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王克臣:潮白河交響詩(組章)|散文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 侵權必究。

散文之窗:

攝影:(好人先生)張學文

母親河之歌

我是潮白河的兒子。 我的童年是在清清的河水、雪白的沙灘上度過的。

在潮白河畔鬆軟的沙灘上, 曾留下我成堆的腳印。 兒時, 赤裸裸地爬上探進河心的彎彎柳, 撲通投入河中, 一個猛子紮出老遠。 水清得可以在扎猛子時睜開眼睛, 鑽出水面, 手裡攥著蛤蜊、粘魚、菱角, 還有光溜溜的鵝卵石。 累了, 乏了, 或仰或臥, 在沙灘上曬太陽。 有時, 閃進草叢中, 專注地等著蝴蝶落在野花上。 捉迷藏是最愜意的遊戲。 為了不被小夥伴發現, 嘴裡含著一截兒蘆葦, 潛入河底, 半晌也甭想找到。 頂好玩的是打水仗, 倆人對打, 分成兩撥對打, 最有趣的是“打爛仗”, 敵友混雜, 水花四濺, 連嚷帶叫, 好不熱鬧。

十五歲那年, 我考入北京第四十八中學。 在離開故鄉的列車上, 從車窗遠遠地望著潮白河的方向,

雙手撫摸著跳動的胸口。 六十年代初, 我入伍了, 當我換上綠軍衣, 整裝待發, 我依依不捨的仍是那條河。 剛剛解凍的河水嘩嘩地響在耳畔, 絲絲小風掃著我發燙的面頰。 母親啊, 我即將啟程, 快快吻別你的兒子罷, 親愛的潮白河, 我的母親!

從部隊復員那日, 我乘著解放牌敞篷汽車, 望著天邊起伏的燕山, 我的心兒快要蹦出來, 快啊, 我的車, 媽媽, 我回來了!

是的, 我真的看到了故鄉的河, 她就在腳下悠悠地流淌, 那種溫馨的感覺, 怕是無論怎樣的弄筆人, 也難理得清呢!

後來, 我拿起了筆, 寫散文, 寫詩歌, 寫小說, 無論寫什麼, 都難以忘懷心上的那條河, 字裡行間, 情真意切。

往昔並非如歌。 漫漫歷程, 多少苦難, 多少血淚,

多少酸甜苦辣、悲歡離合, 難以訴說。 然而, 潮白河畔兒時的生活, 卻無論如何磨滅不掉。 那是遙遠與永恆的夢幻, 那是溫馨與美妙的童話。

我每有閒暇, 總要去潮白河畔走一走, 看一看, 肺腑裡常常激蕩著詩句。 哦, 是的, 我想哼一支歌, 一支母親河之歌。

一日, 漫步在潮白河畔高高的黃土坡上, 望著那靜靜的藍色水面, 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激情, 邊走邊哼——

彎彎的潮白河碧波蕩漾

茫茫的水面上, 舟舸遠航

藍天下, 白雲飛, 岸柳成行

機聲隆, 馬達響, 稻穀飄香

啊, 這一片熱土, 可愛的家鄉

我們有多少期盼

我們有多少渴望

我們播種早春

我們收穫陽光

美麗的潮白河, 水色山光

長長的家鄉路通向遠方

春草綠, 花兒香, 百鳥飛翔

魚兒肥, 糧滿倉,

歌聲歡暢

啊, 這一片熱土, 可愛的家鄉

我們願為你勞動

我們願為你奔忙

為你奉獻青春

為你貢獻力量

作曲家張振祥看到這歌詞後, 一面用手指擊打著膝蓋, 一面吟詠。 不日, 一支優美流暢的歌曲誕生了, 經歌唱家王娟愛的演唱, 通過電臺、電視臺的播放, 很快傳遍潮白河兩岸, 喚起了潮白河兒女的熱情。 在村鎮, 在街道, 在社區, 在公園, 每有歌詠活動, 常常會出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動人景象。

我的同伴曾對我說:每聽到那旋律, 便會心潮澎湃, 思緒泉湧。 是的, 一曲《母親河之歌》, 是我心靈的春水, 涓涓流淌, 叮咚作響, 流向遠方。

哦, 潮白河, 為什麼我的眼窩裡常含淚水?那是由於我對母親河愛得深沉。

我徜徉在故鄉的田野, 我撲入母親的懷抱,

像乳汁一樣香醇, 像夢幻一樣美妙……

哦, 我多麼想, 多麼想一千遍一萬遍地放聲高唱一曲母親河之歌!

