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三大內家拳之《形意拳》弘揚中華武術,傳承中國文化!

中國三大內家拳之《形意拳》弘揚中華武術, 傳承中國文化!

形意拳, 又稱行意拳, 中國傳統拳術之一。 雖然起源說法不一, 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1602年—1680年)。 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 即心與意合, 意與氣合, 氣與力合, 肩與胯合, 肘與膝合, 手與足合。 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 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李洛能所創建的形意拳, 基本內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 三體式為形意拳獨有的基本功和內功訓練方式, 有“萬法源於三體式”之稱。 五行拳結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 分別為劈拳(金)、鑽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徵而創編的實戰技法, 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

2011年5月23日, 形意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形意拳是中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 位列中國四大名拳。 但是, 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 幾如電閃雷鳴, 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

形意拳起源于心意拳, 演變成型於山西太谷, 由李洛能演變創新而來。 形意拳講究功力, 形松意緊, 外形不拘一格, 打法變幻莫測的風格特點。 在形意十二形中, 重點突出所取動物的進攻技巧, 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練法, 五行中講究金、木、水、火、土的內涵。

清初, 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廣泛的傳播, 近百年來名手輩出。 1914年, 形意拳家郝恩光東渡日本, 教授留日學生, 遂把形意拳介紹到國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形意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專案, 在全國各地都有開展。 此外, 在東南亞、日本、美國也有形意拳傳習, 並有專門團體和刊物, 使中國武術揚名四海。

形意拳以五行拳(劈、崩、鑽、炮、橫)和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雞、鷂、燕、蛇、鼉、鳥台、鷹、熊)為基本拳法,

其樁法以三體式為基礎。 山西一些地區有以“站丹田”、“六合式”為基本樁法的。 其他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五行相克)、雜式錘、金剛八式、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五行連貫、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 對練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 器械練習以刀、槍、劍、棍為主, 多以三合、六合、連環、三才等命名。 河南一帶流行的形意拳多稱為“心意拳”, 拳法以十大形(龍、虎、雞、鷹、蛇、馬、貓、猴、鷂、燕)和四拳八式(頭拳、挑領、鷹捉、粘手)為基本拳法。 樁法有雞腿樁、鷹熊樁。 單練套路有龍虎鬥、十形合一、上中下四把等。 各地流行的形意拳, 除技術內容有所不同外, 在風格上也各具特色。 如河北一帶的形意拳,
拳勢舒展, 穩健扎實;山西流傳的形意拳, 拳勢緊湊, 勁力精巧;河南一帶的心意拳, 拳勢勇猛, 氣勢雄厚。

形意拳尊岳武穆為始祖,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際可。 據說姬際可曾習藝于河南少林寺學習心意把, 又精通六合槍法。 後又得到岳武穆拳譜, 後以嶽飛拳譜為理論,把大槍術化為拳法,並融合原來學的心意把,創出此拳。姬際可門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傳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現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從山西戴氏心意拳發展出來的,並加以定名。

