參與到國際市場中來。根據普益標準監測資料統計,2016年度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QDII理財產品65款,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發行數量為66款,基本保持穩定,反映了市場對於匯率的穩定預期以及QDII產品的穩定需求。

2.3.4 外幣理財展望

(一)監管政策

當前,各家銀行開展外幣理財業務都需要遵從外匯相關管理政策和銀行監督管理部門的政策規定,主要包括《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關於商業銀行開展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調整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範圍的通知》等等,另外境內個人購匯辦理外幣理財業務還需執行《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相關文件。資管新規的出臺,在資訊披露、合格投資者標準以及運作模式等方面的要求對於外幣理財產品同樣適用。

(二)前景展望

2017年經歷的人民幣升值過程,讓各類外幣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繼續下滑,然而,自美聯儲2016年12月開啟聯邦基金利率加息進程後,美元逐漸進入加息通道;2017年12月2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大規模減稅法案,美國企業市場競爭力很可能進一步提升,按照長期市場預期來看,美元走強可能性較大,後期穩健型美元理財產品發行量有望進一步提升。

2.4 淨值型理財

淨值型產品通過合理的淨值波動可以客觀反映投融資市場的真實風險與收益,實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實現理財產品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

2017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的要求,向淨值化轉型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發展方向。

統計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淨值型產品存續量變化,發現其存續量增速明顯,2017年9月達到峰值603款,相比1月份的490款,增長率高達23.1%,其發展速度符合市場認知。淨值型產品具體存續情況如下:

根據普益標準資料監測顯示,2017年1月至10月,各商業銀行共發行904款淨值型理財產品,相比於2016年全年發行的756款,增長速度較高。本節內容選取截止2017年10月的統計資料,從不同資管機構淨值型產品對比、銀行淨值型產品多維度展示、月度比較以及趨勢分析三個方面深度解析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

2.4.1 不同資管機構淨值型產品比較分析

利率與效率(生產力)重新向上對理財產品定價、投資管理等提出新要求;單就銀行理財而言,作為提高透明度並穿透監管的具體舉措,銀行理財產品由封閉式向開放式、由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型發展勢在必行,接下來本報告將對淨值型產品做多維度深入分析。

作為標準的淨值型產品,開放式基金的份額不固定,基金份額可在合同約定的時間與場所進行申購與贖回,基金份額按淨值定期公佈。就“淨值”特徵而言,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券商集合資管產品與公募開放式基金具有類似性,這也是各資管機構淨值型產品可進行比較的基礎。

(一)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淨值型產品總體收益比較

當前,由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還處於市場摸索期,特別是涉及到銀行理財所投基礎資產估值方法的差異,導致銀行淨值型產品具有“真偽”之分,進而各銀行對淨值型產品披露方式不一。為使產品具有可比較性,需對銀行理財、公募開放式基金、券商集合理財淨值型產品做一定技術處理。

目前,對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有銀行資訊披露完備,每日會公佈產品累計淨值;有銀行不公佈累計淨值,只公佈產品單位淨值;還有銀行對淨值資訊均不公佈,只公佈產品每日年化收益率。此外,不同銀行不同產品間資訊公佈頻率不一致,有每日定期公佈,也有隔周定期公佈,還有不定期公佈等。

基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特性,在計算產品年化累計單位淨值收益率時,首先選取淨值日期處於2017年1月1日至10月31日的產品;接著將產品分別按照公佈累計淨值、公佈單位淨值、公佈年化收益率進行處理。對於公佈了淨值指標產品,按區間截止日單位淨值與區間起始日單位淨值差額計算區間收益率;進 而將區間收益率換算成日收益率再做年化處理,形成年化收益率指標。對於公佈了年化收益率指標的產品,則計算區間內產品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並以此與公佈了淨值指標的產品做對比。

對於公募開放式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需計算2017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內產品累計單位淨值收益率,進而做年化處理。由於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是按照不同資產類目分別計算淨值收益率,因此在計算公募基金層面和券商集合資管層面收益率時,需基於各類別資產規模對收益率進行加權,進而形成綜合收益率指標,並以此作為各資管機構淨值型產品收益比較基準。

通過上述技術處理手段,本報告分別計算了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公募開放式基金產品、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值。圖形顯示,截至2017年10月,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35%;公募基金產品年化收益率為6.96%;券商資管型產品年化收益率為3.56%。

