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華傳統玄學道家之丹道修煉中的“玉液瓊漿”

在道家口水分兩個層次, 一種是“玉液還丹”, 另一種是“金液還丹”, 兩者層次不同。 在道家的古書上叫做“玉液瓊漿”, 都是自己生命裡頭本有的。

這個東西如何來呢?就是要靠自己養靜到極點, 接近于自性清淨時, 水性才會出現, 所以金水的關係就是“性”跟“命”的關係。 上面是腦下垂體的津液, 下面就是我們人欲的根芽。 當它剛剛在發動時, 不加上男女之間性的欲念, 才是真正的自淨之水。

玉液、金液是周天過程中產生的唾液。 唾液極為古代練功人士所重視, 並給予多種稱謂, 如金漿、玉醴、甘露、自家水、醴泉等。 漱咽之, 並名“胎食”, 玉液是在小周天過程中產生的唾液。 古人認為:人的舌下為玄膺, 該處有兩竅, 左名金津, 右名玉液。 當精氣經過玉池(口)的時候, 這兩竅所分泌的唾液為玉液。 《黃庭內景經》中說它, 能“開通八脈血液始, 顏色生光金玉澤, 齒堅發黑不知白”。 金液是指在大周天過程中產生的唾液。

內丹術中認為, 這是腎水中的精氣上升之故。 因按五行學說, 金生水, 金為水母, 蘊藏在腎中(即丹田中), 在大周天中可以隨精氣的運轉而上升至口, 化為甘甜的唾液, 其對身體的效用, 更超過玉液。

當玉液或金液增多, 而“津液滿口, 如井水然, 微漱數遍, 徐徐以意引下重樓(氣管), 漸過膻中(兩乳之間), 鳩尾(劍突下), 中脘、神闕(臍)至氣海(下丹田)止”(《性命圭旨》)。 在咽下時, 最好要閉目內視, 似乎看到它在下降。 內丹術中還認為這種唾液, 是在周天中產生, 而又咽歸丹田, 與一般唾液有質的不同, 所以也稱為玉液還丹或金液還丹。

所以這個是命根, 這個中間有一個東西, 有些道書上所說金丹長生不老之道,

它的藥是兩樣東西;有時候不講兩樣, 只寫了一個“些”字, 就是“此二”。 我們當年學道的時候很妙, 有些老師跟了他好幾個月, 磕了好多頭, 等到有一天他高興了, 寫一個條子給你, 上面只有一個“些”字。 我說原來“些”就是道, 至於“些”是什麼道?也不敢多問。 後來再跟久了, 他說就是“此二”呀!那“此二”又是什麼東西呢?那又要跟很久了, 還不能多問。

“此二”者, “神氣二者”而已。 那麼“神”跟“氣”怎麼來的呢?就是宋儒的理學家們講, “靜中養出端悅”, 真正靜了, 慢慢心性清淨, 身上的津液自然起來了, 是自然來的。 密宗就不同, 密宗是從印度瑜珈術過來的, 硬做的工夫, 硬逼上路。 那麼這兩種, 究竟哪一種高明呢?很難講, 正統道家好像原本比較高明, 但是到後世, 明清以後這個道家, 可以說支離破碎, 沒有構成系統。 密宗的紅教同花教這兩派修持的方法, 在有為的方面, 比較還能夠保持系統, 這是順便介紹。

明朝以後的道家主張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 所謂神, 屬於金性了, 是氣跟神之間, 要精滿了它才出現。 精神不飽滿,

自性光明出不來。 相反地, 如果不養性, 雜念妄想很多, 身體上的自性本來會“天一生水”的, 現在也辦不到, 津液也出不來;只有養靜到極點, 津液自然就發生了。 津液發生, 上下都有, 上面的津液屬於水, 腦下垂體下降的, 就是口水。

譬如我們修道, 靜定久了以後, 津液來了, 就像打坐坐得好, 口水來了, 實際上是腦下垂體荷爾蒙的分泌, 我們一身都有荷爾蒙。 醫學上現在曉得一兩百種荷爾蒙, 一點點荷爾蒙注射下去, 人的個性都可以變了, 也可以男變女, 女變男。 道家所講的“金液還丹”, 是可以長生不老的, 也就是腦下垂體的荷爾蒙。 我們借用今天的科學講穿了, 就是這麼一回事。 但是我的話靠不住, 現在的科學也靠不住, 我只是拿現代科學所知道的範圍, 做一個說明而已,科學將來還會再進步的。

