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未來A股投資人必須關注3大類風險

【牛邦投教觀察】從近期的高層表態、金融突發事件以及最新監管動態可知, 未來的投資過程中, 投資人必須謹慎以下三大對A股將產生重要影響的風險:

1、以上百萬億資管產品為代表的超發貨幣, 已成為決策層的心腹大患。 在監管層行“去杠杆”和“嚴監管”的過程中, 其它金融市場出現的風險或許會令A股“感染”。

2、近兩年來, 以證監會為代表的金融監管層, 成功地從金融領域清除了一些“妖孽”, 也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氛圍, 擋住新的“妖孽”進入金融市場。 但是, 高居不下的辦案件數量以及罰沒金額, 在體現出監管層積極作為的同時, 也讓人不免擔心, 深藏在市場深處的“瘤毒”是否已被監管層全數拔除?股市“捉妖記”是否已劇終?它們會否在接下來“去杠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 給市場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由此, 會不會引發更嚴厲的監管, 而使金融市場“寒氣逼人”?

3、與A股有直接關係的新規則帶來或然出現的新風險。

其它市場出問題, 導致A股“感染”的風險

如上表所示, 自10月18日十九大召開至12月19日, 官媒針對金融領域的輿論引導動作頻頻。 除開央行旗下《金融時報》以及證券業四大報這類金融業官媒外, 新華社、《人民日報》這種國家級綜合性大媒體,

其涉及金融領域的報導, 在數量和頻次上讓人有“鋪天蓋地”的感覺。 僅就新華社而言, 其發表的涉及金融領域的報導就有17篇, 這還沒有統計其旗下新華網、《經濟參考報》等媒體刊發的文章。

如此多的文章, 最終要表達的意思, 就是以“防風險”為核心目標, “去杠杆”、“強監管”是2018年金融的主題。

事實上, 有心的投資人會發現, 從去年12月9日的政治局會議開始, “防風險”就逐漸成為決策層在經濟治理方面最關心和最關注的問題。

那次會議首次提出:“我們也要清醒看到, 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 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仍然突出, 一些領域金融風險顯現, 部分地區困難較大等。

對這些問題, 要高度重視, 努力加以解決。 ”

此後每個季度一次的關於經濟工作的政治局會議中, 講穩定經濟增長的內容越來越少, 而涉及“防金融風險”的越來越多。 今年12月8日的政治局會議, “防範重大風險”取代了此前的“防範金融風險”。

這種變化說明, 決策層以將上百萬億資管產品為代表的超發貨幣, 視做對整個經濟穩定與發展威脅程度最高的心腹大患。

這必然使得金融監管層在2018年, 以更大的力氣, 在整個金融領域加強風險排查和管控。 雖然“金穩委”在十九大後迅速成立, 但這只說明, 高層對於金融行業間、市場間的風險“感染”已有制度安排, 不意味著“感染”不會出現。

股市“捉妖記”是否已“劇終”?

15日, 全國股轉系統發佈公告,

對中科招商實行強制摘牌。

這是一家在A股“搞了不少事”的新三板上市公司。 2015年股災之後, 其通過子公司先後對24家A股上市公司舉牌, 搶佔殼資源。 到了2017年, 眼見政策環境發生變化, 該公司一面在2月份由負責人接受新華社採訪, 大談殼價值的消失, 一面自1月份起, 對此前買入的上市公司股權進行輕倉式甩賣。

表面上看, 其買A股股權的資金是公司自有資金。 但稍稍“穿透”就可以發現, 這些“自有資金”, 與中科招商在新三板的多次增發, 以及自己的資管業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所以, 對中科招商強制摘牌, 是監管層在資本市場中“捉妖”的一個具體體現, 是在特定市場、特定機構領域“以儆效尤”的一個舉措。

除了中科招商之外, “51倍薇”是近期股市中“捉妖”的另一個典型案例。

11月9日,祥源文化公告,祥源文化、龍薇傳媒及趙薇黃有龍等遭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

據告知書,龍薇傳媒在自身境內資金準備不足,相關金融機構融資尚待審批,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空殼公司收購上市公司,且貿然予以公告,對市場和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

公告顯示,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依據《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證監會擬決定:

一、對萬家文化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60萬元罰款;

二、對孔德永給予警告,並處30萬元罰款;

三、對龍薇傳媒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60萬元罰款;

四、對黃有龍、趙薇、趙政給予警告,並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

根據《證券法》第二百三十三條和《證券市場禁入規定》第三條、第五條、第六條的規定,證監會擬決定:對孔德永、黃有龍、趙薇分別採取 5 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此外,證監會近期還對佛山遊資開出最高了罰單。12月8日,證監會又部署展開2017年專項執法行動第四批案件,嚴厲打擊私募基金領域違法違規行為,並明確了10個重點。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最新資料統計顯示,中國證監會2017年以來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206件,罰沒款金額73.24億元,是去年全年的1.7倍;市場禁入36人,預計全年市場禁入人數將再創歷史新高。

從2016年12月打“妖精”開始,證監會著力打掉市場內的多個典型“妖孽”,既立規矩,又形成威懾。但是,如果在強監管高壓下,與處罰相關的統計資料出現下降,大家當然很容易認為市場的“潔淨度”較高。現在的問題上,相關統計資料處在大幅上升的階段,在體現出監管層積極作為的同時,也讓人不免擔心,深藏在市場深處的“瘤毒”是否已被監管層全數拔除?股市“捉妖記”是否已劇終?它們會否在接下來“去杠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給市場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由此,會不會引發更嚴厲的監管,而使金融市場“寒氣逼人”?

