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四海龍王咋都姓敖?他們子孫為何會成為玉帝桌上一道菜?

(蝸牛看西遊第1510期)

文/牽著蝸牛散步

在往期文章中, 蝸牛多次寫過關于龍的文章, 但大家還有很多問題。

比如, 四海龍王為何都姓敖?他們之間是不是親兄弟?玉帝為何會放心把占三界地圖三分之一的海域交給龍氏家族管理,

卻又將把他們子孫端上餐桌?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 在西遊世界中地位為何那麼低?

對此, 有人說, 這是老吳為了貶低皇帝家族, 故意把龍的地位寫低;也有人說, 龍族掌管著四海, 玉帝不敢讓他們做大, 所以故意打壓著他們。

但這些解釋, 都有說不通的地方, 或不能全面打消所有人的疑惑。

本期, 蝸牛再作一篇解讀帖, 供大家參考, 當然, 也歡迎繼續提出不同看法。

在原著第三回, 孫悟空到東海龍王處尋得金箍棒, 仍賴著不走, 吵嚷著要龍王送一套好西裝。 龍王說, 兵器有幾件, 但西裝沒有。 孫悟空說, 如沒有, 那就試試這棒的厲害!

東海龍王一下慌了, 趕緊道:“上仙, 切莫動手, 切莫動手!待我看舍弟處可有, 當送一副。 ”

孫悟空道:“令弟何在?”龍王道:“舍弟乃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是也。 ”

從這一段中, 我們可看出, 四海龍王的確是兄弟, 而且都姓敖。

既然四海龍王這麼牛叉,

那他們的子孫為何又成為玉帝餐桌上一道菜呢?

在原著第八回, 如來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 玉帝安排安天大會給他慶功, 原文如下——

(玉帝)請如來高座七寶靈台, 調設各班坐位, 安排龍肝鳳髓, 玉液蟠桃。

對原文中的龍肝鳳髓, 爭議很大。 有人認為, 這只是一個比喻, 表示桌上的菜很高級。 但也有人認為, 龍肝鳳髓在現代的確是比喻, 但在那時卻是實指龍的肝鳳的肉。

甚至有人指出, 佛祖吃一條龍算啥?在《妙法蓮華經》中有記載, 迦樓羅是護持佛的天龍八部之一, 有種種莊嚴寶象, 金身, 頭生如意珠, 鳴聲悲苦, 每天吞食一條大龍和五百條小龍。

後來有人將迦樓羅譯成了大鵬鳥。

大鵬每天要吃這麼多龍, 龍族面臨著滅亡的危險,

於是龍王帶著龍子龍孫找到如來佛祖, 佛祖賜給了龍王一件舊袈裟, 說:“你拿回去之後, 把這件袈裟拆了, 分給你的龍子龍孫, 每條龍分一縷袈裟線, 系在龍角上, 這樣大鵬就不能吃你們了。 ”

看看, 龍族混得有多慘!

在西游中, 龍族完全就是一個高級打工仔,

連命運都不能自己掌握。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龍卻是一個高貴的生物, 皇帝雖然自稱天子, 但穿的是龍袍, 生的是龍種, 坐的是龍椅……老百姓雖然不敢以龍的標籤來稱自己的衣服身體, 但也自稱是龍的傳人。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揭曉:此龍非彼龍!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 是真龍, 是神物, 它更多以圖騰形式存在, 而非是體制中人, 更不是海域的管理者, 所以, 古代皇帝才以真龍自居。 如果龍王僅是一個低級別的打工仔, 自我感覺牛逼的皇帝們, 怎麼會以它來貶低自己呢?(別忘了, 他們可是天的兒子!)

《西遊記》中的龍, 其實是佛教中的龍, 也就是從古印度那邊引進來的蛇的別稱。 古印度崇拜蛇, 將蛇神化稱為“那迦”, 翻譯成中文,就是大蛇,現在印度的畫像雕塑還隨時能看到這些神蛇的造型。

“那迦”被佛教吸收,並在佛經典故中擔任重要角色。白龍馬後來變為八部天龍,天龍其實還是指的是一種大蛇。

隨著佛教進入中國,“那迦”這個詞也開始出現在中國人的口中,但中國人是不喜歡蛇的,所以自然不可能將它翻譯成大蛇,那就很不威嚴了,所以改為“龍王”。

季羨林在《裡面的印度成分》中說:

“《西遊記》裡也講到東海龍王。同孫悟空只是文鬥,沒有武鬥。龍王這東西本身就不是國貨。葉公好龍的龍,同以後神話傳說中的龍、龍女或龍王,完全是兩碼事。後者來源於印度,梵文Naga,意思就是蛇,所說龍王者實際就是蛇王。”

既然是蛇,那麼在吳承恩的小說裡,肯定就沒有多高的地位,被端上玉帝和如來的餐桌,則非常正常。

那個大胃王迦樓羅,其實吃的也是蛇。如果吃中國的龍,不要說每天吃501條,就是吃一條,都有可能被國人揍死!