在腦裡頭大腦小腦之間,有一塊間腦,醫學科學家還沒有答案,還在研究,那又是荷爾蒙問題了。所以“金液還丹”、“玉液還丹”是講荷爾蒙。為什麼打坐咽口水有好處呢?口水多胃病就沒有了,現在醫學都曉得,治療胃病最好的是自己的口液咽下去。我們小時候,手破了流血,鄉下人舌頭一舔就行了。現代知識份子看到會笑的,尤其是外國留學回來的,說中國人老土啊!現在看來一點都不土。鄉下人在田裡割草流血了,把那個爛泥巴抓來一敷一擦,嘿!就好了。後來才曉得爛泥巴里有盤尼西林,又殺菌又消炎。

我們打坐坐得好,身心清淨,身體健康,從頭腦中心下來,有口水自然而來,甜而帶有清香的味道。咽這個津液,可以長生,也可以祛病。尤其婦女專修這個法門,口水越多,越漂亮,臉上發光了,這叫“玉液還丹”。吃這個“玉液還丹”要把舌頭立起來,這麼一送,一氣到丹田,停在那裡,會散佈全身,不能夠像吃東西那麼咽。“金液還丹”更深了,道理又不同。

我們看道書所謂“玉液瓊漿,下十二重樓,直達絳宮”,當你打坐坐得好的時候,這口水源源而來,是清淡清甜的,在道家叫做“玉液瓊漿”,從喉嚨的骨頭一節一節軟骨十二重下來,是“十二重樓”,“直達絳宮”,下到心臟這個地方。口水不是像吃糖、吃飯那麼咽,舌頭要提起來一點,口水就一直這樣下來,口水越來越多,身體越來越健康,至少可以幫助消化,胃功能增強了。所以人老了嘴巴會幹,甚至會發苦,就是因為這個功能衰弱了。

壬癸水就是精水,老年人壬癸水沒有了,嘴巴張著看東西,實際上他嘴裡發幹沒有口水,早上起來發苦。所以道家說“玉液還丹”,打起坐來嘴裡的口水叫你直接咽,這個才是“玉液還丹”,不是“津液還丹”。打坐坐得好,口水清涼發甘,有時候還帶檀香味,這個才是“玉液還丹”,久了以後,皮膚骨節都會變的。

所以修道打坐注重津液、口水。老年人口幹,早晨起來嘴裡發苦、發幹。不管年輕年老,真正修道的人口水不苦,是甜的。但是有一種口水太甜了,那是病!趕快找醫生化驗吧!津液之甜,有清香,乃至清涼,就是《百字銘》裡頭說的,“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也就是密宗的“甘露灌頂”,講穿了是一回事。所以你們學密的要搞清楚東方文化,我現在大概公開了十分之三啦,其實我就算全部都公開,你們也修不成。

修行打坐定久了,氣一熱立刻上升沖上腦,碰到腦下垂體變成液體,就是長生不老之藥,叫玉液還丹。這還不是金液還丹,當然金液還丹要更深一層。有時候你們打坐口水一直湧出來,然後不斷咽進去,這個時候咽法不同,要讓它自然滿了,舌頭稍稍向上提一下,它自然會順流而下,這樣念頭就不容易散亂,心一亂就坐不好了。所以不要管它,讓它自然下來。到了玉液還丹時,皮膚都變細嫩光亮起來。如果你打坐,坐到一片光明也沒有什麼稀奇,都是內部變化的原故。我們在定境中,自己的元神照住,曉得有一片光明,不要以為是菩薩神光,因為這些都是自己身心上的變化。

“其炁先液而後凝”,要經過很久的時間,不是一下就行的,也不是咽兩下口水就是長生不死。究竟要多久時間呢?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道理要先懂,每人根器不同,成就的遲早就不同。有些人很容易到達,有些人修了一輩子影子也沒有。總而言之,學佛修道你要成功得快,那是與行為道德配在一起的;必須要功德,要善行,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功德與努力兩個配合,就成就得快。同樣上學的學生,班上每個同學的成就不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做一個說明而已,科學將來還會再進步的。

