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著名書法家沃興華解讀蔡邕《九勢》

書法在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情況, 近三十多年來, 書法發展很快, 做了各種各樣的探索, 甚至有很多突破了書法的底線,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 我們尤其應該要思考一下“書法是什麼?”來明白我們今後創作的努力方向。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 爭論也很多, 當人們在思考往哪裡去的時候, 往往先要思考從哪裡來。 我們還是回到原初的時候, 看看古人怎麼看, 然後再用今天的意識來解讀, 用實例來舉證。

東漢後期蔡邕的《九勢》是古代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最早的一篇專業論文, 是中國書法的第一塊理論基石。

“夫書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陰陽生焉, 陰陽既生, 形勢出矣。 ”這段話中的“自然”衍生出兩個定義:

1、書者法象也, 書法是自然萬物的再現;

2、書者心畫也, 書法是表現人性的。

道法自然, 用“道”來效法自然, 用什麼來表達“道”呢?一陰一陽為之道。

在古人眼中一切都是自然關係,

天地之間陰陽交錯, 陰陽具體放到書法上, 就是各種對比關係。 陰陽在書法藝術的體現形式。 用筆輕重快慢, 點畫粗細方圓, 結體大小正側, 章法疏密虛實, 用墨枯濕濃淡。 我們今天看歷代的書法, 實際就是各種對比關係在不斷被挖掘。

書法的形與勢是書法藝術中最根本的核心!其來源於“人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的中國最核心的古老哲學。 世間萬象存於陰陽之中, 是陰陽的對立統一。 書法藝術千變萬化, 歸根到底是形與勢之間的對立統一。

“形”指的是造型與空間, 我們講的粗細方圓、疏密虛實都是講的空間之間的佔有, 空間之間的距離。 而書法從甲骨文到大篆及至隸書, 主要關注點都在造型上,

點畫的造型, 一波三折、蠶頭燕尾等等。 中國書法在造型和空間上的表現跟繪畫有很相近的關係。

“勢”指的是書法的運動性、時間性, 是書寫的連續過程, 用筆的輕重快慢, 字與字, 筆劃與筆劃之間連接斷續的過程在時間上的表現。 書寫變成一個連續的過程,

有一個時間的伸展, 這裡有輕重、快慢、離合等等關係, 這就帶來了音樂性。

在漢代, 隸書注重造型的變化, 因為這種造型的多樣性造成了一種變化豐富的華麗效果。 到了分書, 包括魏碑, 每一筆都斷開, 每一筆都做造型, 字型華麗但是不實用。 而作為使用功能很強的書法開始需要變化, 怎麼變化, 就是把點畫連貫起來, 就是要強調“勢”。 “勢”就是要有節奏感, “節”的意思是慢、停止, “奏”的意思是快、運動, 就是指在書寫中要有一種快慢的運動變化。

魏晉開始中國書法有了連續書寫, 到唐代把“勢”推向了極致。

書法的“形、勢”概括為:

1、“形”, 指的是空間感的, 跟繪畫相通;

2、“勢”, 指的是時間感, 跟音樂相通。

所以說書法是融繪畫和音樂於一體的藝術。

進一步來看, 儘管書寫的是漢字, 但漢字只是一個媒介和工具, 最重要的體現是時間和空間, 也就是形和勢。 這是書法表現形式最核心的東西。

看書法作品是在看什麼?不是看字的點畫和結體, 而是看點畫在連續書寫過程中的節奏感豐不豐富, 看這個字造型的大小、疏密在整個空間關係當中合不合理,歸根結底,是研究時間和空間的藝術,是對時間、空間的理解。而空間和時間是任何事物存在的基礎。

我們講一個物體存在,首先是物體在空間上的佔有,然後是一個存在的過程。是一個最本質的問題,就是一個“道”的問題。空間與時間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講。就是“世界”與“宇宙”。

“世”,三十年稱一世,“界”,指空間的劃分。

“宇”,上下四方為宇,“宙”,古往今來為宙。

書法的表現形式,看起來是形式的問題,實際本質上又是一個內容的問題,表現的就是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就是中國人觀察世界、理解世界、表現世界的方式方法的問題,形式就是內容,內容包含在形式裡面。

