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攻殼機動隊》票房差怪“寡姐”?你怎麼好意思!

昨天《攻殼機動隊》上映, 不少小夥伴肯定興高采烈去了, 心如死灰地回家了, 玩兒哥也是這樣的!所以玩兒哥的同事來了一篇熱騰騰的影評, 簡直說出了玩兒哥的心聲。

目前, 圍繞《攻殼機動隊》選角的爭議還在發酵。 北美上映後, 電影也真的深受其害。 首周1900萬美元, 滑鐵盧之勢擋也擋不住。 甚至於, 在影片還未在票倉中國和日本上映前, 就有文章透出, 派拉蒙可能會因此虧損6000萬美元, 最多可能達1個億。

派拉蒙發行總監出來背書, 承認選角傷害了電影。 這一舉動不僅打了自己臉, 更打了不久前剛在採訪中堅稱片中少佐沒有身份(identity-less)的斯嘉麗詹森。

選角爭議果真會有這麼大威力嗎?記得韓裔喜劇演員Margaret Cho曾開玩笑說, 在種族這個問題上, 白人總比有色人種敏感很多。

這話用在《攻殼機動隊》上特別明顯, 相比亞洲國家清一色的不痛不癢, 北美的反對聲浪似乎最強(且不說他們對於馬特達蒙參演《長城》是有多麼地失望)。

有人說出問題自然是好的, 但是, 無限放大這個問題勢必又會蓋過其他問題, 進而會造成更多的誤解。 你有沒有想過, 票房不好,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電影不好看呢?

退一步說, 如果把斯嘉麗詹森換成亞洲演員,

這一版就會很好看嗎?它的問題依然存在, 並且, 誰能保證到時候票房不好不會被歸咎到亞洲演員不帶票房?

電影中有句金句被丟出來好幾次, “決定我們是誰的不是記憶, 而是我們的所為。 ”在終極預告放出的時候, 就有人表達了憂慮, 認為這部電影在走向和氣質上已經大變, 強勢女主自己當家作主的套路感呼之欲出。

不過這句話, 放在當下選角爭議、被95年原版花式吊打的語境裡, 又像極主創們提前預知未來後的辯解和自我安慰。

可是, 觀眾真的能夠對記憶不聞不問嗎?

作為80年代經典日漫, 《攻殼機動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押井守95年搬上大銀幕的那一版。 它的故事不算複雜, 講述在不遠的未來, 隨著科技進步, 人類高度義體化, 女主角草雉素子(“少佐”)在完美外殼和孤獨靈魂之間關於“人何以為人”的叩問和思索。

片中那個未來城市堪稱東京和香港的混合體, 高樓霓虹, 資訊爆炸後無處不在的看板, 灰暗的天際線下踽踽獨行的蕭索人類們。

一切都籠罩在氤氳的水汽裡。 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夢境?真實又是什麼?和《銀翼殺手》類似, 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世界, 所以, 拋開政治正確所必需的矯枉過正, 斯嘉麗那句“沒有身份”其實是挺準確的。

不得不說,就城市奇觀的展示上,真人版和95版非常貼合,熟悉和陌生並存,這一片鋼鐵森林像一個夢魘,未來人類糾纏在其間無法掙脫,而素子會否成為那個掙脫一切的先行者就變得格外讓人著迷。

很明顯,真人版有著致敬情節的,借由現代科技的進步,它以匠人精神精確且炫目地復原了95版中的數個經典場景,包括素子翻身躍下高樓、穿著隱身迷彩在水中搏鬥、以及潛入意識深處的迷幻場景。

但另一方面,它又像一個徹頭徹尾的叛徒,以至於很多粉絲看完後奔相走告:這不是《攻殼機動隊》,這也不是素子。

的確,無論是人物、主題,以至於最重要的氣質,真人版都被大刀闊斧地動過手腳,看過原版的觀眾估計體會更明顯,材料都是好的,也似乎都是對的,但整體拼裝起來,就是覺得不對,哪裡都不對。想想也不奇怪,把一個神秘莫測、哀而不傷的作者電影強行塞進了高度好萊塢化的工業外殼裡,怎麼會不讓人覺得彆扭。

可以這麼說,真人版盡了一切可能將這個故事流線化,以最大程度地覆蓋所有觀眾,這導致原作中個性和棱角必然要被抹掉。這裡,創作的目的相比於表達自我,更像是一場拍賣,他們要做得是如何多快好省地把票賣出去。