從收益走勢來看,近五個月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收益率都呈上升態勢。其中,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波動較小,收益穩定,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收益在上半年波動較大,自6月後則呈平穩上升趨勢。2017年上半年監管政策頻出,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業務受到了較大的衝擊,下半年以來,隨著公司內部業務調整,加之市場環境逐漸趨於相對穩定,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業務也逐步平穩。截至2017年10月,從平均年化收益來看,公募基金型收益最高,銀行淨值型次之,券商資管型收益最低。從波動幅度看,銀行理財波動小,收益穩定;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上半年波動較大,而下半年波幅較小,收益上升趨勢顯著。追求低風險、穩定收益的投資者,適合選擇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

(二)銀行淨值型與基金、券商資管不同類型產品收益比較

銀行淨值型理財年化收益全面優於債券型和貨幣型的理財產品,券商資管產品中混合型產品收益最高,公募基金中股票型產品收益最高。截至2017年10月,不管是券商資管還是公募基金各類型產品中,仍是混合型和股票型兩類產品收益較高,而債券型和貨幣型兩類產品收益相對較低。

與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相比,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優於主要投資債權類資產(債券型與貨幣型)的相關理財產品,劣于主要投資權益類資產(混合型和股票型)的相關理財產品。由於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在配置權益類資產時比例更高,近期市場表現也支援著此類產品收益的上漲,所以權益類產品的表現會優於銀行理財產品。

(三)銀行淨值型與不同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比較

作為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依然具有銀行理財的特有屬性,即所投資產組合更偏好於固定收益類。固收類產品按照標準化程度差異可以進一步分為標準化產品和非標準化產品,下圖即反映了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與標準化類固收產品年化收益表現。

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僅低於混合二級型債券類基金產品,混合一級型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最低。由於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厭惡程度高,現階段仍是以傳統的債權類資產為主,並配以少量的權益類資產。一方面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時候可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與債券類基金產品相比,除混合二級型債券類基金產品外,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高於包括中短期純債型、長期純債型以及混合一級型3種債券類基金產品,其中,混合一級型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最低。

2.4.2 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多維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因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具有特殊性,因此需從多角度對該類產品做細緻分析。其中,由於外幣淨值型產品收益一般用外幣表示,因此將該類型產品剔除。

對於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根據存續期內是否開放,可以首先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其次,可基於發行銀行類型、客戶物件、客戶類型、投資起點等對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做進一步分析,以查看淨值型產品基本屬性特徵,利於產品設計和投資選擇。

(一)封閉式與開放式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比較

截至2017年10月,全部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中,封閉式占比為45.6%,開放式占比為54.4%;從年化收益率看,封閉式淨值型產品年化平均收益為4.98%;開放式淨值型產品年化平均收益為3.82%,二者間的流動性溢價為1.16%。

(二)不同性質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比較

各類型銀行淨值型產品數量占比變化不大,股份行與城商行依舊是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主力。從發行銀行統計結果來看,截至2017年10月,發行淨值型產品銀行包括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與農商行。從發行數量看,股份行發行數量最多,占比45.0%;其次是城商行,產品數量占比為42.5%;國有行占比11.0%,農商行占比1.5%。

國有行和股份行收益領先,分別為4.76%、4.66%;城商行次之,年化收益為3.97%;農商行年化收益最低,為2.40%。

區域銀行逐步推進轉型。由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對發行主體的投研能力和資訊披露程度要求較高,與全國性大行相比,目前區域性銀行淨值型產品整體投資能力較弱,但城商行有後來居上之勢,同時,農商行的淨值型產品收益也有較大提升。從趨勢看,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未來會成為主流,區域性銀行還需加快推進人才培養建設,提升主動投資管理能力。

(三)不同產品物件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比較

面向個人投資者的淨值型產品仍佔據絕大部分。截至2017年10月,各銀行存續的淨值型產品大部分面向個人投資者,占比為88.6%,機構合計占比為9.6%,同業占比為1.8%。基於淨值型產品特性和投資者特徵,機構與同業投資者更傾向于預期收益型產品,對銀行淨值型理財需求較弱。

從收益來看,面向個人投資者的淨值型產品收益最高,面向機構投資者的淨值型產品收益高於面向同業投資者的。基於投資者特性,機構和同業對風險容忍度較低,因而該類產品所投基礎資產較多偏向風險較低的短期債券市場,收益偏低。

基於目前淨值型產品仍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情況,銀行在理財產品的轉型之路上,一方面要針對個人投資者進行風險識別和預期引導,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往權益類資產配置傾斜,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更快速地實現轉型。

2.4.3 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月度變化比較

(一)封閉式與開放式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月度比較

開放式產品收益增速加快,封閉式與開放式產品收益差縮小。綜合觀察,從封閉式與開放式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走勢看,二者間收益差持續下降,10月份已經下降到1.16%;封閉式淨值型產品收益走勢較開放式產品更為平穩。

