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7年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年度總結

2017年是負極材料行業動盪的一年, 多方面因素導致產品價格一反往年下跌趨勢, 第三季度出現較大幅度提高, 然而利潤水準不升反降,

原料供給極度緊張, 結構性過剩矛盾凸顯。 行業龍頭企業由於其規模化效應明顯, 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具備優勢, 對於風險抵抗能力較強。 相比而言, 中小型企業應對市場突變能力較弱, 以中低端產品為主, 產能過剩競爭激烈, 在上游原材料價格暴漲期間, 利潤壓縮嚴重, 部分企業處於減產或停工狀態。 然而, 在此形式之下仍然不斷有新企業進入負極材料領域, 而產能擴張也多是大型企業應對成本壓力和未來市場競爭的首選, 未來的負極市場競爭仍將有增無減。 而在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 針狀焦等原料價格的暴漲以及供應緊缺, 極可能導致負極行業和動力電池企業改變其原料和技術的選擇,
造成未來負極產品市場格局的改變。

平行行業與國家政策聯合影響

人造負極材料方面, 石墨電極行業帶動上游原料的暴漲, 對整個行業利潤造成了極大衝擊。 “供給側改革”對地條鋼行業進行全面取締, 600多家企業、近1.2億噸的產能得到處理。 “中改電”的電爐煉鋼之路, 使石墨電極的預期需求急劇釋放, 下游電爐鋼企業採購積極, 產品供不應求。 由於前期市場低迷, 近年來國內乃至全球石墨電極產能不斷萎縮, 實際供給與預期需求的嚴重失衡推動石墨電極價格一路暴漲10倍左右, 同時帶動上游針狀焦, 石油焦, 煆燒焦等原料跟漲。 三季度以來, 針狀焦熟焦價格從6500元/噸左右上漲到最高報價42000元/噸, 上調幅超500%, 直接影響高端動力負極材料市場;大慶、撫順地區低硫石油焦聯動上漲至7600-7900元/噸左右,

壓力向中低端人造負極蔓延;而遼寧地區優質煆燒焦價格也一度漲至15000-16000元/噸左右, 且供不應求, 多處於有價無市狀態。 由於負極企業在產業鏈中長期處於議價弱勢一方, 下游鋰電池企業對於上游價格長期壓制, 面對原料高價且供應緊缺情況, 部分負極材料生產商難以接單, 一度處於減產或停產狀態, 另一些企業則選擇嘗試多種低價的原料進行生產。

8-9月, 環保巡查組對於山東地區天然石墨市場企業的檢查限產, 對於長期穩定的天然負極市場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山東地區“煤改氣”等一系列環保政策, 導致大量石墨廠商停止供應, 庫存極大降低,

產品價格大幅波動;8月22日東北天然石墨協會出面連續調漲, 黑龍江天然鱗片石墨-195出廠報價4600元/噸, 一周後山東地區跟漲到5200-5400元/噸, 直到三季度末東北地區實際成交價格在5000元/噸左右;天然球形石墨價格受帶動上漲2000-3000元/噸不等, 市場平均價在17000-18000元/噸, 小細微性可至23000元/噸。 與人造負極材料市場相比, 天然負極材料市場佔有率低, 關鍵龍頭企業對於石墨礦山早有佈局, 所以市場波動並不明顯。

同樣, 中溫瀝青對於中間相碳微球負極的影響也較為有限。 作為中間相碳微球的主要原料, 中溫瀝青市場經歷了一輪牛市, 分別在年初和11月經歷了兩次上漲, 均漲幅達到150%, 對於部分原料無法自行生產的中間相碳微球生球企業影響較大,

市場報價達到20000-30000元/噸左右, 漲幅約50%。 國內主要的中間相碳微球負極成品供應商其生球原料主要來自於本部供給, 所以受上游市場影響較小。 而整體來看, 2017年主流碳負極材料均受到了上游原料市場的衝擊, 無一倖免, 受影響最大的是占70%以上市場份額的人造負極材料產品。

除了上游原料方面, 關鍵性生產環節也受到了聯合影響。 石墨化加工工序對於石墨電極與負極材料行業來說都很重要, 且占負極材料生產成本的40%-50%左右, 而石墨電極下游需求的激增與市場價格暴漲, 極大影響了石墨化加工成本和產能供給傾向, 噸加工價格上漲3000-5000元/噸, 漲幅20%左右, 負極材料生產成本提高, 產量受限嚴重。 因此, 貝特瑞、杉杉、紫宸等大型負極企業紛紛啟動自己的石墨化加工項目, 而中科星城等採取收購或入股的方式不足短板,以擺脫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