書法的構成分點畫、結體和章法三個層次。形勢體現在點畫上叫形與勢,在結體上叫筆勢和體勢,在章法上叫空間造型和時間節奏。形屬於空間造型,是靜態的,體現了繪畫性,。勢屬於時間節奏,是動態的,體現了音樂性。

中國傳統書法理論,最注重點畫,書法技法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筆法的問題,因此創造了一個“筆法”的理論體系。

分書到楷書的最大的變化就是在造型的基礎上,把點畫連綿起來,既實用又美觀。楷書以後,怎樣來寫這個點畫,從楷書中總結了“三過其筆”。每個筆劃都要有起筆、行筆、收筆這三個階段。

有了這樣一個過程才有形和勢的變化。整個書寫在一個點畫上面有一個開始、運動、結束的過程,可以通過提按頓挫讓點畫有“形”的變化,可以有輕重快慢讓點畫有“勢”的變化,有形和勢的表現性,點畫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造型單位,點畫才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所以古人最反對是“信筆”,沒有起、行、收筆,平鋪直敘。

點畫“形”的表現:

1、方與圓。方與圓看著是形狀,實際文化含義很多,我們講天圓地方,講智圓行方,所以不僅僅是指造型上的。當一件作品是表達抒情,含蓄溫和的時候的往往是偏向圓形的,要表現張揚激烈偏向尖銳方形。在創作作品的時候就可以把不同的造型作為情緒的表達方式,就是傳達精神力量的一種能力。

2、厚與薄。厚筆劃有種立體感、厚度感,薄筆劃有輕鬆飄逸感。如顏真卿的筆劃,剛毅木訥、溫潤敦厚,鴨頭丸帖筆劃優雅靈動。

3、點與線。點如打擊樂,直上直下,如高山墜石;線是點的延伸是一個過程,如同絃樂器。王鐸的點,有節奏、力度、節奏的變化。每個點的方向都不一樣,每一筆下去時候力度和角度都不一樣,如高山之石直落而下,讓人振奮。中國書法史上,性格張揚突出的書家,如徐渭和米芾,都喜歡強化點。而線用來表現溫柔纏綿。

點畫“勢”的表現:

“勢”的表現就是力度和速度的表現。一種是垂直於紙面的力度,古人強調“入木三分”,力量要往下面走,力透紙背,實際強調的是滲透感。另一種是縱橫揮灑的速度感。在連續書寫的過程中,運動的力度和速度的變化就是“勢”。

蔡邕“九勢”中把漢字的所有點畫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澀勢”,如:橫、豎;另一種是“疾勢”的,如:撇、捺。

漢字的點畫本來就有自己的輕重快慢的區別,在書寫單個點畫時有“三過其筆”的疾勢、澀勢的變化,點畫跟點畫之間也有疾勢、澀勢的變化,延伸到結體和章法裡面都有疾勢、澀勢的變化。

這樣的作品就具備了多樣和豐富性,傳達不同的豐富的情感。如懷素的草書自敘帖,一筆書連綿不斷,但是因為他沒有把對比拉大,他的情緒表達相對很含蓄,悲喜雙遣。而張旭的草書,速度和力度的對比跌宕起伏,情緒表達強烈,稱悲喜雙運。

書法所有的時間、空間的表達最後是要歸於一體的,是陰陽的綜合體,形與勢是合一的。古人論書是兩者都不偏廢的,形與勢並重,必須是一個整體。魏晉以後,書法從章草到今草,從分書到楷書,就是加強連綿。王羲之之所以被稱為書聖,就是因為他把形和勢很好的統一了起來。形和勢結合起來就是一種生命狀態,也就是“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看這個字造型的大小、疏密在整個空間關係當中合不合理,歸根結底,是研究時間和空間的藝術,是對時間、空間的理解。而空間和時間是任何事物存在的基礎。

我們講一個物體存在,首先是物體在空間上的佔有,然後是一個存在的過程。是一個最本質的問題,就是一個“道”的問題。空間與時間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講。就是“世界”與“宇宙”。

