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俠客行:唐朝書生們詩劍合璧走江湖

所謂言必行, 行必果, 諾必誠, 不愛其軀, 赴士之阨困, 千里誦義者也。 曰, 立氣齊, 作威福, 結私交, 以立強於世者, 謂之遊俠。 ——《史記·遊俠傳》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指見義勇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氣質或行為。 太史公的這番話應該可以當作是關於俠客的定義。

中國人自古有俠士情結, 尚武精神, 從古至今, 有很多關於俠客的傳說、故事、詩歌,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荊軻、專諸、要離、曹沫、豫讓、聶政, 就不多加介紹。 而關於俠客的故事, 大家也看了不少金庸、古龍、梁羽生的作品, 許多經典武俠作品爛熟于心。 關於俠,

金庸的觀點是, 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 所以他筆下的俠客很多身上背負著沉重的家國大事, 而古龍筆下的俠客則更加純粹, 自由的行事風格, 生死相隨的義氣, 為了知己, 雖死無怨, 正所謂: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俠是自由精神的追衍, 前承老莊的精神, 後有各朝俠客的傳奇。 據說, 中國古代的書生幾乎各個身上佩劍, 無論會不會武功, 劍不離手, 俠客情懷是必不可少的。

而大唐的書生可以說最具代表性, 大唐當時端的氣勢恢宏, 空前富強, 天下諸國來朝, 自然, 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人, 很多都有著豪邁情懷, 這樣的氣質也在詩歌中多有體現。 可以這麼說, 在唐代, 俠士氣質成了詩歌裡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不過隨著大環境的改變,

這種俠客氣質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初唐時期:國家初定, 詩風蒼勁, 風骨剛健, 最具俠客氣質的詩人, 推薦

.這一時期, 是一個王朝剛成立的時期, 天下初定, 這時的唐朝尚中氣不足, 唐詩此時還染有宮廷體奢靡之氣, 而初唐四傑的出現, 一改詩壇奢靡風氣。 但是, 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和王勃的《採蓮曲》, 在氣勢上仍然是偏于柔弱, 楊炯在詩歌上頗有豪氣, 但是讀起來, 魏晉遺風又過於濃厚, 不及盧照鄰和王勃對詩歌發展貢獻大。 不過他寫的邊塞詩歌確實頗有俠氣。 若論詩歌氣勢和自身作為最相匹配, 豪俠氣勢最徹底的應是駱賓王。 雖然他的詩歌也沒有擺脫魏晉遺風, 在詞句結構上尚且有些呆滯, 然而卻是最有風骨的。

詩歌, 不在於形式上的堆砌詞句, 最重要的是詩魂, 俠客氣質的駱賓王, 在《討武氏檄文》驚雷般的一句質問:請看今日之域中, 竟是誰家之天下!女皇武則天觀之也震驚不已。 此等氣勢, 非豪俠所不能有也。

駱賓王于易水送別一絕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在此寫的是荊軻, 看似寫的是刺秦王, 其實是以荊軻自況, 表示自己也有這樣的熱血俠心。

明人胡應麟在《補〈唐書〉駱侍禦傳》中, 稱駱賓王“大節高風, 瑰材卓行, 詞華冠代, 學業超群。 ……偉哉器量無雙, 詎曰文章寡二!”, 雖然也把駱賓王的人品、文品結合起來評價, 但在其心目中, 作為“義士”的駱賓王的俠客氣質, 仍然佔據頭籌。

清人陳熙晉, 也是研究駱賓王詩文的著名學者,

他在為他自己箋注的駱賓王文集作序時, 開宗明義寫道:臨海志士也, 非文士也。 意思是他身為俠客志士甚于書生文士。 楊用修有言, 孔北海與建安七子並稱, 駱賓王與垂拱四傑為列。 以文章之末技, 掩立身之大閑, 可惜也。

如此可見, 駱賓王身為豪俠義士更甚于一位文人, 而在他的詩歌和文學作品中也體現了當時武后當朝、社會變更的背景。

盛唐時期:國勢昌盛, 俠行天下, 放任四海, 最有代表的詩人應是李白

最能代表盛唐氣勢、劍俠精神的當屬大詩人李白。 李白詩歌的精髓就是自由, 我走我的路, 任憑天下人評說去吧。 這種不拘小節的氣度、至情至性的個性, 很值得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人學習, 當代人,

許多都被束縛在一個狹小的框架之中, 很多人不敢交付自己的真感情, 患得患失, 以至於最終無所得。

不過, 李白這樣率真的性格、高傲的品質加上耀眼的才華, 總難免遭人妒忌, 以至於命途多舛, 幾次入長安, 想一展雄才大略, 卻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似李白這樣自由散漫、秉氣清高的人, 還真不適合在官場上混。 幸而, 李白雖然心氣高, 但不是心胸狹隘、容易鬱結的人, 後來倒更是隨了年少時的志向, 做了俠士一般的人物, 自由自在, 遊歷天下。