行業集中趨勢放緩 產能過剩局面難改

據預計,2017年負極材料總體產量約18.5萬t左右。雖然,年初終端市場銷售受阻,同時經歷了上游原料價格暴漲、供應緊張,石墨化加工環節產能受限等事件,負極材料整體產量依然保持了50%左右的高增速。但負極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在50%-55%左右,依然較低,龍頭企業較好可達到70%-80%,而三梯隊的多數企業依然徘徊在40%-50%左右。而從出貨量方面來看,前五家龍頭企業依然佔據了將近70%的高比例,但與2016年相比行業集中趨勢放緩,一方面是受到環保政策,加工環節,以及上游原料供應等方面的制約,另一方面可能由於龍頭企業現有供給能力已接近極限,在行業遭遇外來衝擊期間,行業上下游原有供應鏈系統反而更加穩定。

資本市場對於未來新能源領域的看好,推動了負極行業產能的擴張,新企業不斷介入,老企業繼續擴大規模。據百川資訊統計,2017年負極材料行業總產能大約為37萬t,而未來幾年內仍然有將近100%的產能提高,而在更遠的將來,負極企業擴產的步伐仍不會停滯。為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供應能力,杉杉科技在內蒙地區興建10萬噸負極材料一體化專案;中化國際以江蘇瑞盛為平臺,在河北磁縣經濟開發區投建3萬噸負極材料專案,一期工程為1萬噸中間相炭微球和5000噸負極材料生產;山東興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簽約內蒙古卓資縣人民政府,在卓資縣旗下營工業園區分期建設20萬噸鋰離子負極材料加工專案;經過近3個月的前期準備,四川德陽金士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1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項目也正式開工。高速擴產背後,更需要以優質原料和生產技術為依託,為下游電池企業提供更高性能的產品,但短期內二者皆無法有效實現,行業價格戰仍將伴隨鋰電產業結構化產能過剩的矛盾持續。

負極材料產品格局可能改變

自2014年以來,人造負極材料以其較低的原材料價格和良好的綜合性能,逐漸被市場認可,並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據百川資訊統計,2017年國內人造負極材料產量約為13-14萬噸,市場佔有率達70%左右,仍然是下游電池企業採購最多的負極材料產品。天然負極材料供應格局較為穩定,下游主要的應用領域3C數碼市場近年來增速放緩,導致部分天然負極材料企業逐漸退出市場,將業務重點集中于天然輔料領域。目前,天然負極材料的供應商主要是以貝特瑞為龍頭的少數幾家企業,2017年全年的產量大約為3-4萬t,市場占比約20%左右。其他負極材料如中間相炭微球,矽碳材料,軟/硬碳,鈦酸鋰等,多因其價格昂貴或性能特殊,市場佔有率較低,但始終保持了較為穩定的下游需求。而2017年人造負極原料市場的變化,以及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的戰略佈局,極有可能改變原有負極產品的格局。

2017年動力負極材料重要原料針狀焦市場價格從6500元/噸最高暴漲至42000元/噸,且一度供應緊張,有價無市。儘管四季度針狀焦價格回落,生焦價格降至13000-20000元/噸,熟焦價格將至25000元/噸左右,但與之前的價格水準相比仍高,這極大提高了人造負極企業的生產成本。而天然球形石墨價格雖同樣受到上游原料上漲推動,但漲幅有限,市場主流產品保持在17000-18000元/噸左右,低於針狀焦價格,且依託國內豐富的天然石墨資源,供應能力相對更強。動力鋰電池企業在不斷擴張產能的同時,上游企業穩定的原材料供應能力,也必將成為其選擇供應商的重點。在技術選擇方面,天然負極與人造負極對於動力鋰電池皆有其優勢,市場的變化則主要取決於動力電池企業的選擇傾向,國內如北汽新能源等電動車企也早已在黑龍江地區佈局萬噸級天然負極材料產能,並逐漸投入使用,則天然負極材料未來的市場占比可能得到提升。

在今年負極材料上漲事件中,中間相碳微球產品較好的穩定了價格80000-90000元/噸,僅在石墨化費用提高後進行了部分調整,上游生球原料主流報價穩定在20000-25000元/噸左右,目前低於針狀焦熟焦市場價格,下游高端電池客戶也較為穩定。儘管市場佔有率有限,但國內大型負極企業均沒有放棄其生產經營,反而不斷擴張其產能,貝特瑞、杉杉科技、中化國際等均有大規模專案建設。如果高容量材料的出現和複合技術不斷提高,能夠有效彌補其低比容的短板,那麼隨著未來的終端應用市場更加多元化的到來,一定有其更廣闊的舞臺。同時,特斯拉技術路線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矽碳負極材料也將會佔有相當的比重。

2017年的鋰電負極行業風雲變幻,市場關注集中在優質原料和石墨化工序的價格以及產量供應方面,最緊張的應屬採購部門。而2018年,隨著上游原料企業的新建和擴產,未來的產量供應將逐漸充足,高企的原料價格也會隨之回落,但負極行業新老企業的擴張和下游的成本控制,也將導致銷售端迎來更加激烈的PK。