拳具有以下特點:①簡潔樸實,其動作大多直來直往,一屈一伸,節奏鮮明,樸實無華,富於自然之美。②動作嚴密緊湊,"出手如鋼銼,落手如鉤竿”,“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發拳時,擰裹鑽翻,與身法、步法緊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擰繩一樣,毫不鬆懈。③沉著穩健,身正,步穩,“邁步如行犁,落腳如生根”,要求寬胸實腹,氣沉丹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勁力舒展沉實。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動作強調上法上身,手腳齊到,一發即至,一寸為先。拳諺有“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之說。形意拳講究“三節”、“八要”。三節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從全身講,頭與上肢為梢節, 軀幹為中節,下肢為根節;上肢以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下肢則分為胯、膝、足三節。做到三節的要求,就能保證周身完整一體,內外合一。八要是:三頂(頭上頂,有沖天之雄;手外頂,有推山之功;舌上頂,有吞象容)、三扣(肩扣,則力氣到肘;膝胯扣,則全身氣湊;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三圓(胸要圓、背要圓、虎口要圓)、三敏(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三抱(丹田抱,心意抱,兩肋抱)、三垂(肩下垂,肘下垂,氣下垂)、三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三挺(頸要挺,脊要挺,膝要挺)。這樣,就可保證身體各部姿勢正確舒展。 形意拳包含著豐富的技擊理論和技術、戰術內容,強調敢打必勝、勇往直前的戰鬥意識。拳諺說:“遇敵有主,臨危不懼”。在戰術思想上,主張快速突然,以我為主,交手時先發制人,“乘其無備而攻之,出其不意而擊之”,“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在攻防技術上,提倡近打快攻,搶佔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腳踏中門襠裡鑽”,“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形意拳主張頭、肩、肘、手、胯、膝、腳七法並用,處處可發,“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並且要求虛實結合,知己知人,相機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形意拳的技擊理論有6項原則,即工(巧妙)、順(自然)、勇(果斷)、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敵難於逃脫),稱為"六方之妙"。這6項原則對培養攻防意識,訓練技擊技術具有指導作用。

形意拳注重力量的訓練。第1步功夫是“築其基,壯其體,使骨體堅如鐵石”,為技術提高打下良好基礎,這稱為“明勁功夫”。第2步要練“暗勁和化勁功夫”,要求周身完整,剛柔相濟,精神貫注,形神合一,以意導體,以氣發力。可見,形意拳對人體各項生理功能要求是相當高的。形意拳動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剛可柔,不同體質的人都可從事鍛煉。

意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技擊價值、健身價值和表演價值,早已被廣大群眾所認識,學練者遍及神州大地,這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了幫助初學形意拳的朋友們糾正和克服在學練形意拳過程中較常見的毛病,現將這些毛病歸納為“十病”,一一列舉,望朋友們注意克服:

1.歪頭縮頸,其勢不正,前俯後仰,皆身是病。

2.張口吐舌,雙目無神,任督難通,視物不清。

3.左右歪斜,駝背弓腰,重心不穩,步法不靈。

4.挺胸吐腹,努氣拙力,氣難下沉,心身受損。

5.出拳直臂,雙肩高聳,三節不明,勁力難順。

6.肛門不提,丹田氣散,內中空虛,元氣虧損。

7.胸腹暴露,兩肋開張,自身不嚴,敵易入侵。

8.突臀挺胯,敞膝開襠,中門無守,敵攻難防。

9.腕成死彎,出拳上揚,攻擊無力,易被人拿。

10.虛實不分,陰陽不明,開合無度,變化失靈。

以上為初學形意拳最易犯的十病,望朋友們注意糾正和克服。

“十病”要忌,而且“十目”要知。何為“十目”?車氏形意拳中“十目”是指動作和形象名稱而言。它的具體內容是:斬截、裹挎、挑頂、雲領,這四項為動作名稱;雞腿、龍身、熊膀、猴相、鷹捉、虎撲,這六項為形象名稱。凡學練形意拳的,這“十目”就是規範動作的尺規,故必須認真體會,循此去做,不可隨心所欲,另闢蹊徑。“十目”與“十六”練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幾乎包含了形意拳理論的全部精華,務需認真體驗,才能使拳藝精益求精。

克服了“十病”,又明白了什麼是“十目”和“十六”練法,就要在“練”字上下功夫,在車氏形意門中,將“練”歸納為“十練”。

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頭為總領,所以,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不僅如此,頭在總領手法、步法、身法變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面部的五官。拳譜上講:“五行真如五道關(這裡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無人把守自遮攔,蔽住五行克他人,四兩可以撥千斤”。由此可知頭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再來研究頭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眼,拳譜上有:“眼有監察之明”與“眼觀六路”之說。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雙目要全神貫注,緊盯攻擊目標,做到無人似有人,攻防意識逼真,久而久之,可使雙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銳如猴鷹。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必須注意對方的眼,預察機宜,手腳未動眼先行。拳譜上有“眼無神,拳無魂”之論,充分說明了眼睛在練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車永宏宗師把“猴相”列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銳,這是對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發展和完善。

