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有7種人易發生猝死!醫生告誡:忽視了這5件事,就離猝死不遠了

這些高危人群易發生猝死

先來看一組新聞:

猝死事件頻發, 涉及的人群男女老少皆有, 有時毫無徵兆, 人說沒就沒了, 真是讓人猝不及防。

據著名心血管病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澍教授介紹, 目前我國僅僅是心臟性猝死發病人數, 每年就超過54萬, 相當於每天約1500人因心臟性猝死離世。 專家還指出, 心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包括:

1.冠心病患者

2.曾經發生過心肌梗死者

3.有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史者

4.心力衰竭者

5.心臟射血分數過低者

6.曾經發生過心臟性猝死者

7.有心臟性猝死家族史者

專家特別提醒, 曾經發生過心臟驟停後被搶救過來的人群, 再次發生心臟驟停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 這部分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早預防, 早治療。

心臟驟停後, 最佳搶救時間是4分鐘內

突發心臟病死亡的案例大家平時能聽到很多, 舉不勝舉。 例如, 大家很熟悉的相聲演員侯耀文便是這樣英年早逝的。 據專家介紹, 心臟驟停是心臟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臟搏動由於某種原因突然停止, 使得心臟瞬間喪失了泵血功能, 所有的組織器官血供完全中斷導致死亡。 心臟驟停後, 患者的大腦皮層耐受缺氧時間只有4分鐘, 緊接著腦部等重要臟器就會因為缺氧發生壞死。 心臟驟停大於4-6分鐘時, 腦組織就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害。 心臟驟停大於10分鐘時, 將發生腦死亡。 因此, 專家特別提醒, 心臟驟停後黃金搶救時間是4分鐘內。

做到這5點, 猝死可預防

我們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張澎教授指出:

一旦有心臟疾病, 一定要及早診斷, 明確是什麼性質的疾病。

要評估疾病的程度, 評估心臟性猝死的風險, 知道疾病發展到什麼狀態。

要去除疾病加重的各種因素, 如高血壓、肥胖、飲食不健康、工作壓力過大等, 把這些因素去掉, 疾病就不至於進一步加重。

要儘量避免引發心律失常的因素。 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過大、飲食睡眠不規律、某些藥物(例如利尿劑)都容易引起心律失常。 病人要多和醫生溝通, 積極防治易產生心律失常的疾病。

要遵從醫囑, 目前中國老百姓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差。 怎麼預防心臟性猝死?是否需要干預?高危患者是否要植入心臟除顫器……這些問題都得聽從醫生的意見。 按照專科醫生的建議去做, 有時這是拯救患者生命唯一的辦法。 一旦忽視, 後悔的機會都沒有了。

關鍵時刻靠什麼救命

猝死是如此的迅速,如此的突發,如此的難以預測,而且死亡率又如此之高,而且最要命的是,猝死發生時患者會喪失意識,根本就無法自救,也無法求救。因此,預防顯得至關重要。

張教授指出,植入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被認為是有效預防心臟性猝死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專家說,對於猝死高危患者,安裝了ICD相當於在身體內安置了一台除顫儀,在患者突然發生室顫或室速時,可以自動選擇合適的方式(包括釋放有效電擊)進行治療,幫助心臟恢復正常跳動,從而在關鍵時刻實現自我急救。

那麼,哪些人建議植入ICD呢?據專家介紹,各種相關醫學指南中均指出:有過心臟驟停史的患者、遭遇過心肌梗死的患者、射血分數過低的心力衰竭患者(意味著心臟泵血能力過弱),都建議植入ICD以預防發生心臟性猝死。有過心梗、心衰等相關疾病史的患者應注意定期進行心臟超聲檢查,有問題的患者應及早去醫院心內科就診。

專家提醒,除了熟知急救常識,對於心臟性猝死,預防非常重要,篩查高危患者,並給予有效措施是預防心臟性猝死的首要環節。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關鍵時刻靠什麼救命

猝死是如此的迅速,如此的突發,如此的難以預測,而且死亡率又如此之高,而且最要命的是,猝死發生時患者會喪失意識,根本就無法自救,也無法求救。因此,預防顯得至關重要。

張教授指出,植入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被認為是有效預防心臟性猝死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專家說,對於猝死高危患者,安裝了ICD相當於在身體內安置了一台除顫儀,在患者突然發生室顫或室速時,可以自動選擇合適的方式(包括釋放有效電擊)進行治療,幫助心臟恢復正常跳動,從而在關鍵時刻實現自我急救。

那麼,哪些人建議植入ICD呢?據專家介紹,各種相關醫學指南中均指出:有過心臟驟停史的患者、遭遇過心肌梗死的患者、射血分數過低的心力衰竭患者(意味著心臟泵血能力過弱),都建議植入ICD以預防發生心臟性猝死。有過心梗、心衰等相關疾病史的患者應注意定期進行心臟超聲檢查,有問題的患者應及早去醫院心內科就診。

專家提醒,除了熟知急救常識,對於心臟性猝死,預防非常重要,篩查高危患者,並給予有效措施是預防心臟性猝死的首要環節。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