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據東漢劉熙《釋名》中說,將福字與過年聯繫在一起,非現代人發明

據東漢劉熙《釋名》中說, 將“福”字與過年聯繫在一起, 並非現代人之發明。 這與姜子牙封神有關。 相傳有一年除夕, 姜太公走了揹運,

其妻離家而去。 後來姜太公手握了“封神榜”, 妻聞之而歸, 叫薑子牙給她封神。 姜太公說:“娶了你, 讓我家窮了一輩子, 不能封你神。 ”妻大吵大鬧不止, 姜太公只好封她為“窮”神, 並規定不許她到貼“福”字的人家去。 從此, 怕窮的老百姓, 為了防備窮神, 惡鬼進門, 過年時都在自家大門上貼上“福”字。 大抵是祈福驅禍的心理作祟吧, 有些人過年時, 卻把“福”字倒著貼。 “福”字倒貼, 也不是現代人的創舉。 它始於清代。 相傳有年春節, 恭親王府的大管家派家丁把“福”字貼在大門上, 那管家目不識丁, 給貼倒了。 恭親王怒甚, 欲鞭懲罰。 那管家能言善辯, 忙跪地說:“恭親王壽高厚福, 如今福已到(倒)了, 此乃吉兆。 ”恭親王聞之, 化怒為喜, 還賞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兩銀子。
於是, 從此時起, 凡過年, 王府必倒貼“福”字。 人們也紛紛仿效, 以圖吉利。

每逢春節, 中國人最喜歡把“福”字貼在大門扇板上。 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 一個家庭的門面, 是一個莊重恭敬的地方, 貼上“福”字, 有“迎福”, 有“接福”、“祝福”之意。 金壽富貴之謂福”(《韓非子》)。 “福”字富有傳統意義, 甲骨文的“福”字雙手捧酒, 是國人逢年過節最常用的字。 “福”字還包含四個含意:左“衣”旁意為有衣穿, “一”為有房住, “口”為有得吃, “田”有田地, 有了“福”就可以安居樂業。

據說唐朝就有此習俗。 每逢重要節日, 這些地區都要“跳鍾馗” (又稱跳判, 以求賜福鎮宅, 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 送咱福祿壽禧安!古時“跳鍾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 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鍾馗, 在村中巡遊嬉耍。

表演跳五福時鍾馗面塗紫金, 口帶長髯, 頭頂烏紗, 足蹬朝靴, 金銀墊肚, 外罩紫紅袍, 左手持金色蝙蝠, 右手持七星寶劍, 前有五隻蝙幅引路, 後有黃羅傘蓋, 旁有書酒侍者, 一步一趨。

“福”字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常用字, 用來表示“幸福”、“福氣”等義。 《說文解字》裡說它是從“示”、“畐”聲的形聲字, 福字從示, 是與祈禱有關。 從上列甲骨文字形來看, 它的左半部的上面是個“酉”字, 是個盛酒的容器, 實際上就是個“酒”字的初文。 左下半部分是兩隻“手”(又), 表示雙手捧著一個酒樽;它的右半部分是個“示”字, 代表祖先的神主;整個字的意思是會意雙手捧著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獻, 求得神主保佑。 《說文解字》在解釋“福”字的意義時說“佑也”,

“佑”就是賜福、保佑的意思。 金文字形較甲骨文字形有所變化, 首先是該字的左右結構換了個位置, “示”由右移到左, 而“畐”由左移到右, 同時金文比甲骨文還省去了捧酒的兩隻“手”。 小篆的形體基本沿襲了金文的字形結構, 只是它的右半部分走向了線條化, 變得不像盛酒的酒樽了。 楷體的結構與小篆的結構基本一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