“世”,三十年稱一世,“界”,指空間的劃分。

“宇”,上下四方為宇,“宙”,古往今來為宙。

書法的表現形式,看起來是形式的問題,實際本質上又是一個內容的問題,表現的就是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就是中國人觀察世界、理解世界、表現世界的方式方法的問題,形式就是內容,內容包含在形式裡面。

書法的構成分點畫、結體和章法三個層次。形勢體現在點畫上叫形與勢,在結體上叫筆勢和體勢,在章法上叫空間造型和時間節奏。形屬於空間造型,是靜態的,體現了繪畫性,。勢屬於時間節奏,是動態的,體現了音樂性。

中國傳統書法理論,最注重點畫,書法技法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筆法的問題,因此創造了一個“筆法”的理論體系。

分書到楷書的最大的變化就是在造型的基礎上,把點畫連綿起來,既實用又美觀。楷書以後,怎樣來寫這個點畫,從楷書中總結了“三過其筆”。每個筆劃都要有起筆、行筆、收筆這三個階段。

有了這樣一個過程才有形和勢的變化。整個書寫在一個點畫上面有一個開始、運動、結束的過程,可以通過提按頓挫讓點畫有“形”的變化,可以有輕重快慢讓點畫有“勢”的變化,有形和勢的表現性,點畫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造型單位,點畫才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所以古人最反對是“信筆”,沒有起、行、收筆,平鋪直敘。

點畫“形”的表現:

1、方與圓。方與圓看著是形狀,實際文化含義很多,我們講天圓地方,講智圓行方,所以不僅僅是指造型上的。當一件作品是表達抒情,含蓄溫和的時候的往往是偏向圓形的,要表現張揚激烈偏向尖銳方形。在創作作品的時候就可以把不同的造型作為情緒的表達方式,就是傳達精神力量的一種能力。

2、厚與薄。厚筆劃有種立體感、厚度感,薄筆劃有輕鬆飄逸感。如顏真卿的筆劃,剛毅木訥、溫潤敦厚,鴨頭丸帖筆劃優雅靈動。

3、點與線。點如打擊樂,直上直下,如高山墜石;線是點的延伸是一個過程,如同絃樂器。王鐸的點,有節奏、力度、節奏的變化。每個點的方向都不一樣,每一筆下去時候力度和角度都不一樣,如高山之石直落而下,讓人振奮。中國書法史上,性格張揚突出的書家,如徐渭和米芾,都喜歡強化點。而線用來表現溫柔纏綿。

點畫“勢”的表現:

“勢”的表現就是力度和速度的表現。一種是垂直於紙面的力度,古人強調“入木三分”,力量要往下面走,力透紙背,實際強調的是滲透感。另一種是縱橫揮灑的速度感。在連續書寫的過程中,運動的力度和速度的變化就是“勢”。

蔡邕“九勢”中把漢字的所有點畫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澀勢”,如:橫、豎;另一種是“疾勢”的,如:撇、捺。

漢字的點畫本來就有自己的輕重快慢的區別,在書寫單個點畫時有“三過其筆”的疾勢、澀勢的變化,點畫跟點畫之間也有疾勢、澀勢的變化,延伸到結體和章法裡面都有疾勢、澀勢的變化。

這樣的作品就具備了多樣和豐富性,傳達不同的豐富的情感。如懷素的草書自敘帖,一筆書連綿不斷,但是因為他沒有把對比拉大,他的情緒表達相對很含蓄,悲喜雙遣。而張旭的草書,速度和力度的對比跌宕起伏,情緒表達強烈,稱悲喜雙運。

書法所有的時間、空間的表達最後是要歸於一體的,是陰陽的綜合體,形與勢是合一的。古人論書是兩者都不偏廢的,形與勢並重,必須是一個整體。魏晉以後,書法從章草到今草,從分書到楷書,就是加強連綿。王羲之之所以被稱為書聖,就是因為他把形和勢很好的統一了起來。形和勢結合起來就是一種生命狀態,也就是“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