(二)不同性質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月度比較

股份行和城商行收益持續上升,農商行發力跡象凸顯,收益有較大提升。從收益水準來看,全國性銀行(國有行與股份行)淨值型理財收益表現較佳,城商行淨值型理財收益持續上升,農商行淨值型理財收益本期也有較大幅度上漲。綜合觀察,銀行實力越高,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表現越好。

進一步從收益變化趨勢看,股份行淨值型理財投資較為穩健,收益波動幅度低;國有行淨值型理財投資在2017年上半年較為激進,導致其產品收益波動大,而自6月以來,其產品收益波幅逐漸減小,表現趨於穩定;城商行淨值型理財收益穩步上升,表現良好,潛力巨大;農商行本期淨值型理財收益有較大幅度上漲,發力明顯。在監管推動下,淨值型產品將是未來銀行理財的轉型方向,對於實力較弱的中小銀行,需要不斷提高主動管理能力,強化自身投研水準。

(三)不同產品物件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月度比較

面向個人的淨值型產品收益進一步上漲,面向機構和同業的產品收益趨於平穩。整體來看,面向個人或機構的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始終高於面向同業的產品。同時,面向個人的淨值型銀行理財收益持續上漲,而面向機構和同業的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逐步趨於平穩。

2.4.4 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前景展望

(一)淨值型產品兩大推動力

①從監管政策導向來看,監管層打破剛性兌付願望日益增長。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轉型壓力大,信用違約事件趨於頻繁。在銀行理財規模不斷擴大背景下,理財產品資金端短期化與資產端長期化錯配的矛盾日益突出。

銀行理財面臨的風險不容忽視,而預期收益型產品形態無法有效揭示風險狀況,也不能有效落實風險承擔主體。為此監管層希望能逐漸打破“剛性兌付”機制,實行“賣者有責,買者自負”,進而實現風險與收益向投資者的充分傳遞。

2017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按照公允價值原則確定淨值的具體規則另行制定。”淨值化轉型的硬性規定無疑是該《指導意見》中對於銀行理財業務衝擊最大的條款,未來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將被迫轉型為淨值型。

②從銀行內在需求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期望通過淨值化管理轉移風險並實現成功轉型。目前銀行理財業務的突出矛盾在於,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即是“實際收益”,產品到期銀行應當足額兌付,相關風險由銀行全部承擔。儘管就產品合同而言是“賣者有責,買者自負”,但現實執行的效果是“賣者全責,買者無責”,這對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顯然不利。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轉型升級,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形態對接實體經濟新變化,用合理的淨值波動以客觀反映投融資市場的真實風險與收益,實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二)“淨值化”轉型的兩大困難

①從負債端看,淨值型產品的“類基金”性質要求投資者自主承擔投資風險,這對銀行理財資金端的客戶思維轉變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受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多年薰陶,普通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思維定勢是“保本保收益”,因而推廣“買者自負”類基金的淨值型產品顯然困難重重。

②從資產端看,穩定淨值波動的關鍵即在於加強投研與風控能力建設,無論是配置型還是交易型投資策略,都意味著銀行投資部門需要與其它資管機構在同一戰場上進行競爭,這對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截止2017年11月,18家全國性銀行中,17家已發行了淨值型產品,在系統建設層面基本不存在障礙;而對於中小銀行中,發行淨值型產品的銀行很少,要在短期內搭架系統,壓力相對較大。

2017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的要求,淨值化轉型勢在必行,隨著監管的推進,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速度將提升,預計2017年末至2018年初,將有較多銀行推出淨值型理財產品。

2.5 寶寶類理財

自2016年11月以來,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經歷了發行數量和收益率同時增長的過程,寶寶類理財產品迎來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

從不同銀行性質的維度看,發行量最大的為股份制銀行,發行量最小的為農村金融機構;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平均收益率最高。

從不同客戶類型的維度看,發行量最大的為面向個人的產品,發行量最小的為面向同業和機構的產品;同業和機構類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

從不同收益類型的維度看,發行量最大的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發行量最小的為保證收益型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

2.5.1 開放式不同類型產品比較

單就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而言,根據開放程度和流動性的不同,開放式產品可以分為全開放式和半開放式。全開放產品是指每天(或每個工作日)都能同時申購贖回的產品,而半開放產品是指必須持有 1 天以上的產品(不包括一天,如周、雙周、20 天、1 月等),該類產品可能每隔一段時間開放申購和贖回、或者能每天(每個工作日)申購但不能每天(每個工作日)贖回、或者每隔一段時間開放申購但可以每天贖回。