那麼龍王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同樣也是中國化的產物。

在《妙法蓮華經》裡的記載是:“龍王有八,一難陀龍王,二跋難陀龍王,三沙迦羅龍王,四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六阿那婆達多龍王,七摩那時龍王,八伏缽羅龍王。”

在《華嚴經》中記載了“十大龍王”分別是:“一毗樓博義龍王,二婆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幢龍王,六德義迦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淨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腦龍王。”

可是,看他們的名字,都不姓敖。

什麼時候他們開始統一姓敖呢?有人說,是明初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滄海》首提。這部雜劇是八仙過海故事的源頭之一,裡面出現了四海龍王,並分別有了名和姓:東海龍王叫做敖廣;西海龍王叫做敖欽;南海龍王叫做敖閏;北海龍王叫做敖順。

他們的名字,與西遊記中的名字卻不相同。不過這很正常,不僅這兩部作品名字不相同,就是在《西遊記》這本書中,同一個龍王的名字前後也是不統一的,有興趣的朋友可翻來對照一下。

為什麼印度的八部天龍、十部龍王,到了中國變成四海龍王呢?道理很簡單,中國人稱全世界就稱四海,從未稱八海,四海龍王,就代表鎮守四方了。

為何都叫一個名字呢?其實也是一個習慣,就像現在,我們統一把外國人叫老外一樣。在翻譯俄羅斯人名字時,總有什麼“斯基”“諾夫”,翻譯日本名字時,總有什麼“山本”“太郎”一樣的道理,所以有人開玩笑說,俄羅斯總是司機太多,日本總是狼太多。

我們不能把名字中有“斯基”“太郎”的就當成親兄弟,同樣,四海龍王姓敖,我們也不能當成親兄弟,頂多當成幹兄弟。

如沒看明白,微信搜“蝸牛看西遊”公號,可看到164期文章《西遊最慘的龍不是涇河龍王而是她,鎖在塔心柱上三天才能吃一頓飯》

翻譯成中文,就是大蛇,現在印度的畫像雕塑還隨時能看到這些神蛇的造型。

“那迦”被佛教吸收,並在佛經典故中擔任重要角色。白龍馬後來變為八部天龍,天龍其實還是指的是一種大蛇。

隨著佛教進入中國,“那迦”這個詞也開始出現在中國人的口中,但中國人是不喜歡蛇的,所以自然不可能將它翻譯成大蛇,那就很不威嚴了,所以改為“龍王”。

季羨林在《裡面的印度成分》中說:

“《西遊記》裡也講到東海龍王。同孫悟空只是文鬥,沒有武鬥。龍王這東西本身就不是國貨。葉公好龍的龍,同以後神話傳說中的龍、龍女或龍王,完全是兩碼事。後者來源於印度,梵文Naga,意思就是蛇,所說龍王者實際就是蛇王。”

既然是蛇,那麼在吳承恩的小說裡,肯定就沒有多高的地位,被端上玉帝和如來的餐桌,則非常正常。

那個大胃王迦樓羅,其實吃的也是蛇。如果吃中國的龍,不要說每天吃501條,就是吃一條,都有可能被國人揍死!

那麼龍王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同樣也是中國化的產物。

在《妙法蓮華經》裡的記載是:“龍王有八,一難陀龍王,二跋難陀龍王,三沙迦羅龍王,四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六阿那婆達多龍王,七摩那時龍王,八伏缽羅龍王。”

在《華嚴經》中記載了“十大龍王”分別是:“一毗樓博義龍王,二婆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幢龍王,六德義迦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淨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腦龍王。”

可是,看他們的名字,都不姓敖。

什麼時候他們開始統一姓敖呢?有人說,是明初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滄海》首提。這部雜劇是八仙過海故事的源頭之一,裡面出現了四海龍王,並分別有了名和姓:東海龍王叫做敖廣;西海龍王叫做敖欽;南海龍王叫做敖閏;北海龍王叫做敖順。

他們的名字,與西遊記中的名字卻不相同。不過這很正常,不僅這兩部作品名字不相同,就是在《西遊記》這本書中,同一個龍王的名字前後也是不統一的,有興趣的朋友可翻來對照一下。

為什麼印度的八部天龍、十部龍王,到了中國變成四海龍王呢?道理很簡單,中國人稱全世界就稱四海,從未稱八海,四海龍王,就代表鎮守四方了。

為何都叫一個名字呢?其實也是一個習慣,就像現在,我們統一把外國人叫老外一樣。在翻譯俄羅斯人名字時,總有什麼“斯基”“諾夫”,翻譯日本名字時,總有什麼“山本”“太郎”一樣的道理,所以有人開玩笑說,俄羅斯總是司機太多,日本總是狼太多。

我們不能把名字中有“斯基”“太郎”的就當成親兄弟,同樣,四海龍王姓敖,我們也不能當成親兄弟,頂多當成幹兄弟。

如沒看明白,微信搜“蝸牛看西遊”公號,可看到164期文章《西遊最慘的龍不是涇河龍王而是她,鎖在塔心柱上三天才能吃一頓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