比較一下兩版的開頭,你能明顯感覺到這種差別。真人版加了一個少佐的變身蒙太奇,她是怎麼從人變成擁有完美義體的生化人,某些鏡頭還讓人想到《美國隊長2》中的某些場景。

95版則是沒有前情介紹,直接將觀眾扔到了行動當中,觀眾要在看的過程中一點點拾起線索,與此同時,導演則完全是一副不緊不慢的感覺,甚至不願意過多地丟出資訊,所以整部電影有種山窮水複、柳暗花明的奇麗,和人物探究意識的感受如出一轍。

真人版最大的不足即在於此:神秘感。它的故事嚴格遵照時間順序,有因有果,且在執行過程中,無數遍地cue你人物動機,恨不得把人物小傳刻在角色腦門上,資訊的爆滿恰恰是隱形的資訊缺失,沒有了想像空間,一切不等觀眾去參與、去思考,已經整齊排好,恨不得一勺子喂到你嘴裡。作為一部科幻題材的電影,這樣真的好嗎?

再來看看人物。老實說,斯嘉麗·詹森扮演的少佐真的是非常賣力,除了隱身迷彩時暴露無遺的肉肉身材,穿上夾克時也是一副經典日漫的走姿,頭微微向前,身體似乎有些僵硬,可見她的用心。

但是在沒有靈魂的前提下,這一切就讓人覺得異常地扭捏和造作。即便不考慮軟體,硬體方面,斯嘉麗的待遇也是尷尬。動作場面中剪進去很多零碎鏡頭,比如回身、起身,我們知道靠剪輯剪出“動作場面”很不地道,但是這樣把女神動作間的停頓剪進去真的好嗎,穿著肉色緊身衣異常讓人捂臉。

另外,片中有大量慢鏡頭,我們理解,可能是要定格女神最炫酷的瞬間,好讓觀眾不按暫停都能輕鬆舔屏。但是,鏡頭之下,斯嘉麗的身體成了商品,在滿足凝視的過程中,又沒有給她足夠的能動性,這就有賣弄色相的嫌疑。

特別是酒吧鋼管舞那段,原版中戰鬥力爆表的少佐必須要被電幾下才能爆發,而且如此不穩定的戰鬥力,公安九課是怎麼放心讓她打頭陣的。

值得一提的是,真人版對於啟用白人演員扮演素子作了解釋,素子是前生,少佐是今世,但是這一改變很難往下深究。為什麼白人義體就堪稱完美了?

片中另外兩位大腕,北野武和茱麗葉·比諾什也沒有多少發揮空間。北野武全程日語交流零障礙,尤其是大量中景鏡頭,真的有點像是後期為了安撫日本粉絲重新剪進去的,跟植入廣告一樣自帶高光,最後為了表現少佐的主觀能動性還被遠端遙控了一把。

比諾什的角色稍微更有發揮,但這個角色也是有點類似《007:天幕殺機》中的M,並且整個“人類科學家造神”的概念被導演改得更加像是《銀翼殺手》的飯製版,缺少自己的特色。

《攻殼機動隊》的英文名是“Ghost in the Shell”,直譯是“殼裡的靈魂”。外殼和靈魂,這是電影所要探討的人的一體兩面。當人類有了完美的義體,任何一部分都可以被機器代替,那時候,人還是人嗎?

這是95版拋給觀眾最大的疑問,它沒有給觀眾答案。結尾,草雉素子換了一個皮囊,走向那個沒有邊界的未來城市,未來是什麼,我們不知道,導演也不知道。

你知道嗎?這次的真人版中,這一終極問題竟然被答出來了。

“決定我們是誰的不是記憶,而是我們的所為。”

影片結尾,鏡頭切換到摩天高樓上的少佐,然後經典COS,少佐脫下外套,縱身一躍。那一刻,我突然開始質疑這一經典鏡頭的合理性。為什麼一定要跑到高樓上後空翻?但是我也終於搞清楚一件事,票房撲街真的不怪斯嘉麗,真的,換了斯嘉麗,它可能會更難看。

不得不說,就城市奇觀的展示上,真人版和95版非常貼合,熟悉和陌生並存,這一片鋼鐵森林像一個夢魘,未來人類糾纏在其間無法掙脫,而素子會否成為那個掙脫一切的先行者就變得格外讓人著迷。

很明顯,真人版有著致敬情節的,借由現代科技的進步,它以匠人精神精確且炫目地復原了95版中的數個經典場景,包括素子翻身躍下高樓、穿著隱身迷彩在水中搏鬥、以及潛入意識深處的迷幻場景。