攝影:(好人先生)張學文

潮白河日出

傳說河北省豐甯縣楊樹底村, 古時候有個叫鮑丘的小夥子, 從雲端裡望見沽源縣獨石口村一個名字叫沽水的女子。 這叫沽水的淑女也從雲端裡望見了鮑丘,然而,他們也僅僅是在雲端裡望望罷了。至今流傳著一支古老的歌謠:“鮑在江之頭,沽在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秦時孟薑女千里尋夫萬喜良,哭倒長城八百里,驚天地,泣鬼神。王母娘娘知道鮑丘與沽水情深至此,唯恐再發生孟姜女與萬喜良式的悲劇,於是,分別在鮑丘與沽水腳下劃了兩道相互交叉的深溝,形成了鮑丘河與沽水溪。流著流著,終於在密雲城西南河漕村匯合,這就是潮白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急時緩,時動時靜,無論白天與夜晚,相擁南行。

潮白河是美麗的。

潮白河是多情的。

每一個來自祖國五湖四海或世界四面八方的朋友,都會湧到潮白河邊,望一望寬闊的碧水,品一品甘甜的清泉。

傳說鮑丘王子與沽水仙女,每年七月初七晨曦,在天邊相會,惟有透過潮白河的碧水藍天才有望看到。因此,每一個來到京東順義的人,都想看一看潮白河的日出。

七月初七,天剛濛濛亮,人們便早早地來到潮白河邊,立在沙灘的草叢中,焦急地等待著。那天,來的人很多,遠遠近近,模模糊糊一片,嘰哩咕嚕,似乎還夾雜著外國友人。

東方的天際,出現了魚肚白。少頃,一點星火發亮,誰也顧不得去分辨或黑頭發或黃頭髮、或黑眼睛或藍眼睛的同胞與友人了,都將腳跟踮起,伸長了脖子,從齊刷刷的草叢尖上,將目光注視著東方。

驀地,從潮白河面水天相連的地平線,一個刺眼的亮點,瞬間跳出。岸上的人們立即沸騰起來:“升起來了,升起來了!”接著,便露出了一彎弧形金邊,那金邊不斷地增長著,擴展著,碧水中那閃光的亮線,直通天際,浮光躍金,眩惑著人們的眼睛。終於,那輪紅日躍出水面,冉冉升起!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歌聲回蕩,此起彼伏。

據傳,在紅日升騰的一霎那,透過雲霧蒸騰的紗幔,看得見鮑丘王子與沽水仙女。鮑丘赤裸裸的,巍巍屹立,健美異常;沽水仙女身披蟬翼長裙,翩翩欲飛,舞姿優美。

太陽升起來了,漸漸地感到了她的照射與溫暖。

潮白河鬆軟的沙灘上,朵朵野花,都張開美麗的笑臉;叢叢綠草,都掛著喜悅的淚珠。

哦,潮白河日出,竟是這樣的美麗與迷人,像童話,像夢幻,異曲同工,光怪陸離。

啊,哪一個來到潮白河的人,不想親眼看一看潮白河日出呢!

攝影:(好人先生)張學文

潮白河啊,靜靜地流

潮白河,碧波漪瀾,水光瀲灩,煙波浩渺,澄澈如練。楊柳依依,婀娜多姿,芳草萋萋,花香醉人。我家祖祖輩輩,就在岸上住。

我生於斯,長於斯,我熟悉潮白河,哪裡拐個彎兒,哪裡水草鮮,哪裡岸邊沙灘綿軟,哪裡水面或窄或寬,我都知道;潮白河兩岸的村鎮,哪裡人憨實,哪裡人善辯,哪裡人喜歡經商,哪裡人喜歡種田,我也知道。這裡,有我兒時的朋友與夥伴,這裡,有我的家鄉父老與親眷,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以致一聲吆喝,一聲歌唱都能牽動我的心。在他們之中,有種田好手,有故事大王;有愛扭的,有愛唱的。種田好手提梁下種篩簸揚拿樣樣在行;故事大王高粱地裡的粗俗故事順口溜,詼諧幽默,幾十年不忘;愛扭的,大秧歌、小車會、詩賦弦、耍龍幡場場到,在田間地頭或自家小院,口中不停地“嗆嘁嗆嘁”,扭得汗流浹背;愛唱的,京劇、評戲、梆子、大鼓,或在高坡,或遛河沿,野腔野調扯著嗓子吼,雖然登不上大雅之堂,卻也為家鄉平添幾分野趣兒。

