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啟真新論|浙大人文學院副院長馮國棟:五千年積累的文化養分,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

編者按:資訊爆炸的年代, 我們更加需要傾聽思想的聲音。 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 板塊, 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 本期, 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馮國棟的《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一文。 觀點的碰撞, 智慧的交鋒, 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礎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獨特魅力精神、物質力量, 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識徽章, 也是一個民族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興國運興, 文化強民族強。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 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正是中華五千年悠久的發展歷程, 中華深厚的文化底蘊給了我們文化上的自信與自豪。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 習近平同志說:“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 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 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 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文化自信是在其他三個自信基礎上的提升與昇華, 只有“不忘本來”, 紮根中國大地, 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 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文化”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丁林攝

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 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社會核心主義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既是在當今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 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 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 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 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基礎上形成的。 《易·賁》雲:“觀乎天文, 以察時變;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中華文化的使命是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 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 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 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 ”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統文化開新的必由之路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啟動其生命力。”所謂“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不忘本來,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繼承中華文化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在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的同時,必須將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與時代要求相結合,在繼承中創新,在發展中傳承,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的同時,反映時代特色,顯現時代風采。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講清楚,梳理好,闡發好。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五千年積累的文化養分,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是我們前進的定力,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

本文作者:馮國棟 , 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副院長

本文編輯:陳彪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統文化開新的必由之路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啟動其生命力。”所謂“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不忘本來,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繼承中華文化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在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的同時,必須將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與時代要求相結合,在繼承中創新,在發展中傳承,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的同時,反映時代特色,顯現時代風采。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講清楚,梳理好,闡發好。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五千年積累的文化養分,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是我們前進的定力,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

本文作者:馮國棟 , 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副院長

本文編輯:陳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