但另一方面,它又像一個徹頭徹尾的叛徒,以至於很多粉絲看完後奔相走告:這不是《攻殼機動隊》,這也不是素子。

的確,無論是人物、主題,以至於最重要的氣質,真人版都被大刀闊斧地動過手腳,看過原版的觀眾估計體會更明顯,材料都是好的,也似乎都是對的,但整體拼裝起來,就是覺得不對,哪裡都不對。想想也不奇怪,把一個神秘莫測、哀而不傷的作者電影強行塞進了高度好萊塢化的工業外殼裡,怎麼會不讓人覺得彆扭。

可以這麼說,真人版盡了一切可能將這個故事流線化,以最大程度地覆蓋所有觀眾,這導致原作中個性和棱角必然要被抹掉。這裡,創作的目的相比於表達自我,更像是一場拍賣,他們要做得是如何多快好省地把票賣出去。

比較一下兩版的開頭,你能明顯感覺到這種差別。真人版加了一個少佐的變身蒙太奇,她是怎麼從人變成擁有完美義體的生化人,某些鏡頭還讓人想到《美國隊長2》中的某些場景。

95版則是沒有前情介紹,直接將觀眾扔到了行動當中,觀眾要在看的過程中一點點拾起線索,與此同時,導演則完全是一副不緊不慢的感覺,甚至不願意過多地丟出資訊,所以整部電影有種山窮水複、柳暗花明的奇麗,和人物探究意識的感受如出一轍。

真人版最大的不足即在於此:神秘感。它的故事嚴格遵照時間順序,有因有果,且在執行過程中,無數遍地cue你人物動機,恨不得把人物小傳刻在角色腦門上,資訊的爆滿恰恰是隱形的資訊缺失,沒有了想像空間,一切不等觀眾去參與、去思考,已經整齊排好,恨不得一勺子喂到你嘴裡。作為一部科幻題材的電影,這樣真的好嗎?

再來看看人物。老實說,斯嘉麗·詹森扮演的少佐真的是非常賣力,除了隱身迷彩時暴露無遺的肉肉身材,穿上夾克時也是一副經典日漫的走姿,頭微微向前,身體似乎有些僵硬,可見她的用心。

但是在沒有靈魂的前提下,這一切就讓人覺得異常地扭捏和造作。即便不考慮軟體,硬體方面,斯嘉麗的待遇也是尷尬。動作場面中剪進去很多零碎鏡頭,比如回身、起身,我們知道靠剪輯剪出“動作場面”很不地道,但是這樣把女神動作間的停頓剪進去真的好嗎,穿著肉色緊身衣異常讓人捂臉。

另外,片中有大量慢鏡頭,我們理解,可能是要定格女神最炫酷的瞬間,好讓觀眾不按暫停都能輕鬆舔屏。但是,鏡頭之下,斯嘉麗的身體成了商品,在滿足凝視的過程中,又沒有給她足夠的能動性,這就有賣弄色相的嫌疑。

特別是酒吧鋼管舞那段,原版中戰鬥力爆表的少佐必須要被電幾下才能爆發,而且如此不穩定的戰鬥力,公安九課是怎麼放心讓她打頭陣的。

值得一提的是,真人版對於啟用白人演員扮演素子作了解釋,素子是前生,少佐是今世,但是這一改變很難往下深究。為什麼白人義體就堪稱完美了?

片中另外兩位大腕,北野武和茱麗葉·比諾什也沒有多少發揮空間。北野武全程日語交流零障礙,尤其是大量中景鏡頭,真的有點像是後期為了安撫日本粉絲重新剪進去的,跟植入廣告一樣自帶高光,最後為了表現少佐的主觀能動性還被遠端遙控了一把。

比諾什的角色稍微更有發揮,但這個角色也是有點類似《007:天幕殺機》中的M,並且整個“人類科學家造神”的概念被導演改得更加像是《銀翼殺手》的飯製版,缺少自己的特色。

《攻殼機動隊》的英文名是“Ghost in the Shell”,直譯是“殼裡的靈魂”。外殼和靈魂,這是電影所要探討的人的一體兩面。當人類有了完美的義體,任何一部分都可以被機器代替,那時候,人還是人嗎?

這是95版拋給觀眾最大的疑問,它沒有給觀眾答案。結尾,草雉素子換了一個皮囊,走向那個沒有邊界的未來城市,未來是什麼,我們不知道,導演也不知道。

你知道嗎?這次的真人版中,這一終極問題竟然被答出來了。

“決定我們是誰的不是記憶,而是我們的所為。”

影片結尾,鏡頭切換到摩天高樓上的少佐,然後經典COS,少佐脫下外套,縱身一躍。那一刻,我突然開始質疑這一經典鏡頭的合理性。為什麼一定要跑到高樓上後空翻?但是我也終於搞清楚一件事,票房撲街真的不怪斯嘉麗,真的,換了斯嘉麗,它可能會更難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