新規矩帶來或然出現的新風險

十九大結束之後,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一開始,不少機構認為市場影響不大,甚至有些機構還給出利好的判斷。但近期的消息顯示,以銀行為代表的機構,對資管新規的態度似乎出現了180度的大轉彎,機構對其帶來的影響重新給出了“看空”的評價。

一種新規則的出臺,意味著舊有格局的變化。通常來說,其必然同時帶來“利”與“弊”雙重影響。但此次圍繞資管新規而出現的機構與監管的公開博弈,以及預期判斷變局,可以說,在我國經濟領域立法的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例如:

1、銀行以及賣方機構,公開對資管新規的具體條款表達訴求和“擔憂”,這一點,在開啟“三三四”整頓,A股沒有出現大幅下跌前,是沒有出現過的。

2、新華社一面撰文強調資管領域必須立新規,一面又安撫機構,稱有關方面會“審慎”行事。

《人民日報》指出:近年來,我國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託公司受託管理的資金信託餘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畫、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畫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畫餘額為1.7萬億元。

可見,監管層已感知到新一個“處置風險所帶來的風險”,並對此十分慎重。

正如前一小節所說到了,股市“捉妖記”看上去還沒到“劇終”的時候,因此,場內還存在著待處理的風險,需要有新的規矩去管控。這也就就意味著,類似監管層在資管新規上遇到的“處置風險所帶來的風險”,未來還有可能出現。

“51倍薇”是近期股市中“捉妖”的另一個典型案例。

11月9日,祥源文化公告,祥源文化、龍薇傳媒及趙薇黃有龍等遭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

據告知書,龍薇傳媒在自身境內資金準備不足,相關金融機構融資尚待審批,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空殼公司收購上市公司,且貿然予以公告,對市場和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

公告顯示,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依據《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證監會擬決定:

一、對萬家文化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60萬元罰款;

二、對孔德永給予警告,並處30萬元罰款;

三、對龍薇傳媒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60萬元罰款;

四、對黃有龍、趙薇、趙政給予警告,並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

根據《證券法》第二百三十三條和《證券市場禁入規定》第三條、第五條、第六條的規定,證監會擬決定:對孔德永、黃有龍、趙薇分別採取 5 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此外,證監會近期還對佛山遊資開出最高了罰單。12月8日,證監會又部署展開2017年專項執法行動第四批案件,嚴厲打擊私募基金領域違法違規行為,並明確了10個重點。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最新資料統計顯示,中國證監會2017年以來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206件,罰沒款金額73.24億元,是去年全年的1.7倍;市場禁入36人,預計全年市場禁入人數將再創歷史新高。

從2016年12月打“妖精”開始,證監會著力打掉市場內的多個典型“妖孽”,既立規矩,又形成威懾。但是,如果在強監管高壓下,與處罰相關的統計資料出現下降,大家當然很容易認為市場的“潔淨度”較高。現在的問題上,相關統計資料處在大幅上升的階段,在體現出監管層積極作為的同時,也讓人不免擔心,深藏在市場深處的“瘤毒”是否已被監管層全數拔除?股市“捉妖記”是否已劇終?它們會否在接下來“去杠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給市場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由此,會不會引發更嚴厲的監管,而使金融市場“寒氣逼人”?

新規矩帶來或然出現的新風險

十九大結束之後,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一開始,不少機構認為市場影響不大,甚至有些機構還給出利好的判斷。但近期的消息顯示,以銀行為代表的機構,對資管新規的態度似乎出現了180度的大轉彎,機構對其帶來的影響重新給出了“看空”的評價。

一種新規則的出臺,意味著舊有格局的變化。通常來說,其必然同時帶來“利”與“弊”雙重影響。但此次圍繞資管新規而出現的機構與監管的公開博弈,以及預期判斷變局,可以說,在我國經濟領域立法的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例如:

1、銀行以及賣方機構,公開對資管新規的具體條款表達訴求和“擔憂”,這一點,在開啟“三三四”整頓,A股沒有出現大幅下跌前,是沒有出現過的。

2、新華社一面撰文強調資管領域必須立新規,一面又安撫機構,稱有關方面會“審慎”行事。

《人民日報》指出:近年來,我國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託公司受託管理的資金信託餘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畫、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畫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畫餘額為1.7萬億元。

可見,監管層已感知到新一個“處置風險所帶來的風險”,並對此十分慎重。

正如前一小節所說到了,股市“捉妖記”看上去還沒到“劇終”的時候,因此,場內還存在著待處理的風險,需要有新的規矩去管控。這也就就意味著,類似監管層在資管新規上遇到的“處置風險所帶來的風險”,未來還有可能出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