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 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 颯遝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 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 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 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樑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是一首體現李白俠士情懷的非常典型的詩歌。據史料記載李白本人就是一個劍術非常高超的劍客,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在這首《俠客行》中寫到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前面提到的春秋戰國的刺客,不也有這等風範?殺人,不是濫殺,而是行俠仗義,懲奸除惡,也不是為了個名聲,事了拂衣而去,清風過後無痕,這等境界,是何等的超脫和飄然世外。《俠客行》裡面提到的兩位壯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義士,朱亥和侯嬴,兩人都得到了信陵君的賞識,做了他的門客,後來幫助信陵君成就一番大業。李白年少時正是希望能夠得到明主賞識,有一天像朱亥和侯嬴這樣建功立業,能夠“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雖然最後事與願違,卻還是拿得起,放得下,俠行天下,放任四海。

他個人雖然不得志,他的詩歌卻代表了盛唐的氣勢,在國家昌盛的大環境之下,胸懷也會變得寬大,因而,他的思維天馬行空,詩作風格自由靈動,飄逸隨風。他還寫了許多能夠表現俠客氣質的詩歌,比如“托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的俠客氣度,比如“鳳饑不啄粟,所食唯琅軒。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的清高傲世,再比如“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的自由瀟灑。所以,不妨這麼說,李白不僅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俠士。

杜甫和李白是一個時代的,杜甫比李白晚生一些年,只抓到個盛唐的尾巴,還沒領悟盛唐是什麼氣勢,就被動地捲進了亂世中,所以成日裡憂國憂民,詩風壓抑低沉,不過這位詩人,他寫的一首詩歌,個人認為這是表現劍術的最完美的詩歌。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杜甫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

況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動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複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杜甫在詩歌前半部分寫得非常滂沱大氣,只是他素來寫基調悲涼的詩歌,所以到了最後詩歌還是落入了悲涼頹廢之境,古今對比,今不如昔,頓時悲從中來。遭逢亂世,子亡親離,所以也就無法像李白那樣灑脫,不過他的俠心俠骨依舊。

中晚唐時代:國勢傾頹,亂世離散,俠心蒼老,詩中難掩蒼涼沒落之意。李益等人稍挽住一點豪俠尾巴。

中唐時期,安史之亂,國家險些傾覆,雖然後來依舊是李家天下,但是唐朝已經受了很重的內傷,國勢日漸傾頹,已不可避免了。因而詩人在詩歌裡往往流露出一種頹敗蒼涼的感情色彩。

李益·《鹽州過胡兒飲馬泉》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

李益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如果論詩才,我竊以為他當屬這十大才子之中成就比較卓越的一位。明人胡震亨概括李益邊塞詩的基本情調是“悲壯婉轉”,能“令人淒斷”,這首詩正可以作為其代表詩作之一。

這首詩中的頷聯“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笳聲是邊塞的音樂聲,白色月光灑在邊疆,蒼涼之意,思歸之情,油然而生,笳聲與月色的搭配幾乎是絕配,何人倚劍白雲天,試想想,這樣的情境下,一人一劍長身而立,四下寂寥,滄桑淒涼之感,蕩蕩然生於詩中。安史之亂後,國家暫且恢復安定了,但大勢已去,詩人歷經滄桑,故而這首詩裡最絕的兩句就是頷聯兩句,詩境開闊,餘意激蕩,長久不絕。晚唐時期,國家已是戰火紛起,眼看著天下就要分崩離析了,這種情況下,還指望著詩人有豪俠的氣勢,恐怕是不可能了,於是詩風柔弱,氣血不足,這可以從晚唐最富盛名的兩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的詩歌裡明顯看出來,都好寫一些風格靡頹的詩歌,雖然詩歌上已經達到非常成熟的階段,然後那種豪放得俠客氣質卻很難見到了。

再來看這首晚唐時期的作品

隴西行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讚賞此詩後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責前二句“筋骨畢露”,後二句為其所累。

這首詩猶然還存著一點風骨,可惜俠心已經蒼老,沒有什麼熱血和激情,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每讀一回,心頭就頓感難受,多讀幾遍,眼淚就要落下來,前面還有著“誓掃匈奴不顧身的豪邁情懷,後面卻立刻直轉下來,已是屍橫遍野,歸於塵土無人知的淒絕場景了,因而詩歌中的俠客氣質也一而衰再而竭了。