耳,有“耳聽八方”之論。我國的中醫理論以為耳通腎,腎氣充盈則聽覺靈敏,遇敵必先覺,尤其是夜間,耳可聞風而趨避。歷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聽覺的修煉,所以,平時演練要養成悉心用耳,凝神靜聽的好習慣,日久天長,可使聽覺靈敏。

口中有舌,口舌一家,無論行功演練,還是靜坐養神,口要自然閉合,以利呼吸。舌要頂住上齶,以利津液生出,隨時下嚥,以防口乾舌燥,更利於接通任脈,使周身氣血運行暢通,所以拳譜上有“舌有鵲橋”之說。

人之身軀,以腰為主宰,無論進退轉側,吞吐化泄,側身調膀,均由腰來協調。身法,身軀變化之法。車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對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動,腹實含胸,腰活背圓,提肛斂臀,尾閭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吞吐、趨避,這十二法皆有其具體的含義和要求:縱則放其勢,其勇如猛虎;橫則裹其力,開拓無阻攔;高則揚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則俯其身,刁拿顯其能;進則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則領其氣,回轉伏斂身;反則顧其後,後面變前迎;側則要調膀,左右皆顧及;吞則身未退,胸腹向裡含;吐則身向擁;單雙手推擊;趨左也避右,避實擊虛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義,凡學練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譜講:“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而總以身法為要”。“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即腦),而把握其要者則在身。身進則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見身法在演練和與人較技時的重要性。

手有撥轉之能,兩手打遍全身,其為攻防之本,故譜有“手如刀槍”之說。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論,有單手、雙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顧手,此為“手之七法”。何謂單手:“起前手如鷂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何謂雙手,譜曰:“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筋梢發,起而未落者,謂之拎手。筋梢發,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謂之起手。順起順落,參以拎搓者,謂之截手。筋梢不發,起而未落者,謂之顧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墜,腕塌手靈,兩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這樣可保持兩臂的伸縮彈力,利於變換手法。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心口),出洞入洞緊隨心;手高不過頭,肘高不過口;一手攻擊,一手顧破,擰裹而發,包裹嚴密;手之一發,打有目標,招不虛發;手之一回,肘護兩肋,手護心前,各歸其所,手起撩陰,拳從心出,起如猛虎撲食,落如鷹抓獵物;肩催肘、肘催手,力達筋梢如鋼鉤。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腳上的功夫。步為一身之根基和運動之樞紐。拳諺講:心是統帥(心即大腦),眼是先行,腿是戰馬,手是兵刃,無論攻防進退,全憑腿腳之力。譜曰:“腳去手不去為無主,手去腳不去為無根”。“身為主宰,而形之于步”。足見步法的重要。

車永宏宗師所傳形意拳的步法有:半馬步、立馬步、立叉步、寸步、墊步、虛步、箭穿步、踐步、迂回步、盤根步等多種步法。這些步法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即進步要低,退步要高。進步時,以前帶後,以後促前,行如槐蟲;退步時,以後帶前,以前促後,前後相隨。出入磨脛,快而敏捷,謹防敵手從中門而入。前後兩腳,有虛有實,可起可落,可進可退;進中有退,退中有進,以退為進,可守可攻,虛實變化需見機而作。落步時,要做到胯塌、襠圓、膝扣,腳趾抓地,猶如大樹生根,上下束身如一,防護嚴密,下盤穩固。拳譜上講得好:“學拳先學步,看拳先看步,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而拳慢,步不合則拳散”。“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大腦),應變在手,而千變萬化不至於窘迫者則為步”。