有時,我常常想,以我笨拙之筆,給每個人寫上一篇“列傳”,長久留存。倘有後人隨意翻起,知道在潮白河兩岸的村鎮上,曾有過這樣一群鮮活的面容,生龍活虎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或許在這一群中,能尋到他的家人與家族,開顏一笑,也未可知。

每一次攤開厚厚的筆記本,在我的心頭,都盎然湧來一股股對家鄉的愛戀之情。

我熱愛文學。為了給往後的寫作打好基礎,確曾苦其心志,沒晌沒夜地苦讀,歷史、地理,古典文學、世界名著,一摞一摞,壘成三面牆。結交文朋詩友,調查風土人情。筆無閑日,耕耘不輟。我知道我自己,即使如此,也無力寫出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那樣的鴻篇巨制。那麼,就讓我長成潮白河畔的一株小草,添一點點綠色;或開一朵小花,放一縷縷清香罷!

家鄉的河——潮白河的水,汨汨流淌;

我的歌——心靈的歌,淺淺低吟……

攝影:(好人先生)張學文

作家簡介:

作家王克臣老師近照

王克臣,北京市人。相繼出版小說、散文、雜文、報告文學集和長篇小說《風雨故園》《寒凝大地》8部。小說集《心曲》曾在北京市第三屆國際圖書博覽會及上海書市展出、《風雨故園》獲全國“長篇小說金獎”、北京市“蒼生杯”特等獎、順義區首屆文學作品一等獎;《寒凝大地》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文學作品金獎、“第一屆浩然文學獎”。2007年,作者榮獲首屆“全國百姓金口碑”獎;2008年,被授予“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北京市順義區仁和鎮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稱號。 1992年加入北京作協,2007年加入中國作協。

審稿:張學文

攝影:張學文

文學天空作品回顧:

劉國林:關東三絕|散文

連偉峰:悠悠紅薯情|散文

柏青:城市裡沒有炊煙|散文

王克臣:我的人生座標|散文

許福元:最後一片紅葉|散文

這叫沽水的淑女也從雲端裡望見了鮑丘,然而,他們也僅僅是在雲端裡望望罷了。至今流傳著一支古老的歌謠:“鮑在江之頭,沽在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秦時孟薑女千里尋夫萬喜良,哭倒長城八百里,驚天地,泣鬼神。王母娘娘知道鮑丘與沽水情深至此,唯恐再發生孟姜女與萬喜良式的悲劇,於是,分別在鮑丘與沽水腳下劃了兩道相互交叉的深溝,形成了鮑丘河與沽水溪。流著流著,終於在密雲城西南河漕村匯合,這就是潮白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急時緩,時動時靜,無論白天與夜晚,相擁南行。

潮白河是美麗的。

潮白河是多情的。

每一個來自祖國五湖四海或世界四面八方的朋友,都會湧到潮白河邊,望一望寬闊的碧水,品一品甘甜的清泉。

傳說鮑丘王子與沽水仙女,每年七月初七晨曦,在天邊相會,惟有透過潮白河的碧水藍天才有望看到。因此,每一個來到京東順義的人,都想看一看潮白河的日出。

七月初七,天剛濛濛亮,人們便早早地來到潮白河邊,立在沙灘的草叢中,焦急地等待著。那天,來的人很多,遠遠近近,模模糊糊一片,嘰哩咕嚕,似乎還夾雜著外國友人。

東方的天際,出現了魚肚白。少頃,一點星火發亮,誰也顧不得去分辨或黑頭發或黃頭髮、或黑眼睛或藍眼睛的同胞與友人了,都將腳跟踮起,伸長了脖子,從齊刷刷的草叢尖上,將目光注視著東方。

驀地,從潮白河面水天相連的地平線,一個刺眼的亮點,瞬間跳出。岸上的人們立即沸騰起來:“升起來了,升起來了!”接著,便露出了一彎弧形金邊,那金邊不斷地增長著,擴展著,碧水中那閃光的亮線,直通天際,浮光躍金,眩惑著人們的眼睛。終於,那輪紅日躍出水面,冉冉升起!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歌聲回蕩,此起彼伏。

