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漢蒙之間的民間戲曲,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二人轉的“親戚”

二人臺是河套地區的民間戲曲, 俗稱“打玩意兒”。 “二人臺”, 顧名思義, 即二人一台戲。 兩個演員扮演一醜一旦, 或兩個小旦。 “二人臺”又名“二人班”, 是中國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二人臺起源於內蒙古的漢蒙藝術融合大潮, 產生於土默川。 東路二人臺由西路二人臺衍生而來, 產生時間稍晚, 產生於烏蘭察布盟, 漢族文化特色比西路二人臺強一些, 流行於雁北、烏蘭察布、張家口壩上。 晉北、冀西北、陝北、內蒙古中西部區的一種曲藝, 用笛子、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 由二人對唱對舞。 由曲藝二人臺發展而成的地方戲曲劇種。

早期二人臺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 角色只有一醜一旦, 服裝也很簡陋, 道具只有手帕、摺扇、霸王鞭。 樂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揚琴、四塊瓦(或梆子)。 所唱的多是五更, 四季, 十二月一類的小曲, 如《紅雲》、《十段錦》、《十對花》等。 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異。 多以第三人稱進行演唱, 情節簡單, 少有鮮明的人物形象。

民國以後, 隨著二人臺的向外傳播, 在演出中, 藝人們對二人臺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特別是從民歌中汲取素材, 並加以改編。 隨著二人臺演出內容的豐富, 它的音樂、表演和服飾也有所創新。 在音樂唱腔方面, 由原來的專曲專用, 一曲到底, 發展為多曲聯用;唱腔也出現了亮調、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簡單的板式變化。

二人臺的音樂是以當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藝”中的的殃歌小調和道情戲中的部分樂曲基礎, 又吸收了內蒙民間小曲以及陝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調的特徵而成, 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此外還吸收、借鑒了古牌曲、民間吹奏樂等, 使其越來越豐富。 演奏和伴奏時, 主要有揚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塊瓦等樂器。

二人臺分硬碼戲、帶鞭戲與對唱三大類。 硬碼戲注重唱、念、做, 要求表演者有較好的嗓音條件;帶鞭戲注重舞蹈表演;對唱由二人交替演唱。

二人臺的服裝、化妝仿效晉劇。道具簡單,主要有扇子、手絹、霸王鞭等。二人臺在表演上既有草原遼闊粗獷的風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漢兩族人民喜愛。

二人臺的傳統劇碼約有 120個,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二人臺的服裝、化妝仿效晉劇。道具簡單,主要有扇子、手絹、霸王鞭等。二人臺在表演上既有草原遼闊粗獷的風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漢兩族人民喜愛。

二人臺的傳統劇碼約有 120個,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