在車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稱人體的血、肉、筋、骨之末端為梢,總稱為“四梢”。發為血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變其常態。常言道,怒髮衝冠,虎須倒豎,是指人在極端憤怒下的外在表現,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講究心一顫而四梢齊,內勁出。毛孔的開合,可使血液迴圈暢通而力量充實,舌頂上齶,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氣浮,不口幹;手指腳趾扣,可使氣注於筋而四腳有力,齒叩可使精神貫骨,而身堅力發。所以在行功時,要做到發欲衝冠、舌欲催齒、甲欲透骨、牙欲斷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勢,四梢齊一,氣聚力實,下盤穩固,勇猛外宣,使敵膽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精,指人體內維持生命的高級物質——精液。我國的中醫理論和歷代武林高手都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則氣足,氣足則神充,神充則陽剛外溢;若精枯則氣竭,氣竭則神無,神無則命休。可見人生有精則生,無精則 死,充分說明了精對維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難生易耗,明知是寶而珍惜鍛煉者極少。故車氏歷代先師諄諄告誡門人:“要節欲,以保精養精”。形意古譜上講“精養實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要練形意真功,必須節制性欲,若性欲無度,必造成精元氣虛,身體衰弱,抵抗力下降,易發疾病,這就失去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基本條件,欲達上乘功夫則可望而不可及。

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指大腦)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面:

1.意動身隨。無論是演練套路,還是與人較技,一舉一動,都是以意領先。攻防進退,吞吐趨避,動作規範,凡一舉一動,都在意識指導下進行。

2.以意領氣。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內三合與外三合,動作與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隨意轉,以意領氣。意到、氣到、手到、足到,方顯功夫為妙。

3.以意顯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撲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飛,有撥草之能等等,無論何種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導下來完成的。通過意的活動,可以增強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刺激,進一步強化大腦的思維反應功能,從而大大有益於身心健康。

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于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沖於腦頂,上下鼓蕩,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所謂內氣,是指人體內的肺腑之氣和經絡之氣。所謂外氣,是指呼吸之氣。只有外氣不斷地供給與補充,才能使內氣不斷地運行與發揮,即我們常講的吐故納新,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才能發揮人體之潛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意拳以呼吸為功,運行為效,以內氣的運行來帶動外氣的變化,即意之所向,氣即隨之;氣一動而力即趨之。逆腹式呼吸為形意拳的引功運氣之法,輕鬆平靜為行氣之本,小周天運氣法為進入高層次的階梯。起勢紮步時呼吸,使氣通於周身;動作時呼吸,使氣力相合。進則呼,退則吸,開則呼合則吸,呼氣由丹田而吐,吸氣歸丹田所納,內氣外氣,循環往復,源源不斷,氣運周身,力達四肢,內外相合,功夫可達上乘之境。

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即胯催膝,膝催足,力達 腳掌。必須牢記,無論何時何地,練力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形式和順,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如此練力,日久天長可達到力不蓄自蓄,勁不發而自發,力量無窮。

所謂功,即指功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三體式樁功,各種單練對練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經常認真的演練和體會。特別是散手(太谷叫撕扒),更是真功夫的具體檢驗。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在青年時代,為了提高散手真功,經常不辭辛苦找到功夫上乘的前輩門上,花錢買打,從中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布學寬大師家學習散手技法,一種手法他要反復練習幾百遍,上千遍,直到運用嫺熟,得心應手為止,這是他所以成為形意散手名家和“試金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得到形意真功,就必須做到三節明,四梢齊,講陰陽,懂趨避。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勤於思考,堅持不懈,樂於吃苦,就能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敵手攻來隨我意,以藝服人是真藝”的高超境界。

後以嶽飛拳譜為理論,把大槍術化為拳法,並融合原來學的心意把,創出此拳。姬際可門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傳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現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從山西戴氏心意拳發展出來的,並加以定名。