據傳,在紅日升騰的一霎那,透過雲霧蒸騰的紗幔,看得見鮑丘王子與沽水仙女。鮑丘赤裸裸的,巍巍屹立,健美異常;沽水仙女身披蟬翼長裙,翩翩欲飛,舞姿優美。

太陽升起來了,漸漸地感到了她的照射與溫暖。

潮白河鬆軟的沙灘上,朵朵野花,都張開美麗的笑臉;叢叢綠草,都掛著喜悅的淚珠。

哦,潮白河日出,竟是這樣的美麗與迷人,像童話,像夢幻,異曲同工,光怪陸離。

啊,哪一個來到潮白河的人,不想親眼看一看潮白河日出呢!

攝影:(好人先生)張學文

潮白河啊,靜靜地流

潮白河,碧波漪瀾,水光瀲灩,煙波浩渺,澄澈如練。楊柳依依,婀娜多姿,芳草萋萋,花香醉人。我家祖祖輩輩,就在岸上住。

我生於斯,長於斯,我熟悉潮白河,哪裡拐個彎兒,哪裡水草鮮,哪裡岸邊沙灘綿軟,哪裡水面或窄或寬,我都知道;潮白河兩岸的村鎮,哪裡人憨實,哪裡人善辯,哪裡人喜歡經商,哪裡人喜歡種田,我也知道。這裡,有我兒時的朋友與夥伴,這裡,有我的家鄉父老與親眷,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以致一聲吆喝,一聲歌唱都能牽動我的心。在他們之中,有種田好手,有故事大王;有愛扭的,有愛唱的。種田好手提梁下種篩簸揚拿樣樣在行;故事大王高粱地裡的粗俗故事順口溜,詼諧幽默,幾十年不忘;愛扭的,大秧歌、小車會、詩賦弦、耍龍幡場場到,在田間地頭或自家小院,口中不停地“嗆嘁嗆嘁”,扭得汗流浹背;愛唱的,京劇、評戲、梆子、大鼓,或在高坡,或遛河沿,野腔野調扯著嗓子吼,雖然登不上大雅之堂,卻也為家鄉平添幾分野趣兒。

有時,我常常想,以我笨拙之筆,給每個人寫上一篇“列傳”,長久留存。倘有後人隨意翻起,知道在潮白河兩岸的村鎮上,曾有過這樣一群鮮活的面容,生龍活虎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或許在這一群中,能尋到他的家人與家族,開顏一笑,也未可知。

每一次攤開厚厚的筆記本,在我的心頭,都盎然湧來一股股對家鄉的愛戀之情。

我熱愛文學。為了給往後的寫作打好基礎,確曾苦其心志,沒晌沒夜地苦讀,歷史、地理,古典文學、世界名著,一摞一摞,壘成三面牆。結交文朋詩友,調查風土人情。筆無閑日,耕耘不輟。我知道我自己,即使如此,也無力寫出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那樣的鴻篇巨制。那麼,就讓我長成潮白河畔的一株小草,添一點點綠色;或開一朵小花,放一縷縷清香罷!

家鄉的河——潮白河的水,汨汨流淌;

我的歌——心靈的歌,淺淺低吟……

攝影:(好人先生)張學文

作家簡介:

作家王克臣老師近照

王克臣,北京市人。相繼出版小說、散文、雜文、報告文學集和長篇小說《風雨故園》《寒凝大地》8部。小說集《心曲》曾在北京市第三屆國際圖書博覽會及上海書市展出、《風雨故園》獲全國“長篇小說金獎”、北京市“蒼生杯”特等獎、順義區首屆文學作品一等獎;《寒凝大地》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文學作品金獎、“第一屆浩然文學獎”。2007年,作者榮獲首屆“全國百姓金口碑”獎;2008年,被授予“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北京市順義區仁和鎮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稱號。 1992年加入北京作協,2007年加入中國作協。

審稿:張學文

攝影:張學文

文學天空作品回顧:

劉國林:關東三絕|散文

連偉峰:悠悠紅薯情|散文

柏青:城市裡沒有炊煙|散文

王克臣:我的人生座標|散文

許福元:最後一片紅葉|散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