而中科星城等採取收購或入股的方式不足短板,以擺脫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

行業集中趨勢放緩 產能過剩局面難改

據預計,2017年負極材料總體產量約18.5萬t左右。雖然,年初終端市場銷售受阻,同時經歷了上游原料價格暴漲、供應緊張,石墨化加工環節產能受限等事件,負極材料整體產量依然保持了50%左右的高增速。但負極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在50%-55%左右,依然較低,龍頭企業較好可達到70%-80%,而三梯隊的多數企業依然徘徊在40%-50%左右。而從出貨量方面來看,前五家龍頭企業依然佔據了將近70%的高比例,但與2016年相比行業集中趨勢放緩,一方面是受到環保政策,加工環節,以及上游原料供應等方面的制約,另一方面可能由於龍頭企業現有供給能力已接近極限,在行業遭遇外來衝擊期間,行業上下游原有供應鏈系統反而更加穩定。

資本市場對於未來新能源領域的看好,推動了負極行業產能的擴張,新企業不斷介入,老企業繼續擴大規模。據百川資訊統計,2017年負極材料行業總產能大約為37萬t,而未來幾年內仍然有將近100%的產能提高,而在更遠的將來,負極企業擴產的步伐仍不會停滯。為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供應能力,杉杉科技在內蒙地區興建10萬噸負極材料一體化專案;中化國際以江蘇瑞盛為平臺,在河北磁縣經濟開發區投建3萬噸負極材料專案,一期工程為1萬噸中間相炭微球和5000噸負極材料生產;山東興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簽約內蒙古卓資縣人民政府,在卓資縣旗下營工業園區分期建設20萬噸鋰離子負極材料加工專案;經過近3個月的前期準備,四川德陽金士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1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項目也正式開工。高速擴產背後,更需要以優質原料和生產技術為依託,為下游電池企業提供更高性能的產品,但短期內二者皆無法有效實現,行業價格戰仍將伴隨鋰電產業結構化產能過剩的矛盾持續。

負極材料產品格局可能改變

自2014年以來,人造負極材料以其較低的原材料價格和良好的綜合性能,逐漸被市場認可,並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據百川資訊統計,2017年國內人造負極材料產量約為13-14萬噸,市場佔有率達70%左右,仍然是下游電池企業採購最多的負極材料產品。天然負極材料供應格局較為穩定,下游主要的應用領域3C數碼市場近年來增速放緩,導致部分天然負極材料企業逐漸退出市場,將業務重點集中于天然輔料領域。目前,天然負極材料的供應商主要是以貝特瑞為龍頭的少數幾家企業,2017年全年的產量大約為3-4萬t,市場占比約20%左右。其他負極材料如中間相炭微球,矽碳材料,軟/硬碳,鈦酸鋰等,多因其價格昂貴或性能特殊,市場佔有率較低,但始終保持了較為穩定的下游需求。而2017年人造負極原料市場的變化,以及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的戰略佈局,極有可能改變原有負極產品的格局。

2017年動力負極材料重要原料針狀焦市場價格從6500元/噸最高暴漲至42000元/噸,且一度供應緊張,有價無市。儘管四季度針狀焦價格回落,生焦價格降至13000-20000元/噸,熟焦價格將至25000元/噸左右,但與之前的價格水準相比仍高,這極大提高了人造負極企業的生產成本。而天然球形石墨價格雖同樣受到上游原料上漲推動,但漲幅有限,市場主流產品保持在17000-18000元/噸左右,低於針狀焦價格,且依託國內豐富的天然石墨資源,供應能力相對更強。動力鋰電池企業在不斷擴張產能的同時,上游企業穩定的原材料供應能力,也必將成為其選擇供應商的重點。在技術選擇方面,天然負極與人造負極對於動力鋰電池皆有其優勢,市場的變化則主要取決於動力電池企業的選擇傾向,國內如北汽新能源等電動車企也早已在黑龍江地區佈局萬噸級天然負極材料產能,並逐漸投入使用,則天然負極材料未來的市場占比可能得到提升。

在今年負極材料上漲事件中,中間相碳微球產品較好的穩定了價格80000-90000元/噸,僅在石墨化費用提高後進行了部分調整,上游生球原料主流報價穩定在20000-25000元/噸左右,目前低於針狀焦熟焦市場價格,下游高端電池客戶也較為穩定。儘管市場佔有率有限,但國內大型負極企業均沒有放棄其生產經營,反而不斷擴張其產能,貝特瑞、杉杉科技、中化國際等均有大規模專案建設。如果高容量材料的出現和複合技術不斷提高,能夠有效彌補其低比容的短板,那麼隨著未來的終端應用市場更加多元化的到來,一定有其更廣闊的舞臺。同時,特斯拉技術路線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矽碳負極材料也將會佔有相當的比重。

2017年的鋰電負極行業風雲變幻,市場關注集中在優質原料和石墨化工序的價格以及產量供應方面,最緊張的應屬採購部門。而2018年,隨著上游原料企業的新建和擴產,未來的產量供應將逐漸充足,高企的原料價格也會隨之回落,但負極行業新老企業的擴張和下游的成本控制,也將導致銷售端迎來更加激烈的PK。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