拳具有以下特點:①簡潔樸實,其動作大多直來直往,一屈一伸,節奏鮮明,樸實無華,富於自然之美。②動作嚴密緊湊,"出手如鋼銼,落手如鉤竿”,“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發拳時,擰裹鑽翻,與身法、步法緊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擰繩一樣,毫不鬆懈。③沉著穩健,身正,步穩,“邁步如行犁,落腳如生根”,要求寬胸實腹,氣沉丹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勁力舒展沉實。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動作強調上法上身,手腳齊到,一發即至,一寸為先。拳諺有“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之說。形意拳講究“三節”、“八要”。三節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從全身講,頭與上肢為梢節, 軀幹為中節,下肢為根節;上肢以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下肢則分為胯、膝、足三節。做到三節的要求,就能保證周身完整一體,內外合一。八要是:三頂(頭上頂,有沖天之雄;手外頂,有推山之功;舌上頂,有吞象容)、三扣(肩扣,則力氣到肘;膝胯扣,則全身氣湊;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三圓(胸要圓、背要圓、虎口要圓)、三敏(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三抱(丹田抱,心意抱,兩肋抱)、三垂(肩下垂,肘下垂,氣下垂)、三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三挺(頸要挺,脊要挺,膝要挺)。這樣,就可保證身體各部姿勢正確舒展。 形意拳包含著豐富的技擊理論和技術、戰術內容,強調敢打必勝、勇往直前的戰鬥意識。拳諺說:“遇敵有主,臨危不懼”。在戰術思想上,主張快速突然,以我為主,交手時先發制人,“乘其無備而攻之,出其不意而擊之”,“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在攻防技術上,提倡近打快攻,搶佔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腳踏中門襠裡鑽”,“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形意拳主張頭、肩、肘、手、胯、膝、腳七法並用,處處可發,“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並且要求虛實結合,知己知人,相機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形意拳的技擊理論有6項原則,即工(巧妙)、順(自然)、勇(果斷)、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敵難於逃脫),稱為"六方之妙"。這6項原則對培養攻防意識,訓練技擊技術具有指導作用。

形意拳注重力量的訓練。第1步功夫是“築其基,壯其體,使骨體堅如鐵石”,為技術提高打下良好基礎,這稱為“明勁功夫”。第2步要練“暗勁和化勁功夫”,要求周身完整,剛柔相濟,精神貫注,形神合一,以意導體,以氣發力。可見,形意拳對人體各項生理功能要求是相當高的。形意拳動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剛可柔,不同體質的人都可從事鍛煉。

意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技擊價值、健身價值和表演價值,早已被廣大群眾所認識,學練者遍及神州大地,這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了幫助初學形意拳的朋友們糾正和克服在學練形意拳過程中較常見的毛病,現將這些毛病歸納為“十病”,一一列舉,望朋友們注意克服:

1.歪頭縮頸,其勢不正,前俯後仰,皆身是病。

2.張口吐舌,雙目無神,任督難通,視物不清。

3.左右歪斜,駝背弓腰,重心不穩,步法不靈。

4.挺胸吐腹,努氣拙力,氣難下沉,心身受損。

5.出拳直臂,雙肩高聳,三節不明,勁力難順。

6.肛門不提,丹田氣散,內中空虛,元氣虧損。

7.胸腹暴露,兩肋開張,自身不嚴,敵易入侵。

8.突臀挺胯,敞膝開襠,中門無守,敵攻難防。

9.腕成死彎,出拳上揚,攻擊無力,易被人拿。

10.虛實不分,陰陽不明,開合無度,變化失靈。

以上為初學形意拳最易犯的十病,望朋友們注意糾正和克服。

“十病”要忌,而且“十目”要知。何為“十目”?車氏形意拳中“十目”是指動作和形象名稱而言。它的具體內容是:斬截、裹挎、挑頂、雲領,這四項為動作名稱;雞腿、龍身、熊膀、猴相、鷹捉、虎撲,這六項為形象名稱。凡學練形意拳的,這“十目”就是規範動作的尺規,故必須認真體會,循此去做,不可隨心所欲,另闢蹊徑。“十目”與“十六”練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幾乎包含了形意拳理論的全部精華,務需認真體驗,才能使拳藝精益求精。