在腦裡頭大腦小腦之間,有一塊間腦,醫學科學家還沒有答案,還在研究,那又是荷爾蒙問題了。所以“金液還丹”、“玉液還丹”是講荷爾蒙。為什麼打坐咽口水有好處呢?口水多胃病就沒有了,現在醫學都曉得,治療胃病最好的是自己的口液咽下去。我們小時候,手破了流血,鄉下人舌頭一舔就行了。現代知識份子看到會笑的,尤其是外國留學回來的,說中國人老土啊!現在看來一點都不土。鄉下人在田裡割草流血了,把那個爛泥巴抓來一敷一擦,嘿!就好了。後來才曉得爛泥巴里有盤尼西林,又殺菌又消炎。

我們打坐坐得好,身心清淨,身體健康,從頭腦中心下來,有口水自然而來,甜而帶有清香的味道。咽這個津液,可以長生,也可以祛病。尤其婦女專修這個法門,口水越多,越漂亮,臉上發光了,這叫“玉液還丹”。吃這個“玉液還丹”要把舌頭立起來,這麼一送,一氣到丹田,停在那裡,會散佈全身,不能夠像吃東西那麼咽。“金液還丹”更深了,道理又不同。

我們看道書所謂“玉液瓊漿,下十二重樓,直達絳宮”,當你打坐坐得好的時候,這口水源源而來,是清淡清甜的,在道家叫做“玉液瓊漿”,從喉嚨的骨頭一節一節軟骨十二重下來,是“十二重樓”,“直達絳宮”,下到心臟這個地方。口水不是像吃糖、吃飯那麼咽,舌頭要提起來一點,口水就一直這樣下來,口水越來越多,身體越來越健康,至少可以幫助消化,胃功能增強了。所以人老了嘴巴會幹,甚至會發苦,就是因為這個功能衰弱了。

壬癸水就是精水,老年人壬癸水沒有了,嘴巴張著看東西,實際上他嘴裡發幹沒有口水,早上起來發苦。所以道家說“玉液還丹”,打起坐來嘴裡的口水叫你直接咽,這個才是“玉液還丹”,不是“津液還丹”。打坐坐得好,口水清涼發甘,有時候還帶檀香味,這個才是“玉液還丹”,久了以後,皮膚骨節都會變的。

所以修道打坐注重津液、口水。老年人口幹,早晨起來嘴裡發苦、發幹。不管年輕年老,真正修道的人口水不苦,是甜的。但是有一種口水太甜了,那是病!趕快找醫生化驗吧!津液之甜,有清香,乃至清涼,就是《百字銘》裡頭說的,“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也就是密宗的“甘露灌頂”,講穿了是一回事。所以你們學密的要搞清楚東方文化,我現在大概公開了十分之三啦,其實我就算全部都公開,你們也修不成。

修行打坐定久了,氣一熱立刻上升沖上腦,碰到腦下垂體變成液體,就是長生不老之藥,叫玉液還丹。這還不是金液還丹,當然金液還丹要更深一層。有時候你們打坐口水一直湧出來,然後不斷咽進去,這個時候咽法不同,要讓它自然滿了,舌頭稍稍向上提一下,它自然會順流而下,這樣念頭就不容易散亂,心一亂就坐不好了。所以不要管它,讓它自然下來。到了玉液還丹時,皮膚都變細嫩光亮起來。如果你打坐,坐到一片光明也沒有什麼稀奇,都是內部變化的原故。我們在定境中,自己的元神照住,曉得有一片光明,不要以為是菩薩神光,因為這些都是自己身心上的變化。

“其炁先液而後凝”,要經過很久的時間,不是一下就行的,也不是咽兩下口水就是長生不死。究竟要多久時間呢?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道理要先懂,每人根器不同,成就的遲早就不同。有些人很容易到達,有些人修了一輩子影子也沒有。總而言之,學佛修道你要成功得快,那是與行為道德配在一起的;必須要功德,要善行,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功德與努力兩個配合,就成就得快。同樣上學的學生,班上每個同學的成就不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