此外,全開放式產品根據收益計算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現金管理型和定活兩便型,半開放式產品則根據持有期限固定與否可以分為固定持有期型和非固定持有期型。為了對開放式理財產品有一個全方位的瞭解,需要根據不同標準對開放式產品進行分類,並將每一類標準下的產品作為獨立產品納入對比分析。

根據普益標準金融資料平臺監測資料統計,我們可以看出開放式產品不同子類型截止2017年10月底的存續數量占比和平均收益率對比。

在開放式產品中,全開放式產品存續量占比為28%,其中現金管理型4%,定活兩便型24%;半開放式存續量占比 72%,其中固定持有期限型68%,非固定持有期限型4%。固定持有期限型收益率最高,達到4.36%;其次是非固定持有期限型和現金管理型,分別為3.87%和3.37%;定活兩便型最低,僅為3.19%。

儘管截止2017年10月,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子類型現金管理型(寶寶類理財)存續量僅占比4%,通過縱向分析近12個月現金管理型產品發行量變化(以投資起始日為發行標準進行月度分析)以及收益率變化,我們可以看出:

自2016年11月以來,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經歷了發行數量和收益率同時增長的過程。發行數量上,從2016年11月的95款增長到2017年10月的138款,增長率為45.3%;平均收益率上,從2016年11月的2.92%增長到2017年10月的3.43%,上升51BP,收益率增長率為17.5%,寶寶類理財產品迎來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

2.5.2 不同性質銀行比較(寶寶類產品)

就發行量而言,不同性質銀行的差別較大。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發行量最大的為股份制銀行,共發行74款;發行量最小的為農村金融機構,僅發行17款。發行量的差異受不同種類銀行數量和客戶群體等因素影響。就平均收益率而言,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最高,均達到3.36%;而國有大型銀行最低,僅為2.86%。具體資料見下圖:

2.5.3 不同客戶類型比較(寶寶類產品)

就發行量而言,不同客戶類型的產品發行量存在顯著差異。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發行量最大的為面向個人的產品,共發行119款;發行量最小的為面向同業和機構的產品,僅發行2款。個人客戶占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產品的絕大部分。就平均收益率而言,同業和機構類的產品最高,達到3.36%;而只面向同業的產品最低,僅為1.94%。具體資料見下圖:

2.5.4 不同收益類型比較(寶寶類產品)

就發行量而言,不同收益類型的產品發行量分化明顯。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發行量最大的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共發行113款;其次是保本浮動收益型,發行37款;發行量最小的為保證收益型產品,僅發行6款。就平均收益率而言,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最高,達到3.43%;而保證收益型產品最低,僅為2.65%,兩者相差78BP。具體資料見下圖:

2.6 銀行理財市場展望

2017年,中國銀行理財業務規模擴展態勢逐步放緩,截止年中,理財產品存續資金餘額 28.38萬億元,較年初減少 0.67萬億元。人民幣理財預期收益型產品在不同維度上呈現出具有較顯著的特點。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相比人民幣理財產品較少,且收益率總體較低,但具有平緩上漲趨勢。近12個月,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經歷了發行數量和收益率同時增長的過程,寶寶類理財發展進入快車道。同樣,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量增速明顯,隨著監管的推進,淨值化管理轉型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發展趨勢。

銀監會於2017年4月份召開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電視電話)會,提出更加主動地防控金融風險,大力治理金融亂象,切實彌補監管短板,進一步提升服務水準的目標,並且提出“規範理財和代銷業務,規範銷售行為,充分披露產品資訊和揭示風險,做到‘買者自負’,切實打破‘剛性兌付’。”的具體防範風險措施。目前看來,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已經提上日程。

2017年11月17日,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統一制定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外發佈。仔細解讀這份作為未來幾年資管行業監管的綱領性檔,可以預見作為大資管領域的主力軍,銀行理財業務的格局和盈利模式都將發生改變。

從部分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程度來看,部分發展較快的銀行已具備設置資產管理子公司的能力,但考慮到資源分享、統籌管理等因素並未持續推進。此次資管新規指導意見的出臺將極大的促進部分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的落地。同時,對於中小銀行而言,監管層考慮了此類銀行所處的發展階段,並未強制要求設立資管子公司,因此該條例對於中小銀行影響還有待觀察。

《指導意見》設定的過渡期為“自本意見發佈實施後至2019年6月30日”過渡期結束後,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必須按照該意見進行全面規範。由於過渡期長達一年半以上,具體監管規定的落地時間視窗和監管尺度均為待定的未知數,銀行業理財業務的發展受到這些未知因素的影響。從監管角度看,長期層面上淨值化管理和轉型、金融去杠杆以及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可能成為重要方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