克服了“十病”,又明白了什麼是“十目”和“十六”練法,就要在“練”字上下功夫,在車氏形意門中,將“練”歸納為“十練”。

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頭為總領,所以,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不僅如此,頭在總領手法、步法、身法變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面部的五官。拳譜上講:“五行真如五道關(這裡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無人把守自遮攔,蔽住五行克他人,四兩可以撥千斤”。由此可知頭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再來研究頭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眼,拳譜上有:“眼有監察之明”與“眼觀六路”之說。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雙目要全神貫注,緊盯攻擊目標,做到無人似有人,攻防意識逼真,久而久之,可使雙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銳如猴鷹。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必須注意對方的眼,預察機宜,手腳未動眼先行。拳譜上有“眼無神,拳無魂”之論,充分說明了眼睛在練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車永宏宗師把“猴相”列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銳,這是對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發展和完善。

耳,有“耳聽八方”之論。我國的中醫理論以為耳通腎,腎氣充盈則聽覺靈敏,遇敵必先覺,尤其是夜間,耳可聞風而趨避。歷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聽覺的修煉,所以,平時演練要養成悉心用耳,凝神靜聽的好習慣,日久天長,可使聽覺靈敏。

口中有舌,口舌一家,無論行功演練,還是靜坐養神,口要自然閉合,以利呼吸。舌要頂住上齶,以利津液生出,隨時下嚥,以防口乾舌燥,更利於接通任脈,使周身氣血運行暢通,所以拳譜上有“舌有鵲橋”之說。

人之身軀,以腰為主宰,無論進退轉側,吞吐化泄,側身調膀,均由腰來協調。身法,身軀變化之法。車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對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動,腹實含胸,腰活背圓,提肛斂臀,尾閭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吞吐、趨避,這十二法皆有其具體的含義和要求:縱則放其勢,其勇如猛虎;橫則裹其力,開拓無阻攔;高則揚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則俯其身,刁拿顯其能;進則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則領其氣,回轉伏斂身;反則顧其後,後面變前迎;側則要調膀,左右皆顧及;吞則身未退,胸腹向裡含;吐則身向擁;單雙手推擊;趨左也避右,避實擊虛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義,凡學練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譜講:“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而總以身法為要”。“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即腦),而把握其要者則在身。身進則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見身法在演練和與人較技時的重要性。

手有撥轉之能,兩手打遍全身,其為攻防之本,故譜有“手如刀槍”之說。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論,有單手、雙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顧手,此為“手之七法”。何謂單手:“起前手如鷂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何謂雙手,譜曰:“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筋梢發,起而未落者,謂之拎手。筋梢發,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謂之起手。順起順落,參以拎搓者,謂之截手。筋梢不發,起而未落者,謂之顧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墜,腕塌手靈,兩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這樣可保持兩臂的伸縮彈力,利於變換手法。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心口),出洞入洞緊隨心;手高不過頭,肘高不過口;一手攻擊,一手顧破,擰裹而發,包裹嚴密;手之一發,打有目標,招不虛發;手之一回,肘護兩肋,手護心前,各歸其所,手起撩陰,拳從心出,起如猛虎撲食,落如鷹抓獵物;肩催肘、肘催手,力達筋梢如鋼鉤。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腳上的功夫。步為一身之根基和運動之樞紐。拳諺講:心是統帥(心即大腦),眼是先行,腿是戰馬,手是兵刃,無論攻防進退,全憑腿腳之力。譜曰:“腳去手不去為無主,手去腳不去為無根”。“身為主宰,而形之于步”。足見步法的重要。

車永宏宗師所傳形意拳的步法有:半馬步、立馬步、立叉步、寸步、墊步、虛步、箭穿步、踐步、迂回步、盤根步等多種步法。這些步法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即進步要低,退步要高。進步時,以前帶後,以後促前,行如槐蟲;退步時,以後帶前,以前促後,前後相隨。出入磨脛,快而敏捷,謹防敵手從中門而入。前後兩腳,有虛有實,可起可落,可進可退;進中有退,退中有進,以退為進,可守可攻,虛實變化需見機而作。落步時,要做到胯塌、襠圓、膝扣,腳趾抓地,猶如大樹生根,上下束身如一,防護嚴密,下盤穩固。拳譜上講得好:“學拳先學步,看拳先看步,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而拳慢,步不合則拳散”。“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大腦),應變在手,而千變萬化不至於窘迫者則為步”。