詩歌表現出來的俠客氣質隨著一個朝代興衰變更而逐漸消亡,唐之後,再難尋這等俠士氣度了。

自古文風體現國家氣運,現在中國正在演繹大國崛起的篇章,如果俠客氣質不存,我輩中人唯唯諾諾,困守於百尺套房之中,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氣格和豪情安在哉?豪俠氣度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在奔赴夢想的征途上,且拾起老祖宗那份豪俠氣概來了!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樑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是一首體現李白俠士情懷的非常典型的詩歌。據史料記載李白本人就是一個劍術非常高超的劍客,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在這首《俠客行》中寫到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前面提到的春秋戰國的刺客,不也有這等風範?殺人,不是濫殺,而是行俠仗義,懲奸除惡,也不是為了個名聲,事了拂衣而去,清風過後無痕,這等境界,是何等的超脫和飄然世外。《俠客行》裡面提到的兩位壯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義士,朱亥和侯嬴,兩人都得到了信陵君的賞識,做了他的門客,後來幫助信陵君成就一番大業。李白年少時正是希望能夠得到明主賞識,有一天像朱亥和侯嬴這樣建功立業,能夠“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雖然最後事與願違,卻還是拿得起,放得下,俠行天下,放任四海。

他個人雖然不得志,他的詩歌卻代表了盛唐的氣勢,在國家昌盛的大環境之下,胸懷也會變得寬大,因而,他的思維天馬行空,詩作風格自由靈動,飄逸隨風。他還寫了許多能夠表現俠客氣質的詩歌,比如“托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的俠客氣度,比如“鳳饑不啄粟,所食唯琅軒。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的清高傲世,再比如“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的自由瀟灑。所以,不妨這麼說,李白不僅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俠士。

杜甫和李白是一個時代的,杜甫比李白晚生一些年,只抓到個盛唐的尾巴,還沒領悟盛唐是什麼氣勢,就被動地捲進了亂世中,所以成日裡憂國憂民,詩風壓抑低沉,不過這位詩人,他寫的一首詩歌,個人認為這是表現劍術的最完美的詩歌。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杜甫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

況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動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複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杜甫在詩歌前半部分寫得非常滂沱大氣,只是他素來寫基調悲涼的詩歌,所以到了最後詩歌還是落入了悲涼頹廢之境,古今對比,今不如昔,頓時悲從中來。遭逢亂世,子亡親離,所以也就無法像李白那樣灑脫,不過他的俠心俠骨依舊。

中晚唐時代:國勢傾頹,亂世離散,俠心蒼老,詩中難掩蒼涼沒落之意。李益等人稍挽住一點豪俠尾巴。

中唐時期,安史之亂,國家險些傾覆,雖然後來依舊是李家天下,但是唐朝已經受了很重的內傷,國勢日漸傾頹,已不可避免了。因而詩人在詩歌裡往往流露出一種頹敗蒼涼的感情色彩。

李益·《鹽州過胡兒飲馬泉》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

李益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如果論詩才,我竊以為他當屬這十大才子之中成就比較卓越的一位。明人胡震亨概括李益邊塞詩的基本情調是“悲壯婉轉”,能“令人淒斷”,這首詩正可以作為其代表詩作之一。

這首詩中的頷聯“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笳聲是邊塞的音樂聲,白色月光灑在邊疆,蒼涼之意,思歸之情,油然而生,笳聲與月色的搭配幾乎是絕配,何人倚劍白雲天,試想想,這樣的情境下,一人一劍長身而立,四下寂寥,滄桑淒涼之感,蕩蕩然生於詩中。安史之亂後,國家暫且恢復安定了,但大勢已去,詩人歷經滄桑,故而這首詩裡最絕的兩句就是頷聯兩句,詩境開闊,餘意激蕩,長久不絕。晚唐時期,國家已是戰火紛起,眼看著天下就要分崩離析了,這種情況下,還指望著詩人有豪俠的氣勢,恐怕是不可能了,於是詩風柔弱,氣血不足,這可以從晚唐最富盛名的兩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的詩歌裡明顯看出來,都好寫一些風格靡頹的詩歌,雖然詩歌上已經達到非常成熟的階段,然後那種豪放得俠客氣質卻很難見到了。

再來看這首晚唐時期的作品

隴西行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讚賞此詩後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責前二句“筋骨畢露”,後二句為其所累。

這首詩猶然還存著一點風骨,可惜俠心已經蒼老,沒有什麼熱血和激情,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每讀一回,心頭就頓感難受,多讀幾遍,眼淚就要落下來,前面還有著“誓掃匈奴不顧身的豪邁情懷,後面卻立刻直轉下來,已是屍橫遍野,歸於塵土無人知的淒絕場景了,因而詩歌中的俠客氣質也一而衰再而竭了。

詩歌表現出來的俠客氣質隨著一個朝代興衰變更而逐漸消亡,唐之後,再難尋這等俠士氣度了。

自古文風體現國家氣運,現在中國正在演繹大國崛起的篇章,如果俠客氣質不存,我輩中人唯唯諾諾,困守於百尺套房之中,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氣格和豪情安在哉?豪俠氣度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在奔赴夢想的征途上,且拾起老祖宗那份豪俠氣概來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