在車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稱人體的血、肉、筋、骨之末端為梢,總稱為“四梢”。發為血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變其常態。常言道,怒髮衝冠,虎須倒豎,是指人在極端憤怒下的外在表現,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講究心一顫而四梢齊,內勁出。毛孔的開合,可使血液迴圈暢通而力量充實,舌頂上齶,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氣浮,不口幹;手指腳趾扣,可使氣注於筋而四腳有力,齒叩可使精神貫骨,而身堅力發。所以在行功時,要做到發欲衝冠、舌欲催齒、甲欲透骨、牙欲斷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勢,四梢齊一,氣聚力實,下盤穩固,勇猛外宣,使敵膽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精,指人體內維持生命的高級物質——精液。我國的中醫理論和歷代武林高手都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則氣足,氣足則神充,神充則陽剛外溢;若精枯則氣竭,氣竭則神無,神無則命休。可見人生有精則生,無精則 死,充分說明了精對維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難生易耗,明知是寶而珍惜鍛煉者極少。故車氏歷代先師諄諄告誡門人:“要節欲,以保精養精”。形意古譜上講“精養實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要練形意真功,必須節制性欲,若性欲無度,必造成精元氣虛,身體衰弱,抵抗力下降,易發疾病,這就失去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基本條件,欲達上乘功夫則可望而不可及。

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指大腦)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面:

1.意動身隨。無論是演練套路,還是與人較技,一舉一動,都是以意領先。攻防進退,吞吐趨避,動作規範,凡一舉一動,都在意識指導下進行。

2.以意領氣。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內三合與外三合,動作與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隨意轉,以意領氣。意到、氣到、手到、足到,方顯功夫為妙。

3.以意顯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撲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飛,有撥草之能等等,無論何種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導下來完成的。通過意的活動,可以增強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刺激,進一步強化大腦的思維反應功能,從而大大有益於身心健康。

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于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沖於腦頂,上下鼓蕩,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所謂內氣,是指人體內的肺腑之氣和經絡之氣。所謂外氣,是指呼吸之氣。只有外氣不斷地供給與補充,才能使內氣不斷地運行與發揮,即我們常講的吐故納新,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才能發揮人體之潛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意拳以呼吸為功,運行為效,以內氣的運行來帶動外氣的變化,即意之所向,氣即隨之;氣一動而力即趨之。逆腹式呼吸為形意拳的引功運氣之法,輕鬆平靜為行氣之本,小周天運氣法為進入高層次的階梯。起勢紮步時呼吸,使氣通於周身;動作時呼吸,使氣力相合。進則呼,退則吸,開則呼合則吸,呼氣由丹田而吐,吸氣歸丹田所納,內氣外氣,循環往復,源源不斷,氣運周身,力達四肢,內外相合,功夫可達上乘之境。

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即胯催膝,膝催足,力達 腳掌。必須牢記,無論何時何地,練力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形式和順,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如此練力,日久天長可達到力不蓄自蓄,勁不發而自發,力量無窮。

所謂功,即指功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三體式樁功,各種單練對練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經常認真的演練和體會。特別是散手(太谷叫撕扒),更是真功夫的具體檢驗。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在青年時代,為了提高散手真功,經常不辭辛苦找到功夫上乘的前輩門上,花錢買打,從中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布學寬大師家學習散手技法,一種手法他要反復練習幾百遍,上千遍,直到運用嫺熟,得心應手為止,這是他所以成為形意散手名家和“試金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得到形意真功,就必須做到三節明,四梢齊,講陰陽,懂趨避。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勤於思考,堅持不懈,樂於吃苦,就能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敵手攻來隨我意,以藝服人是真藝”的高超境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